八年级上册语文《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17、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克隆的基本知识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绩和意义;2、了解高新科技给人类的生活、生产、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革命性变化,激发科学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利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点】1、感知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学习难点】1、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对“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理解。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环节预设:导入2分钟、朗读8分钟、独学15分钟,交流5分钟,展示10分钟模块一:预习反馈一、走进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谈家桢(1909--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著名遗传学家,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为我国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并担任中国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副主编。
2、关于克隆:克隆是英文"clone"或"cloning"的音译,而英文"clone"则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条,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扦插和嫁接。
在大陆译为“无性繁殖”在台湾与港澳一般意译为复制或转殖或群殖。
中文也有更加确切的词表达克隆,“无性繁殖”、“无性系化”以及“纯系化”。
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通常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
二、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桢.()草莓.()胚.()胎蟾蜍..()两栖.()囊.()腺.()素蛋白酶.()濒.()临繁衍.()匍匐..()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十七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学习难点】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 Clo ne ”,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Clo ne ”起源于希腊文“ 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2、走近作者谈家桢先生是国际著名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谈家桢先生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30年获苏州东吴大学理学士,1932年获北京燕京大学理硕士,1936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哲学博士。
1937年就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2年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1年起曾先后担任遗传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生命科学院院长和校长顾问等职务。
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4、相关链接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什么东西可以克隆?应该说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
这难道不奇妙吗?5、课前准备(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自主学习】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繁衍(ydn)胚胎(pei)B.蟾蜍(chanchu)鳞片(lin)C.两栖(xi)相安无事(xiang)D.囊虫(nang)孵化(fu)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精选12篇)《奇妙的克隆》导学案篇1中学导学单年级:初二班级:小组:姓名:创建人:使用时间:XX12课题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3.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学习重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方法指导练习,概括流程一、自主学习自读文章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思考下列问题:1.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2.在文中直接画出(用)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3.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分析其作用。
(书上批注)二、自我检测1、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2.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三、合作探究1、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2、研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4:“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四、课堂检测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2、[中考巡礼](资阳)(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身处顺境,不能因为有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让赞美声冲昏头脑,更不能以自己优越条件而玩世不恭。
17.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理清说明思路,把握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2.了解背景。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3.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
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
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
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4.说明方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列图表、作假设等11种。
17 奇妙的克隆【导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了解克隆的科学知识。
2.掌握有关说明文的知识,理清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方法。
3.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课时计划】1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说明文中谈理解、感受、启示类答题方法】1.结合文章相关内容。
2.精练清晰地表达。
3.采用总分结构回答。
答题格式:我认为……,理由是……注意事项:切忌绕开阅读材料,不切实际地陈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囊.(náng) 克隆.(lóng) 繁衍.(yǎn) 胚.胎(pēi)鳞.片(lín) 脊.椎(jǐ) 两栖.(qī) 蟾蜍..(chán chú)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3.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5.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6.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谈家桢(1909年9月—2008年11月),遗传学家,浙江宁波人,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科学家和教育家。
谈家桢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谈家桢有“中国遗传学泰斗”之称。
2.相关资料:克隆技术的利弊好处:1.在园艺业和畜牧业中,克隆技术是选育遗传性质稳定的品种的理想手段,通过它可以培育出优质的果树和良种家畜。
2.目前美国、瑞士等国家已能利用“克隆”技术培植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
这一新成就避免了异体植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
3.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许多有价值的基因,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疾病感染的干扰素等等。
4.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5.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坏处:1.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
2.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
3.人类繁殖后代的过程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将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冲击。
3.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学习方法:“五步教学法”(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步:课前预习(一)“三读”课文“一读”:大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二读”:默读课文,标明自然段序号;在精彩段落前用红笔标上“△”;在精美句子下用红笔画上波浪线;疑难文句或词语标旁标上“?”“三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轻重、快慢、语调”(二)研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小组分工完成)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这四个标题分别讲了什么内容?(1)(2)(3)(4)2..克隆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洁概括3.、“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4、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三)精点问题归纳预习课文后,你有哪些疑问,请将这些问题记下来。
(至少3个)第二步:交流讨论1、课前请6个小组在后墙黑板上板书“字词积累”和5个“预习题”结论。
2、课前各小组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组长填写预习自评分。
3、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讨论各组员的预习结论4、评价黑板上展示的预习题结论第三步:精彩品读小组内交流“二读”课文中,发现的精彩文段或精彩语句;点评预习中发现的写作或表达上的亮点。
点拔: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4、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第四步:质疑探究1、小组内讨论预习和上几环节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提请全班讨论解决。
2、对同学发言、老师点拔及教辅资料上的观点产生疑问的可以大胆质疑。
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学习重难点】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将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人生、道德的认识,由课本走向课外,抓住契机,树立大语文观。
【知识链接】克隆历程:1932年,英国作家赫胥黎在他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预言,人类科技发展到足以复制自身之时,便是世界陷入混乱之日。
1938年,德国胚胎学家提出动物克隆的设想:即从发育到后期的胚胎中取出细胞核,将其移植到一个卵子中去,使其繁殖。
1950年,首次在-79℃成功地冷藏牛的精于,稍后与母牛的卵子进行了人工授精。
1951年,科学家培育出第一个人体肿瘤细胞系。
1952年,皮科克医生宣称他找到了370多种不用精子生殖海胆的方法。
1952年,第一次进行动物克隆,罗伯特•布瑞格和托马斯•金对小蝌蚪的细胞核进行无性繁殖。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千字论文,揭开了生命遗传物质即DNA的双螺旋结构。
1962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戈德首次利用已长出腿的蝌蚪细胞进行克隆实验。
1970年,英国科学家约翰•戈德和同事利用经过培养的成年青蛙表皮细胞核克隆成功成年青蛙。
1973年,科恩和博依将外来基因插入活的有机体的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6年,美国设立"重组DNA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人体基因工程。
1977年,数百名美国人来到美国国家科学院举行示威,其口号是:"我们不要克隆","不要碰我的基因"!这是第一次对生物技术提出抗议。
《奇妙的克隆》【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3.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5.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6.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某某、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1.走进作者:谈家桢(1909年9月—2008年11月),遗传学家,某某某某人,是中国现代遗传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科学家和教育家。
谈家桢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果蝇种群间的遗传结构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拓性成就,为奠定现代进化综合理论提供重要论据。
谈家桢有“中国遗传学泰斗”之称。
2.相关资料:克隆技术的利弊好处:1.在园艺业和畜牧业中,克隆技术是选育遗传性质稳定的品种的理想手段,通过它可以培育出优质的果树和良种家畜。
2.目前美国、瑞士等国家已能利用“克隆”技术培植人体皮肤进行植皮手术。
这一新成就避免了异体植可能出现的排异反应。
3.克隆技术还可用来大量繁殖许多有价值的基因,如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有希望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长高的生长激素和能抗多种疾病感染的干扰素等等。
4.克隆技术对保护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来讲是一个福音,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也是克隆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之一。
5.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坏处:1.克隆技术现在还不成熟,克隆人可能有很多先天性生理缺陷。
2.克隆人的身份难以认定,他们与被克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
3.人类繁殖后代的过程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将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家庭结构造成难以承受的巨大冲击。
《奇妙的克隆》学案设计
主备人:张丽审阅人:闫德凤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信息及“克隆”相关资料。
2、积累“囊.、胚.胎、蟾蜍
..等词语及“繁衍、相安无事”两个词语的含义。
(重..、脊.椎、两栖”
点)
3、感知课文内容,学习克隆的科学知识。
(重点)
二、自主检测
1.走进作者
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
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 1936年获哲学博士。
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
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
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知识链接】
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2、字音、字义
(1)字音
囊.()胚.胎()蟾蜍
..()脊.椎()两栖.()(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通读全文,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三、走进文本
1.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3、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四、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重点)
2. 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难点)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三、体会语言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可以这样说
.....,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它的难能可贵
....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
3.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
..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四、拓展思考:
克隆人在这个世界进入新世纪之后似乎正款款向人类走来,意美权威科学家相继宣布携手共同展开克隆人的努力,英国政府也解除了克隆人类最初级胚胎的禁令,从而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克隆人的禁区。
那么,你赞成克隆人技术吗?分正方、反方进行辩论。
五、达标测试。
1.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
②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
③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
()
④形容本领大,办法多。
()
⑤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
2.本文所谈的克隆问题,专业性较强,但作者却借助一些说明方法深入浅出,把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清清楚楚。
你能说说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①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
②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
③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
()
④有关克隆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
六、课堂小结:科技的发展应遵循的国际公认的伦理原则:行善不伤害自主公正
我的收获:
答案:
第一课时
1、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3、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4、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时
二、1、作者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诠释和引用。
举例子:列举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
作解释: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
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理性思考。
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逐层深入,步步推进。
3、文章第二部分采用了时间顺序。
小标题“克隆鲫鱼出世前后”显示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便于勾勒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文章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
文中有标志性词语可供分析,如“‘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先给……与此同时……手术完成后……
然后……到去年七月……‘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
三、体会语言
1、毛变猴本来只是浪漫的想像,并不是直接关于克隆的设想,使用“可以这样说”这个短语,婉转地把猴毛变猴与克隆联系起来,对读者而言增强了可接受性。
如果没有“可以这样说”,“设想”也就不能使用。
2、“难能可贵”揭示了克隆羊多利诞生的巨大意义。
3、在这里主要是突出克隆与有性繁殖的惟一区别,表明“换核”的重大作用。
五、2、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