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需肥量的计算方法――养分平衡法
- 格式:docx
- 大小:20.75 KB
- 文档页数:2
【作物栽培】肥料施肥量如何算?一个公式助你快速计算
过往,农户常常凭借经验施肥或者把每亩肥料的投入量,一般控制在自己能接受的成本极限以内。
从减少肥料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来说,科学计算施肥量,才可以让农户朋友真正节约种植成本。
施肥量的确定可以分为养分平衡法、田间试验法,这里先介绍养分平衡法的基本计算原理。
养分平衡法
养分平衡法的基本概念是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等于土壤与肥料二者养分供应量之和。
肥料为作物提供的部分养分要通过施肥来进行。
但作物施肥量与肥料养分供应量并不完全相同,因为投人农田的养分仅有一部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
考虑到肥料利用率因素,施肥量可通过下式推算:
计划作物施肥量(kg)=(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养分供应量)/[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这里的作物施肥量是指施用某一养分元素的量。
具体到化肥品种,实物化肥用量则要通过下式推算:
计划作物施肥量(kg)=实物化肥用量(kg)×有效成分含量(%)
以上两个公式中:
1.计划产量所需养分总量kg)=(计划产量/100)×每形成100kg 产量所需养分数量(参照不同作物形成100kg经济产量所需养分大致数量表)。
计划产量则是当地作物3年平均产品产量再增加10%-15%。
2.土壤养分供应量(kg)=(无肥区产量/100)×每形成100kg产量所需养分数量
土壤供肥量一般通过土壤取样化验来估算。
在没有化验条件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不施肥时的产量 (空白产量)来进行估算。
3.一般情况下,化肥的当季利用率为:氮肥30%-35%,磷肥20%-25%,钾肥25%-35%。
李生晓梦晓李飞刀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平衡施肥的基本方法及农作物上的应用
目前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以肥料定量的不同依据来划分,可
归纳为三大类、六种基本方法。
一、地力分区(级)法
将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配方区,应用土壤普查和肥
料田间试验成果,结合群众的经验,以一般常年量水平作为分级
标准参考资料,结合当地农户的生产经验进行定肥定量。
二、目标产量法
目标产量方法是由土壤和肥料二者供给作物养分的原理来
计算肥料的施用量。
目标产量确定后,计算作物需要吸收多少养分,减去土壤供给部分,就是应施肥料的量。
其方法有两种:(一)养分平衡法
肥料需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0.15×校正系数)肥料需用量=—————————————————————
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1、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即计划产量,是决定肥料施用量的原始依据,首先
再上传必究。
・种植业・测土配方肥料用量中的养分平衡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目标产量的施肥量,通过施肥补足土壤供应不足的那部分养分。
施肥量的计算分式为: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
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作物养分吸收量。
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基础产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
其计算公式为:有关参数的确定———目标产量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
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其计算公式是:目标产量=(1十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为10%~15%为宜,露地蔬菜一般为20%左右,设施蔬菜为30%左右。
———作物需肥量通过对正常成熟的农作物全株养分的化学分析,测定各种作物百千克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常见作物平均百千克经济产量吸收的养分量)即可获得作物需肥量。
———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通过基础产量估算(处理1产量):不施养分区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通过土壤养分校正系数估算: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一个校正系数,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
该系数称为土壤养分的校正系数。
———肥料利用率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上述公式以计算氮肥利用率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施肥区(N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千克/亩):“3414”方案中处理6的作物总吸氮量;缺氮区(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千克/亩):“3414”方案中处理2的作物总吸氮量;肥料施用量(千克/亩):施用的氮肥肥料用量;肥料中养分含量(%):施用的氮肥肥料所标明的含N量。
作物施肥量是如何确定的? [2005-08-17] ·来源:农博网记者:陈教授,您曾经说过施肥量的确定是施肥技术的核心问题,这句话怎么理解?专家:这说明在施肥技术中确定施肥量是最最重要的。
如果施肥量太高,会使肥料浪费成为定局,其他施肥技术再合理也没有用;反之,如果施肥量不足,就难以获得高产。
当然,这不等于说其他施肥技术就不重要了。
记者:那么,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作物的施肥量呢?专家:确定施肥量的方法有许多种,现在介绍其中的一种,叫作目标产量法,也称为养分平衡法。
它是将作物达到目标产量所需吸收的养分量与土壤供应养分量之差作为补充养分的依据。
如果换算成施肥量还要除以肥料中养分含量和肥料当季利用率。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单、方便,但确定施肥量的关键是各种参数的确定。
记者:请问陈教授,这些参数应如何确定呢?专家:首先,确定目标产量非常重要,确定目标产量的方法是,一般以前三年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加上10%—15%的增产量。
增产量是体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
记者:陈教授,土壤养分供应量这个参数又是怎么确定的呢?专家:确定土壤养分供应量的方法是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然后乘以换算因数0.15(毫克/公斤转变为公斤/亩),再乘以土壤养分利用系数,因为耕层土壤养分当季不可能百分之百被作物吸收利用。
记者:作物单位产量的养分吸收量这个参数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专家:这个参数可以在一起专业书籍中查到,它是指不同作物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的吸收量。
当然,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数据可能有点差异,但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记者:肥料中养分含量是用化验方法获得的吗?专家:一般来说,氮肥和钾肥的养分含量固定,不必化验。
但是土法生产的磷肥,由于质量差别很大,一定要通过化验来确定其养分含量,作为计算施肥量的依据。
记者:陈教授,最后一个参数——肥料当季利用率怎样确定呢?专家:由于生产中影响肥料利用率的因素较多,肥料当季利用率往往变化很大,很难准确确定。
测土配方施肥计算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是一种科学的农业施肥方法,通过对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进行测试,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性能,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以实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下面介绍测土配方施肥的计算方法。
一、养分平衡法养分平衡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土配方施肥计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作物吸收的养分等于土壤提供的养分和施用肥料提供的养分之和。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作物所需养分总量作物所需养分总量=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2. 计算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容重×土壤深度×水解系数3. 计算肥料施用量肥料施用量=(作物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其中,水解系数是指作物吸收的养分量与土壤中有效养分量之比,一般取值0.5-0.8之间。
二、土壤速效养分丰缺指标法土壤速效养分丰缺指标法是根据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状况,划分不同的丰缺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丰缺等级确定相应的施肥量。
具体步骤如下:1. 测定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水平,根据测定结果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丰缺等级。
2. 根据不同的丰缺等级确定相应的施肥量。
一般来说,对于缺乏养分的土壤,需要增加施肥量;而对于养分丰富的土壤,则可以减少施肥量。
3. 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和施肥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
以上是测土配方施肥的两种常用计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测土配方施肥不能代替良好的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间作、灌溉等。
2. 测土配方施肥的计算结果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如气候条件、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等。
3.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作物类型、生长阶段、土壤类型等,以确定最佳的施肥方案。
作物需肥量的计算方法——养分平衡法平衡施肥是在精细测土的基础上,以作物需肥规律为依据,以历年产量为参考,结合田间试验,提出目标产量,并确定出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肥料种类、数量及配比。
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用复合肥厂家生产的各种复合肥或专用复合肥来实现平衡施肥。
目前,确定施肥量的主要方法有养分平衡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养分平衡法较实用,该方法就是以土壤养分测试为基础来确定施肥量。
其计算公式为:施肥量(公斤/亩)=(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0.16)/(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其中0.16为换算系数,表示土壤速效养分换算成每亩地耕作层所能提供的养分系数;氮素肥料的利用率为20-40%,磷素肥料的利用率为10-25%,钾素的肥料的利用率为30-50%。
例如:某小麦品种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要吸收纯氮(N)2.7公斤、磷(P2O5)0.9公斤、钾(K2O)2.7公斤,而实测该地块速效氮含量为64ppm(mg/kg)、有效磷14ppm (mg/kg)、有效钾60ppm(mg/kg),要达到亩产500公斤的产量,则需:氮(N)=2.7×500∕100-64×0.16=3.26公斤,磷(P2O5)=0.9×500∕100-14×0.16=2.26公斤,钾(K2O)=2.7×500∕100-60×0.16=3.9公斤。
如果肥料的利用率N按30%计算,P按20%计算,K按40%计算,则需要施用纯氮10.8公斤,磷11.3公斤,钾9.7公斤。
若xx用三元素复合肥,xx肥量应按需求最少的养分来确定,然后再额外补充其它两种养分的不足。
如施用45%的通用型复合肥(15-15-15),则该地块需要施用这种复合肥9.7÷15%=64.7公斤,再补充氮肥(尿素)(10.8-64.7×15% )÷46%=2.4公斤,磷肥(过磷酸钙)(11.3-64.7×15%)÷14%=11.4公斤。
作物需肥量公式
作物需肥量的计算是基于作物的营养需求和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的。
下面是一个常用的作物需肥量计算公式的示例:
作物需肥量 = 单位面积产量目标 × 营养元素需求系数 - 土壤养分供应量
这个公式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单位面积产量目标:这是农作物在特定土壤条件下预期的
单位面积产量目标,通常以公斤/亩(或吨/公顷)为单位。
根据作物类型和种植管理的要求,确定产量目标。
2.营养元素需求系数:不同作物对营养元素(如氮、磷、钾
等)的需求不同。
营养元素需求系数是根据具体作物,根
据研究和实践经验确定的,用于计算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
求。
3.土壤养分供应量:这是指土壤中已有的可供作物吸收的养
分含量,通常由土壤检测结果提供。
根据土壤分析报告中
的养分含量,确定已有的养分供应量。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计算出作物在特定条件下的需肥量。
根据结果,农民可以制定适当的施肥方案,以满足作物的营养需求并提高产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计算方法和系数因作物、土壤类型和地区而异。
养分平衡法(计算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C×R)W=(U-NsU=目标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N=土壤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校正系数s土壤质量=土地面积×供应养分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校正系数=(空白田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R为某元素肥料当季利用率(%)C为肥料养分含量(%)根据公式得出:W=【(目标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地面积×供应养分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校正系数】/(肥料养分含量*某元素肥料当季利用率)以团结村今年目标亩产500公斤计算(1号地为例):500公斤/亩设一年1亩目标单产500,土地面积666.667平方米(1亩),土地容重1100公斤/立方米,氮速效养分测定值0.000129千克/千克,磷速效养分测定值0.000015千克/千克,钾速效养分测定值0.000103千克/千克,大豆长效肥(氮15-磷26-钾12)氮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4.232公斤/百公斤,磷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0.28公斤/百公斤,钾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2.53公斤/百公斤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缺素区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2.25) =289*4.232/100/(129*2.25)=0.04W=(目标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利用系数×2.25)/ 肥料当年利用率=(500*4.232/100-(129*0.04*2.25))/0.4据资料(中国牧草产业网)不同养分的肥料当季利用率不同,通常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最低,一般为10%~25%;氮、钾肥料利用率相当,一般为40%~65%。
设:氮利用率40%,磷利用率:20%,钾利用率:40%据资料(中国牧草产业网):供应养分土层厚度取值范围为0.10~0.40 m,通常取0.20 m。
配方施肥基本方法-养分平衡法学校:尚志市职教中心专业:种植教师:***一、基本情况学校名称:尚志市职教中心授课教师:钟呈敏二、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一)本专业使用的教材是种植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植物生产与环境》,主编:宋志伟、张宝生,2006年7月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授课内容的分析及处理:1、本小节教材包括如下内容:配方施肥的含义;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配方施肥需要考虑分析的因素;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施肥量的确定)2、本小节主要讲述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结合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主要采用养分平衡法进行定量分析,找出适宜的化肥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从而体现配方施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本小节与其他章节的联系:本小节内容对于学习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打下了基础,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1、本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有提高自家土地产量和效益的愿望,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动力。
2、根据不同学生认知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分类推进。
3、从配方施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4、主要是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配方施肥有着更深的认识,加速推进农村配方施肥的力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配方施肥的方法(养分平衡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讨论—演示—总结(三)态度、情感、价值观(德育目标):1、树立为农村生产服务的决心。
2、指导农村配方施肥。
四、重点及落实方案重点:1、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2、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落实方案:1、利用各种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2、与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难点及突破策略难点:配方施肥的基本方法(养分平衡法)突破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利用图表、计算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
作物施肥量的估算方法
一、定性的丰缺指标法
该法是根据校验研究所确定的“高”、“中”、“低”等指标等级确定相应的施肥量。
在取得土壤测定结果以后,将测定值与该养分的分级标准相比较,以确定测试土壤的等级,根据等级确定施肥量。
一般在“低”级时,施入的养分量是作物需要量的2倍;在“中”级时,施肥量与作物需肥量相等;在“高”级时,一般不施肥。
此方法简便易行,缺点是比较粗糙。
二、肥料效应函数法在试验设计的基础上,用田间试验资料拟合肥料效应方程,通过肥料效应方程可以计算出理论最高产量、最高产量施肥量、经济最佳施肥量等。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单因素的肥料试验结果可以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拟合:Y=a+bX+cX2式中:Y是作物产量,X是肥料用量,a、b、c是系数。
两因素肥料试验结果可以用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来拟合:Y=b0+b1X1+b2X2+b3Z+b4Z+b5XZ式中:Y是作物产量,X是第一种肥料用量,Z是第二种肥料用量,ZX是两种肥料的交互效应,b0…b5是系数。
目前生产中使用的氮、磷、钾三因素肥料试验方案为“3414”方案,即3因素4水平,共计14个处理,既可以拟合三元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氮、磷、钾肥的合理配比;也可以拟合一元二次或二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分别计算氮、磷、钾肥的最佳施肥量。
三、目标产量法也叫养分平衡法它是美国土壤化学家E.Turog提出的,根据一定的产量要求计算肥料需要量。
参考文献:【1】陆欣.土壤肥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9.183-184.。
养分平衡法(计算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C×R)W=(U-NsU=目标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N=土壤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校正系数s土壤质量=土地面积×供应养分土层厚度×土壤容重校正系数=(空白田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质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R为某元素肥料当季利用率(%)C为肥料养分含量(%)根据公式得出:W=【(目标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地面积×供应养分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校正系数】/(肥料养分含量*某元素肥料当季利用率)以团结村今年目标亩产500公斤计算(1号地为例):500公斤/亩设一年1亩目标单产500,土地面积666.667平方米(1亩),土地容重1100公斤/立方米,氮速效养分测定值0.000129千克/千克,磷速效养分测定值0.000015千克/千克,钾速效养分测定值0.000103千克/千克,大豆长效肥(氮15-磷26-钾12)氮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4.232公斤/百公斤,磷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0.28公斤/百公斤,钾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2.53公斤/百公斤土壤养分利用系数=(缺素区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2.25) =289*4.232/100/(129*2.25)=0.04W=(目标产量×植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利用系数×2.25)/ 肥料当年利用率=(500*4.232/100-(129*0.04*2.25))/0.4据资料(中国牧草产业网)不同养分的肥料当季利用率不同,通常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最低,一般为10%~25%;氮、钾肥料利用率相当,一般为40%~65%。
设:氮利用率40%,磷利用率:20%,钾利用率:40%据资料(中国牧草产业网):供应养分土层厚度取值范围为0.10~0.40 m,通常取0.20 m。
作物需肥量的计算方法——养分平衡法
平衡施肥是在精细测土的基础上,以作物需肥规律为依据,以历年产量为参考,结合田间试验,提出目标产量,并确定出达到目标产量所需肥料种类、数量及配比。
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用复合肥厂家生产的各种复合肥或专用复合肥来实现平衡施肥。
目前,确定施肥量的主要方法有养分平衡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及肥料效应函数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相比较而言养分平衡法较实用,该方法就是以土壤养分测试为基础来确定施肥量。
其计算公式为:
施肥量(公斤/亩)=(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定值×
0.16)/(肥料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其中
0.16为换算系数,表示土壤速效养分换算成每亩地耕作层所能提供的养分系数;氮素肥料的利用率为20-40%,磷素肥料的利用率为10-25%,钾素的肥料的利用率为30-50%。
例如:
某小麦品种每生产100公斤籽粒需要吸收纯氮(N)
2.7公斤、磷(P2O5)
0.9公斤、钾(K2O)
2.7公斤,而实测该地块速效氮含量为64ppm(mg/kg)、有效磷14ppm (mg/kg)、有效钾60ppm(mg/kg),要达到亩产500公斤的产量,则需:
氮(N)=
2.7×500∕100-64×
0.16=
3.26公斤,磷(P2O5)=
0.9×500∕100-14×
0.16=
2.26公斤,钾(K2O)=
2.7×500∕100-60×
0.16=
3.9公斤。
如果肥料的利用率N按30%计算,P按20%计算,K按40%计算,则需要施用纯氮
10.8公斤,磷
11.3公斤,钾
9.7公斤。
若xx用三元素复合肥,xx
肥量应按需求最少的养分来确定,然后再额外补充其它两种养分的不足。
如施用45%的通用型复合肥(15-15-15),则该地块需要施用这种复合肥
9.7÷15%=
64.7公斤,再补充氮肥(尿素)(
10.8-
64.7×15% )÷46%=
2.4公斤,磷肥(过磷酸钙)(
11.3-
64.7×15%)÷14%=
11.4公斤。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