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不足与完善建议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不足与完善建议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不足与完善建议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不足与完善建议

42

《华商》下半月刊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主要不足与完善建议

杨丹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我国的社会救助系统属于传统的社会安全网系统。受助者只享受权利而不用尽义务,产生了大量的“懒汉”。无论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其他专项社会救助都局限于当下的贫困的缓解,缺乏对长期贫困的应对措施以及发展的功能。采用的实物救助形式经常引起诟病,被视为“鸡肋”。救助系统的运行缺乏保障措施以及评价体系。在这些方面,CCT项目可以为我国的社会救助系统一些启示。1、社会救助中的受助者义务由于传统社会救助权利义务的单向性,使得受助者不需要任何义务就可以获得援助。长期以来,我国接受了个人贫困观,即个人对贫困负责。在这种价值理念的主导下,对低收入贫困群体的救助被视为施舍与恩赐。这使得受助者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CCT项目的受益人必须作出一定的承诺,并且实现这些承诺才能获得援助。这些承诺就是受助者的义务,如此实现了权利义务的双向性。2、社会救助发展功能我国的一些地方将“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简单地理解为“保障吃饭”,很多低保对象虽然不至于挨饿,但是也很难保证必要的营养,更谈不上满足其他生活需要。CCT强调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贫困家庭儿童的发展,打破贫困代际转移,起到了社会救助的发展功能。教育能够起到发展人的作用,教育救助最能够体现社会救助的发展功能。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入学率低,辍学率高,贫困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我国的教育救助可以借鉴CCT项目中的教育援助。以入学和出勤率为约束条件,给予贫困家庭资助。3、现金形式的救助实物救助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但实际操作中实物救助不如现金救助受欢迎。比如“爱心超市”,有些贫困者认为这是一种

“鸡肋”,因为“爱心超市”中的慈善物品并不是贫困者所必需的。大多数的CCT都是以现金援助的形式进行,获得了受助人的欢迎。4、定期评估CCT的定期评估为政策设计,项目的完善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我国的社会救助缺乏定期的评估,政策制定缺乏依据。比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提高幅度,这些政策改变的依据不为公众所知。缺乏评估机制的社会救助项目缺乏公信力。我们或许可以从CCT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迅猛发展的现实中察觉项目评估的重要。 【参考文献】[1]Laura B. Rawlings. A New Approach to Social Assistance [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5(8).[2]王卫平.社会救助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3]洪大用.转型期中国社会救助[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摘要】目前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本文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分析,认为我国环境监管体制的设置应当在借鉴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关于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笔者拟提出一些完善我国环保监管体制的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环保工作提供一点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保护;缺陷;完善

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指有关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权责划分。[1]一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该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与否。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外设置环境监管体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体制建设,以跟上世界环保工作的步伐。

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足

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采取的是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模式,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体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和缺陷。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立法体系不完善[2]

在中央和地方都没有一部专门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设置的法规和规章,有关规定都散见于各个有关法律之中。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第二章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第四条中就都对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进行了规定。另外,我国单行法规中关于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规定都过于简单抽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二)我国目前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还有缺位1、缺乏高规格的专门性的法定协调机构在1998年的机构改革中,撤销了承担协调职能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协调职能转由国家环保总局行使。现在由环境保护部行使。然而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环保部难当高规格

的法定协调机构之责。[3]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并未明确规定其为协调机构。根据该法第十五条的规定,环保工作的法定协调机构应该是各级人民政府。可见,由于无相应的法律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部作为协调机构的地位和其协调职能就有难以存在或者不稳

定之嫌,只有在“跨部门的重大海洋环境保护工作”[4]

等方面承担部分协调职能。

2、缺乏专门性的法定咨询机构环保工作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应听取和征求各方面的宝贵建议,这就要求配置相应的咨询机构,使国家的各项决策和行动趋于科学化。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均注重此类机构的设置。

(三)环保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制于地方各级政府,难以抵制地方保护主义

1、环保部门财政不独立由于财政不独立,环境监管部门就缺乏独立性,要看地方政府的脸色行事。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下,基层环保部门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而不是由国家拨款的。而在实践中,地方的重要污染源主要就是当地的各类企业,这些环境执法的对象同时又是纳税的大户,是解决当地政府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力量,因此,这些企业大都受到地方政府的保护。由于地

《华商》下半月刊

43

方环保部门执法人员的位子和票子均受地方政府的制约,所以基

层的环保部门就要依照政府的脸色做事了。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又何谈坚持环保的原则啊。同时地方政府又不受上级政府环保部

门的领导,从而缺乏有力的制约力量。

另外,由于受到地方政府的财政影响,各地区基层环境监管

部门发展很不平衡,一些贫困地方的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力量十分薄弱。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环保部门。据悉,2005年底,全国平均每个机构只有1.5辆车左右,300多个县没有执法机构,200多个县的执法机构没有执法车辆,更没有取证设备。[5]

2、政府政绩考核不合理现行的政绩考核主要是以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为衡量标准的,而不考核所消耗的环境成本。因此,许多地区不惜采取“高消耗,高污染”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当一项环境政策的出台影响到GDP的增长时,往往就会受到地方政府的阻挠。一些地方环保局长往往要在“乌纱”和“污染”之间做出选择,有时还不得不代人受过,甚至成为牺牲品。有媒体报道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地方的环保局长想要通报当地的环境污染,居然只能给环保部写匿名信。这则黑色幽默令人心情沉重。[6]3、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有限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与立法之下,由于受制于当地政府,环保部门权限小,手段也软。权力小体现在对于限期治理、停产治理的措施,环保部门没有决定权。手段软主要体现在处罚手段只是罚款,缺乏查封、冻结、没收等行政强制性手段。(四)有关环保监管机构的设置不符合实际需要1、部分地区仍保留了城建环保一体化的机构设置模式。[7]目前,全国仍有不少环保部门,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仍挂靠在城建系统,仅属于城建系统的一个部门,这无疑给环保执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2、部分地区环保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无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环境污染防治和自然资源保护是环保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应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3、有些地方环保部门的级别较低。我国现在少数的环保局级别较低,尚为二级。[8]地市级、县级环保局为二级局的则更多。此外,乡镇一级的环境监管机构力量亦相对薄弱。二、世界某些发达国家关于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建设的成功经验随着环境问题发展的全球化,世界的环境保护工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据此,我们也可以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环保经验来丰富我国环境监管体制改革的方法并加快改革的进程。1、目前全世界,在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高规格高权威的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性职能机构,如美国的联邦环保局和日本的环境厅。2、实现机构设置与职权配置的法制化,如美国环保局的职责主要通过执行9个环保法律来履行,CEQ的职责由NEPA详尽、明确地规定。[9]

3、环境保护系统实行垂直领导。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管理模式,使环境保护部门能够独立地履行其职能而不受其他同级或上级部门的干扰。4、注重咨询机构与协调机构的设置,英、法两国就十分重视咨询机构与协调机构的设置。如在英国,议会设有皇家环境污染委员会,其职责为从宏观上向议会提供环境决策建议。[10]三、关于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完善的构想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从1989年建立到现在,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因而,建立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应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解决的首要问题。对此,环境监管体制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制定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体制立法

为了完善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应当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体制立法,确立环境管理部门的地位、机构组成、各部门承

担的管理职能以及各部门间相互协调、配合和监督的程序等。(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高规格、高权威且相对集中的专门性环境管理机构根据2002年5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保行政管理体制考察团就环保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等对欧盟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进行的考察显示:环境部是欧盟各国和OECD绝大多数

国家的内阁组成部门之一。在各国内阁不断精简的情况下,环保

机构的地位却不断上升。[11]因此,提高环境管理机构的规格和权威是我国环保工作的趋势。如日本环境厅长官为国务大臣,该大臣兼任内阁有关环境问题的大臣会议主席,直接参与内阁决策;美国环保局长亦进入内阁,并对总统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力。(三)扩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建立一个真正的环境保护的统一管理和综合管理部门现行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统管部门,而实际上重点是对环境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管,对于资源管理则是由资源管理部门负责的。早在1985年10月,李鹏同志在“全国城市环境保护会议”上就指出:“环境保护部门既是一个综合部

门,又是一个监督机构。这个机构应该是一个能够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归口管理、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职能的有权威的环境管理机构。”因而,应扩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职权范围,使其既对污染防治进行监督管理,又对资源的保护行使监督管理权。

(四)实行环保系统的垂直管理,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打破现在地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受到同级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双重监督的管理体系。国家环保总局虽然已经更名为环境保护部,并且地位有所提升,但是仍然没有实现环保系统的垂直管理。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除了国家环境

保护部作为最高统管部门以为,各个省、直辖市分别设立省环保局和直辖市环保局统一管理各个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各省或直辖市的环保局下设立派出机构,由省、市环保局垂直领导。

中央以下的环保系统负责人的任命可以由地方政府提名,但由上级环保部门审批,必要的时候上级环保部门还可以直接任命下一级的环保局长。

(五)消除不合理的机构设置模式目前仍保留着“城建环保一体化”模式的地区,应尽快在条

件成熟时设置独立的环保部门,以确保环境行政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其二,健全环保部门的内设机构,尤其是强化自然保护机构。其三,尚为二级局建制的地方环保局,应力求在地方机构

改革中升格为一级局,以强化环境保护工作。其四,强化乡镇环保工作,遏制住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化趋势。一般认为,一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的现状直接反映着该

国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和程度,[14]而环境监管体制通过为国家环境监管事务确定相应的规范,建立必要的制度框架,从而明确

各类环境监管机构的职责与权限,这些是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为环境监管机构依法办事提供了相应的条件,也使得各项环境监管活动总体上有章可循。因此,这就为弥补环境保护政策、法制以及技术经济相对落后所带来的缺陷提

供了较为充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王灿发.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3,(4).[3]杨兴.从机构的设置析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不足及完善[J].中国环境管理,2001,(3).

环境法论述题及其答案

答案: 26. 环境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 1、行为的违法性。即行为人实施了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 2、行为人的过错。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或过失也是承担行政责任的必要条件。 3、行为的危害后果 4、违法行为与危害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8. 试述《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体制。 《环境保护法》中将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做了3个层次的规定,包括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地方人民政府的职责、地方环保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现行环境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和不足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了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功能和效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地方环保部门难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首先,我国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受国家环保总局与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而由于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地方环保部门的工作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其次,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公安等多个部门,分管部门间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监督管理体系不完整,缺乏社会参与。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监督体制中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对公民、媒体及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环境监督管理的规定非常有限,没有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29. 列举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要环境管理制度。 1.环境规划制度 2.环境保护统一监督管理制度 3.环境标准制度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5.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6.“三同时”制度 7.排污收费制度 8.限期治理制度 9.排污申报登记制度10.公众参与制度 31. 试论“谁开发谁保护”原则的意义和贯彻途径。 33. 试分析公民环境权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概念:公民环境权与法人环境权、国家环境权相对应而存在。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全球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及人类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而提出的。 特征:公民环境权是随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项新型公民权利,它独立于公民财产权,人身权而自成体系,应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同人身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并行写入民法 作用:其一,它顺应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其二,它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权利意识。其三,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保证公民享有和追求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其四,有利于预防、遏制、惩罚侵犯公民环境权的行为。其五,有利于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促进法治建设。

生产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

生产企业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目的 第一条为了保护公司生活和生产环境,防治污染,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确保全面完成污染减排指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逐步实现清洁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二条××××××××公司。 第三章职责 第三条总经理是公司最高管理者,是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认真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召开公司级会议,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并对本制度的贯彻落实负领导责任。 第四条公司领导实行环境保护“一把手”负责制,对本单位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并进行内部考核。组织本单位职工专业技能培训,确保职工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因错误或习惯性操作引发污染事故。 第五条公司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或监管队伍,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第六条公司安全环保处环保科负责具体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配合督察室共同推进公司清洁生产工作,对公司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各排污单位进行考核,负责组织对污染事故的调查,并有权力提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三

同时”工作。 第七条公司生产部门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必须将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确保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并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环境事件负责。 第八条工程管理部门在组织新、扩、改建项目论证审查时,要将环境保护列入项目重要内容,确保环保“三同时”,并采用先进适用的污染物治理、防护技术。 第九条设备管理处要将环保设施纳入生产设施的统一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达到设计要求,并对环保设备的技术状况和正常运行负责。 第十条安保人员对厂区绿化维护负有兼管责任,将对厂区草坪、树木等的管理纳入考核,避免因兼管不善造成的草坪、树木等踩踏、坏死、丢失等现象。 第十一条公司所购原材料要确保优先选用清洁、无害、无毒或低毒的,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发生重大污染事故。 第四章管理 第十二条公司各单位要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安全环保处环保科负责编制环保培训教材,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 第十三条公司要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环保专业人才。各单位在进行职工培训教育时,应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职工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环保专业技术水平。

公司环境管理制度模板

批准: 审核: 编制: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五日 环境管理制度目录 1.扬尘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2.污水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3.噪声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4.油品、化学品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5.固体废气物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6.资源消耗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7.光污染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1.扬尘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为清洁施工现场, 有效控制施工扬尘, 保护环境, 确保施工生产顺利进行和扬尘控制指标完全达标, 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1.1加大环保法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和遵章守法的自觉性。 1.2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开展安全文明工地建设, 促进现场管理标准化达标。 1.3所有施工现场的扬尘控制目标要求为: 现场目测无扬尘, 现场主要运输道路硬化率要达到100%。 1.4施工现场防尘措施的具体要求如下: 1.4.1土方施工:在土方开挖、回填施工时, 要将运土车车箱上的土拍实。若长距离运输时, 要用苫布盖好, 避免途中抛洒和扬尘。若现场堆放土方时, 土方表面应洒水压实, 或者临时固化, 以防止大风扬尘。 1.4.2为降低施工现场扬尘发生, 施工现场主要道路采用硬化路面; 施工单位应派人清扫现场主要道路, 并适量洒水压尘。运输车辆驶出现场要冲洗轮胎。 1.4.3施工现场须在避风处设垃圾堆放区, 人员密集处设垃圾桶或箱。垃圾要及时运出现场 1.4.4砼现场搅拌时, 堆砂要成型, 表面要洒水并用密目网覆盖。使用袋装水泥时, 要低拆低倒, 及时搅拌。 1.4.5现场木加工棚的地面要进行洒水防尘, 木屑、锯末要及时装

袋, 保持木工棚和作业面清洁, 以防止锯末外扬。 1.4.6施工现场严禁将垃圾从高处倒下。每个区域都要设垃圾桶或箱, 及时将垃圾送入垃圾站。 2.污水控制环境管理制度 污水控制环境包括生活及生产污水排放控制, 必须达到污水COD排放达标( 满足国家环保要求和当地环保局污水排放标准之规定) , 现制定如下管理体制办法。 2.1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净化水资源和污水达标排放知识的培训教育, 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 增强环保自觉性和责任心。此项工作由主管工程师牵头、宣传委员、工会委员具体组织, 各组职工实施学习。 2.2合理分工、加强协作、明确定位, 落实岗位职责, 做到事事有人管, 尽职尽责, 同时, 要赋予相应权限, 按管理工作的需要, 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分工, 赋予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以便于监督检查和职工业绩考核, 便于调动全体员工的敬业精神。 2.3采取的主要措施: 2.3.1现场搅拌站和洗车池处应设置沉淀池; 2.3.2现场固定式厕所应设置化粪池; 2.3.3办公区生活污水经过集中管网排放, 由污水厂处理。 2.4污水管理要点: 2.4.1施工现场在工程开工15天内应向环保管理部门进行污水排放申请, 提供实施措施。

环境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摘要: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日益重视,环境管理任务日趋繁重。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是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基础,科学有效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制的发展,改善环境状态,推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寻实现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科学发展的途径,为能与自然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做出对策也就成了现阶段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制;环境友好;问题对策 一、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概念 要解释环境管理制度体系,首先要了解环境管理制度的特征,环境管理制度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约束性 环境管理制度对行为主体、客体双方都具有强制约束力,要求人们必须按照制度规定的内容和范围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2、规范性 。规范性是确保环境管理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要件,没有规范性,制度就无法操作和落实,人们在实践中就会无章可循。 3、可操作性 环境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将管理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效果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统一的桥梁,是环境政策的具体化。 实施环境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工业生产现代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由一组具有约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特征的单项环境管理制度,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为目的,按一定规律而构成的环境管理制度的有机整体。由此可看出,单项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构成要素,但并不是单项环境管理制度的简单堆砌和拼凑,而是按一定规律和方式有机地组合而成。缺少了一项制度就会对整个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行产生影响,使环境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受损,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效果,不利于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而环境管理体系的完整和良好运行,完善了单项环境管理制度,使之能更好的为环保事业服务。单项环境管理制度之间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动态适应性。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国家有关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组织体系和制度。它具体规定了中央、地方、部门、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以及相互关系,核心部分是关于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分配以及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问题。一些西方学者在对环境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讨论时,往往会把公众参与的问题考虑进去。他们认为,在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关系中,除政府的行为之外,还有社会利益团体和管理行为人,它们都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事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较长时间以来,我们所说的环境管理体制仅指政府内部机构的设置,而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则被视为是外部作用机制,一般不纳入进来。 一、我国现行环境行政管理体制 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是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负责的环境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由地方政府通过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来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关系。这一体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很好地发挥地方的主

国有公司企业基本管理制度

国有公司企业基本 管理制度

国有公司(企业)基本管理制度 文件管理制度 第一节总则 一、为适应公司全方位规范化科学管理,做好公司文件管理工 作,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制定本制度。 二、公司文件是传达方针政策,发布公司行政规章制度、指示、 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文件的管理工作,有效地为公司发展服务。 三、公司全体员工都应发扬深入调查、联系群众、结合实际、实 事求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文件质量和处理效率。 四、文件处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安全,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限 和要求完成。公司文件由总经办统一发放、传递、用印、保管和立卷归档。 第二节文件分类 一、规定。发布重要的行政规章制度,采取重大的强制性行政措施,用“规定”。 二、决定、决议。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用“决 定”。经会议讨论经过并要求贯彻的事项,用“决议”。

三、通知。转发上级机关文件,批转下级文件,要求下级办理和 需要共同执行的事项,用“通知”。 四、通报。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信息,用“通报”。 五、请示、报告。向上级请求批示与批准,用“请示”。向上级 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 六、批复。答复请示事项用“批复”。 七、函。商洽工作、询问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用“函”。 八、会议纪要。传达会议议定事项和主要精神,要求与会者共同遵 守的,用“会议纪要”。 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是全面反映公司经营管理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实现今后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依据。特制定本方法,各部门必须按本制度认真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第一节档案范围 公司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方案、软件、图片、音像、实物等都必须立卷、归档。 其中,文件包括:规划、计划、技术资料、工程资料、财务资料、人事资料、会议纪要、项目方案、合同协议、内外行文等。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二O一一年八月一日 前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公司环境保护管理的总体水平。通过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断提升企业形象,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特制订此制度: 第一条:为了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加强我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保护生态平衡,美化环境,改善职工劳动条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树立“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子孙”的理念。 第三条:搞好环境保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治结合的原则,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解决在生产建设的过程中,使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做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保护三统一。 第四条:全公司职工都有责任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遵守本制度,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揭发。各单位的责任人对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 第一章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职能管理部门、所有员工、外来劳务人员、外来实习及检修人员。 、职责 1、公司环保给你工作实行行政一把手责任制。实行各职能部门想协调、各级行政领导负责与全员参与相结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2、各级人员和职能部门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都有保护环境责任和义务,同时向各自主管领导负责。 3、公司的所有员工必须认真履行各自的环保职责,做到各有职守、各负其责。、各级各类人员环保职责

1.3.1总经理环保职责 1、总经理是公司第一环保责任人,对公司的环保工作负全面责任,认真贯彻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2、审查和批准大中型环保治理项目。 3、组织制定、建立健全公司环境保护责任制。 4、监督、检查公司的环保管理工作,即使消除环境污染事故隐患。将环保工作纳入综合考核中。 5、组织制定并实施公司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环境污染事故。 1.3.2主管环保工作的副总经理的环保职责 1、协助总经理做好环保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适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组织评审并标准公司的环保管理制度。 2、直接领导安全环保部的工作,及时组织并研究解决环保方面存在问题。 3、重视环保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公司的环保管理水平。 4、负责组织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上报工作。 5、总之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1.3.3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的环保职责 1、组织编制环保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及环保技术长远规划。 2、协助总经理组织环保治理技术研究工作,负责解决疑难或重大环保治理技术问题,推广和采用先进的环保治理技术和环保治理设施。 3、负责审查新产品开发及新建项目中环保方面的技术问题。 1.3.4其他副总经理的环保职责 1、贯彻执行适用的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2、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环保工作负责。 3、参加设计工作范围内的事故调查、分析和处理工作。 1.3.5各个职能部门领导的环保职责 1、职能部门行政一把手是本部门的环保第一责任人,对本部门的环保负全责,认真贯彻使用的法律、法规、标准,执行公司的环保管理制度。 2、组织本部门的环保教育培训计划并考核。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一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建阶段(1972年—1982年8月)、开拓阶段(1982.8月—1989年4月)和改革创新阶段(1989年5月—现在)。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和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因此,大体上也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 在建国以后到70年代初,我国仿效的是前苏联模式,即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环境管理工作就由有关的部委兼管,因而谈不上建立环境监督管理体制。随着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国务院批转发布了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该草案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设立精干的环境保护机构,给他们以监督、检查的职权。”因而在1974年5月,国务院设立了一个由20多个有关部委领导组成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主管和协调全国的环境工作,其日常工作由其下设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全国很多省、市级人民政府也设立了环境保护监督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监督机构,这是我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初创时期。 (二)形成阶段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实施方案的决议》,根据该决议,撤消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其下设的环保局为全国环境保护的主管机构,另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内部增设国土局,负责国土规划与整治工作。很明显,此时的环保局和国土局仍然是国务院部委的下设机构。 1984年5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决定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同年12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保局改为国家环境保护局,同时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公室。1984年以后,省、地、县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相继作了调整。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的环境管理机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国家环境保护局,省、直辖市、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地、市、县等地区性、综合性环境保护机构,这是环境监督管理体系的重点;第二类是部门性、行业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如轻工、化工、冶金、石油等部门都设立了部门性的环境保护机构,主要负责控制污染和破坏;第三类是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环境管理机构,负责资源管理。 (三)发展阶段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颁布实施,确立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是一种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统管部门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而分管部门则有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负责对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如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部门也相继成立环境保护监督机构,负责对自然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此外,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四条规定,重要江河还设有水源保护机构,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

环境法考试重点

1.什么是水污染?如何认识我国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性? 答:污染防治法中的水环境污染简称水污染,是指陆地水污染,即由于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将物质或能量排入陆地水体,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水污染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对渔业的危害;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污染除了上述危害外,还会影响航运、旅游业的发展,妨碍人们的娱乐、休养、体育活动等对良好环境的享受。 2. 我国水环境保护和防治水污染监督管理体制如何?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交通主管部门的海事管理机构对船舶污染水域的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农业、渔业等部门以及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3. 试述我国水环境保护标准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2)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 4. 我国防治水污染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相结合原则(2)防治水污染应当按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原则(3)利用资源与维护生态功能相结合原则 5. 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强调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答: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饮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制度;水环境质量检测和水污染排放监测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6.什么是环境噪声污染?其危害性和特点有哪些?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特点:噪声污染是一种感觉性公害;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型污染;噪声污染是一种局部性和多发性公害;噪声污染是一种暂时性的危害;噪声污染是一种其危害性不易评估的公海。危害性:影响人体健康;危害人类财产 7.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制如何? 8. 工业噪声污染防治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9. 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10. 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11.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有哪些主要法律规定?

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o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给国有企业带来了蓬勃生机,国企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和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由于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监督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加强国有企业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财务人员不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为了企业利益,随意粉饰财务报表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为达到企业筹资的目的,不按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将负债全部记入账内;二是企业为完成上级下达的有关经济目标考核任务,少计成本费用;三是截留应上缴的财政收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二)偷漏国家税收 企业纳税意识淡薄,采取一些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办法,以逃避纳税。主要表现在:一是将收入记入往来,以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二是将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关联方,少缴税金;三是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计缴视同销售行为所涉及的相关税费。 (三)违规发放职工薪酬 一些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淡薄,为满足企业职工要求,维护自己在职工中的威望,不顾工资总额的限制,采用多种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正常工资外,以发放各种通讯费、交通费、津贴、奖金等形式,超额发放职工薪酬;二是利用下属单位,重复发放职工薪酬。 (四)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现象较突出 由于企业对货币资金监管不严,致使出现挪用公款和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货币资金的盘点间隔时间过长,同时又未实行不定期盘点制度,致使货币资金在盘点间隔期间失去监控,出现公款私存等违规违纪问题;二是企业未对工会和下属单位的货币资金实施监管,致使出现挪用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 (五)以商务活动等名义浪费国有资产 企业以各种商务活动的名义消耗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借洽谈业务、接待参观、考察等名义,搞公费旅游和吃喝、玩一条龙,挥霍资产;

环境保护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了保护公司生活和生产环境,防治污染,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确保全面完成污染减排指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逐步实现清洁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_____________公司。 第三条、总经理是公司最高管理者,是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认真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把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公司重要议事日程,不定期召开公司级会议,解决有关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并对本制度的贯彻落实负领导责任。 第四条、公司领导实行环境保护“一把手”负责制,对本单位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并进行内部考核。组织本单位职工专业技能培训,确保职工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因错误或习惯性操作引发污染事故。 第五条、公司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健全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或监管队伍,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第六条、公司安全环保处环保科负责具体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配合督察室共同推进公司清洁生产工作,对公司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对各排污单位进行考核,负责组织对污染事故的调查,并有权力提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三同时”工作。 第七条、公司生产部门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必须将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确保环保设施与生产设施同步运行,并对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环境事件负责。 第八条、工程管理部门在组织新、扩、改建项目论证审查时,要将环境保护列入项目重要内容,确保环保“三同时”,并采用先进适用的污染物治理、防护技术。 第九条、设备管理处要将环保设施纳入生产设施的统一管理,确保环保设施正常运行,达到设计要求,并对环保设备的技术状况和正常运行负责。 第十条、安保人员对厂区绿化维护负有兼管责任,将对厂区草坪、树木等的管理纳入考核,避免因兼管不善造成的草坪、树木等踩踏、坏死、丢失等现象。 第十一条、公司所购原材料要确保优先选用清洁、无害、无毒或低毒的,以避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物,发生重大污染事故。 第十二条、公司各单位要重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安全环保处环保科负责编制环保培训教材,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 第十三条、公司要有计划的培养和引进环保专业人才。各单位在进行职工培训教育时,应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职工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环保专业技术水平。 第十四条、安保人员要对公司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统计调查,并汇总上报公司领导。 第十五条、公司任何员工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毁坏花草、树木的行为向公司领导或有关部门举报。 第十六条、公司各生产工序应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努力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第十七条、公司每年投入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及防治,新技术研发应用,持续改善厂区环境状况。 第十八条、生产车间必须保证环保设施随生产同步运行,环保设施或设备进行检修,须向设备机动处、安全环保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实施。环保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第十九条、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同时加强节水管理,避免浪费水资源现象。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

创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9级经济管理班李中选 一、国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国有企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建设的长治久安,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发展国民经济意义重大,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带动企业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企业的任何经营环境都有赖于管理创造的带动而优化,只有国有企业创新管理方式,其他方面就才能取得进展。这样,企业的竞争力必然会有所提高。 2、管理创新还有利于提升国有企业形象。在我国,国有企业一向以戴着“国有”的帽子而自高自傲,给市场的感觉十分不友好,当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形成后,整个国有企业都会把自身真正置于整个市场中,这是有赖于管理创新的。当国有企业自高自傲的态度消失后,更会注重自身建设与发展,自然会提升企业形象,而且国有企业的形象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3、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国有企业对成就的追求、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对社会责任的道义渴望,更强化了他们创新的冲动。 (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内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必须要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制度——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建立健全一套符合自身发展,且科学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企业制度的创新,它是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 本文主要从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分配和激励制度方面阐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二、、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背景和目标 (一)、推动国有企业文化促进和转型的三大背景因素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目录 1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3 2 环境保护设施运行管理制度..........................6 3 “三废”排放管理制度...............................9 4 危险废物管理制度...................................12 5 废催化剂管理制度...................................14 6 环保事故管理制度...................................15 7 环境保护考核细则...................................18 8 物料收集管理制度...................................23 9 环保作业管理制度...................................26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为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保护企业职工和周围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增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1、总经理是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环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规定,贯彻落实“全面规划,综合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方针。 2、公司组织生产应最大限度的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三废排放,搞好技术革新和综合利用,通过加强管理,杜绝跑、冒、滴、漏,把“三废”消灭或减少在生产过程中。 3、公司进行老装置的扩建、技改项目时,必须实行“以老代新”的原则,新老“三废”要一并解决,增产不增污。 4、公司各部门应注意节约能源,组织生产要严格执行消耗定额,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生活及工业废水应排入废水处理系统,严禁采用或变相采用渗井坑等办法直接排入地下,以防止污染地下水。 5、公司所排固体废物尽量综合利用,暂时确无利用办法的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临时储存场所要采取防渗措施和封闭措施。 6、环境保护设施要购买合格产品或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制造。 7、使用噪音大、振动大的设备和产生粉尘的设施时,应根据具体情

浅谈环境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浅谈环境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环境管理制度和环境管理的行政体系角度等,并从我国环境监管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四个方面出现困境进行分析,应在重构监管体系、完善监测系统、增强政府监管动力、调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等方面采取措施,以完善我国环境监管体系。 关键词:环境监管;体系;经验;问题分析;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及环保总局“升部”,在资源环境领域中,“政府失灵”一般表现为“环境政策无效”和“环境管理无效”。正如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指出的一样,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管理问题,是政策问题。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深入认识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不足,找出应对和改进之策。 二、环境监管现状 目前,环境监管是环保部门主要负责污染防治工作,功能主要包括环境管理、监察、宣教和监测等,农业、生活和交通的污染由农业、城建、公安交通等9个部门或机构负责管理,水利、卫生、地质矿产、市政等协同环保部门实施水污染的监管。 (一)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自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制定或修改了一系列的法规、规章和标准,目前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宪法》中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规定、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保护法、环境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地方环境法规与规章、环境标准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中的环境法规等。 《环境保护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这体现了“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法制统一原则。 (二)我国环境监管制度 我国环境监管制度主要包括法律中明确规定的九项基本制度,即“老三项”和“新五项”以及“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老三项”制度包括:“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五项”制度包括: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综合整治定

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一、国家劳动安全卫生监督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一)历史发展概况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劳动保护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公私企业一般实行8小时至10小时工作制”“保护女工的特殊利益”“实行工矿检查制度,以改进工矿的安全和卫生设备”。 新中国一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劳动部。劳动部下设劳动保护司,各地方劳动部门设劳动保护处、科,作为劳动保护工作的专管机构。政府许多产业部相继在部内的生产或人事部门设立了专管劳动保护工作的机构。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各级工会中设立了劳动保护部,工会基层组织一般设立了劳动保护委员会,以加强对企业劳动保护的监督。 1950年10月,政务院批准的《中央人民政府劳动部试行组织条例》和《省、市劳动局暂行组织通则》都规定,各级劳动部门自建立伊始,即担负起监督、指导各产业部门和工矿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任务。 1956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组织简则》规定,劳动部在自己的权限内,有权发布有关劳动工作的命令、指示和规章。这些命令、指示和规章,各级劳动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必须遵守和执行。还规定,劳动部负责“管理劳动保护工作,监督检查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劳动保护、安全技术和工业卫生工作,领导劳动保护监督机构的工作,检查企业中的重大事故并且提出结论性的处理意见”。 1955年4月25日天津国营第一棉纺厂发生的水管锅炉爆炸,死伤77人,直接财产损失36万多元。鉴于这种情况,国务院于同年6月批准在劳动部建立国家锅炉检查总局,于1956年1月开始工作。大跃进中,锅炉安全监察工作受到严重挫折,机构被精简合并。1963年,国务院决定恢复各级锅炉安全监察机构。 1970年,国计委成立劳动局(原劳动部精简为劳动局划归国家计委领导),恢复了劳动保护工作。 1975年,在邓小平同志主持下,治理整顿工作走上轨道,劳动保护工作的治理整顿也获得了进展,国务院设立了国家劳动总局(即国家计委劳动局扩编为国家劳动总局)。全国恢复了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劳动总局分设了劳动保护局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1981年,为加强对矿山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工作,又成立了矿山安全卫生监察局。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汇编

目录 1、党支部议事规则 (1) 2、行政议事规则 (2) 3、政务公开实施细则 (3) 4、员工考勤制度及假期管理暂行规定 (6) 5、员工奖惩办法 (8) 6、临聘人员管理办法 (10) 7、离退休人员管理制度 (13) 8、财务管理办法 (14) 9、办文制度 (20) 10、科室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21) 11、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22) 1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制度 (25) 13、科研管理办法 (27) 14、人员培训管理办法 (40) 15、实习生管理制度 (44) 16、车辆管理制度 (46) 17、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49) 18、采购管理办法 (52) 19、安全生产责任制 (62) 20、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66) 20、信访、投诉处理制度 (78) 21、保密制度 (79) 22、计划生育工作管理规定 (79) 23、档案管理制度 (83)

支委会议议事规则(试行)

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试行)

政务公开实施细则(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中心民主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根据《深圳市卫生系统院(所、站、校)务公开实施细则》(深卫发[2001]4号)和区卫生局的有关规定,结合中心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机构与职责 成立中心政务公开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由工会主席任组长,成员由职代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任期与职代会相同。协调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依据本细则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协调和监督。中心行政班子对应予公开的中心政务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开。 二、中心政务公开的内容及责任部门 ㈠行政管理(办公室负责) 1、中心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 2 、各项规章制度。 3、对社会的承诺:⑴承诺项目和内容;⑵办理程序;⑶办理和答复期限。 4、上级下发的关于中心管理的文件或制度性规定。 ㈡人事管理(办公室负责) 5、干部职工评先和调晋级:⑴上级有关文件精神;⑵评定程序; ⑶ 评定结果。 6、职称评聘:⑴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中心职数;⑵任职资格与实绩;⑶ 评聘结果。 7、年度考核及奖惩:⑴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及考核程序;⑵考核结果;⑶ 上级及本 中心的奖惩。 8、接收、安排借聘人员(包括临时工):⑴接收、借聘人员基本情况;⑵ 岗位安 排或流向情况。 9、中层干部任免及后备干部管理:⑴中层干部领导职数;⑵中层干部任免及后备 干部推荐程序;⑶中层干部任免及后备干部推荐群众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篇一: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范本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我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推行清洁生产、实行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的原则;实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评选先进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定制。 第二条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应对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行政一把手是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第三条配备与开展工作相适应的环保管理人员,掌握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运行状况。 第二章环境监测工作 第四条每年根据公司下达的《环境监测计划》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监测时如有超标情况,要按照程序文件要求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不得私自减少监测次数或停止监测。 第五条每月3日上报前一个月的《环境报表》。 第六条生产办除开展常规监测外,要承担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第七条外排污水和大气的监测外委进行。 第三章环境保护工作日常管理 第八条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中,实现全过程、全天侯、全员的环保管理,在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的同时,必须有环保工作内容。 第九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员的环保意识。重点要作好“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工作。 第十条完善环保各项基础资料。 第十一条加强对外来施工单位施工作业的环境管理,承揽环保设施施工的单位,要持有上级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施工许可证,在施工过程要防止产生污染,施工后要达到工完、料净、场地清,对有植被损坏情况的,施工单位要采取恢复措施。 第十二条污染防治与三废资源综合利用: (一)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回收或处理,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暂时不能利用而须转移给其它单位利用的三废,必须由公司安全环保部批准,严格执行逐级审批手续,防止污染转移造成污染事故; (二)开展节水减污活动,采取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现状、挑战及思考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的现状、挑战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9-05-16T11:41:22.41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2期作者:贺家斌[导读] 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涉及多个生态环境要素、多个行政管理层级、多个行政主管部门,领域广泛、关系复杂、任务繁重,受到各方关注。聊城市环境科学工程设计院摘要: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拟组建的五支执法队伍之一,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 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涉及多个生态环境要素、多个行政管理层级、多个行政主管部门,领域广泛、关系复杂、任务繁重,受到各方关注。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管理体制;现状;挑战;思考 引言 “十三五”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目标的最后机会。在此时期,中国生态环境存在以下几大风险:环境质量风险,人群健康风险,社会穗定风险,生态安全风险,区域平衡风险,国际影响风险。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忽视环保的社会主流认识,建议将“日益增加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与我国有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也作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1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体制现状按照现行法律规定,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实行“块块管理”(部门间实行统管与分管)和“属地管理”(不同层级实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横向上,环境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的环境保护部门对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同级部门间属于统管与分管的关系。纵向上,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系统内不同层级实行分级管理。行政执法是生态环境行政管理的一部分,也属于这一体。 1.1积极推进执法体制改革 如何改革生态环境执法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重点在资源环境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2018年,中央再次提出综合执法改革,这为执法体制提出了两个层次的改革路径。纵向上,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改革。横向上,实行综合执法改革。通过垂直管理和综合执法,执法面临的问题可以在更高层面上、更大区域内协调解决,生态环境部门的协调能力得到加强。 1.2探索执法新机制新模式 为解决上述问题,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强化执法力度、完善机制措施,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执法力度显著提升。二是探索异地交叉执法和区域联动执法模式。三是基层执法能力和水平明显改善。 2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挑战 2.1(一)如何确定综合执法的范围 如何理解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这一概念,是改革的基础,但目前尚缺乏规范的定义。《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要求“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整合环境保护和国土、农业、水利、海洋等部门相关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职责、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所以,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应该包括污染防治执法和生态保护执法两个方面。目前主要问题是生态保护执法的领域范围并不具体。从各地各部门综合执法改革实践来看,模式选择与执法范围密切相关,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也不例外,具体采取哪种模式应在明确执法范围的基础上确定。 2.2如何划定部门间执法边界 厘清部门间执法职责,划定边界,解决多头重复执法问题。一是执法事项和执法主体分散,整合难度较大。二是生态保护与资源保护边界模糊。例如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等领域的保护,既有生态属性、自然属性,也有资源属性、经济属性。自然资源部设有执法局,负责查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生态环境部也设有执法局,负责查处重大生态环境保护违法案件。三是监督管理与监督执法,各方理解不一。 2.3如何完善执法法制保障体系 完善法律、标准和执法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应纳入议事日程。一是立法修法急需提上议事日程。生态保护没有系统性的专门立法。二是生态保护执法缺乏量化标准。在污染防治执法方面,已有20多部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两大类标准体系,共1000多项,量化标准非常清晰。在生态保护执法方面,相关部门在各自领域建立了标准体系。然而,生态环境涵盖领域众多,如何建立综合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如何界定哪些生态破坏行为会导致生态恶化,如何把握执法尺度,还需要大量的研究。三是综合执法面临合法性问题。这是综合执法改革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如执法人员身份不统一等。另外,由于实行垂直管理,县级生态环境局的派出机构如何行使执法权等也是个问题。 3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的思考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是否落实,关系到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否落地,对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 3.1妥善处理贯彻中央精神与结合地方实际的关系。 维护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与地方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有机衔接。二是妥善处理系统改革与聚焦重点的关系。突出多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这一重点,突出执法办案定位,剥离与执法不相关的职能,加大整合力度,精简执法队伍数量。三是妥善处理锐意改革与科学论证的关系。充分论证整合执法职责和队伍的必要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确保改革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