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碑书法的魅力

魏碑书法的魅力

魏碑书法的魅力
魏碑书法的魅力

魏碑书法的魅力

当下的书坛是碑帖共存相映成辉的时代,以“二王”一系秀健雅逸的帖学占有相当的分量。但不可否认,北朝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仍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书家所青睐。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从书法风格上来讲,其概念体系运用又包括北齐、北周、东魏等石刻书法,甚至向上可延伸到东晋的一些石刻书法作品。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迁都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正如《书林藻鉴》

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从书体形制上细分,魏碑书法大体上可分为碑版、摩崖、造像、墓志四大类。其中墓志与造像书法尤其值得关注。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

处于社会较低层的属吏,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朴,趣味盎然;或方笔峻利,体势雄强;或浑劲姿媚,精到细腻。北魏造像记的绝妙之处在于其不可端倪的千变万化。你无法找到这些民间写手与刻工书刻的规律性,他们信手写来、随意刻下,人的真性情也就在这毫无遮蔽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北魏的造像记中,我们几乎可以窥见他们无拘无束的浪漫情怀。巨大的风格差异使我们无法用一种范式去规范,去整合,也正是因为此,我们才更加感受到创作的自然和可贵。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的真谛所在。从这中间,我们感到了书写的快乐,也正是因为北魏造像记的这种变幻莫测、自然妙趣,至今让人醉心不已,流连忘返。

北魏石刻不乏书法精美的作品,但更多的是书风稚拙、刻工“粗劣”的作品,其刻手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或没有文化的工匠。他们的“误读”、“误刻”,导致了总体风格上的“粗率”、“拙劣”,因而往往被清朝以前的书家所不重。清乾嘉以后,随着艺术思想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惊奇地发现,正是这些被“误读”、“误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着无拘无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机。今天北魏石刻无疑已成为人们创造新的表现语言的一种源泉。

北魏书法种类繁多,举不胜举,这些数以万计的墓志刻石作品,给我们研习魏碑书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康有为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可见南海

先生对魏碑的推崇。对魏碑的学习,首先要宁拙毋巧,但对一些朴陋、荒率、生犷、支离、稚拙的作品则只可取其意而不可徒以貌似为尚,亦可结合一些魏晋六朝时的写经、残纸等墨迹来研究六朝人的笔法并恢复原来的笔意,在表现金石趣味的同时,还要强调“写”的作用,即透过刀锋看笔锋,把古人刀刻的作品用毛笔写出笔墨情趣。也就是说我们学习魏碑书法有个去粗取精、纯化雅化的文本转换过程。前辈大家都是从这种文本转换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由于魏碑书法自隶书演化而来,其中蕴涵了大量的隶书笔意,因此学习魏碑如果有汉隶的基础,必定事半而功倍。

以下列举三种魏碑书法,并将此三种魏碑书法风格及用笔特征做简要分析。

一、北魏《吐谷浑墓志》

《武昌王妃吐谷浑墓志》原志题《魏故武昌王妃吐谷浑氏墓志铭》。北魏建义元年(公元528年)八月十一日刻。1921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前海资村出土。志高49厘米,宽47.7厘米,正书。《吐谷浑墓志》线条质朴自然,结体飘逸开张。它不像唐楷那样凭借着平平稳稳的四方形的四个角的伸展意识及点线到位来获取对称的平衡,而是通过各部位适度的移位来构成各种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四方形,以求取重心的稳定。相对唐楷,它具备更多的动势,显得跳宕舒展,也更为恣肆纵

远,因此对《吐谷浑》的学习主要就是对其动势的掌握,或是针对它的伸张扩展,或是针对它的减弱收敛。它在空间构架规律上不以四方形来作为基本体势,而是以长、方、扁的相互糅合来求取行气与总体上的呼应。在单字的取势上,它也不以中轴线的水平来决定各笔画间的均匀布局,而是在倾斜的中轴线上通过各笔画的伸缩来协调重心上的平衡。从整个墓志上看,几乎无一水平横线,竖线也多作不同的斜势。神奇的是它们都能在不水平和不同的倾斜之间穿插错落、离合聚散从而获得新的平衡方式。学习此志,必须首先识辨每个字的动势,并要注意各字外廓线的位置及所构成的形状。当然在我们临习的同时还要注意刀刻对其文字线条产生的作用和线条所表现出来的效果。

二、《鲜于仲儿墓志》

《鲜于仲儿墓志》全称《太尉府功曹参军丘哲妻鲜于仲儿墓志》。北魏孝昌二年八月十八日刻。志高50.8厘米,宽55.5厘米,正书,十八行,行二十字,1927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东子沟。

这是一方具有典形意义的北魏墓志。观其书法,我们几乎无法谈论书手。因为从中看到刻手的那种用刀习惯,已经泯灭了书手书写的原貌。笔笔断开,流畅连贯的书写之美被短促的刀触所替代,用刀的习惯非常强烈,以致于下刀时连原来书丹的间架结构也全然可以任意改变。在这一墓志中我们不难看到破坏了笔法节奏的横画,这种横画

的不和谐,在一般掌握笔法的书手笔下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鲜于仲儿墓志》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刻而不是写。正是因为刻的缘故,或者说刻工已形成他自己的一整套的刻字的定式,所以也就形成这样的风格特征:点成了三角形,横画变成了不规则的平行四边形。装饰的趣味也正是来自刻工的刀凿。也就是说,这件石刻作品的风格很大成分来自刻工的定式,书手作用被模糊了。民间工匠的这种用刀定式和工艺制作过程是形成这类作品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这类作品的学习,我们要通过其刀痕,神会其笔迹,去领会它原来的风貌。

三、《元腾墓志》

《元腾墓志》原志题《大魏故城门校尉元腾墓志铭》,刻于北魏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十一月九日,1925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徐家沟出土。志高51.3厘米,宽55厘米,正书,十八行,行十八字。

元氏系北魏王室贵族,元氏墓志大都出土于当时的首都洛阳。此时的南北书艺交融日益频繁。在相互借鉴、彼此影响之下,北方的“雄奇角出”与南方的精美秀致日趋融合。《元腾墓志》正是体现出了这一时代的审美认识。

“元氏”书风,在众多的墓志中又有着独特的个性风格。因墓主大多是当朝重臣,所以书手、刻手一般都是诚惶诚恐,落笔森严。其

笔法之完备,结字之严整,技能之高超,足以令人称叹,从出土的《元怀墓志》、《元祐墓志》、《元日韦墓志》等众多的元氏墓志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元腾墓志》在这些墓志中又独具一格,秀态中不乏雄劲,拘巧中又能潇洒,灵妙中透出朴重。书刻并佳,是《元腾墓志》的另一特色。一件石刻书法的成功,当然首先取决于书丹者,但刻手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的是最终效果。初看此字,有些点画似乎处理粗率,但细细品味,你会惊奇地发现:这种“粗率”正是刻手在情感的驱使之下,无暇于细节周全的结果,而局部的“粗率”,换取的正是整体把握的精确和鲜活的气息。

北魏时期,上自国君,下至众生,自上而下的造像行为使当时的人们沉溺于狂热的宗教活动之中,所造之像以释迦、弥勒像为多,以求福多,题记有丽辞华章,有乡言俗语,有文字误漏的,有只刻姓名的,但毕竟造像是主要的,刻工往往偏重于造像而疏于文字,用刀简略,甚至单刀随意刻就,故草草之笔时时可见。而碑志自然重在文字,则镌刻也相对精致,这是两者的差别。

在北魏造像记中,有些基本以圆笔而较少刀刻之方角意味。如《赵烱造像记》,与后期之造像记的刀法森严相去甚远,其中仍保留着许多隶书的痕迹。其中宫紧缩,四处开张,乍看仿佛童稚所作,天真烂漫,充满喜悦之情,它通过点画与结构的夸张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如全字捺画下垂,“人”字左右延伸,“弥”字左右的不平衡等。正是

在这攲攲侧侧、长长短短、歪歪斜斜的自然书写中,我们感到了不用恪守成规的快乐,以及书写的无限乐趣。对这类作品进行临习时,应善于发现其内在美,体会那种原始的本真与质朴。

人们曾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来比喻北朝墓志、造像书法。其书法风格随意自然,富有天趣。这种天真烂漫之情,无拘无束之态,不正是古今许多书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欣赏: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1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2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3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4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5 学书法可以从魏碑开始: 高建群是著名的作家,是“陕军东征”三驾马车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和画家。眼下,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与市书协、市美协联合主办的西安市首届“天地源杯”中小学生书法国画大赛正在火热进行。昨日,这位“人书俱佳”的作家对爱好书画的孩子们一些寄语。 建议用画画的理论指导写字 “对现在学习书法的孩子来说,能不能成为书法家是另外的问题。毕竟这个行当很残酷,不能靠写字画画来养家糊口,但学习书法对提高个人修养有很大裨益。”刚一坐定,高建群就直白地侃侃而谈。他很有感触地说:“任何艺术都是相通的,文学、绘画、书法、电影、音乐等等,其实走到最高境界都是一回事儿。我跟很多名画家交流过,发现他们对绘画的理念和我在文学的实践中是一模一样的。”

高建群形容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博大精深。孩子们学习书法中,不但可以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也可以培养自己的艺术高度和艺术鉴赏力。他建议学习书法的孩子们,不妨涉猎一下中国画,用画画的理论指导写字:“因为中国画靠线条立身,用画画的理论指导写字,打破了中国字的结构,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比如郑板桥,就曾说自己‘写了几笔竹,画了几笔字’,可见他已经贯通了书法和绘画。” 学习书法不一定要从楷书入门 现在很多孩子从楷书开始学习书法,但高建群认为不一定非要从楷书开始。“楷书是非常规范端正的,而楷书的盛行是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的。儒家文化和楷书的规范端正一脉相承,而到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时期,更是将汉字的结构美发挥到了极致,被后世尊为楷书的最高境界。后世虽然在模仿‘二王’,但始终都无法超越。” 他还讲了清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于右任的例子:“于右任之前也一直研习楷书,甚至直逼‘二王’,但他看到了石门十三品后充满了感慨,原来字还可以这样写,如此壮美、雄浑和写意。正是在参考了石门十三品后,于右任的书法作品独具风格,发展成为‘于体’。” 高建群建议孩子们修习书法可以从魏碑入手,因为魏碑的时代是最自由的时代,没有过多限制,书法家率性而为,然后根据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性情再发展。“艺术行当讲究宁拙毋巧,无论做什么事儿都要带着激情来做。而写字画画也都不要刻意模仿,因为每个人的心境和秉性不一样。无论是写字还是绘画,最高境界

魏碑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寿之效。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魏碑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魏碑特点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魏碑影响 魏碑被人们发现的时间较早,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唐朝的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对他们的影响。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王书代表的晋朝书风在唐朝一代始终是主流。所以总体上,唐朝楷书继承的更多的是晋楷的传统,即使对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书法家个人的兴趣和风格所致,没能形成一种普遍学习魏碑的风气. 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学兴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书法方面,人们也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于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明确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 现代魏碑书家的艺术风格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如南京的萧

魏碑书法的魅力

魏碑书法的魅力 当下的书坛是碑帖共存相映成辉的时代,以“二王”一系秀健雅逸的帖学占有相当的分量。但不可否认,北朝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仍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书家所青睐。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从书法风格上来讲,其概念体系运用又包括北齐、北周、东魏等石刻书法,甚至向上可延伸到东晋的一些石刻书法作品。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迁都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正如《书林藻鉴》

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从书体形制上细分,魏碑书法大体上可分为碑版、摩崖、造像、墓志四大类。其中墓志与造像书法尤其值得关注。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

硬笔书法魏碑

硬笔书法魏碑 硬笔书法魏碑欣赏: 硬笔书法魏碑1 硬笔书法魏碑2 硬笔书法魏碑3 硬笔书法魏碑4 硬笔书法魏碑5 书法用笔法: 书法艺术最后剩下的结果是作品。为了得到最好的作品,就必须讲求笔法。要让笔法体现随心所欲炉火纯青,就不能不选择最合适的工具—毛笔。毛笔一般是用动物毛制造的。不同的动物毛,同一动物不同部位的毛,粗细、长短、圆扁都有差异。笔工将笔毛搭配而制成不同的毛笔,以期发挥不同的效用。据说一支 “齐”、毛笔的制成要经过72道工序。明代文震亨称笔之四德为“尖”、“圆”、“健”。“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笔尖则写字锋棱易出,较易传神。作家常以“秃笔”称自己的笔。笔不尖则成秃笔,作书神采顿失。选购新笔时,毫毛有胶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检查旧笔时,先将笔润湿,毫毛聚拢,便可分辨尖秃。“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毫若齐则压平时长短相等,中无空隙,运笔时能“万毫齐力”。因为需把笔完全润开才‘能观察是否平齐,而选购新笔时很难检查这一点。“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

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则书写时笔力完足,反之则身瘦,缺乏笔力。笔锋圆满,运笔自能圆转如意。选购时,毫毛有胶聚拢,是不是圆满,仔细看看就知道了。“健”即笔腰弹力好:若将笔毫重压后提起,能随即恢复原状。笔有弹力,则能运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弹力较羊毫强,书亦坚挺峻拔。 有人认为,书法高手是用任何笔都可以写出好作品的,甚至用退笔还能写出非常出色的作品。犹如武林高手,“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握着什么都是剑”。但问题是,如果用更称手的兵器,会不会更好呢?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清代杨宾《大瓢偶笔》:“书之佳不佳,笔居其半书必择笔,笔佳者秃也可书,否则不秃了有破而己,破则万不可书。古人所谓不择笔者,盖不择新旧,非不择善恶也。不然,则萧何、王羲之、王僧虔、虞、欧诸公,何以止言能用秃笔,不言用破笔?而右军父子非宣城陈氏笔不书哉?笔必须择,是以王氏父子用宣城陈氏笔,韦诞用张芝笔,东坡用杭州陈奕笔。康熙间笔工惟湖州沈明机、钱公立。明机之子,便不堪矣。”制毛笔用的毛,种类很多。清代杨宾《大瓢偶笔》:“制笔不尽兔羊毫也,张芝、钟慈、王羲之皆用鼠须笔,小欧用狸毫笔,南朝老姥作笔用胎发,蜀有石鼠毫笔,粤有鸡毫笔、草笔,又有以人须为笔者。今有貂毫笔。”至于用什么笔为好,则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我们现在所用的毛笔主要是羊毫,但古代,特别是唐代以前,主要用硬毫笔。东晋的卫夫人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她在书法论文《笔阵图》中说:“笔要取崇山绝初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但硬毫笔的线条效果多带刚性,

魏碑风骨孙伯翔

魏碑风骨孙伯翔 近些年,书法家孙伯翔因其在魏碑理论和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灵感,并将魏碑风骨般的人格魅力融人到了书法创作的实践中。魏碑成就了天津布衣孙伯翔,孙伯翔碑刻了自己的人生路。 孙伯翔,1934年出生于河北武清(今属天津)。由于出身原因,他初中毕业后便在天津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并从此迷恋上了书法这片可以用来倾诉内心的“世外桃源”。魏碑这个世界淹没了他,他也渐渐地拥有了这个世界。在1982年“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中,壮岁孙伯翔凭借楷书文天祥的《正气歌》脱颖而出。此后,孙伯翔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长期夯就的国学功底,在对魏碑艺术的探索中精益求精。他的魏碑理论见解新颖,突破了传统的桎梏,超越了前人的局限。直到今天,孙伯翔已近八十高龄,仍然坚持临帖和创作。他说自己是“砚田一耕夫”,忘记年龄却不忘艺术“变法”。 魏碑,作为承前启后的书法艺术形式,反映了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对现实的关切,决定了魏碑拥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石刻等形式,与魏碑内容相得益彰,展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历代诸多书法家对魏碑潜心研习的重要原因。 集魏碑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于一身的孙伯翔,准确而精要地总结了关于魏碑的继承与创新、笔法特征、创作方法论等规律性的要领。 他认为,魏碑由隶而始,入楷而终,按本位文化意识来说是不成熟的,对其潜心挖掘是为了提取“新型产品”。《始平公造像记》堪称魏碑正体之源,破隶书成楷书之形,正而多变。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代表的“龙门二十品”,其最大成就是创新精神。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希望你们喜欢。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1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2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3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4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5 魏碑起源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寿之效。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

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如南京的萧娴为康有为的学生,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李志敏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倡导"碑帖结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大贡献。于右任的行

魏碑心得

书者,如也。我致力于魏碑书法临习已有十余载,虽极虑专精,然天资愚钝,却得之甚少。现谈谈我在学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及感受,望方家学长批评指正; 魏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演变过程中,现有的碑版等拓片,几经拓磨风化等原因的缺失,损坏严重,已失去了它本来面貌。还原魏碑书体的本身面貌和溯源书体的历史背景,是临习魏碑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中叶,碑学大兴,造就了如邓石如、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等诸多巨匠。他们的成功目标是经源头而取,辟成自己的流派,各自成宗。 康有为曾言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俊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极有名的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桢墓志》及《张玄墓志》,魏碑上承汉隶传统,下启唐楷新风,为现代汉字的结体、笔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临书强调以名碑、名帖来作为深学的法则,一些无名的或以刀代笔的小墓志、小造像、刑徒砖以及竹简、木简,一般的写经等等。只能取其意,悟其天趣,不能做法。学魏碑如只把重点放在以刀代笔的小石刻,不以张猛龙、始平公、张黑女、郑文公等名碑为宗的,虽是学古,却是歧途。以刀代笔的小石刻及摩崖,临写时一定要注意不使刀痕夸张,免生习气。 临书也不是以时间为绝对标准,也不能用临数万遍来衡量,更不是用小聪明代替砚田寂寞耕耘,必须以自己的智慧,清醒的大脑,最扎实的功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方能达到临书的真正收获。一个好的碑帖,初始时只是视野中的印象,当对它产生好的感觉时,就非常想认识它,写它,研究它。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临习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郑板桥语)。察就是读,读和临的比例应该是读、临参半,或者让其读帖的时间要更多一点。当习帖到乱真的效果是不容易的,但这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其打出来。要用最大的力气

写魏碑好处多多

写魏碑好处多多 ? ?魏碑在历史上曾一度被遗忘,清代出现了一批碑学大家,但他们的最 大成就在汉隶而不在 魏碑,清代人在魏碑理论上的建树是不错的,可是在实践上出让人满意成的不多,和隶书篆书比起来说根本比不上,成就最高的是赵之谦、李瑞清和张裕钊等人,他们对魏碑的发掘的深度还存在着问题,比如赵之谦应该是成就最高的人,他的成就主要在碑帖融合,纯碑还没有达到人们对他评价的高度,清道人更不用说完全是模式,张裕钊同样也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技术含量偏低,艺术表现力比较单调,这样的探索就不能认为是纵向发展了。回头来看魏碑这个领域是一个复框。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的成就极高,他的成就远远超过清人,我之所以学写魏碑就是在孙先生的诱惑下学习的。现在有人提出楷书体系,我现在正在研究一些东西就是《魏碑楷书体系研究》,之所以称之为体系,是因为它是包罗万象的,从审美意识系统里去分析、去衡量、去对照的话都能一一找到相应的东西,才可称之为体系,唐楷实在是和魏碑没法相比。魏碑可分为分五大块儿:墓志、石刻、造像、其他类别以及清代和当代人对魏碑的研究和创作成果。 ? ? 墓志是埋在地下的,距现在大概有一千四五百年时间,到现在墓志仍在不断的出土。清代康有为对魏碑如此这般的钟情,他们所见到的墓志远没有我们见到的多。魏碑的风格样式非常丰富,从美学的角度去衡量也是应有尽有,比如劲健、古朴、跌宕、精工、文雅、娟秀等,这么多美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供我们研究和学习。墓志是魏碑体系的主体,魏碑所有的美的元素在墓志里都被体现的一览无余。如果对墓志研究开来你会发现,唐楷只不过是魏碑的遗续,后来的褚河南、颜平原、赵松雪等人的书法特别像墓志里的字。隋代《苏孝慈墓志》比欧阳询的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笔画解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中书网闻钟阁主编写的转过来同志们学习一下许向阳同志也是搞魏碑的找时间也编一课供我们学习下还有墓志写得巨有特点的“张大佬”有时间也编一课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 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国展魏碑书法作品]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国展魏碑书法作品]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 欣赏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1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2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3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4 11届国展魏碑书法作品欣赏5 魏碑起源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寿之效。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魏碑应运而生。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

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如南京的萧娴为康有为的学生,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李志敏遍学历代书法大家,倡导"碑帖结合","引碑入草"是他的一大贡献。于右任的行楷书艺术,便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形成他独特的书作。武中奇,慰天池等书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劲,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浓的。他们书法之高,在于取魏碑之神,而创造出有自已个性特色的艺术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 魏碑艺术特点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北朝现存的碑

楷书行书草书魏碑隶书学习口诀总结的太到位

楷书行书草书魏碑隶书学习口诀总结的太到位 一、初学书法口诀歌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

二、楷书书法口诀 汉字楷模是真书,端庄美观价值高。形体方正有魅力,结构严谨多精巧。笔画规范讲变化,阴阳笔法结合好。起收有序要利索,笔笔分明忌潦草。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

三、行书书法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 四、草书要决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楷书、行书、草书、魏碑、隶书学习口诀歌总结很到位

楷书、行书、草书、魏碑、隶书学习口诀歌总结很到位 一、初学书法口诀歌 汉字线条表,结构规律找 方正是原形,奇险求平正 初学要牢记,选帖为开始 字帖千万册,流派只分三 一派钟繇书,风格成古朴 一派右军书,多姿称为秀 一派小王书,清丽如荷出 三派难分右,各自有千秋 历代书家出,得一垂今古 选帖事虽小,可定学书向 选我钟爱帖,如情定终生 初选不急写,从头至尾阅

读帖有方式,笔画记清晰同类找细别,感悟有心得此时下笔练,事半功又倍首先练笔画,对贴分毫差始求形相同,慢慢悟神功点如空坠石,力量有千钧横如天边云,来势更凶猛撇如断象牙,亦是松生崖捺如武士刀,霍霍斩豺狼折为士曲臂,内中含刚力上述要心领,下笔才神会此时可练字,学书刚开始不求写全帖,可选代表字入室求心定,朝夕要认真见异思迁忌,专心持之恒待到写它字,形神出心间与帖不相右,功到自然成此期看秉赋,长短不可论此为一阶段,功夫要下深追求神品界,须待后阶段

二、楷书书法口诀 汉字楷模是真书,端庄美观价值高。形体方正有魅力,结构严谨多精巧。笔画规范讲变化,阴阳笔法结合好。起收有序要利索,笔笔分明忌潦草。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 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 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 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 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 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

三、行书书法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 四、草书要决 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

魏碑书法的六大优点

魏碑书法的六大优点 魏碑书法的六大优点 对于部分书法初学者而言,你或许喜欢更工整的唐楷,或更准确地说,你其实喜欢的是明清人所写的馆阁体楷书。当然了,馆阁体楷书写好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馆阁体的最大不足是:用笔、结体千篇一律,过于标准化和程式化,没有了多样化。过于程式化,也意味着艺术就走进了死胡同。这也是清代碑派书法(碑学理论)兴起的最直接原因之一。那么与唐楷或明清馆阁体楷书相比,魏碑书法究竟好在哪些地方?总的来说,就是魏碑具备多样化、丰富性特征,这恰好满足了人们在艺术上追求多样化的需求。具体说来,大概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结体未定型 中国汉字演变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文字阶段,即由甲骨文到小篆阶段。二是今文字阶段,即由隶书到唐楷阶段。由古文字向今文字演变的重要手段,就是所谓的“隶变”,即古文字由小篆向隶书的转变。 具体到今文字阶段,隶书为初期,魏碑为中期,唐楷为晚期。到了唐代,汉字的楷书字体完全定型,字体不再向前演变。而唐代及宋代印刷术的出现和普及,进一步加强了字体的稳固性,使汉字字体不会再发生剧烈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时代

比人强”。作为书法初学者,刚接触书法一段时间后,应该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梦想:我将来一定要创造出另一种风格的楷书字体来。有梦想总是好的,但你了解汉字字体演变的历史后,就不会再这样想了,因为你已经知道,自己当初的这种想法真是too naive了,呵呵。 正由于魏碑处于汉字今文字演变的中期阶段,其结体还没有像唐楷那样定型,更没有馆阁体那样的程式化。也就是说,魏碑的结体,仍存在多种“可能性”(唐楷,就是把魏晋南北朝以来结体中的其他各种可能性都干掉,只留下一、两种可能性,这就是楷书字体的定型化)。而多种“可能性”,正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东西。 二、用笔未定型 前面说过了,魏碑的字型结构没有完全定型。此外,魏碑的书写用笔方法也没有定型。如何起笔、运笔和收笔,大家都还在探索呢,哪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唐楷就不是这样了,已经有一套比较标准的用笔方式,馆阁体呢,就更为变本加厉,使用笔走入千篇一律的死胡同。北魏时期的人在石头上写碑文,其用笔方式还在探索之中,这种探索本身,正是古往今来书法家视为最珍贵的东西。 三、不拘泥于程式 魏碑为何不拘泥于程式呢?因为没有程式可依,路还得靠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