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魏碑用笔技巧:造型准确、流畅有力
魏碑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用笔技巧精湛,造型准确、流畅有力,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
以下是几种魏碑用笔技巧的介绍:
1. 直勾横挑:魏碑用笔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横向书写时,向下方稍微用力翘起笔尖,落笔时再用力顶回,让笔划的下端略微错位,整个笔画看起来更有力。
2. 折叉转折:在书写斜线时,如要转折则先勒出一小折,再腕转笔尖,用力压下。
这样的斜线转折显得有力,非常适合书写标题或重点强调的字词。
3. 撇折再撇:魏碑中的“撇”字通常是两笔组成,第一笔的倾斜角度大约为40度,第二笔的角度略微较小。
这样呈“撇”字的笔画看起来个性鲜明、有力。
以上是魏碑用笔技巧的一些介绍,希望对爱好者们有所帮助。
最美魏碑书法创作技巧
在中国书法史上,魏碑被誉为最美的书体之一。
它的特点在于刚
劲有力的笔画,端庄稳健的结构,以及雄浑壮美的气势。
要想创作出
优秀的魏碑书法作品,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首先,要注重笔画的韵律与力度。
魏碑的笔画多为直线与弯曲线
组合而成,须以刚硬有力、宽厚有度为原则。
在挥毫时,要充分发挥
腕臂力量,使笔画流畅而有韵律感。
同时,在书写中要注意笔画的粗
细变化,以衬托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其次,要注意结构的稳定与谐调。
魏碑的结构严谨有序,要保持
字形的规整和整体布局的稳定。
在创作时,要先勾勒出整体框架,确
定好字形的大小与间距,再逐渐填充细节,使作品呈现出谐调与美感。
此外,要注重筆劃的丰富与变化。
魏碑的笔画独特而多样,包括横、竖、撇、捺、点等多种基本笔画。
在创作中,要根据字体的特点
灵活运用这些笔画,使作品富有变化与趣味。
同时,要注意墨色的深
浅变化,通过重轻浓淡的运用,使作品呈现出层次感和空间感。
最后,要注重整体感和个性的表达。
魏碑书法强调用笔用墨的自
由与个性,因此创作者在书写时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表达方式。
可
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个人的创新与突破,使作品更富有创意与
艺术感。
总结起来,创作优秀的魏碑书法作品需要掌握好笔画韵律与力度、结构稳定与谐调、笔画丰富与变化以及个性表达等技巧。
只有通过不
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创作出更加精湛的
魏碑书法作品。
魏碑字体,因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以下是魏碑字体的主要应用场景:
1.国家机关标志设计:魏碑字体端庄、庄重,非常适合用
于国家机关的标志设计,能够体现出权威性和正式感。
2.书籍排版:魏碑字体在书籍排版中也十分常见,特别是
对于一些需要展现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书籍,使用魏碑字体可以很好地增强书籍的艺术性和阅读体验。
3.商业广告:魏碑字体字形高大、厚重,具有较强的视觉
冲击力,非常适合用于商业广告、展会、宣传等场合。
它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品牌形象。
4.印章制作:魏碑字体字形稳健、端庄,适合用于制作公
章、私章、名章等正式性质的印章。
它可以体现出一种严肃的形式,符合印章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5.广告创意领域:魏碑字体在广告创意领域中也得到了广
泛应用。
它被称为“迷你魏碑”,具有大方得体和整体效果更加出色的优势特点。
它可以被用于名片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和报纸杂志等领域,也可以被用于企业LOGO、商标注册和电视台广告等领域。
总的来说,魏碑字体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国家机关、书籍出版、商业广告还是印章制作等领域,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
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形式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存在形式吧。
艺术特点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
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存在形式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
魏碑名词解释
魏碑,又称“魏隐仲碑”,是为纪念延熙元年(公元278年)亡故
的魏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在洛阳祭祀孔子而立的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
的文字记录。
它是公元前3世纪当时魏王刘邦下令在洛阳竖立的规格
较大的石碑,当时尚未创造纸张,所以魏王将这一重要历史记录刻在
石碑上,世代传颂造就了现今名垂千古的碑文。
六句魏碑记载了魏王刘邦下令在洛阳竖立碑事,有“天命始明、
大猷蒙允、高唐其成、夔龙则助、于邑之哀、洛水以涕”等句子。
这
六句描述了当时的历史情况:“天命始明”,指的是魏王刘邦的即位,“大猷蒙允”,指的是孔子认可此刻刘邦的即位;“高唐其成”,指
的是高唐公爵帮助刘邦竖立碑;“夔龙则助”,指的是夔龙共同参与
刘邦竖立碑这一仪式;“于邑之哀”,指的是洛阳全城都痛哭;“洛
水以涕”,指的是洛阳水泽结冰,舟楫不能行。
该碑文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它凝练而言晰,形象丰富,语
言优美,意象新颖,被誉为“百年绝句”。
此碑文的艺术价值及其历
史深刻意义,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是中国文学史上重大的文学瑰宝。
魏碑于公元前3世纪创作,现已存放在苏州的中华文化园内,是
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魏文化的象征。
时至今日,魏碑文字
依然屹立不倒,铭刻在古老石碑上的六句文字,仍响彻于人类历史的
长河。
魏碑七个基本笔画写法
魏碑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点、钩、挑,以下是它们的写法:
1、横:由左向右,略呈斜势,落笔时或藏或露,收笔时或圆或方,与其他笔画相呼应。
2、竖:垂直挺拔,起笔藏锋,中锋下行,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在末端向上回锋。
3、撇:由上向左下,起笔藏锋,向左下方逐渐加力,收笔时或出锋或回锋。
4、捺:由上向右下,起笔藏锋,向右下方逐渐加力,收笔时向右下方送笔,出锋收笔。
5、点:顾名思义,点在魏碑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起到平衡字形的作用,还为整个字增添了生动感和节奏感。
6、钩:钩在魏碑中也是非常常见的笔画,包括竖钩、斜钩、卧钩、弯钩等。
在书写时,要注意钩的方向、角度和力度的变化。
7、挑:由下向上挑出,起笔藏锋,然后用力向上挑出,收笔回锋。
以上是魏碑七个基本笔画的写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魏碑的名词解释魏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字体风格,发源于魏晋时期,因起源于魏朝而得名。
它追求骨力之美,形势稳重,笔势豪放,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瑰宝之一。
一、起源与特点魏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那时人们开始在长石阶中雕刻字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即后来的魏碑。
魏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碑的字形简古大方,骨力突出。
它的字形笔画粗实有力,笔画之间的关系紧密有序,给人一种稳重庄重之感。
这也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有一定关系,人们倾向于用沉稳、有力的笔画来表达对社会的期望和思考。
其次,魏碑的行笔豪放自如,平稳而有力。
书法家在用笔时,能够灵活运用笔锋和笔法,使字的形态与意境融为一体。
魏碑在豪放中不失稳重,形式与内涵相互映衬,使人欣赏之余产生共鸣。
再次,魏碑具有浓厚的汉魏气息。
魏碑的形成和发展与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紧密相关。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思考和追求思想境界迥然不同于先秦和东汉时期,魏碑的独特风格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二、艺术价值与影响魏碑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
首先,魏碑对后世书法造诣的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一种独特的字体风格,魏碑自东晋时期成为一种通行于士人、文人之间的正书,对后世的书法影响巨大。
唐代以来,魏碑的影响逐渐蔓延至民间,成为广泛传承的书法流派之一,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其次,魏碑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效果。
魏碑以其骨力雄浑、笔势豪放的特点,使之成为书法中的经典之作。
它在形态上追求稳重庄重,给人以壮丽与庄严之感;在笔法上追求自由与奔放,给人以豪放与畅达之感。
这种独特的审美效果,使得魏碑成为书法家们追求的典范之作,也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最后,魏碑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魏碑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和演进,对于研究当时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魏碑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魏晋时期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魏碑书法入门字帖
魏碑是书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最早产生于北魏时期,是
中国古代书法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学习魏碑书法,需
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而“魏碑书法入门字帖”则是初学者
的好帮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讲解如何利用这本字帖来学习
魏碑书法。
第一步,了解魏碑的基本特点。
魏碑是一种比较粗犷的字体,笔
画上下头部稍稍向左倾斜,整体字形较为简约、力量感强。
掌握这些
基本特点,能够更好地理解魏碑书法的本质和风格。
第二步,掌握书写笔划的基本规律。
魏碑笔画比较厚重,较多的
用到横、竖、撇、捺等基本的笔画结构。
字帖中,每一个字都有详细
的书写笔划指导,初学者可以根据字帖中的示范进行模仿和练习。
第三步,逐字逐句地按照字帖进行书写。
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两个字,逐个进行练习。
在书写时,要尽量准确地按照字帖中的书写指导,不断调整笔画的长度、弯曲程度以及书写压力,以达到最好的模仿效果。
第四步,不断练习,多写多练。
书法是一门需要反复练习的技艺,初学者要保持耐心和毅力。
练习时,可以多写几遍同一个字,每次都
要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的来说,“魏碑书法入门字帖”为初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书写规范、书写笔划指导和丰富的书写练习内容,能够帮助初学
者对魏碑书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魏碑⼗⼤经典碑帖(附:魏碑书法碑帖⼤全)书法爱好者对魏碑都不陌⽣,魏碑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
很多有书法功底的⼈,也都喜欢写魏碑。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字刻⽯的通称,分碑刻、墓志、造像题记、摩崖刻⽯四种。
魏碑是⼀种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书法体系,对隋唐楷书有重要影响。
有学者概括其“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今天给⼤家整理了魏碑史上公认的10部经典碑帖,各具特点,喜欢魏碑的朋友可以收藏起来慢慢临写。
01魏碑第⼀:《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于北魏正光三年(522)正⽉,碑⽯在⼭东曲⾩孔庙,⽆书写者姓名。
碑⽂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
书法为正宗北碑书体,运笔刚健,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
但也并⾮笔笔都⽅,⽽是⽅圆变化多端,⽐《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端丽,已经是⽐较标准的楷书,有的笔画中甚⾄还有⾏书味道。
康有为评其:“结构精绝,变化⽆端”“为正体变态之宗”,意思是开创了初唐楷书法则的先河。
此碑也被誉为“魏碑第⼀”。
02灵动秀美:《张⿊⼥墓志》原名《魏故南阳太守张⽞墓志》。
墓主⼈张⽞,字⿊⼥(读⾳hè rǔ),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烨名讳,所以称《张⿊⼥墓志》。
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楷书20⾏,每⾏20字,共367字。
有⼈说,纵观各种魏碑名贴,欹侧的多、平正的少;粗犷的多、细腻的少;锋芒毕露的多,含蓄蕴藉的少。
正因为如此,此墓志格外引⼈注⽬。
虽属正书,⾏笔却不像唐楷死板缺少变化。
笔法中锋与侧锋兼⽤,刚柔相济。
结构扁⽅疏朗,多参⾪意。
总体风格有近似唐楷的成熟、魏碑的多变,也有⾪书的⾼古⽓息,是魏墓志的代表作。
03雄浑⼤⽓:《郑⽂公碑》分上、下两碑,记述了郑道昭⽗亲郑羲的⽣平事迹。
上碑处于从⾪书向楷书过渡时期,有篆书的笔法,⾪书的体势,⾏书的纵逸风姿,楷书的端庄,可谓集众体之长。
下碑结体宽博宕逸,⽤笔⽅圆兼备,雄浑庄重、雍容⼤雅。
魏碑书法的特点是什么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特点。
特点:1、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2、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3、突出的特点是撇捺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艺术特色: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
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扩展资料:存在形式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魏碑书法入门教程楷书
魏碑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也是楷书的一种。
它来源于北魏时期的碑刻,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其特点是端凝刚劲,造型刚健有力,具有一定的雄浑与豪迈之气,深受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
如果你想学习魏碑书法入门,下面是一些指导步骤和技巧。
学习魏碑书法入门的步骤:
1. 练习基本笔画:横、竖、撇、捺、折、钩、提等。
2. 学习结构和组合:了解汉字的结构和书写方法,学习如何组合基本笔画来书写完整的汉字。
3. 掌握用笔方法:魏碑的特点是“端凝刚劲”,因此在书写时要尽量用力,使笔画有力度和厚重感。
4. 了解基本规则:掌握魏碑的基本规则和特点,如“水平折为弯、垂直折为平、从宽到窄、从密到疏”。
5. 熟悉常用字:掌握常用字的书写方法和笔画结构,逐渐积累经验和技巧。
魏碑书法入门的技巧:
1. 要有力度:魏碑的笔画要有力度和厚重感,不宜轻巧。
2. 拉直撇捺:魏碑的“撇”、“捺”、“提”要拉直,不要过分弯曲,保持笔画的稳定性。
3. 划清汉字结构:要划清汉字的结构,控制好笔画长度、粗细和曲直程度,使汉字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4. 点画要有节奏感:点画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不要呆板死板,要有一定的起伏和舒展度。
5. 用笔要溜:用笔要溜,切忌硬滞,要使笔画连贯流畅,展现出魏碑书法的独特魅力。
以上就是学习魏碑书法入门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希望能对正在学习魏碑书法的朋友有所帮助。
魏碑古诗集字书法一、引言魏碑古诗集字书法是一种特殊的书法形式,它结合了古代魏碑字体和古代诗集的内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碑古诗集字书法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二、起源与发展1. 魏碑字体的起源魏碑字体是中国汉字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它起源于北魏时期。
北魏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风格,即魏碑字体。
魏碑字体以其雄浑大气、刚劲有力的特点而被广泛称赞。
2. 古代诗集的出现古代诗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诗歌多以口头传承方式流传,直到汉代才开始编纂成册。
古代诗集记录了当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宝库。
3. 魏碑古诗集字书法的形成魏碑古诗集字书法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宋代。
宋代书法家欧阳询在研究北魏碑刻时,将古代诗集与魏碑字体相结合,创造出了魏碑古诗集字书法。
这种书法形式既展现了魏碑字体的雄浑大气,又表达了古代诗集的诗意。
三、特点与风格1. 特点魏碑古诗集字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 雄浑大气:魏碑字体本身就有雄浑大气的特点,加之古代诗集的内容,使得整个书法作品显得非常有力量感。
- 丰富多样:古代诗集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使得魏碑古诗集字书法呈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 诗意表达:魏碑古诗集字书法既注重字形的工整与美观,又追求整体作品的诗意表达,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性。
2. 风格魏碑古诗集字书法的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雄浑磅礴:书法作品体现出了魏碑字体的雄浑大气,给人以壮观之感。
- 情感丰富:通过古代诗集的内容,书法作品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如悲壮、豪放、柔情等。
- 线条流畅:书法作品中的线条显得流畅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魏碑古诗集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魏碑古诗集字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书法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还推动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创新和发展。
首先,魏碑古诗集字书法通过与古代诗集结合,使得书法作品融汇了两种艺术形式的精华,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内涵和表现方式。
书法在我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工具,同时也陶冶着人们的思想品格,更有延年益寿之效。
书法分类有多种:楷书,隶书,草书,行书......魏碑作为楷书的一种,散发着她独特的魅力......
魏碑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
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
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
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
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石佛记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数千万。
魏碑应运而生。
魏碑特点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碣、摩崖、造像、墓志铭等石刻文字的总称。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
它的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中的上品。
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
魏碑影响
魏碑被人们发现的时间较早,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唐朝的书法家欧阳询和褚遂良的一些作品中,都能看出北朝碑刻对他们的影响。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王书代表的晋朝书风在唐朝一代始终是主流。
所以总体上,唐朝楷书继承的更多的是晋楷的传统,即使对魏碑有所取法,也大多是书法家个人的兴趣和风格所致,没能形成一种普遍学习魏碑的风气.
清朝前期,金石文字学兴起,南北朝碑刻大量出土;在书法方面,人们也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
于是,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其中鼓吹魏碑最力者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
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着《艺舟双楫》,康有为着《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里面明确提出:“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
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人,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
有是五者,不亦宜于尊乎!”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
现代魏碑书家的艺术风格
近现代书法家,对魏碑甚为推崇,临学者众多,尤以我国北方地区更兴,也许雄强古朴的魏碑与北方人豪放的相符,有较高造诣者也为数不少。
如南京的萧
娴为康有为的学生,用笔潇洒中参透魏碑的笔意。
武中奇,慰天池等书法造化出奇,凝神透劲,其魏碑味道仍是很浓的。
他们书法之高,在于取魏碑之神,而创造出有自已个性特色的艺术境界。
书法的最高境界在于入门而取形,出门而取神,在神似中彰显个性特色。
岭南、港澳地区重视文化艺术品位,许多店名、品牌都用书法字,魏碑体也是常见的,像爨宝子、始平公体的字用得也多,很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