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技法与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11.82 MB
- 文档页数:62
··2010·4一、魏碑的出现及对书法的发展产生的作用1.魏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时期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其中以出现在公元470年至530年之间的碑文水平最高,故称为“魏碑”。
西晋以后,中原战祸频繁,人口锐减,西北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杂居的势态,这时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几乎占人口的一半。
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统治,有意识地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实行均田、改姓改服、改变宗教、迁都洛阳等举措,大大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
由此在传统的汉文化中掺揉进强烈的少数民族豪放泼辣、朴实清新的文化素养,形成了一种新鲜的独创艺术品味。
从此,书法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具有了粗犷刚建的线条和错落自然的结构,呈现出雄浑壮美、朴拙敦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2.当时社会的需要。
这一时期人民深恶战乱,普遍有着避祸祈福,求得一种精神寄托的信念。
这种信仰迎合佛教的教义,于是整个社会信佛之风大盛,同时加上统治者的推崇提倡,人们建寺造塔,刻石造像之风盛行。
当时的洛阳就成为佛教中心,寺庙到处可见,仅洛阳城一地就多达1300多所,佛教盛行的结果,与弘扬佛教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诸如碑碣、刻经、造像、墓志等纷纷出现,蔚为大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的石窟,给后世流传下非常宝贵的艺术宝藏。
从公元495年开始动用18万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多达2000多块。
从上到下的宗教热潮,必然对书法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魏碑的渊源魏碑,其渊源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
其笔力字体强劲。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曾盛赞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从文化史看,魏碑与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自觉创造的艺术高峰。
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形式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魏碑书法的艺术特点及存在形式吧。
艺术特点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
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
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
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
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
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晋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
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承汉隶之余韵,启唐楷之先声。
”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存在形式魏碑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魏碑原本也称北碑,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
中国书法魏碑技法中国书法魏碑技法欣赏:中国书法魏碑技法1中国书法魏碑技法3中国书法魏碑技法语言:一、线条技法语言■ 书写习惯和非书写习惯:书写习惯是以二王行草书、唐楷笔法为规范的书写技法,书写习惯的特征是追求“笔法性”,强调从前人的墨迹中总结和掌握其用笔规律,并在创作中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固定的用笔规则进行书写;非书写习惯是相对于书写习惯而言,非书写习惯强调其“无笔法性”,它是针对碑的原始状态随时调整用笔的技术动作,不同的线条或者线段的变化都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类型进行表现,是随线条特征变化而变化的非固定的书写技巧。
■ 斧凿之迹: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凿刻痕迹,它表现出来最原始的刀刻效果,这个效果决定魏碑的线条的石刻特征;二是天然痕迹,它表现石质肌理和因自然现象对魏碑线条的修饰和追加;三是人事痕迹,它表现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积累和沉淀。
斧凿之迹是魏碑书法艺术最基本的本质特征,是与帖学的取法的根本区别。
②结的递进关系在一个结构中,结的虚实或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的变化要在一个规则中进行,这些规则表现出一种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过程,这就是结的递进关系。
结的递进关系表现的是主结或次结在结构中的强化或弱化过程,也表现实结和虚的交替存在,结的递进关系在由相同部件构成的结构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结的递进关系不是主次关系的延伸,主次关系是静态的结点关系,它只是定位的坐标,而递进关系是坐标的连线,它构成了一个汉字结构基本轮廓和框架。
③结的对比关系结的虚实、主次和强弱构成了结构的内在关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特征,因此,结的对比关系不是强调魏碑结构的本质特征,就其理解而言,解决的实结和虚结,主结和次结等认识问题,结的对比关系的认识问题就引刃而解,所以其真正的内涵在于内在的本质,主次关系是起着结构的定位作用,递进是确定结构的基本框架,而对比关系是决定结构的性格特征。
从结到结点,从结点到结点关系,我们认识了魏碑书法结构特征,掌握了运用方法和规则无论是临摹还是创作中对一个字的结构把握,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结的概念是魏碑结构认识的切入点,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个概念,可以使我们在表现魏碑结构丰富性上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写好魏碑,必看!2018-03-08 00:00·书法日课魏碑是归类于楷书的一种书体,是指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其特点是笔力、字体强劲,是后世书法的一种楷模。
康有为称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书法雄强、朴拙、自然天成的艺术特点。
魏碑产生于北魏时期,魏碑书法艺术,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
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
清朝前期,由于南北朝碑刻大量的出土,兴起了金石文字学。
在书法方面,人们开始反思“馆阁体”的弊端。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魏碑开始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重视,早期有阮元和包世臣,后期有康有为。
阮元写《北碑南贴论》和《南北书派论》,首倡“碑学”;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一反宋朝以来对淳化阁帖的推崇,提出“尊碑抑贴”的观点。
此后碑学盛行,魏碑的价值得到普遍的承认,修习楷书的人除了取法“晋唐”,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魏碑。
《太觉造像》现存的魏碑书体多为楷书,因此有时也把这些楷书碑刻作品称为“魏楷”。
在北朝相继的各个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国时间最长,后来就用“魏碑”来指称包括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在内的整个北朝的碑刻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志铭”、“摩崖”和“造像记”的形式存在的。
现存魏碑作品的数量巨大,仅仅发现于龙门石窟的造像记就有数千方。
这些作品良莠不齐,经过前人的整理,部分作品从中脱颖而出,被视为魏碑的代表作。
一、魏碑的种类1.造像记《龙门二十品》是龙门石窟中的题记拓本,北魏书风的代表作。
有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魏灵藏造像等二十尊造像。
《始平公》其中《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
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
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魏碑入门之选:从笔法、字法、章法浅谈《张猛龙碑》临习技法~一、《张猛龙碑》概述《张猛龙碑》立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月,碑阳正书26行,行46字,有真书题额《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12字,碑阴12列刻立碑人官衔、姓名,斯碑为鲁郡人为时任鲁郡太守张猛龙歌功颂德的清德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二、《张猛龙碑》的艺术特色《张猛龙碑》是魏碑书法艺术中的名作,其成于北魏后期,笔法较为完备,结体趋于规整,是魏碑书法中相对完美、成熟的碑刻,康南海评此碑“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宗”,对后世楷书的发展和完善影响很大。
《贾思伯》和《敬君使碑》与此碑极为相似,如出一辙。
《张猛龙碑》用笔以方笔为主,辅助以圆笔,方圆结合,方劲圆浑。
入笔斩截,笔画中实饱满、清峻、雄健。
结构精绝、奇宕舒展,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变化无端。
康有为评其曰:“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间布白自致其妙,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与方正之内,皆极精彩,作字功夫,斯为第一”。
是碑点画既不像龙门造像刀砍斧凿的痕迹那么明显,又不像《郑文公》用笔内含,起止无迹,加上风化的泯灭作用那样无迹可寻。
其结体既没有《石门铭》的大开大阖,又不像《经石峪石经》那样平稳如一。
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介乎于诸多魏碑碑刻之间,兼有众碑刻之妙而无偏执之处,由于其含有的北碑石刻艺术的共性比较多,所以成为大多数人学习魏碑书法的入门之选。
三、《张猛龙碑》的笔法汉字都是由一个个小的点画组成的,字的结构及其整个书法作品的章法都是由点画构筑起来的,笔法是构成书法艺术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张猛龙碑》的每个点画均不雷同,却有规律可徇,如果去一个个罗列这些笔画就太繁杂了,我们也不可能把每个点画的形态都烂熟于心,也没那个必要,学习的目的在于把握整个碑的整体风格,领会其内在的神髓,而非点画的外表形态和其方位的变化,只要把握了点画的内在特征,就可以随心所欲的穷尽其变化,而又不失其神韵,所以这里只从点、横竖、撇捺和转折四个方面去谈。
魏碑基本笔法高清图,值得收藏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可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大抵可以分为四类:
碑版——《张猛龙碑》最为著名
张猛龙碑
摩崖——著名的有《石门铭》、《云峰山刻石》、《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等
石门铭
造像——最受后人推崇的是《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
墓志——著名的如《张黑女墓志》、《元显隽墓志》、《皇甫瞵菡志》等。
魏碑的基础笔法——
魏碑用笔,重要的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笔力强劲,兼采中锋及侧锋。
第二、走笔时用锋的腹部牵引,使笔尖跟随在后。
第三、显笔处三顶点,这与圆笔正好相反
点的特点:
横的特点:
撇的特点:
捺的特点:
折的特点:
勾的特点:
其他方笔的写法:
点的特征:
横的特征:
竖的特征:
撇的特征:
捺的特征:
折的特征:
勾的特征:
其他圆笔的写法:。
怎样写魏碑书法?这些技巧带你学好魏碑书法原创2021-01-01 08:07·太一智慧书画艺术魏碑书法虽然是一种过渡性书体,但它在书法史上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魏碑书法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丽,在清代开始,人们便把对这些碑刻作品作为临摹学习的主要对象后,使得魏碑书法在书法史上大放异彩的同时,由于人们对魏碑书法认识越来越深刻,其艺术性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当代书法展上,时有魏碑书法获得大奖者屡见不鲜,也不时有魏碑名家产生,可见魏碑书法的地位十分重要。
从大的类别来分,魏碑书法可以划分到楷书系统中,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以摩崖、墓志、造像、石刻而存在下来。
魏碑书法是从隶书书法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它在书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继承了两汉隶书的“遗韵”,又开启了唐代楷书的书写规律。
如何学习魏碑书法?并且写出魏碑书法的“感受?这是学习魏碑书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分三个部分对魏碑书法的学习进行一些探讨。
一、认识魏碑魏碑既然是刻于石上的书法作品,因此,它的书写工具便是刀了,而不是毛笔。
尽管有些碑刻在刻制之前有书丹,但后期的刀具在刻制过程中也要发生一些变化,“笔随刀走”。
这是它的典型特征。
就书法来说,多以毛笔书写,毛笔是一种特殊的书写工具,它的笔法十分讲究,与刀完全不同。
因此,学习魏碑书法就要认识到“刀”与“笔”的书写特点。
人们时常讲“透过刀锋看笔锋”,意思笔法最终还是要归于“笔锋”之上。
说起笔法,就要“抛开”魏碑来谈它的母体——隶书的笔法。
隶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诞生了楷书、草书和行书等书体。
魏碑也不例外。
隶书中的常见笔法包括:平移、绞转、提按等,但魏碑书法中除了这些笔法外,还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笔法——提按用笔,这是它区别于隶书的主要特征。
二、书写技巧明白了魏碑书法中的笔法以后,才能在临摹学习中事半功倍,因为书法的核心就在于笔法之上。
以前有人认为,书法字形的改变,就是因为笔法发生改变而变化的,如果仔细琢磨这个原理,它的确是有道理的。
深入剖析,如何学习魏碑?我们主要讨论魏楷学习的几个关键环节:一、抓住和解决核心技巧魏楷和其它字体一样,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
其独特的最主要的方面是——方笔笔法。
假如我们把魏楷的方笔舍弃,魏楷这种书体就不复存在了。
我们这是站在魏楷特殊性的角度来看魏碑楷书的,不是宏观整体的评价魏楷。
这话的意思是,魏楷里不都是纯方笔,也有圆笔,也有方圆兼互的。
正是由于这种方笔笔法的特质和存在,所以,人们才把魏楷确认为楷书的一个门类或品种。
鉴此,我们学习魏楷,首要的要解决方笔技巧问题,这是魏楷笔法技巧的难点所在,也就是解决关键技巧问题。
(关于这个课题,大家可以浏览【李松在线】《张猛龙笔法分析》的帖子,里面专门详细地用图版讲解了方笔技巧的具体手法。
这里就不再发图分析了。
)这里,我们必须提示的是,学习魏楷方笔,千万不能用“唐法解魏法”!我们在实践中经常看到,一些朋友就是用唐楷的方法写魏楷。
写出的字总是残存唐楷的意味。
可怕的是,一些教材,就明明白白讲地述用唐楷写魏楷的方法。
写的《张猛龙》都是“唐猛龙”。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学员就是这样学习魏楷的,写的“唐猛龙”含唐量极高!最为要紧的是,最为麻烦的是,这样的书写方法不能提高笔速。
没有笔速的参与,笔画呆板僵滞,更不能出现墨的层次,了无书写性。
我们提倡的是“用最简捷最轻松的方法写出标准笔形包括变异的笔形”,这种方法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方法。
我们关注方笔技巧,也注意圆笔问题。
魏楷中也有类似唐楷圆笔的成分,这样说似乎不和逻辑。
应该说唐楷之圆笔是继承了某些魏楷之圆笔。
在某种程度上说,此魏楷之圆笔非唐楷之圆笔。
于是,在圆笔问题上也不能纯粹以“唐法解魏法”。
我们细细考察魏楷圆笔时发现,很多的圆笔也是魏楷所特有的笔法。
许多魏楷圆笔唐楷没有,而唐楷圆笔尽可在魏楷中找到。
我们尤其注重方笔技巧的训练,也不忽略圆笔的获取,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纯技巧的获得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方笔,又通晓圆笔,那么你就得到了打开魏楷仓库的钥匙。
45幅魏碑楷书常用字帖欣赏,笔姿厚重雄健挺拔,学魏碑的首选帖魏碑楷书字确实很美,大气、古朴,瘦硬。
不好普及的是一来笔画翻折太频繁,费时,二来棱角太多,不中庸,不合道。
对于魏碑而言,艺术家和欣赏者往往尚奇尚新。
作为刀痕累累、方峻奇谲的魏碑体一扫钟王的温润、蕴藉的书风,当然会引起书坛的震撼。
若是二者调个个儿,钟王体更是让书家趋之若鹜,因为用笔钟王体要比魏碑体丰富得多。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字体,使书坛增辉,其价值不可低估。
魏碑楷书是我国楷书发展较早的书体,到了唐代魏碑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事实,不是隋唐以来淡忘了魏碑,是淘汰了魏碑,是书法升级到唐楷。
魏碑不是经典,是民间的有个性的书法。
有的专家说是楷书的过渡书体,是半成品。
说魏碑是经典,是清人挖的坑,隋唐离北魏较近他们都摈弃魏碑。
说明他不是经典,是清人变法成瘾,变法社会制度,也变乱书法。
看了好多人写魏碑,剑拔弩张,粗野,一笔分成好几笔描,方笔多得很,不喜欢。
魏碑里也有舒展大方文静俊秀的,方圆结合。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著名书法家杜毓成的魏楷字帖《赤壁赋》,希望荧屏前的您能够喜欢。
45幅魏碑楷书常用字帖欣赏:书者介绍:杜毓成,西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字石移,斋号大容堂,天津市人,1950年生于西安。
历任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市职工书法协会常务理事;杜毓成自幼喜好书法,初学魏碑及习龙门四品,转习《张猛龙碑》《郑文公碑》及南北朝墓志,继攻行草取法米芾、王铎诸家。
所作落笔奔放,沉着痛快,富有表现力。
书风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书体风格多变皆成自家面目,主体风格雄强厚穆,磅礴大气,为三秦黄土书风的代表书家。
魏碑书法详解,写好魏碑需要了解这几个特点和写法,就会豁然开朗原创2019-05-28 16:48·维知书法你好,欢迎来到“维知书法”,我们今天详细的来聊聊魏碑。
魏碑字,又称魏碑体,是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书体,它主要见于当时的石刻(如摩崖、墓志、碑碣、造像记等)。
由于北朝元魏时期极盛,所以又称之为“北魏体”,简称为“魏碑”或叫“北碑”。
它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时期的石刻书法。
北碑石刻不仅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魏碑书体的楷模范本,许多魏碑石刻书法的技法之妙,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它书体不能比拟的。
我们先来讲魏碑的类别及其艺术特点一、魏碑书体的类别:魏碑书体大略可分为摩崖、墓志、造像记、碑碣四种。
直接刻凿于山崖石壁的文字渭之摩崖;为后人撰文刻石埋入墓穴渭之墓志;造像附题的铭文渭之造像记;刻碑记事渭之碑刻。
当时北朝提倡石刻,而南朝禁立石刻,故有“南朝重尺牍,北朝重石刻”之说;北朝石刻数以万汁,南朝石刻屈指可数。
(1)北魏时期的摩崖北魏时期的摩崖甚多,风格迥异,体态多变,著名的《白驹谷》,此为方笔摩崖。
云峰山、天柱山的《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观海童诗》,雍容敦厚,严谨宽博,此为圆笔摩崖。
《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是尤为著名的圆笔摩崖。
摩崖石刻书法有开张、自然、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感受。
摩崖石刻因取势于山崖石壁,恰如绘画中的大写意。
书家可精于法,畅于怀,注于情,运用腕,臂、全身之力,或蹲或站,人笔挥洒,或延伸,或跌宕,任其自然,加之刻工就势配合,其效果骨血峻宕,气势宏伟,拙厚皆有异态。
(2)北魏时期的墓志墓志是埋入墓穴,为亡人“纪其德行功绩”的一种石刻,人们称其为“墓志铭”。
墓志始于汉末,北魏时期墓志尤盛。
传世的著名墓志非常多,诸如《张黑女墓志》、《崔敬邕墓志》、《司马悦墓志》等等。
当代魏碑书法作品欣赏
以下是一些当代魏碑书法作品的欣赏:
1. 陈旭《诗经魏碑》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特有笔法和布局呈现了《诗经》中的经典篇章。
字体刚劲有力,线条流畅,充满了古朴的魅力。
2. 颜峻《赤壁赋》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风格描绘了苏轼的《赤壁赋》。
其中起承转合鲜明,意境深远,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和布局的巧妙安排展现了文人豪情和壮丽景色。
3. 鲁宗敏《道德经》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书法技法将老子的《道德经》展现出深邃的哲理和内涵。
字体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平和而强大的力量。
4. 王军亚《千字文》
这幅作品以魏碑的书法风格书写了《千字文》。
字体方正工整,线条硬朗有力,显示出魏碑的雄浑和稳定特点。
整幅作品充满了力量和庄严感。
5. 董希文《墨香》
这是一幅以魏碑为主题的写意作品。
字体流畅而有力,线条简约而富有变化,通过运用墨色的浓淡、用笔的厚薄以及布局的疏密,展现了墨香的韵味和魅力。
以上仅是一些当代魏碑书法作品的简要介绍,每一位书法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
魏碑笔法解读:魏碑用笔的诀窍分享一下我多练临写魏碑的一些技巧。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
“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再看实际的书写: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
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
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
“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
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
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
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
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
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
魏碑用笔技巧一、横平竖直魏碑的用笔重点在于横平竖直,每个笔画都应该清晰明确地表现出其所应有的横平竖直的特征。
这种笔画的直线和豪迈的气势,体现了魏碑的刚毅、简朴、平实的风格。
二、粗壮厚重魏碑的笔画要求粗壮厚重,体现出力度和稳健的基本特点。
这种粗壮厚重的笔画,正是魏碑的强烈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的重要手段。
三、变化多端虽然魏碑强调横平竖直和粗壮厚重,但笔画的变化也非常多端。
魏碑的笔画按照不同的要求可以适当加强细节表现,但总的来说要保持笔画的专一性和整体协调性。
四、行笔疾魏碑的用笔要求行笔疾,一笔到底,通常整个字可以一气呵成。
这种行笔疾的技巧,体现了魏碑的强烈的节奏感和动感。
五、点画有力魏碑的点画非常重要,要点到位,力度要有力。
点画的大小和用笔技巧都是需要精细地处理的。
魏碑的点画要求准确、生动、稳健,是整个字体形象的关键特点之一。
六、灵活机动虽然魏碑遵循着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但用笔也要求灵活机动,要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使得作品充满生命力和个性化的表现。
魏碑的用笔技巧的要点在于它的横平竖直、粗壮厚重、变化多端、行笔疾、点画有力和灵活机动等特点。
这些特点在魏碑的书法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也成为了魏碑书法的经典之一。
除了上述提到的魏碑用笔技巧,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也需要注意。
七、准确规整魏碑的用笔要求准确规整,即各笔部分要有规律的排列和分布。
整个字形要有明确的结构和比例,各笔要合理衔接,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形象。
这种准确规整的要求,是魏碑书法中最基本的要素。
八、质重苍劲魏碑书法的笔画要求质重苍劲,这也是魏碑的重要特点之一。
笔法要有力度和厚实感,但并不失去灵活机动和变化多端的特点。
通过这种质重苍劲的笔法,魏碑书法能够表达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九、独具格调魏碑书法具有独特的格调和风格,这与其用笔技巧密不可分。
在书写魏碑字体时,不仅要遵循魏碑书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还要表现出书写者的个性和风格。
这种个性和风格的体现,成为了魏碑书法中的又一个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