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PPT-完美版
- 格式:pptx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19
2024年跷跷板课件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跷跷板》一课,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力的作用》,详细内容为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与方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认识到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跷跷板平衡原理的理解,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跷跷板模型、砝码、尺子、绳子。
学具:每组一个跷跷板模型、砝码、尺子、绳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跷跷板游戏,引导学生观察跷跷板的平衡情况。
(2)提问:为什么跷跷板会倾斜?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2. 例题讲解(1)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介绍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
4. 动手操作(1)每组学生按照讨论结果,进行跷跷板实验。
(2)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原因,调整方案。
(2)学生反馈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平衡原理2. 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3. 实验操作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解释跷跷板平衡原理。
(2)如何通过调整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使跷跷板保持平衡?2. 答案:(1)跷跷板平衡原理:力矩相等,即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2)调整方法:根据实验结果,通过增减砝码、调整砝码位置、改变力的方向等方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跷跷板平衡原理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拓展延伸:(1)探索不同形状的跷跷板对平衡的影响。
(2)研究在复杂情况下,如何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活动背景与目标•《跷跷板》游戏规则与玩法•数学知识点融入游戏设计•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目录•幼儿操作体验环节设置•家园共育理念延伸活动设计01活动背景与目标数学活动介绍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大班数学活动特点《跷跷板》主题来源生活化场景引入主题意义与价值通过《跷跷板》主题,引导幼儿感知平衡、重量等数学概念,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幼儿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的轻重。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探究和讨论,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掌握基本概念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030201预期学习成果02《跷跷板》游戏规则与玩法游戏规则简述玩家人数01游戏目标02数字牌与跷跷板03玩法步骤详解注意事项与安全提示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保持跷跷板的平衡,避免倾斜过度导致危险。
玩家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在争夺跷跷板时发生碰撞。
该游戏适合大班幼儿参与,需确保幼儿具备基本数字认知和比较能力。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保持平衡安全距离合适年龄监督指导拓展玩法建议01020304变化数字牌团队协作引入加减法创意场景03数学知识点融入游戏设计数的认识与比较大小通过跷跷板上的数字标识,教幼儿认识1-10的数字。
利用跷跷板的倾斜程度,引导幼儿比较数字的大小,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设计互动环节,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对数的认识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量的概念及测量方法让幼儿尝试调整跷跷板两端的物品重量,观察平衡状态的变化,理解平衡的条件。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原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跷跷板的平衡状态,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平衡原理。
平衡原理初步认识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