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趣味互动游戏课件】跷跷板
- 格式:pptx
- 大小:6.91 MB
- 文档页数:1
美国小学英语教材 1
My See-saw 我的跷跷板
My See-saw 我的跷跷板 Polly has a pony1, 波莉有匹小马, A pony white and brown. 小马棕白相间, And Billy has a wagon2, 比利有辆马车, To take him into town. 马车载他去镇上。
But I have made a see-saw, 而我做了个跷跷板, And it goes up and down. 跷跷板上下摇动。
1 pony
adj.小型的;n.小马
参考例句:
His father gave him a pony as a Christmas present.他父亲给了他一匹小马驹作为圣诞
礼物。
They made him pony up the money he owed.他们逼他还债。
2 wagon
n.四轮马车,手推车,面包车;无盖运货列车
参考例句:
We have to fork the hay into the wagon.我们得把干草用叉子挑进马车里去。
The muddy road bemired the wagon.马车陷入了泥泞的道路。
1
。
《跷跷板》课件讲课讲稿(一、教学内容《跷跷板》课件讲课内容主要依据教材《物理与生活》第四章第一节“力的平衡”部分。
详细内容包括:跷跷板的原理、力的平衡条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原理,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原理、杠杆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演示用平衡尺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跷跷板、砝码、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位学生上台演示跷跷板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平衡问题。
2. 知识讲解:a. 通过跷跷板模型,讲解跷跷板的原理。
b. 讲解力的平衡条件,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c. 介绍杠杆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
5.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验证力的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原理2. 力的平衡条件3. 杠杆原理4. 例题解析5. 随堂练习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跷跷板原理,并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跷跷板原理:力矩相等,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生活中如剪刀、天平等都是应用了跷跷板原理。
b. 解:设另一个物体距离支点的距离为x,则5kg×2m =3kg×x,求得x ≈ 3.33m。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分组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思考并发现生活中的跷跷板原理应用,如剪刀、天平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跷跷板课件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中的第三节“跷跷板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力臂的计算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掌握力与力臂的关系。
2. 能够运用跷跷板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与力臂的关系,如何将跷跷板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
重点: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力臂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砝码、尺子、计算器。
2. 学具:每组一个跷跷板模型、砝码、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跷跷板游戏,观察哪一端会下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跷跷板会不平衡?力与力臂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例题讲解(1)讲解跷跷板的平衡条件:力×力臂=力×力臂。
(2)讲解如何计算力臂:力臂是力的作用线到旋转轴的垂直距离。
3. 随堂练习(1)给出一个具体的跷跷板问题,让学生计算力与力臂。
(2)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每组一个跷跷板模型,进行实验。
(2)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力与力臂。
(2)强调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应用跷跷板原理。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原理2. 内容:(1)跷跷板平衡条件:力×力臂=力×力臂(2)力臂计算:力的作用线到旋转轴的垂直距离(3)应用:实际问题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给出一个跷跷板问题,计算力与力臂。
(2)应用题:分析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应用跷跷板原理解决。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跷跷板平衡条件计算。
(2)应用题答案: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力与力臂,使跷跷板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对跷跷板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与力臂计算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如杠杆、滑轮等。
2024年《跷跷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跷跷板》一课,该内容位于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与方向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掌握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弹簧测力计、标尺、教学课件等。
2. 学具:每组一个跷跷板模型、弹簧测力计、标尺、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跷跷板的平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跷跷板平衡的原理。
2. 理论讲解: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跷跷板平衡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测量并记录数据,分析影响跷跷板平衡的因素。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如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内容:a. 跷跷板平衡原理b.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c. 跷跷板平衡原理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跷跷板平衡原理。
b. 在实验中,如何测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跷跷板平衡的影响?c. 举例说明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跷跷板平衡原理:力矩相等,即力的大小与作用点的乘积相等。
b. 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标尺测量力的作用点,观察跷跷板的倾斜方向判断力的方向。
c. 例如:秋千、翘翘板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跷跷板平衡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024年《跷跷板》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跷跷板》,涉及第3章第1节,详细内容包括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力矩的计算以及实际应用。
通过对跷跷板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物理学中的平衡现象,并掌握力与力矩的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掌握力矩的计算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矩的计算方法,跷跷板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力矩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力计、尺子、计算器。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跷跷板、砝码、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跷跷板的平衡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力矩的概念。
3. 例题讲解:讲解力矩的计算方法,分析跷跷板平衡条件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实验: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验证平衡原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2. 内容:(1)跷跷板平衡原理(2)力矩的概念与计算方法(3)跷跷板平衡条件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跷跷板两端的质量,使得跷跷板平衡。
(2)分析跷跷板平衡时,力矩的大小关系。
2. 答案:(1)设跷跷板左侧质量为m1,右侧质量为m2,根据平衡条件,有m1g L1 = m2g L2,其中L1和L2分别为两侧距离支点的距离。
(2)跷跷板平衡时,两侧的力矩相等,即m1g L1 = m2g L2。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跷跷板平衡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矩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平、杠杆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物理学的兴趣。
《跷跷板》课件一、引言《跷跷板》课件旨在为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一堂生动有趣的跷跷板主题课程。
本课件通过讲解跷跷板的历史、原理、玩法及安全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件内容1.跷跷板的历史跷跷板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游戏,起源于我国古代。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跷跷板的雏形。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跷跷板逐渐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
2.跷跷板的原理跷跷板的工作原理基于杠杆原理。
杠杆原理是指在力的作用下,杠杆围绕支点旋转。
跷跷板的两端分别坐有两个人,当一个人向下用力时,跷跷板就会绕着支点旋转,使另一个人上升。
跷跷板的平衡点取决于两个人的重量和距离支点的距离。
3.跷跷板的玩法(1)传统玩法:两个人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通过相互配合,使跷跷板上下摆动。
(2)竞技玩法:在跷跷板两端设置高度不同的目标,参与者需要通过协作,使跷跷板摆动,将对方弹起,触碰目标。
(3)创新玩法:结合音乐、舞蹈等元素,创造新的跷跷板游戏。
4.跷跷板的安全注意事项(1)选择安全、平稳的场地进行游戏。
(2)检查跷跷板的结构是否牢固,避免发生意外。
(3)遵守游戏规则,不超载、不站立、不猛拉猛推。
(4)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游戏,确保安全。
三、教学建议1.教师可结合本课件,为学生讲解跷跷板的历史、原理、玩法及安全注意事项。
2.组织学生进行跷跷板游戏,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造新的跷跷板游戏。
4.结合跷跷板游戏,引导学生学习力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四、总结《跷跷板》课件旨在为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学生提供一堂生动有趣的跷跷板主题课程。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跷跷板的历史、原理、玩法及安全注意事项,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本课件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造新的跷跷板游戏,提高科学素养。
希望本课件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跷跷板的原理跷跷板的原理是基于杠杆原理。
•活动背景与目标•《跷跷板》游戏规则与玩法•数学知识点融入游戏设计•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目录•幼儿操作体验环节设置•家园共育理念延伸活动设计01活动背景与目标数学活动介绍数学活动的重要性大班数学活动特点《跷跷板》主题来源生活化场景引入主题意义与价值通过《跷跷板》主题,引导幼儿感知平衡、重量等数学概念,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活动目标设定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幼儿了解跷跷板的基本原理,学会通过观察和比较判断物体的轻重。
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操作、探究和讨论,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掌握基本概念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学习兴趣030201预期学习成果02《跷跷板》游戏规则与玩法游戏规则简述玩家人数01游戏目标02数字牌与跷跷板03玩法步骤详解注意事项与安全提示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保持跷跷板的平衡,避免倾斜过度导致危险。
玩家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在争夺跷跷板时发生碰撞。
该游戏适合大班幼儿参与,需确保幼儿具备基本数字认知和比较能力。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保持平衡安全距离合适年龄监督指导拓展玩法建议01020304变化数字牌团队协作引入加减法创意场景03数学知识点融入游戏设计数的认识与比较大小通过跷跷板上的数字标识,教幼儿认识1-10的数字。
利用跷跷板的倾斜程度,引导幼儿比较数字的大小,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设计互动环节,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对数的认识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量的概念及测量方法让幼儿尝试调整跷跷板两端的物品重量,观察平衡状态的变化,理解平衡的条件。
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原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跷跷板的平衡状态,引导幼儿初步认识平衡原理。
平衡原理初步认识通过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