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故事图文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11
《弟子规》图文小故事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译文]《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
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
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
”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
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
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译文]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
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
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
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
”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
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
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
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
图文国学《弟子规》亲仁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亲仁”的含义,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 通过学习《弟子规》,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文学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亲仁的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亲仁原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弟子规》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亲仁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亲仁的思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弟子规》中“亲仁”章节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亲仁的含义。
3. 例题讲解:列举一些关于亲仁的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亲仁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5.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亲仁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亲仁章节2. 主要内容:尊敬长辈友爱兄弟谨慎行事谦逊有礼关怀他人亲近仁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践行亲仁原则。
(2)谈谈你对“亲近仁者”这句话的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一点?2. 答案:(1)示例:在家庭中,尊敬父母,关爱弟弟妹妹,帮助家人做家务;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关心同学,乐于助人。
(2)示例:与有道德品质的人为伍,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弟子规》其他章节,了解更多国学经典,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真正做到亲仁。
《弟子规》图文全解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弟子规》的第五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章主要讲述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孝顺、尊敬长辈、言行谨慎、诚信、广泛爱众人、亲近有德之人以及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职责后,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弟子规》第五章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尊敬长辈、言行谨慎、诚信待人的良好品德。
3. 引导学生将《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熟练背诵《弟子规》第五章内容,理解其中的含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弟子规》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讲述一个学生如何在面对困难时,凭借《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解决问题。
2. 讲解课文:讲解《弟子规》第五章的内容,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
3. 例题讲解:选取几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例题,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理解如何将《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回答一些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弟子规》中的道德规范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7.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弟子规第五章: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作文。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弟子规》第五章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亲尝汤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原文:汉孝文帝,母病在床。
三载侍疾,汤药亲尝汉朝时的文帝,叫做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
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他虽然做了皇帝,每天要处理的公务都很多,但是却从来没有忘记到母亲的房间进行问候;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
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曰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精心周到。
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没有睡一个安稳的觉。
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看看会不会太烫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
常言道:久病无孝子。
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母亲足足病了三个年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体才好转过来。
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
晏婴使楚(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国,但长相很普通。
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婴来了,想羞辱他,于是就在城墙下开了一个又低又小的门。
晏婴知道这是楚国人故意羞辱他,就说:“我是前来访问的,这是狗洞,不是国门,如果我访问的是狗国,我就从这个门进去。
”楚国人一听,马上打开城门让晏婴进去了。
晏婴见到楚王,楚王故意问他:“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了。
”晏婴回答说:“我国派人出访有一个规矩,上等国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觉得晏婴很了不起,对他肃然起敬,并马上向他致歉。
卧冰求鲤(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晋朝人王祥,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
父亲又娶了继母,继母朱氏不喜欢王祥。
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连父亲也不喜欢他了。
虽然失去了父母的慈爱,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有一年冬天,继母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
当时天寒冰冻,河面都结冰了,一般渔民都已经不出去捕鱼了。
王祥为了捉到活鱼,竟然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希望能用体温化开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鱼。
(神话色彩的情节是)这时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开一条缝,从里面跃出两只鲤鱼,于是拿回去供母。
王祥的孝行感动了继母,以后继母对他也就格外关心起来了。
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谐起来。
齐桓公的教训(不亲仁无限害)齐桓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开始生活腐化,宠信坏人。
他宠信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人。
易牙为了让齐桓公尝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儿子杀掉;而竖刁为了新近桓公,主动阉割自己成为宦官;开方为了讨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
管仲对他们很反感,多次对桓公说:“像他们这样杀死自己的儿子、自己阉割自己,背弃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
”齐桓公却听不进去。
后来,齐桓公病了,他们原形毕露,对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终桓公被饿死了。
纸上谈兵(但学文不力行)赵括是战国时期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熟读兵法,讲起战术来十分在行,赵奢却不以为然。
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前去抵挡。
廉颇很有经验,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采取坚守不出,保存实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国的进攻。
秦国见廉颇难付,就采用了反间计,派人散布流言,挑拨赵王和廉颇的关系。
赵王中计,派只会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没有分析敌情,轻率地改变了老将廉颇的战略,在泰军的引诱下出兵迎战,结果使40万大军全军覆没。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
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
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
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
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
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郯子鹿乳奉亲(亲所好力为具)郯子,春秋时郯国国君。
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纪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
郯子听说鹿乳可以治好双亲的眼疾,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想尽办法混入鹿群之中,终于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带回家让父母喝了。
在取得鹿乳的过程中,有一次,一个猎人误认披着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被他的孝心感动,护送郯子出山,并且将这件事告诉了大家。
从此国君鹿乳奉亲的孝顺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啮指痛心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
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
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
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哪个。
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
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
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
当时曾参在山里砍柴,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
(母子同心,无时不刻将亲人的安危放在心里)。
曾参在孔子门下受学,孔子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
拾椹异器[亲所好力为具]蔡顺丧父,世乱岁荒。
奉母,赤黑分筐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
那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他就拾了桑树上结的果子,去供奉母亲。
用一个器皿装着黑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装红的桑子。
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
蔡顺说,黑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
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陆绩怀橘六岁,作客归来。
母性所爱,怀橘三枚。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告辞回家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吃,并非自已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更要能体贴亲心啊!董遇巧用三余(有余力则学文)三国时期。
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
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
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解:家里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满足,更应该考虑到长辈。
水果或菜肴也都要和长辈一起分享,不能吃“独食”。
(推而广之: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亲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我们自身而不好的习惯,都要把它去除掉。
原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
他是孔子的学生。
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
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
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
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
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
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弟子规故事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
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
"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
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
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解: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个人的堡垒,孝就是堡垒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汤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