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信的故事
- 格式:ppt
- 大小:310.00 KB
- 文档页数:10
弟子规《信》篇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其中的《信》篇从
小学生的角度阐述了做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自己的诚信和信誉。
在现代社会中,信仰和信念的缺失已经成为了许多问题的根源,因此
我们应该从《弟子规》的《信》篇中汲取教义,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努力培养好自己的信念,以一颗诚实守信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首先,《弟子规》中强调了要遵守诺言。
在现代社会中,遵守诺
言是一个基本的伦理准则,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都无法
信守自己的承诺。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承诺是对
他人的一种承诺,并且将努力实现自己的承诺作为一种责任和义务。
其次,在《弟子规》中强调了要爱护自己的信誉。
一个人的信誉
是他的形象和品质的体现,而信誉的好坏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有
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些对自己信誉
有损害的事情,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
再者,《弟子规》中告诫人们要珍惜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
一种关系,它来源于人们对彼此的尊重和信心。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
注意保持自己的诚信、勇气和正直,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别人对我们的信任,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以更
好地回报别人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从《弟子规》的《信》篇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品质和规范,这些品质和规范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坚持这些信念并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自己成为一个诚实守信、有信誉、值得信赖的人。
弟子规-故事《弟子规》1. 范式守信莫忘父训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生的生活规范,是依据古代先贤们的训示和教诲编订而成的。
它教导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长。
其次就是做事要严谨,并且守信用。
我们要平等友爱地跟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主动去接近那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多看书学习。
范式守信东汉时,范式从山东来到洛阳读书,他和来自河南的张劭同窗共读,志趣相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但是,学业结束后,他们不得不分别了。
分别时,二人依依不舍,范式紧紧握着张劭的手说:“两年后我会来洛阳,去你家拜访。
”转眼间,他们约定的日期到了。
那天,张劭请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
母亲笑着说:“傻孩子!范式远在千里之外,你难道真的相信他会来吗?”没想到刚过中午,范式便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两位挚友沉浸在重逢的喜悦中。
zhāngshào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1【译文】父母召唤我们的时候,要马上应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时要我们做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要虚心地接受。
莫忘父训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
他临死的时候,对将要即位的儿子刘禅很不放心,因此就把刘禅托付给了丞相诸葛亮,并写了一封遗书来教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很小就可以胡作非为,更不要以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众人信服。
但是,刘禅并没有牢记父亲的教诲,在诸葛亮死后,它就开始听信小人的谗言,只顾享乐,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2. 扇枕温衾拒收坩��冬则温,夏则�酰�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
弟子规故事:谨而信弟子规故事:谨而信很多人对弟子规并不是很了解,因为现在的家长很少注重孩子在此方面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故事:谨而信,欢迎来参考!“谨”,它告诉我们自身生活的态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
“信”这个字,人字加上言字构成信字,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
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扬震拒贿的故事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人民的公仆们,如果都能像杨震一样,公正廉洁,清白做人。
在金钱利诱面前,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那我们这个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孟信不卖病牛的故事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
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
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弟子规小故事弟子规小故事故事是汉语词汇,拼音是gù shi,意思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涵义。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弟子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弟子规小故事1刘备教子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
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
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一个玩笑抱憾终身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
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
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
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陶母封鱼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
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苹果的教训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色怪怪的。
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
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
谨第一课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译文]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小故事] 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译文] 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
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故事] 王安石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衣着的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换洗衣服,弄得人总是脏兮兮的。
有一次,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大事。
谈话间,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爬出来,爬到了他的脸上。
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的笑谈。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介他的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译文]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
这一年,卫国发生了内乱,正在国外的子路听说经后,急忙往回赶。
有人劝他:“现在国中十分危险,回去了很可能遭受灾祸。
”子路说:“拿了国家的傣禄,就不能躲避祸难。
”进城以后,子路竭力帮助国君平叛,但还是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上的缨带也被割断了。
子路知道自己难逃一死,立即停止搏斗,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
”于是从容地系好帽带子而死。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译文]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国学经典《弟子规》信《〈弟子规〉中的“信”:做人的根本》嗨,大家好!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国学经典《弟子规》里的“信”。
你们知道吗?这“信”字可有着大大的学问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信”就像那座最坚固的桥。
要是没有这座桥,人和人之间就没法好好沟通、交往啦。
《弟子规》里说“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是说出话来,诚信就得放在第一位,骗人、说假话这种事怎么能做呢?我就见过这样的事。
我有个同学叫小明,有一次他答应了另一个同学小刚,说要把自己的一本超级有趣的漫画书借给他看。
小刚可高兴了,整天盼着。
结果到了该借的时候,小明却反悔了,说自己还没看完呢。
小刚特别失望,他看着小明的眼神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似的。
你看,就因为小明没做到“信为先”,这两个好朋友之间就有了一道小裂缝。
这多不好呀。
如果大家都像小明这样说话不算数,那这个世界不就乱套了?就好比盖房子,要是地基都不牢固,房子能稳稳地立着吗?肯定不能啊。
还有呢,“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呀,话太多不如话少点好,说话得实事求是,可不能花言巧语。
我就想起我邻居家的大姐姐。
有一次她在跟她的朋友们聊天,她为了显示自己懂得多,就开始不停地说。
一会儿说自己去过好多好多地方,一会儿又说自己认识好多名人。
可实际上呢,她很多都是在吹牛。
她的朋友们刚开始还听着,后来就都不怎么理她了。
我当时就想,这大姐姐不就是没做到《弟子规》里说的嘛。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靠说大话来让别人觉得自己厉害,就像一颗真正饱满的稻穗,都是低着头的,那些空瘪的稻穗才会把头抬得高高的呢。
在学校里啊,考试的时候也和“信”有关。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有些同学考试的时候想作弊,他们答应了老师要遵守考试规则,可是却轻易违背这个诺言。
这是多么不应该呀。
这就像是在赛跑的时候,有人偷偷地抄近道,那对那些老老实实跑的人多不公平啊。
我有一次考试,看到我前面的同学想偷偷看小抄,我就想,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要是都这样,那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呢?诚信的考试才能检验出我们真正的学习成果呀。
《弟子规》中的“信篇”原文如下: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这段“信篇”主要讲述了诚信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在言行举止上要诚实守信,说话时要真实不虚,不搬弄是非,谨慎发言,不对事情轻易做出承诺。
同时强调在听到他人言语时应有正确的态度,见到别人的优点要及时学习,看到错误要自我反省改正。
对待自身的不足要有正确的态度,不必过分在意物质条件不如他人之处,更重视品德修养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对于他人的批评和赞誉,应有正确的
心态,闻过则喜、闻誉则惧,这样才能赢得正直朋友的亲近。
最后指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故意掩饰过错则是加重自己的罪责。
弟子规信的内容及解释弟子规信的内容及解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信的内容及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信的内容及解释信作者:李毓秀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释第十九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讲到信,我们看“信”这个字,人、言构成信,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
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有没有诚意。
我们晓得人与人之间交往,最频繁的、最容易沟通的就是言语,最容易表达的就是言语,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从小我们要教育自己家里的弟子要有诚信、要诚实,从小做人就要懂得诚实;在家里不能诚实,到外面就有可能犯诈欺行为,欺骗别人的这种言语都有可能会出现。
所以这里讲到“凡出言,信为先”。
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到,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
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在《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的人,对于自己的言语非常的重视,每一次要讲话之前,他都会三思,思考看看这句话可不可以讲、该不该讲,讲了之后我有没有办法做到。
所以每一次讲话,就很怕自己没有办法做到。
“耻躬之不逮”,这个“耻”,就是会认为自己讲出来的话,做不到是一个很大的耻辱。
这里又讲到,讲话首先要建立在信用上面。
弟子规信篇《弟子规》中的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
接下来请欣赏店铺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弟子规信篇。
弟子规信篇原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弟子规信篇解说: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
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
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
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弟子规《信》
范清扬
“凡出言,信为先。
”这句话告诉我们: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
在生活中,它更是让我深有体会。
每晚睡前,我都有一至半小时的时间看书。
一天的疲劳,总能在这段时间里得到彻底的放松。
因此,它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喜爱与诱惑。
可当时针指向九点半时,我就不得不合上书、关灯睡觉了。
尽管十分不舍,但我依然要遵守和父母定下的规则。
一天晚上,爸爸妈妈都有事相继出去了,只剩下我一人在床上静静地看书。
快乐的时间总是那么短暂,不一会,时针已悄然迈向了该睡觉的时间。
而捧在我手中的小说,也已经看得接近了尾声。
我抬头望向面前的闹钟,习惯性地合上书本,准备关灯。
然而,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就像放电影似的在我脑海中不停地回放,让我忍不住有股继续看下去的冲动。
我又缓缓地环顾四周,看不到半点人影;继而侧耳倾听,家里静悄悄的,宛如黎明前的大海,十分平静。
瞅了一眼书本,我实在忍不住它的诱惑,伸出一只手,慢慢将他抓到了自己面前。
正要翻开书,突然和父母定下的规则又出现在我的脑海,我犹豫了。
“到底要不要继续看书?”我在心里问自己,“继续看下去,没有人会知道,反正马上就要看到结尾了。
可是我不能违背对父母的承诺呀!”这时,脑中蹦出了“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
是啊,已经定下的规则,已经开口说过的承诺,就要守信用!想着,我把书放回了原处,关灯睡觉了。
这天晚上,我虽然没能看到书,但我心中仍像看过书一样满足。
因为,我收获的比书本更多!。
《信》原文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
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
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
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
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
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
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
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
倘掩饰,增一辜。
《信》译文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遵守承诺。
欺骗或花言巧语之类的伎俩,绝不能去做。
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应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
刻薄的言语,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了解真相之前,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任意传播。
不合义理的事,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说话要口齿清晰,语速舒缓,不要说得太快,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
遇到别人搬弄是非,要用智慧判断,不要介入,与己无关就不必多管。
看见他人的优点善行,就立刻向他看齐,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
看见他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心里先反省自己。
有则改之,如果没有就警醒不犯同样的过错。
人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惕励奋发图强。
至于外表穿著,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狐朋狗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远离你。
听见别人对自己的恭维话应该感到不安;听见别人对自己的指责,不但不生气,还能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信的人,就会高兴和你接近。
无心之过称为错,若是明知故犯,有意犯错便是罪恶。
知错能改,错误就弥补了。
如果不但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