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谨的故事
- 格式:ppt
- 大小:404.00 KB
- 文档页数:8
《弟子规》谨原文及译文《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且被广为流传的一种儿童启蒙的读物,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弟子规》谨原文及译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弟子规》谨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__。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弟子规》谨译文早上应该早起,晚上不应该过早睡;因为人生易老,所以应该珍惜时光。
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回来,应该洗手。
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放置衣服时,应该固定位置;衣物不要乱放乱扔,以免使家中脏乱差。
服装穿着重在整洁,不在多么华丽;一方面应该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另一方面应该根据家庭实力量力而行。
对待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嫌这嫌那;饮食吃饱吃好就行,不要过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个八分饱即可,避免过量,危害健康。
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时,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不要依靠在墙上;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乱抖动。
进出房间揭帘子、开关门的时候,应该动作轻缓,不要故意发出声响;拐弯的时候,应该绕大点圈,不要直楞楞的贴着墙角或者直角拐,这样就不会撞到物品的棱角,以致受伤,也不会因为有人在拐角处突然出现而撞在一起。
弟子规《谨》全文和译文《弟子规·谨》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原文: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译文: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漱口。
每次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
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平整,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
穿衣服注重的是整洁,不必讲究衣服的昂贵华丽。
对于吃的东西,不要挑挑拣拣;吃饭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
年少时不可饮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毕露,颜面尽失。
走路时步伐要从容不迫,站立时要端正直立。
作揖行礼时应把身子躬下去,叩头跪拜要表现得恭恭敬敬。
进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站立时不要斜着身子靠在墙上,坐着时不可以伸长双腿,腿更不可以抖动。
进门时揭帘子的动作要轻缓,尽量不发出响声。
走路转弯时与物品的边角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伤了身体。
做事不要急忙慌张,匆忙就容易出错,做事情不要怕困难,不要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应付了事。
弟子规故事:谨而信弟子规故事:谨而信很多人对弟子规并不是很了解,因为现在的家长很少注重孩子在此方面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故事:谨而信,欢迎来参考!“谨”,它告诉我们自身生活的态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
“信”这个字,人字加上言字构成信字,人讲话一定要真实,不真实就不信。
讲话也要注重你有没有真诚,言语如果不能建立在互信这种基础上面,人与人的交往就可以说是非常的虚伪、非常的虚假。
扬震拒贿的故事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人民的公仆们,如果都能像杨震一样,公正廉洁,清白做人。
在金钱利诱面前,想到的是人民的利益,那我们这个社会该是多么美好?孟信不卖病牛的故事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
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
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弟子规之谨篇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弟子规》里的“谨”这一篇。
说起“谨”啊,那可真是咱们生活中处处都得留意的事儿。
先来说说早上起床这档子事儿。
每天早上,闹钟一响,咱就得麻溜儿地起来,不能赖在床上跟那被窝儿难舍难分。
我就见过有的孩子,闹钟都响了好几遍,还在那儿哼哼唧唧,就是不肯起,结果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
这可不就是不“谨”嘛!穿衣打扮也有讲究。
不能随随便便套上件衣服就往外跑,得把自己收拾得整洁干净。
扣子得扣好,鞋带得系紧,头发也得梳整齐咯。
有一回,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小朋友,衣服扣子扣错了,一边高一边低,那模样别提多滑稽了。
这就是没注意“谨”,出门前没好好检查自己的穿着。
在学校里,“谨”就更重要啦。
上课的时候,要坐端正,认真听讲,不能东倒西歪,交头接耳。
我记得有一次监考,有个小同学一会儿摸摸铅笔,一会儿瞅瞅窗外,心思根本没在试卷上。
结果成绩出来,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这就是不专心、不“谨”的后果呀!吃饭的时候也得“谨”。
不能挑食,不能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
我有个小侄子,吃饭那叫一个闹腾,满桌子都是他掉的米粒,还挑三拣四,这个不吃那个不吃。
被他爸妈狠狠教育了一顿,这才慢慢改了过来。
还有走路,得稳稳当当,不能横冲直撞。
特别是在楼梯上,得一步一步走踏实了,不然一个不小心摔个跟头,那可就疼咯。
再说说和人交往,说话要文明有礼,不能口无遮拦。
答应别人的事儿,就得说到做到,可不能放空炮。
有个小朋友借了同学的橡皮,说第二天还,结果过了好几天都没还,把同学气得够呛。
这就是不讲信用,不“谨”的表现。
晚上睡觉前,要把书包收拾好,第二天要用的东西都准备齐全,这样早上起来才不会手忙脚乱。
总的来说,“谨”这一篇告诉咱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得用心,从小事儿做起,养成好习惯。
只有这样,咱们才能顺顺利利地长大,成为一个有教养、让人喜欢的好孩子。
就像一颗小树苗,只有从小精心修剪,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咱们可不能马虎大意,得把“谨”牢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
《弟子规》第三篇——谨我们看到「谨」这个字,要想到什么?要很谨慎,谨言慎行。
其实在讲「入则孝,出则弟」,跟谨慎有没有关系?也都有。
在「出则弟」当中所提到的这些礼仪,「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都是言语、行为当中的分寸,我们也要谨慎去对待。
有一个北京的着名的外资公司,它要招考员工,也是通过各个关卡,考一大堆试,还要考英文。
在这个过程就刷下来很多人,最后留了一批人,准备做最后的面试。
刚好公司的主管进来,跟他们坐了一会儿,主管就说:我现在有事,必须出去十分钟,你们等我一下。
这个主管就出去了,所有的人在里面,坐了一、两分钟就站起来,然后看到办公室里面有些文件,就把它翻开来;一个人看完之后,还递给另外一个人看,另外一个人也在那里翻。
十分钟过去了,这个主管走进来,他说:你们都没有被录取。
因为办公室装了个摄影机,所以看到每个人都动公物。
因为他没学过「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他也没有学过「入虚室,如有人」,纵使主人不在,纵使他人不在,我们该守的分寸也不能有丝毫的减少。
当这个主管宣布说你们都没录取,这些人愤愤不平。
「怎么可以这个样子!」这些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就说了,「从小到大又没有人告诉我们,不可以乱翻别人的档案」。
这些处事做人至关重要,所以要谨慎。
这个「谨」的功夫在小地方看,可能我们一不谨慎会阻碍到别人,比方说你坐没坐相,脚还伸出去,很可能绊倒他人;假如在大的方面,你不够谨慎,也有可能造成灾祸,造成伤亡。
前一阵子有美国的直升机坠落下来,后来查出原因,就是直升机在检查的时候,其实已经有裂缝,但是没有检查出来,所以人机都毁了。
所以,当我们在做我们该做的事也要时时谨慎,不然有可能因为疏忽,而造成了他人生命财产的损失。
像我常常坐飞机到很多地方去演讲,假如不够谨慎,刚好今天要去马来西亚,护照找不到,那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因为没有「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那会有什么结局?不只自己可能会整个情绪非常紧张,到时候去不了,又对不起谁?对不起一群在等你的人。
弟子规《谨》篇解读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这《弟子规》的《谨》篇!你想想啊,这《谨》篇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指南,告诉我们该怎么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
比如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这就像我们每天早上起床一样,难道你不想早早起来,精神饱满地迎接新的一天吗?就好比小明,他以前总是爱睡懒觉,结果好多事情都耽误了,后来他听了这句话,每天早早起来,发现能做的事情可多了呢!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是不是在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呀?想象一下,要是你衣冠不整就出门,别人会怎么看你呢?就像小红去参加面试,穿着邋里邋遢的,结果可想而之,肯定不会成功呀!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这是在教导我们要有好的举止呢。
你看那些风度翩翩的人,走在路上都是昂首挺胸的,多有气质!就像隔壁的叔叔,不管什么时候,他的举止都特别优雅,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细心、要稳重。
你要是急急忙忙地揭帘子,万一弄坏了怎么办?就好像小李,做事总是风风火火的,经常会不小心碰到这儿碰到那儿,吃了不少亏呢!
这《弟子规》的《谨》篇啊,真是句句都在理!它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时刻提醒着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话,要是真能做到,那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秩序!所以啊,大家都要认真去学习、去践行《谨》篇里的这些道理,让自己变得更好呀!。
弟子规谨的故事范文《弟子规》“谨”部分有关的故事有哪些?同学们学习了哪些呢?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译文]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上床;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小故事] 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译文] 清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把手洗干净。
应该养成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故事] 是宋朝最有名的宰相之一,不过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讲究衣着的卫生,他不爱洗澡,不爱换洗衣服,弄得人总是脏兮兮的。
有一次,皇帝召见王安石和几位大臣一起商议大事。
谈话间,一只虱子从王安石的衣领里爬出来,爬到了他的脸上。
皇帝看到后,偷偷地笑了,可王安石一点也不知道。
后来,这件事成为了人们的笑谈。
王安石是一位大政治家,介他的仪表真是糟糕,我们千万不要学他。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译文]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时要弯腰,让身体成一弯形,尽可能表示出你的恭敬。
[小故事] 唐玄宗在勤政楼设宴,宴会结束后,卢绚以为皇帝已经回宫,便平稳地骑马走在楼下。
卢绚容貌清秀、温文尔雅。
走在路上,总是风度翩翩,仪表俊逸,与众不同。
仍然在楼上垂帘观看的皇帝被他的风度吸引了,忙问左右近臣:“这人是谁?”近臣便把卢绚的姓名告诉了皇帝。
皇帝连连称赞他含蓄宽容、风度不凡。
不过,也正是这一句赞美之词使卢绚遭到了奸臣李林甫的陷害。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译文]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子也都要穿得服帖。
[小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一个非常讲究仪表的人。
《弟子规》谨凡是碰到祭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到,要用虔诚的心,拜也一定要把腰弯下去,代表我们用身体恭敬地向对方祭拜。
譬如说祭拜的话,是对亡者的一种恭敬、一种礼仪、一种礼貌。
我们从这样的电视上可以看得出来,我们也看过,很多人就是头轻轻地一点,很快动作就起来。
虽然他没有感觉,但是我们从画面上可以感受到,好像不恭敬的样子。
所以,怎样是恭敬?我们可以试验看看,腰没有弯跟有弯,速度很快跟缓和,有很大的差别。
在旁人看起来,他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有没有恭敬,你有没有从内心发出来。
就好像我们对长者行礼一样,像蜻蜓点水那么快,我们就晓得不是真诚的恭敬。
你能缓缓地把头轻轻地缓缓地点,然后再抬起来。
如果你的腰没有弯跟有弯,相差很多,从旁人眼光来看,就可以感觉出你恭敬与否。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勿”就是不可以,“践”就是践踏,“阈”就是门槛。
过去我们的房子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四合院,四合院里头,每一间房间一入门都有门槛,因为要关木门,所以都有高高的门槛。
我们现在房子的建筑结构大不同于前,所以门槛已经很少见到了。
可是在一些寺庙或者比较传统的建筑,它还是有门槛。
以前的人,他会教育自己的子弟,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对不可以往上踏上去,然后再下来,一定是要跨过去才有礼貌。
我们现在没有,如果要进房门之前,如果我们去拜访别人,当他们家里外头有一个踏垫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我们的鞋子有没有脏掉。
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这个踏垫上踏一踏再走进去,就不会让人感觉你带来了一些灰尘、脏的东西进来。
所以同样,不一样的时代,但是我们同样都可以互通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它的精神所在?就是要懂得礼节。
也有很多人说礼节是吃人的,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观念。
我们与人相处都希望对方有礼貌,同理,对方也希望我们也遵守礼节,礼尚往来。
所以,有节度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是相当重要的。
“勿践阈”,我们现在即使没有门槛,但是如果有机会到寺庙里头,我们也要告诫子女,在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爬上去践踏,然后再跳下来,这个都是很不礼貌的情形。
《弟子规之谨篇》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弟子规》里的“谨”篇。
“谨”就是让我们做事小心、认真,养成好的习惯。
比如说,“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是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早早起床,不要睡懒觉。
就像咱们班的小明,以前总是赖床,上学经常迟到。
后来他明白了这几句话的意思,每天早早起来读书,学习成绩都提高了呢。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是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整洁。
比如小花,以前总是头发乱乱的,衣服扣子也扣不好。
现在她每天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整个人都精神了许多。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是教我们走路、站立要有好的姿势,见人打招呼要礼貌。
同学们,让我们按照“谨”篇的要求,做一个认真、有礼貌的好孩子。
《弟子规之谨篇》小朋友们,咱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的“谨”篇。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是说我们做事情要轻手轻脚,小心一点。
有一次,小刚着急地拉开教室的门帘,声音很大,吓到了其他小朋友。
后来他记住了这句话,变得很小心。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意思是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进入没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守规矩。
就像小美,她帮妈妈拿碗的时候总是很小心,就像碗里装满了东西一样。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告诉我们做事不要着急,也不要害怕困难。
小朋友们,学会“谨”篇里的这些道理,我们就能越来越棒啦!《弟子规之谨篇》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弟子规》中的“谨”篇。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要挑食,也不要吃得太多。
咱们班的小强以前挑食,身体不太好。
后来听了这句话,不再挑食,身体越来越壮实了。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小朋友可不能喝酒哦。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是让我们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比如小辉,以前总是歪歪斜斜地坐着,现在他坐得端端正正,可帅气啦。
同学们,“谨”篇里的这些教导能让我们变得更好,大家一起努力做到吧!。
《弟子规》之《谨》第一部分:珍惜时间内容: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译文:为人子应早起,把握光阴及时努力,若经常晚睡、甚至熬夜,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好,也影响白天正常的作息。
岁月不待人,青春要珍惜。
小故事:1、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2、温公警枕励志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
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十分勤奋。
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司马光就会惊醒,起来读书。
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
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惜时文章: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弟子规谨的故事(2)弟子规谨的故事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译文]做事情不要慌忙,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要知难而进,同时不要马虎草率,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对待。
[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徐文靖的少年,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打架、骂人。
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这使他决定痛改前非。
为了能够改掉不良习惯,他找来两个小瓷瓶,准备了一些黑豆和黄豆。
每做一件好事,就在一个瓶里放一颗黄豆;每做一件错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颗黑豆。
过一段时间,他就把两个瓶里的豆子倒出来,进行检查、反省。
渐渐地,黄豆多了,黑豆少了,最终他成了受欢迎的孩子。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译文]遇到喧闹争斗的场合,绝对走近;遇到不正当的事情,也少去打听。
[小故事] 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人,他从小做事认真专注,从不分心。
有一次,管宁和朋友华歆坐一张席子上读书。
这时门外的大街上人声嘈杂,原来是一个有名的大官经过这里。
管宁不以为然,仍专心致志地阅读,可是华歆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许可以交一个朋友。
于是他放下书本看热闹去了。
管宁对这种三心二意不认真读书的态度很生气,于是拿出刀子,割断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决定不和华歆一样,,要和这种人绝交。
将入门问孰在将上堂声必扬[译文]去别人家里,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没有人在家,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走进正屋,要大声和主人打招呼。
[小故事] 杨时是宋朝著名的学者,读书时,经常向别人请教问题。
程頣、程颢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者,杨时十分敬仰他们的学问,就到洛阳去拜访。
一天,杨时读书碰到了疑难问题,便冒着大雪去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时,老师正在睡梦中。
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他就站在门前等候。
老师醒来时,杨时脚下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厚了。
老师非常感动,忙把杨时迎进了屋。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译文]别人问你是谁,要明明白白回答出你的名字;光说一声“是我”,人家还是不知道你是谁,心里就会犯疑。
[小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出山辅助,便带着关羽和张飞前去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