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笔记

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乔纳森.特纳

第1章社会学理论

科学理论的本质

科学理论发端于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世界,具有某些基本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的消长。

科学理论的特征:①科学理论总是力求超越具体事件和时间的局限,理论是一般的,基本的、永恒的、普遍的。②表述比日常用语更规范;③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建议。

科学理论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差异:

孔德提出了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在早期阶段,解释事物的依照是宗教信仰或某种神圣和坦白然的力量。在接下来的形而上学阶段,逻辑、数学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体系主导了对事件的解释。进—步的发展是,从形而上学的形式理性中产生了“实证主义”或者说科学,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检验.才能产生规范的陈述。

第一编

第2章浮现的传统:功能主义理论的兴起

有机体类比

孔德终身致力于社会学地位的合法化。社会学的合法化来自于他对生物科学的借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是社会学第一种,也是直至20世纪70年代最最重要的理论方向。

孔德认为社会学和生物学的亲和力在于这两门学科都关注有机体。他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动力学”。

斯宾塞的分析功能主义

斯宾塞通过系统地比较社会和有机体,发展了有机体的类比:

1.随着有机体和超有机体(社会)的增长,它们的结构也就增长,也就是说,它们的结构会愈加复杂且分化。

生物有机体和社会的不同之处:

斯宾塞发展了后来称之为必要条件功能主义的思想。也就是为了使自己适应环境,有机体和超有机体必须具备某些必要条件。

1.有一些结构功能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或前提条件:①获取资源和传输资源;

②生产有用的东西;③通过权力和符号管理来整合内部活动;

2.每一系统层次——群体、社区、地区或整个社会都显示出同样的需求。

3.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经验系统的重要动因都围绕着满足这些基本的必要条件。

4.社会单位对其环境的适应程度,是由它满足这些必要功能条件的程度决定的。

功能主义和迪尔凯姆

有机体论的基本假定:(1)社会自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2)迪尔凯姆在强调优先分析整体时.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作是完成整体基本功能、满足整体需要的必要条件。(3)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处于“常态”和“病态”之中,他将社会系统概念化.因而强化了

“功能需要”的观念。4)如果把系统看成是常态的和病态的.并从功能方向进

行考虑,这就意味着系统包含着一些均衡点,正常的功能围绕这些均衡点而产生。但他意识到,断言所有系统都是有”目的“的以及断言维持系统的需要导

致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存在是危险的。容易引到一种很成问题的目的论的推论中去。

迪尔凯姆认为:人口数量的增长提高了交往的频率(交往与互动的频率),

交往频率的增加导致了威胁社会秩序的竞争;对资源的竞争引起了劳动的专业化,而专业化分工又产生了彼此间相互依赖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道德上的相

互约束。—当然,向新社会秩序的过渡并不是有意识的,但也不是由“无意识

的智慧”造成的。只是劳动分工对恢复被“无节制的竞争所毁灭的”秩序来说

是不可或缺的。由此,迪尔凯姆的分析给人的印象是,对社会秩序的威胁或社

会的需要引起了劳动分工。这种推论可以被看作是不符合逻辑的目的论,因为

劳动分工的结果或后果——社会秩序——又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出。或者,至少可以说,在以上的分析中,原因和功能没有像迪尔凯姆通常所坚持的那样

被明确地分开。

功能主义和人类学的传统

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主义

对他来说,功能主义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分析中的目的论倾向。拉德克利夫—布朗强调指出,为了避免迪尔凯的功能主义中“系统组成部分满足系统需要”这种分析中的目的论的纠缠.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去替代“需要’是必须的”。他认为无须假定存在着普遍的人类或社会的需要,相反,什么样的条件是生存

所必须的条件才是一个经验性的问题,要求每一特定的社会系统去认识和发现。

他的功能分析:(1)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使其组成部分实现最低限度的整合;(2)“功能”一词是指维持这种必要的整合或必要的团结的过程;(3)因此.可以用对维持社会必不可少的一致的作用来说明每一社会的结构特征。

布朗强调把社会看成是社会本身。承认“社会系统的功能统一(即社会整合)

是一个假设”。功能统一假设陷入了同义反复:一个需要研究的社会系统必定

存在着最低限度的整合,因为它存在。这种失误在于,当功能需要,功能整合

和均衡被作为实际的假定时,对这些假定的使用不是有意识的却是无法避免的。

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

在斯宾塞的基础上,马里诺斯基重新引入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系统层次;(2)在各个层次上,系统需求复杂多样。

马林诺斯基的理论框架有三个系统层次:生物的、社会结构的和符号的。生物系统处于底层,社会结构处于中间,符号系统在最上层。某一层次系统需要的满足方式必然制约着接近它的那个系统层次需要的满足方式。

功能主义和韦伯的幽灵

韦伯对功能主义的影响:(1)关于社会行动的见解;(2)剖析社会结构的方法。韦伯认为,社会学应该在两个层面上理解社会,即行动者自身的意图和行动者的集体行动。韦伯以多种方式考察了两种现实——行动的主观意图和社会制度。因此,许多功能主义都强调这种双重论:行动者的主观状态如何影响社会组织的模式,反之亦然。

功能主义的浮现:概述

第3章成熟的传统(一)默顿的经验主义分析方法

默顿强调经验功能主义的重要性,避免创建宏大的,排斥经验现象的分析框架,而帕森斯却建立了默顿试图摧毁的宏大分析框架。默顿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功能主义假设,与此同时,帕森斯却想建立可以解释一切现实的功能

分析框架。默顿认为,因为实现宏大理论体系必须的理论和经验基础还没有完成,所以,这一体系是早熟的。

中层理论

在默顿看来,中层埋论比宏大的功能理论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前景,这些用

不那么抽象的方式表达的中层理论,展现了定义清晰的操作化概念,并由此构

成对有限现象关系的陈述。尽管中层理论是抽象的,但同经验世界是联系的,

因而激励了为澄清概念、阐述理论所必需的研究。因此按照中层理论研究方法.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和命题应更加紧密地组织起来,原因是;理论关注经验

研究,迫使对每一中层理论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澄清、阐述和表达。

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

默顿认为功能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了三个有问题的假定:(1)社会系统的功

能一致性。——应强调社会整合的类型、方式、程度、范围以及社会系统各部

分中既存事件的各种影响。(2)社会事件的功能普遍性——应详细分析社会文化事件造成的各种结果或功能。(3)功能事件对社会系统的不可或缺性——应对社会系统内部各种类型的“功能等价物“和”功能替代物“进行功能分析。

第4章成熟的传统(二):帕森斯的分析功能主义

社会行动的结构

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中,帕森斯提倡用“分析性现实主义“来建立

社会学理论。其特点,就是他坚持主张的把抽象概念应用与社会学分析的策略。研究的目标就是将概念组织成能理解社会重要特征的分析框架,而不被具体的

经验细节所掩盖。因此,帕森斯和韦伯一样,主张理论应当首先对社会现象进

行细致的划分,使其范畴化,并能够反映社会现象的重要特征。

帕森斯相信“行动的唯意志理论“意味着对功利主义、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

中有益假定和概念的综合。他把唯意志理论定义为个体行动者主观决策制定的

过程,他认为这种决策是某些包括规范和情境在内的制约的结果。因此,唯意

志性行动包括:①行动者;②行动者的行动被看作是为寻求目标的实现;③行

动者具备实现目标的多种手段;④行动者面临的各种情境条件都会影响目标和

手段的选择。⑤行动者被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理念所支配;⑥行动涉及到

行动者为选择实现目标的手段而做出的主观决定,所有这些都受到理念和情境

条件的限制。

社会系统

在《社会系统》中,帕森斯按照动机和价值观认为行动者是“定位于“情境的。就动机而言,可以分为三种:①认知的;②情感的;③评价的。同时,存在着

三种相应的价值观:①认知的;②鉴赏的;③道德的。帕森斯把它们称为取向

模式。按照这些动机和价值观相关的特征构成的某种复合行动,可能有三种行

动类型:①工具性的;②表意性的;③道德性的。也就是说,行动者根据某种

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出发,按照上述某种基本方式行动。

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便逐渐产生了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

就是“制度化“。这种制度化模式可称之为社会系统。结果就是行动被概念化

为三种”相互渗透的行动系统”——文化的,社会的、有机体的和人格的行动

系统。

帕森斯形成了一套表达系统变量属性的概念,即模式变量。运用模式变量可

以同时把人格系统中的取向模式、文化的价值模式和社会系统中的规范要求类

别化。

1.情感性/情感中立性;

2.扩散性/专一性;

3.普遍性/特殊性;

4.自致性/先赋性;

5.个人/集体;

帕森斯在1951年已经组合了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该体系强调,社会系统

就是互动制度化逐渐稳定的过程,其中渗透了人格,并为文化所限制。制度化

的规范、角色行动者的决策、文化价值取向的轮廓都可以被那些反映每一行动

组成部分变量特征的概念类型化。

在最抽象的层次上,帕森斯定义了人格系统整合到社会系统的两种机制:

1.社会化机制。是将文化模式内化到人格系统,进而制约其需求机构。社会

化机制的另一个功能,是提供稳定的和安全的人际纽带,这些纽带能够减轻与

获得适当的动机和技能相联系的紧张和焦虑。

2.社会控制机制。①制度化;②人际的处罚与友好;③仪式活动;④安全阀

结构;⑤再整合结构;⑥强制力及其运用制度化。

这两种机制解决了社会系统长久面临的整合问题。

向功能强制主义转变

控制的信息等级

帕森斯把注意力转到四个独特的行动系统,即文化,社会结构,人格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上。每个行动系统都面临着四个功能问题: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维模。帕森斯描述一个整体行动系统,它由作为其四个子系统的文化、社会结构、人格和有机体组成。每个子系统被视为满足整个系统的是各种系统的必要条件A\G\I\L中的一种。因为,只有通过有机体,才能使环境的资源被其他行动系统利用,所以它对解决系统的适应性问题起最重要的作用。人格主要用于完成目标达成,它是目标的追求和决策系统。文化系统的模式和人格系统的需求有组织地整合起来形成地位——规范网络的社会系统,被看作是整体行动系统中的重要的起整合作用的子系统。作为互动符合内容的储备库文化系统,主要用于调节行动者的紧张,并确保恰当的符合资源,以此来维持制度化的模式。

文化在信息方面限制着社会系统,社会结构在信息方面控制着人格系统,人格在信息方面控制着有机体系统。等级结构中的每一个系统都可被看作为更高一级系统的行动提供必要的“能量条件”。因此,行动系统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是互惠的,系统之间交换着信息和能量。

一般交换媒介

帕森斯认为,行动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最终是信息性的。

帕森斯论社会变迁

行动系统之间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为行动系统内部或行动系统之间的变迁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变迁的根源之一就是行动系统交换中信息或能量的过剩,过剩的信息和能量改变了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信息和能旦的输出。变迁的另一个来源是信息或能量的供给不足,从而在结构方面引起行动系统内部或外部的再挑战。

帕森斯认为进化过程展示了如下要素:

第5章延续的传统(一):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

亚历山大将传统松散的分为两类:一般性话语和研究项目。一般性话语意指一

般性预设、用来描述和解释社会过程和系统的一般模型,以及明确的意识形态

取向或者有关特定陈述的意识形态暗示。研究项目则是社会学研究模式旨在解

释具体的经验和过程。

作为一般性话语的新功能主义

社会世界的多维度性

亚历山大一般性话语的核心是观点的多维度性。

层次化约和层次混淆问题。层次化约是指研究者武断地认为一种层次的特性

最重要,并且只用它来进行本来有多重层次特征的社会学研究。层次混淆就是

研究者忽视科学活动的分化模式。由于不能逻辑一致地区别科学连续体的不同点,层次混淆使社会学话语混乱不清,引发无意义的争论,并产生错误的悖论。

行动和秩序。行动问题有两种选择:理性和非理性。理性的研究方法假设,

行动应当被理解为工具理性的,算计的并能够有效地适应外部的物质环境。非

理性则断言只有联系行动者的主观动机才能够理解行动。秩序问题也有两种研

究方法: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方法将秩序解释为个体协商和选择的

结果。个体主义理论宣称,特点环境中个体行动者的理解和行动,产生了社会

结构和模式化的行为。集体主义方法采用社会组织的自然特性来解释秩序,集

体主义的理论引用传统社会学的概念来解释社会模式。

微观——宏观的沟通

明细化方法

明细化方法涉及到对更经验性的研究所做的抽象的社会科学陈述的重要性和相关性进行判定。在更经验的层次上详述一般理论涉及到两个相关步骤:第一步是“批评性阅读”,第二步是“修订”,即填补批评性阅读无能为力的理论与实际的矛盾或异常。

意识形态

帕森斯强调社会学理论和意识形态的显著区别;相反,亚历山大认为每一种科学传统都包含一个意识形态的维度。

第6章延续的传统(二):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卢曼使用一般系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人类行动的结构化组成系统。当几个人的行动相关时,社会系统便存在了。使行动变得相关并由此产生社会系统的基本机制是通过符号代码的沟通。所以,在卢曼的分析中,基本的功能必要条件是“对减少与某相关行动系统有关的环境复杂性的需求”.所有的社会过程都根据它们对减少某个相关环境的复杂性功能来解释。

环境维度

降低环境的复杂性有三个基本维度:(1)时间维度,(2)物质维度,(3)符合维度。因此,社会系统中减少复杂性并维护系统和环境之间边界的机制,

是沿着这三个维度发生作用的。社会系统的本质,将反映在系统沿着上述三个

维度减少复杂性的机制中。

社会系统的类型

三种基本的社会系统类型(1)互动系统;(2)组织系统;(3)社会系统。

组织系统。这些系统按照具体条件协调成员的行动。组织系统一般都具有

进出规则。其主要功能是“长时期内高度稳定‘人为的’行为模式”。组织系

统解决了协调个体的动机、意向和执行某些认为的需求等基本问题。进出规则

允许个体做出组织所要求的事,而不必用于组织完全一致的方式分配任务。

社会系统在三个方面降低环境的复杂性:①在时间上,通过产生进出规则,对现在和未来的活动进行安排;②在空间上,通过建立劳动分工来协调权威;③在符号上,通过指出什么是恰当的,采用什么规则以及什么媒介来引导

行动。

社会系统。社会系统亦兼顾互动系统和组织系统。社会系统是一个“所有相

互可接近的沟通行动的综合性系统”。从历史的观点看,社会系统被边缘政治

限制。但在今天,世界一体化的趋势,社会系统使用高度概化的信息代码,如

货币和权力,来减少环境的复杂性。

沟通媒介、反射性及自我主体化

沟通和代码。①符号组成的代码组织指导着对减少环境复杂性的手段选择。

②代码是二元的和辩证的,因此符号也具有两面性。③在暗示其反面的同时,

代码产生了相反行动的可能性。

沟通媒介。代码能把沟通组织到各种可进一步使系统反应有序化的媒介中。

货币是经济领域的媒介;权力时政治领域的媒介;爱情是家庭领域的媒介;真

理是科学的媒介。

反射性与自我主体化。媒介的使用容许反射性,即检验作为行动自身一部分

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卢曼将这种反射性视为促进系统适应其环境的机制。反射

性通过使反应有序化和减少复杂性来完成这个作用,同时给系统中的行动者提

供考虑新的行动选择的能力。自我主体化——运用媒介,系统能够将自身与其

环境的关系概念化为“观点”或“主题”。这种自我主体化依靠提供关于应付

环境的时间,物质和符号三个维度来指导降低复杂性。

卢曼关于社会进化的概念

进化的潜在机制

卢曼强调社会系统产生①变异,②选择,和③稳定的那些过程。变异机制隐

藏在沟通过程中和代码与媒介的形成过程中。选择机制是某些新形式的沟通通

过减少环境的复杂性来促进系统对环境更灵活的反应,从而增加对环境的协调。稳定机制存在于系统形成的过程中。

进化与社会分化

卢曼认为社会文化的进化包括七个意义上的分化。

1.进化是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社会系统相互之间的持续的分化。

2.进化涉及到这三种系统的内部分化。

3.进化牵涉到从社会系统中持续分化出来的各个功能领域。

4.功能分化伴随着(也是其结果)对不同沟通媒介持续增加的使用。

5.在个人,角色,程序和价值进化过程中,有一种很明显的分化。

6.进化涉及到三种不同方式的分化:①分割,②分层,③功能分化。

7.进化性分化增加了系统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编进化理论

第7章浮现的传统:进化论的兴起

斯宾塞:第一个生物生态社会学家

在斯宾塞看来,不管是生物的还是社会的,所有系统都具有几个基个功能来满足其生存需求:维系生命的物质的生产、系统各部分的再生产、系统各部分活动的控制和调整,以及系统中信息与物质的分配。

社会进化不断提高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并与文化紧密相关,同时这种复杂性又提高了人类适应环境和生存的能力。

社会分化或“社会明细化”是行动者进行资源竞争的结果;当适者在困境中胜出时,由竞争产生的分化也就出现了;其他不太适应的行动者或者死亡,或者到其他环境中寻求资源。“这种寻求资源的过程就是社会分化的驱动力,也是社会进化的驱动力。对斯宾塞来说.人口规模的增长会加剧资源的竞争——这一观点是斯宾塞从马尔萨斯关于人口的著名论文中借用来的“——并会策动导致社会分化和社会进化的选择过程。

迪尔凯姆的生物生态学类比

迪尔凯姆认为人口密度的提高导致对资源的竞争,进而导致社会分化。

达尔文和自然选择

达尔文的假定:

结论

第8章成熟的传统: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理论化

城市生态学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生态学家开始把城市区域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不同的区域、部门和核心都由于竞争资源而呈现出差异性。

第9章延续的传统(一):生态学理论

霍利的宏观生态学理论

霍利关于生态过程的理论三个假定:

霍利把这些假定分别为适应、增长和进化“命题”。霍利将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联合效果概念化为流动成本。与运输和技术相关的是另一个变量:生产力——一方面,在根本上,一套互惠的关系存在于物质、信息和服务的生产之间;另一方面是系统把这些产品转化成其他系统单位的能力。新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鼓励扩展生产,而生产扩展给既有的流动能力造成负担,并由此刺激了新技术的研制。因此,要求具备以下能力:①生产更多的商品及服务,②通过运输和通讯技术分配这些商品和服务。

在环境方面,霍利的方法强调,变化更多地来自于这些环境系统,而不是整体内部组织的过程。

功能和关键功能

在霍利的方法中,特定环境中的整体相互依赖的设置被概念化为单位的种类或类型,这些单位彼此之间建立联系以适应相应的功能。功能被定义为与一个或其他重复活动产生互惠的重复活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关键功能,它们是直接应答环境的重复活动。系统就是这样由功能单位组成的,其中一些单位与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并执行关键功能。关键功能调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输入,并且可以毫不困难地看出,它是如何构造通往功能主义道路的下一步骤:特定的关键功能对适应和生存是必要的。

平衡与变迁

增长和进化

总之,霍利的生态学理论保留了一些早期社会学的重要观点。其中之一是明显而通常易被忽视的观点,即“社会”代表着人类对其环境的一种适应。另一

相关的思想是,不提及环境与社会结构内部之间的交换就不可能理解人类社会

组织。第三个重要的观点是,社会围绕以下两点循环出现的基本动力学:(1)行动考在物理空间上的集合、竞争和分化;和(2)通过于系统形成和权力集中化的整合。第四个有用的观点是,强调人口规模、领土、生产力、通讯和运输技术,以及竞争是社会学家长期对宏观结构过程(分化、冲突、阶级形成、权力巩固等等)感兴趣的重要原因。最后一个重要而又有争议的观点是,已经改变了的资源流(能量、信息、物资)进入系统成为社会系统增长和进化的有用资源。

城市生态学理论

汉南和弗里曼的生态学理论

麦克弗森的生态学理论

第10章延续的传统(二)

新进化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

范登伯格的方法

有三个社会生物学机制产生了促进其再生适应的社会性:①近亲选择;②互惠性;③强制。它们奠定了社会文化现象的基础。

亲属选择。亲属选择是社会性背后最古老的机制。这个机制是在基因层次起

作用的。个体袒护亲属,喜欢亲属甚于非亲属并且近亲甚于远亲,因为亲属(在其基因型里)和它们共亨基因物质。

互惠关系提高适应性,但也导致欺骗和搭便车。因此.一旦互惠关系成为协

作机制,就会产生自己的选择压力,因为它要求更高的智力来监督搭便车:但

具局讽刺意味的是,提高后的智力能使个体从事更细微和更复杂地掩盖其搭便

车的欺骗。

强制。互惠交换就对社会组织产生了限制。权力是亲属选择和互惠交换的一

种选择机制,因为它的动员使一些有机体以其接近促进适应的资源来支配其他

有机体。强制就这样使一些有机体以其他组织提高成本为代价提高它们的适应性。

文化过程的概念化。用范登伯格的优势观点来看,文化是人类通过那些在

本质上区别于涉及基因自然选择的机制创造和传递的。范登伯格以某种方式将

文化视为“一个自发现象”,它为人类提供了另一种适应方式。他说,尽管文

化是生物进化的派生物,但它现在能自治,这为人类提供了一种修正自己基因

型的能力,使自然和养育之间复杂的反馈比以往更加复杂。因此文化不是一个

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产品和生物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自然选择驱动的,因为它生产基因,试图通过使自己处于越来越好的生存机器中最大化其适应性。

社会生物学的社会现象的解释

亲属系统。范登伯格和柏拉希力图用男性和女性努力最大化其适应性(即在

基因库中保留他们的等位基因)时的行为策略来解释亲属系统的不同特征。通常,这样纯粹的文化现象——人类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或性关系混杂的一夫一妻制)、门第婚姻(“嫁给上层”)和性的双重标准(有利于男性的性关系混杂)——能解释为男女不同适应策赂的结果。

种族划分。历史地看,更大的亲属群体构成远近亲属的养育群体,它们保持

信任和团结,而不信任其他的养育群体。亲属群创造了种族群体。

社会形式的跨物种比较

麦克海勒克的方法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性别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九章性别社会学理论 2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思潮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使得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直接来自于女性主义理论。其中,对性别社会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背景和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权主义早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资产阶级启蒙

运动,其政治社会背景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权宣言》。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泰勒和米尔等人。 (2)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①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研究框架是理性与感性问题。诉诸于人的本质和理性是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首要理论依据。尽管男女有先天的生理差异,但其社会差异绝大多数是由社会化过程造成的,而不是先天生物性差异的结果。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的规范和法律,它们束缚了女性的发展。人生来平等,男女皆有一样的理性与能力,其地位权利均应平等,应该给予妇女全部的人权。 如: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她的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一书中指出,女性在理性和智力上并非低于男性,而是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造成的。 米尔,在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中也写到,女性的屈从地位是人类历史的野蛮时代的产物,是一群人压迫另一群人的结果,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秩序,而是社会长期的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是压抑一方,激励另二方的结果。 ②主张纠正女性受教育的法律和制度的不公平,以法律为武器争取女性权利和男女平等。基于此,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的修改法律的要求。 首先,主张废除性别歧视的法律;其次,主张中性法律,要求在法律的制定上不分性别,对男女同样适用,不能因为性别而给予区别对待;再次,主张制定反歧视法律,用法律的力量规定不得有性别歧视;还有,她们主张用法律加速性别平等的实现。 2.激进的女性主义 (1)激进的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激进的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中发端较早的一种思想,但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自我认定的理论。它强调自己的理论是关于女性的理论,是由女性

社会学理论试题集

华农大社会学专业07级 西方社会学史复习参考之四 拓展部分(作为以后深入和继续学习参考) 4 简述科层制的特点,正负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6 简述韦伯关于“感召性权威合法化”的论述? 7 米德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观点。 8 默顿怎样批评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1试论述“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争论的基本内容和分歧实质。 2 试论帕森斯“结构功能模式”同马克思的“社会实践结构论”的联系与区别。 5 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8 异化劳动 9 普遍化的他人 6 米德怎样论述社会组织的心理基础。 7 简述布迪厄关于惯习“habitus”的基本观点。 8 简述城邦社会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局限性。 4 试论哈贝马斯对西方社会学理性观的批判与重建。 5 有序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哪些环节建构的?谈谈你对此问题的见解。 6 试论世纪初期社会思潮的历史地位。 8 反功能 9 合法性 12 主观主义 13 异化 16 社会几何学 18 姿势对话 21 实践的模糊逻辑 22 时空抽离化 3 什么是社会行动?它大约可分几类? 6 布劳怎样分析社会交换论中的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 7 莫顿的中程理论分析原则与帕森斯的结构功能分析原则区别 9 布劳怎样从微观的社会交换研究上升到宏观的社会结构研究? 10 简述利奥塔关于“重写现代性”的基本观点。 4 联系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详述帕森斯的A-G-I-L的模式理论。 6 试论帕森斯关于文化因素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3 实体性社会结构 4 社会稳定 5 社会运行 6 宗教冲突 7 话语方式 8 次级结构 9 普遍语用学 10 社会建构论 11 秩序 8 简述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 9 简述吉登斯关于“时空抽离化”的论述。 2 依据人的社会化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对当前青少年社会化障碍问题的认识。 3 举例论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4 联系当代社会专业化的趋势,论述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5 模式变量 6 实践的逻辑 4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 7 莫顿如何批判宏关结构功能主义的? 4 为什么说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7 话语实践(福柯) 8 叙事知识(利奥诺) 10 本体性关怀(吉登斯)15 制度化(帕森斯) 16 旋转的中轴(贝尔) 8 怎样理解利奥塔对“元话语”的批判? 9 怎样来理解吉登斯的“方法论置括号”? 4 比较分析帕森斯的AGIL社会系统模式与丹尼尔.贝尔中轴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5 怎样借鉴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解释观念更新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中的意义? 6 概念行图示(贝尔) 7 认识的子集(利奥塔) 8 双重解读(布迪厄) 9 压抑文明(马尔库塞) 10 解放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 1 当代社会学主要丛哪些角度去研究社会化问题? 2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其各自特点。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 答:“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做整体研究的社会科学。它横跨经济、政治、人类学、历史及心理学。它的意义在于寻找混合了人类知识及哲学的源头。“社会学”一词是由孔德首创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由微观层次的社会行动或人际活动,至宏观层级的社会系统或结构。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分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家庭、各式各样的组织、企业工厂等都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这些研究对象的共通点是一些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事实。 2.工业革命 答: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

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3.社会问题 答:社会问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也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是被人们感知、察觉到的状况;是由于价值、规范和利益冲突引起的,需要加以解决的状况;是社会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背景。 答:(1)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历史背景(时代条件):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民主意识的觉醒,但也伴随着社会规范的混乱。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例如市民社会的危机表现为三次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罢工和德国纺织工人起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 ②科学条件: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当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家庭和教育背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

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1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 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1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 《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 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考题2010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考题 1.结构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试论“社会学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社会学”建设中应坚持的原则,路径和注意的问题。 3.试述我国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成果,并谈谈你对中国目前社会分层的看法。 4.以经济发展与社会收入差距扩大的关系研究作为主题,设计研究框架(理论模型),设计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进行5000份问卷调查的抽样方案,并说明其设计原理。 2010年博士入学社会学专业课——法社会学考题 1.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请你列举出当前中国法制建设中你最为关注的几个学术问题,并解释理由。 2.如果你认为法社会学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则请你谈谈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相比主要有哪些不同? 3.“清官崇拜”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重要现象,请你谈谈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 传统法制的影响。 内容提要 法律是现实社会的调节器,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确认人的不同社会地位的有力杠杆,它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且真实地反映现实的要求。因而透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当时人们关于人、社会、入与人的关系、社会组织以及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的思想与观点。同时,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它以一种最明确的方式,对当时社会成员的言论或行动作出规范与要求,因而也清楚地反映了人类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对于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种种具体要求和限制。因此,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变迁中,同样可以看到人类自身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历史轨迹。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发展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法律制度乃是维系社会、调整各种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具。同时,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体现。 目录 第一篇法社会学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论 第一章法社会学的概念和框架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概念 第二节法律与社会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法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法社会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25-30章)【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信任理论 25.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信任研究的历史发展 1.心理学家对信任的研究 (1)多伊奇 多伊奇(Deutsch)是研究信任问题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人际信任被看作是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多伊奇有关囚徒困境中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信任研究的先河。 多伊奇将信任理解为对情景刺激的反应,而情景刺激决定了个体心理与行为。他又将信任理解为一种心理预期或期望,一种非理性的风险行为,这一思想影响了以后学者对于信任的界定。在多伊奇之后,众多的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都将信任界定为一种心理期望或期待。 (2)罗特尔与赖兹曼 罗特尔(Rotter)与赖兹曼(Wrightsman)把信任看成是存在于个人内部的性格特质,或一种经过社会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罗特尔认为,信任是个体对另一个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之可靠性的一般性的期望。赖兹曼认为,信任是个体特有的对他人的诚意、善良及可信性的普遍可靠性的信念。信任是对他人的动机、人格方面的信任。罗特尔与赖兹曼对于信任的看法不像多伊奇那样,认为信任是外在情景刺激的结果,而是内

在的个人经历、个人对人性的看法等使他(她)形成了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一般性期望。信任只是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点。 (3)萨贝尔 萨贝尔(Sabel)对于信任的研究较早地涉及社会信任。在他看来,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双方都不会利用对方之弱点的信心。萨贝尔对于信任的这一界定,说明他将信任理解为基于人际交往双方共有的信心或认识(如共有的概念、观念,道德或法律共识),并且这种信任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性。萨贝尔所理解的信任就是一种相互信任。 (4)莱维斯和维格尔特 莱维斯(Lewis)和维格尔特(Weigert)等人对于人际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的产物,它基于人际交往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他们依据人际信任的基础是理性还是情感,将人际信任分为认知性的人际信任与情感性的人际信任两种类型。前者是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人际信任,后者是基于与他人的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人际信任。 2.社会学对信任的研究 社会学对于信任的研究基本上脱离了纯粹的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范畴,开始把信任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与社会文化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把信任本身看做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家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有的社会学家将这种意义上的信任理解为“社会信任”。 (1)卢曼 卢曼以新功能主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社会关系结构,信任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微观的个体信任或“私人信任”,而是宏观层面的“系统信任”。卢曼把行为者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②目标达成。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③整合。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

社会学基本理论

社会学基本理论 一、社会概述 1、含义---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一个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其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实名而非实体。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的实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经济关系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最基本的关系。 2、特征---社会是有组织、有文化的系统;社会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时期,社会都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最大群体;社会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社会具有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社会有一套自我调节机制,它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活的机制”。 3、类型---根据阶级关系与生产关系分为亚细亚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根据人类学划分为原始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从社会存在方式划分为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牧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从社会整体结构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团社会。 4、德国经典社会学家滕尼斯划分为公社社会与社会。公社社会指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上的社会。社会是指绝大多数社会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基础之上的。 5、孔德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与实证主义阶段。

二、文化 1、含义--指某一民族或群体代代相传的、共享的整体生活方式,是赋予一个社会以特色的长期凝结和传承下来的思考行为方式及结果。 2、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 3、特性--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与创造出来的;文化石后天习得的;文化石共有的;文化具有象征性;文化具有复合性;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文化具有普遍性;文化具有民族性与阶级性;文化有多样性。 4、文化特质--一组文化的组成要素。 5、文化从--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成的一组文化特性。 6、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7、类型--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站主导地位的、由大多数人共享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仅作为社会上一部分群体所接受或特有的文化。 8、文化共同性来源有四个要素:物质上的相似性、生活上的相似性、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9、功能--文化石民族分野的标志;文化促进社会行为有了系统的规范;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10、文化分析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与相对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与标准来衡量别的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石最优的。利:增进群体内的团结,减少团体内冲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 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六章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方法论整体主义 答: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 2.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3.社会资本(科尔曼) 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4.法人行动者

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科尔曼认为,现代社会所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始的社会组织正逐渐被人工创建的、有目的的各种社会组织所代替。这些新的社会组织已经和自然人一起构成社会的基本行动单位,科尔曼称之为“法人行动者”。在现代社会,企业、学校、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等等社会组织都是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 5.形式理性 答:形式理性是指理性选择中的意识活动形式应当是计算的。计算有几个最基本的特点或内容:量化、符号化、逻辑推论和效益预测。 6.实质理性 答:实质理性是就理性选择行为的内容而言,是理性选择的目标和结果的实现程度。同形式理性相比,实质理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因为它并未表现出清晰的形式。 7.过程理性 答:过程理性是由西蒙提出来的。西蒙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过程理性”概念,他指出,行为是过程理性的,是指它是适当的深思熟虑的结果。其过程的理性取决于成生他的过程。当心理学家使用‘理性’一词时,通常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是过程理性。西蒙在论述过程理性时,不仅仅注意选择中的计算和推理形式,而是要在选择的过程中揭示意识活动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埃米尔·涂尔千)【圣才出品】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卷复习笔记 第三章埃米尔·涂尔千 埃米尔·涂尔干是现代(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涂尔干的生平与基本理论关怀 1.涂尔干理论的社会背景 和理解其他思想家一样,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所针对或所欲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理解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 涂尔干在其社会学研究中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如何来恰当地理解和有效地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或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以涂尔干自己的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材料来讲,这些危机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经济危机 具体表现为19世纪频繁发生的工商业的危机和破产。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等著作当中最关注的现代社会问题之一。 (2)社会危机 具体表现为进入19世纪以来同样正在变得越来越频繁和越来越激烈的劳资冲突。 (3)精神危机 人们普遍对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悲观思潮已经达到了不正常的强度。 2.涂尔干解决社会危机的的观点

在如何理解和解决19世纪西方发达社会所面临的上述危机这个问题上,作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人,涂尔干的观点总体上说属于孔德那一路。 (1)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一个“工业社会”的理论家,也是将工业化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自由主义理解为现代社会最核心的特征; (2)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将工业社会看成是劳动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结果); (3)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是将社会团结的削弱或社会失序当成是工业社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也是将重建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当作自己最基本的理论关怀——并且,可以说,涂尔干比孔德更加关注这个问题; (4)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主要是将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称之为集体意识)看作是包括工业社会在内的各类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真实基础,将“集体意识”的衰退看成是导致工业社会各种危机的根本原因,将重建集体意识看成是在工业社会中重建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 (5)和孔德一样,涂尔干也既反对试图通过以阶级斗争改变财产制度的方式来解决现存各种社会危机的共产主义学说,也反对主张放任自流的各种自由主义学说,而主张将自由和秩序结合起来。 (6)涂尔干与孔德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叙述中将会随时指出。以下我们就以涂尔干几本最主要的著作为线索,围绕着“现代性的危机与处方”这个主题,来梳理一下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二、现代性危机的根源:社会转型与失范 涂尔干的理论关怀在他第一本重要的理论著作《社会分工论》中就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12章)【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霍曼斯的人际交换论 9.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学术背景 1.学术生涯 霍曼斯(George C.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在美国海军服役四年后,到哈佛大学任教,在那里渡过了他的大部分学术生涯。在一次关于帕累托社会学理论的研讨会上,霍曼斯对社会学产生了学术兴趣,从此开始了社会学研究活动。1964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会长。

2.主要著作 《帕累托学说入门》、《人类群体》、《婚姻、权力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社会科学的本质》。 3.思想来源 霍曼斯的人际交换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英国古典经济学、马林诺夫斯基和列维一施特劳斯为代表的人类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同米德和库利等人一样,霍曼斯也从华生和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接受了很大影响。他认为,确实应当像行为主义者所坚持的那样,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们的外显行为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交换行动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否则又将陷入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中。 霍曼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那里接受的基本命题主要有7个: ①在任何既定的情境中,有机体都能开展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②有机体能够重复开展那些过去已证明能够获得报酬的行为。 ③有机体能够在与过去曾获得报酬相似的情境中重复过去的行为。 ④现在发生的刺激如果在过去发生过、并且曾使行为者获得了报酬,那么当下的刺激将使有机体重复过去的行为。 ⑤行为的重复只有在继续获得报酬时才能发生。 ⑥如果在相同情境中发生了与过去相同的行为,但是没有获得报酬,这时有机体将会出现情境冲动。 ⑦有机体从某一行为得到的报酬越多,越有可能发出替代行为,以便谋取其他方面的报酬。 (2)马林诺斯基通过对太平洋的美拉尼亚群岛中土著人的实地考查,阐述了原始群体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 (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 (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 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 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 (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 (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论 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 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 (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 (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 (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4.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 (1)后实证主义--20世纪后期,波普尔的证伪理论、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占主导地位。 (2)新人文主义--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洲兴起的新人文主义,又称新韦伯主义。 (3)批判诠释理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的里程碑。 (4)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文学领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对社会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外社会学理论复习大纲

国外社会学理论(一)复习大纲 一、绪论 1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有哪些历史传统?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 二、孔德 2 孔德把人类智力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3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什么? 4 孔德在什么著作中阐述其社会学思想,其社会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哪两个方面? 三、涂尔干 5 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6 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是什么? 7 涂尔干在什么著作中阐述其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8 社会事实具有哪些特点? 9 自杀论的作者是谁,他区分了哪些类型的自杀? 10 涂尔干如何分析自杀现象? 11 集体意识指什么? 四、西美尔 12 谁把离婚率上升和社会分化联系起来? 13 西美尔把社会学的问题领域分为哪几个层次? 14什么是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 五、韦伯 15 韦伯把社会行动分为哪些类型? 16 韦伯如何界定其理想类型概念? 17 韦伯的合法性统治有哪些类型? 18 什么叫价值合理性? 19 什么叫工具合理性? 25 科层制是什么?

六、帕森斯 20 帕森斯的AGIL分析模式中,其中各个字母代表什么意思。 21 结构功能主义创始人是谁? 22 功能分析学派崛起的标志是什么? 23 什么是模式变量? 24 什么是单元行动? 26谁是科学社会学之父? 27 行为有机体执行什么功能? 七、冲突论 28 达伦多夫用什么来表示冲突的程度? 29 科塞如何论述其冲突理论? 30 科塞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有哪些类型? 31 哪些因素影响冲突的强度? 32 社会安全阀制度是谁提出来的? 33 什么是现实性冲突和非现实性冲突? 34 谁提出了社会学想象力这一观点? 八、交换论 35 为什么布劳的交换论称为结构交换论? 36 布劳认为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有什么区别? 37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8用交换网说明交换关系的社会学家是哪位? 九、互动论 39 什么是印象管理,戈夫曼是如何论述印象管理的?

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上篇)【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一、历史的必然与心灵的惶然:作为理念型的民主社会 1.如何面对历史必然趋势 托克维尔并不认为《论美国的民主》首卷介绍的美国政治结构“是民主国家应当建立的惟一的和最好的形式”,而只是民主国家“可以采取的政府形式之一”。而且身份平等这种社会状况似乎普遍的趋势也不一定必然获得同样的政治结果。他只是希望借鉴而不是照搬美国,因为民主的革命既成事实,他要从“经历过这场革命的国家中找出一个使这场革命发展得最完满和最和平的国家,从而辨明革命自然应当产生的结果;如有可能,再探讨能使革命有益于人类的方法”。 2.如何研究现代民主社会 (1)民主社会和贵族社会是托克维尔分析中提取的两个理念型。 (2)托克维尔笔下的民主概念复杂,包括具有公民自由和广泛选举权的代议制度;人民主权的政治形式;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政治制度;下层民众政治;乃至类似于无政府状态的混乱的政治体系等。但托克维尔注重的“民主”主要是现代特有的一种基于身份平等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延伸到心理状态。 3.平等激情:民主社会的双刃剑 (1)民主 民主不仅是托克维尔眼前的现实,而且基于普遍的人性和自然权利的民主似乎超越了现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代社会特定的历史和习俗,获得永恒而普遍的正义,不断战胜旧制度、旧习俗而蓬勃成长,遂成势不可挡的历史必然。 (2)平等激情 民主的社会状况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身份平等,而这绝不仅限于法权意义上的平等。民主国家中平等的最重要内涵和最强大力量就是人心中激发起的平等激情。 (3)平等激情是“一柄双刃剑” 平等也会使人养成一些极具危害的习性。随着等级的消除,“生活的多样性正从人类社会逐渐消失,同样的举止、同样的思想和同样的感情正在进入世界的每个角落。”不仅如此,平等激情可谓“一柄双刃剑”。 放纵对平等的追慕就会走向堕落。民主社会的命运正取决于人们能否以及如何节制和引导平等在人心中激发起的欲望和激情。托克维尔就此将重点转向平等时代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嫉妒。 (4)民主时代的怪圈: “民主制度唤起并怂恿对平等的激情,但却总不能完全使之满足。这种完全的平等总是在人们以为得到的瞬间便从手中溜走;他们因为成功的可能而兴奋,却因为成功的不确定而焦躁;兴奋之后便是沮丧和怨毒。以任何方式超越人们之上的任何东西似乎都是他们欲望的障碍。” 民主社会就此嫉妒心盛行,人们甚至宁要奴役中的平等而不要自由中的不平等。过度膨胀的平等激情由追求人的价值与尊严蜕变为被焦虑和嫉妒驱使,虚幻地追求事实上的相似从而不惜雷同。

在社会学理论的四大研究途径

在社会学理论的四大研究途径(建构主义、功利主义、功能主义和批判结构主义)(沃特斯2000:6ff.)当中,以社会系统理论为表现形式的功能主义传统由于强调整体、均衡和稳定,可以说是最为强调“社会和谐”的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德国倭铿对其精神生活哲学的自称。主要是突出人的精神生活的能动性。...行动哲学反对自然主义与社会主义。认为自然主义对人的精神加上错误的限制,它虽给予人以自由,但不能指导人正确地使用自由。社会主义不能给予人的生活过程以统一性,不能了解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的著作中提出的。 现象学的词源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的著作﹐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结构化理论 以吉登斯为代表的一种社会理论,关注具有知识和能力的人类作用者与其所处的广泛社会系统和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用行动者模型——分层模型展开对结构化的论述。所谓分层模型,就是将行动者理解为一系列的意识层面,这些意识层面主要分三个层次:凭借语言的话语意识、凭借理性的实践意识、以动机和认知为主的无意识。在吉登斯看来,结构并不决定行动,而是行动的意外结果。结构只是使行动结构化,行动展现了结构并再生了结构。由此可见,吉登斯对结构与行动二元对立的调和,不过是在两者间进行循环论证 双重性 结构化过程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社会结构规定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活动也产生和再生出新的社会结构。 功能主义 社会学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