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内手术麻醉2010-李明星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91
单肺通气麻醉下剖胸手术40例分析【关键词】麻醉;单肺通气;剖胸手术【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66-01肺隔离术是现代胸科手术常用的呼吸管理办法,双腔支气管插管是最常用的方法,此法操作简单,对双侧气道可控性强,双腔支气管插行单肺通气为胸科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将健侧肺与患侧肺隔离,可选择性进行单肺通气,确保健侧肺有效通气和免受患侧肺分泌物污染。
我院2009年5月—2012年2月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4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9~75岁;asa分级i~iii级。
肺癌行肺叶切除术19例,食管癌根治术11例,纵隔肿瘤切除术2例,肺大泡切除术8例,左侧双腔管28例,右侧双腔管12例。
1.2 麻醉方法采用咪达唑仑0.1mg/kg、芬太尼4~6μg/kg、丙泊酚1~2μg/kg、维库溴铵0.1mg/kg静脉麻醉诱导,麻醉维持用丙泊酚微泵持续给药4~6mg(kg?h),间断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根据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手术情况按需调整用药。
1.3 插管方法本组患者均选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插管,一般认为右侧开胸手术应选用左双腔管,左侧开胸手术选择右侧管,但由于右侧双腔管常因右肺的解剖特点,使右上叶通气不良或双肺不能有效隔离,故左侧开胸在不涉及左支气管时可选左侧管[1]。
诱导前听诊双肺呼吸音,诱导成功后充分显露声门,将导管插入声门后拔出导芯,调整导管两腔中线,使其对准主支气管,缓慢推入一侧主支气管,遇到阻力后停止,插管深度(29±2)cm,连接双腔接头,应用听诊定位法,辅助吸痰管通畅法确定导管位置,如定位正确,双腔隔离满意,单肺通气时气道压<40cmh2o,即可固定导管,安置体位,重复听诊,确认满意后行手术。
1.4 术中监测麻醉过程中连续无创监测动脉血压(nibp),心电图(ecg),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peak)和气道平均压(pmean)。
双腔管的定位方法随着胸心外科的发展,胸腔镜及微创手术的出现和推广,双腔支气管插管从最初主要目的是肺隔离,保护健侧肺,发展到如今主要目的是通过单肺通气技术,使术侧肺萎陷,方便手术操作,减少手术损伤。
单肺通气技术(OLV)即保护了健侧肺,又显著的改善开胸条件。
【1】单肺通气的前提是管端对位准确,对双肺能够实行完善的隔离,若管端对位不良或错位,那就有可能引起低氧血症,气道损伤,肺萎陷不良,健侧肺受到患侧分泌物的污染等严重的并发症。
因而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的位置正确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定位方法作一综述。
一.肺部听诊法. 本方法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判断双腔支气管导管到位与否的首要的,必不可少的方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但是用听诊法判断DLT位置,受患者胸壁厚薄、呼吸音强弱及听诊者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准确率十分有限。
1,定位标准【2】:以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置入为例,确认双腔支气管导管的位置,分为3步:(1)证实导管在气管内:①气管套囊充气;②挤压呼吸囊;③听诊双肺均可闻及呼吸音,证明导管在气管内。
(2)证实左侧支气管插管的位置良好:①支气管套囊充气;②挤压呼吸囊,听诊双肺呼吸音均良好时;③钳夹双腔导管的左侧导管,再行听诊:右侧呼吸音(+),左侧(-),表明导管位置良好;左侧(-),右侧(-),表明导管可能进入过深(右侧开口也进入左侧),应将插管退出1-2cm再行听诊。
(3)证实右侧开口的位置:在证实左支气管插入位置良好后再进行。
①钳夹双腔导管的右侧管;②听诊双肺呼吸音,此时左侧(+),右侧(-),表明导管的右侧开口位置良好。
(4)改变体位后再重复以上检查,确诊导管位置正确后方可开始手术。
2,准确性:有学者认为,尽管通过仔细听诊确认双腔管管端已“正确”到位时,用FOB 检查仍可发现48%的导管管端是错位的。
;Allianme等[3]经听诊认为管端已在最佳位置后,再以FOB检查,发现78%左双腔管管端和83%右双腔管管端的位置需要重新调整。
胸科手术的麻醉管理胸科手术是指在胸部手术操作中使用的一种麻醉技术,用于疾病治疗或改善生活质量。
胸科手术的麻醉管理是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胸科手术的麻醉管理。
一、胸科手术的特殊性胸科手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麻醉医生充分了解并应对。
首先,胸腔内器官众多,如肺、心脏和食管等,手术涉及面广。
其次,由于负压呼吸和胸腔内压力变化,对麻醉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胸科手术往往涉及重大手术,如心脏手术和肺移植等,对麻醉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
二、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在胸科手术之前,麻醉医生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与患者进行详细的麻醉术前评估,包括身体状况、麻醉史、过敏史等。
其次,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包括心电图、胸部X光等检查,确保患者适合进行手术。
此外,麻醉医生还需要明确麻醉目标和麻醉方法,与外科医生充分协商手术方案,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三、麻醉的选择和管理胸科手术的麻醉可以采用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全麻加局麻的组合方式。
全身麻醉适用于较大的手术,可以通过静脉输注药物实现患者的镇静和疼痛控制。
局部麻醉适用于小型手术或辅助手术,可以减少麻醉风险。
全麻加局麻适用于部分需要麻醉的区域。
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四、麻醉过程的监测和控制在胸科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测和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麻醉深度监测:通过监测患者的脑电图、眼球电图等参数,评估麻醉深度。
麻醉医生需要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确保患者的麻醉状态稳定。
2. 血压和心率监测:通过血压计和心电仪等设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
麻醉医生需要即时处理血压和心率的异常变化,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正常范围。
3. 呼吸监测:通过呼吸机等设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
麻醉医生需要保障患者的气道通畅,避免呼吸问题的发生。
4. 疼痛管理:胸科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术后疼痛。
麻醉医生需要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 艾司氯胺酮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2.1 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大多数挥发性及静脉麻醉药物对循环系统存在抑制作用,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及心肌收缩力使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下降。
全身麻醉维持期低血压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6]。
周宏望等[7]研究胸腔镜围手术期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对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影响,试验组麻醉诱导时静脉推注0.1 mg/kg 艾司氯胺酮,术中静脉微量泵泵注0.1 mg/(kg·h)艾司氯胺酮,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泵注0.015 mg/(kg·h)艾司氯胺酮,对照组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血管活性药用量减少,这可能与艾司氯胺酮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有关,拮抗其他静脉麻醉药对循环的抑制作用,增加患者的心率、心输出量及血压,维持血压循环的稳定;试验组术中静脉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术后疼痛评分降低;结果表明,围手术期使用艾司氯胺酮可维持胸腔镜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文献[8]将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20例分为三组,小剂量组患者于导管进胸后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2 mg/kg,以 5 μg/(kg·min)持续泵注直至术前30 min,常规剂量组患者则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静脉滴注,以5 μg/(kg·min)持续泵注直至术前30 min,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数据显示,试验组在24 h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围术期给予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均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试验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TNF-α、IL-1、IL-6水平较术前升高,但指标较对照组低,这可能由于艾司氯胺酮与NMDA受体结合,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减少应激反应,实现抗炎作用;在术后第1、2天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贝克忧郁量表(BDI)评分中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艾司氯胺酮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具有一定抗抑郁作用。
双腔支气管插管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插管与单腔气管插管于胸外科手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月将20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静吸全麻,对照组行单腔气管插管双肺通气静吸全麻,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治疗组术中导管阻塞1例,对照组术中导管阻塞5例,二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并发症发生8例,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肺不张并发症发生17例,二者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麻醉满意率99%,对照组麻醉满意率85%,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术用于胸外科手术安全性高、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总结应用。
【关键词】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腔气管插管;胸外科;麻醉;胸外科开胸手术是临床常见手术,既往使用单腔气管插管双肺通气静吸全麻,手术需要时间长,手术切口大,对患者术后康复造成影响。
双腔支气管导管是目前胸科麻醉时肺隔离的最常用器具[1],具有使手术视野变广从而方便进行精细的手术操作,能提高手术质量、缩短手术时间、使患者在完全肺阻断的情况下维持血氧饱和度并且保持平稳状态等优点。
为研究其临床价值,我科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对20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双腔支气管插管与单腔气管插管麻醉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00例患者ASA为I~III级,无气管、支气管外压扭曲等病变;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治疗组100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8-75岁,平均年龄为43±2岁,行肺癌根治术者39例,食管癌手术者25例,支气管扩张切除病灶者18例,肺大泡切除者12例,其他6例。
对照组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41±4岁;行肺癌根治术者44例,食管癌手术者23例,支气管扩张行切除病灶术者13例,肺大泡切除术者12例, 其他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