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亚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中亚留学生平时在作业、试卷、作文中误用趋向补语“起来”的例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中亚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类型和原因,以期对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教学提出些许借鉴。
标签:趋向补语起来偏误分析中亚留学生一、引言根据Corder偏误分析理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口误或笔误。
这类失误不仅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即使在运用母语时也会偶尔出现。
这样的失误能被说话者发觉并自行纠正,不能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因此不属于偏误分析的范畴。
偏误则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性错误,说话者通常不能察觉,也不能自行纠正偏误。
偏误反映出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趋向补语“起来”既有其基本的趋向意义,又有其引申意义。
它的基本趋向意义表示的是从低到高的位移过程,引申意义表示的是它的非趋向意义。
近年来,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研究一直是比较引人关注的课题,且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例如邢程在《作补语的趋向动词语义的引申》一文中,把影响趋向补语“起来”语义引申的原因概括为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趋向动词由独立的动词向后移动,成为其他动词的一个依附成分,由谓语变为补语。
趋向动词作谓语时,自身就是语义中心。
但当它作补语后,就不再是语义重心了。
趋向补语在功能和语义上从独立性转向黏附性,这为语义引申创造了必要条件。
主观因素是指说话者的心理感受对作补语的趋向动词的选择加深了其语义引申的程度。
高顺全在《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一文中,从语义角度对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用法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
他认为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有其认知上的理据,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跟位移动词的语义有关,又跟人类关于空间的隐喻和认知方式有关。
对外汉语领域运用偏误分析对趋向补语“起来”的研究主要有:李淑红的《留学生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该文归纳了美国学生学习动词趋向补语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在:①立足点偏误,②缺动词,③缺趋向补语,④趋向补语误用;吴丽君在《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中对日本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发现偏误主要集中在:①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混用,②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混用,③趋向动词选择错误,④趋向补语的缺失和赘余,⑤宾语的位置错误;杨德峰《朝鲜语母语学习者使用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指出宾语的类推泛化是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的主要问题;金善熙在《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中对汉语趋向补语与韩语中的相应成分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二者在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上的不同,并据此采用调查问卷对韩国学习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分析。
启迪5一、趋向补语“起来”语义分析根据前人观点及综合分析CCL 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笔者认为趋向补语“起来”共有四个大的义项,分别是趋向义、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
其中,趋向义是基本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在物理空间内从下到上的运动。
在趋向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状态义、结果义和评价义,而状态义和结果义又包含不同的具体含义,如状态义包含“起始”和“持续”等义项,结果义包含“从无到有”、“隐存”、“聚拢”和“凸显”等义项。
二、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起来”的情况分析笔者将从HSK 语料库中提取的语料按考生所获证书级别由低到高分为无、C 、B 、A 类,其中无证书663例,C 类证书570例,B 类证书202例,A 类证书38例,通过趋向补语“起来”的各义项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使用情况和正确率的分析可以为得出各个义项的习得顺序提供一定依据。
1.趋向补语“起来”的四个义项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分析表格1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趋向补语“起来”的总体使用趋势是由低到高逐渐减少。
从无证书到证书C 的使用情况来看,两者对于各个义项的使用频率差距不大;但将证书C 和证书B 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就能发现留学生对趋向补语“起来”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当留学生到证书A 的水平时,其使用趋向补语“起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具体来看,各个阶段的留学生最常使用的是引申义中的“结果义”,其次是状态义。
无证书和证书为B 和C 水平的留学生较少用到趋向补语“起来”的“趋向义”,而水平最高的证书A 的留学生则“评价义”用得最少。
笔者认为这跟留学生使用的教材及其当下学习的与趋向补语“起来”搭配的相关动词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不管是趋向义、结果义还是状态义,无证书和证书C 水平的学生使用频率都相差不大,主要的区别在证书水平较高的两个阶段(即证书A 和证书B )。
在趋向义方面,证书A 用得最多;而在结果义和状态义方面,证书B 用得最多。
与前三者不同,留学生对于“评价义”的使用随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从语法特征、偏误分析、教学对策三个方面来谈留学生的趋向补语的习得问题。
首先从句法层面上介绍趋向补语的类型和语法特征,然后重点对留学生常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其偏误产生的原因。
最后,提出几点趋向补语的教学对策。
标签:留学生趋向补语偏误教学对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补语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而趋向补语是补语类型中最常用也是最复杂的一种,也是HSK语法项目中的主语测试点,因此,本文选取趋向补语作为论述的对象,首先介绍趋向补语的类型和语法特征,然后重点对留学生常出现的偏误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其产生偏误的原因。
最后,提出几点教学对策。
一、语法特征趋向补语指谓语后边所带的由趋向动词充当的补语。
汉语的趋向动词共有24个,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来、去;第二类:上、下、进、出、回、过、起、开;第三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
由第一类和第二类充任的补语叫简单趋向补语,由第二类充任的补语叫复合趋向补语。
留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是表示非方向的复合趋向补语的用法。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此项补语的结构和语义。
(一)动词+上+(名词)1.表示动作的结果a.受事出现的“闭合”的结果:合上书关上门b.受事的附着或添加:把帽子戴上c.表达动作达到的目标或标准:他当上了校长2.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下去a.动作动词+上,表示动作开始并继续:一开学,他就忙上了。
b.心理动词+上,表示动作系于受事并持续: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二)动词+上来表示能够完成:说不上来(三)动词+下a.表示容纳:这个盒子能装下五个苹果。
b.事物从动态到静态:电话响了,他停下手中的活。
c.表示固定:你说的话我记下了。
d.表示脱离:他撕下一张纸递给我。
(四)动词+下来a.表示固定:写下来b.表示脱离:摘下来c.从过去持续到现在:传下来d.受事由高到低:跳下来(五)动词+下去a.表示目前的动作行为继续进行:坚持下去b.表示容纳:喝不下去(六)动词+出来a.表示抽象的从里到外的运动:解脱出来b.经过动作后受事从无到有从不明显到明显:想出来(七)动词+出去a.受事离开所有者到另一个人手中:卖出去b.使别人知道了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泄露出去(八)动词+过a.表示度过: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非洲留学生程度补语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摘要:补语对留学生来说是一项复杂的语法项目,在现有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趋向补语、结果补语等,而关于程度补语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发达国家留学生,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的留学生的程度补语教学则关注较少。
本文拟从非洲留学生学习程度补语时常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探究规律,以期为非洲留学生的程度补语教学及教材编写提供指导。
关键词:程度补语;偏误分析;对策一、研究现状(一)程度补语的界定目前没有专门的文章对程度补语的范围进行界定,学者们在对程度补语的范围界定时标准不一。
对程度补语的分类,学界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这主要是因为大家采取的分类标准不一样,目前一般采用二分法进行分类,按照是否带“得”可以将程度补语分为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及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二)程度补语习得研究综述二语教学语法不同于母语语法教学,它的实用性较强,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的日常交际与运用,目前关于程度补语语法教学大多集中在偏误分析和习得研究。
刘玉婷(2014)、罗宁(2021)通过定量分析从形式、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很、要死、要命、不得了”等18个程度补语进行了偏误分析。
王素素(2021)从语言本体通过对《国际汉语教学通用大纲》《新实用汉语课本》《汉语教程》《HSK标准教程》以及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对程度补语的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教学对策。
以上研究对程度补语的偏误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程度补语上,对于偏误原因的分析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对中介语语料库利用不够充分,对研究对象国别化区分不够明显。
本文通过分析非洲留学生汉语写作课中的作文语料并结合中介语语料库,对非洲留学生程度补语的偏误情况进行探讨试图为非洲留学生的汉语程度补语教学提供借鉴和指导。
二、非洲留学生习得程度补语的偏误类型分析(一)遗漏助词“得”程度补语分组合式和粘合式两种类型,学生在使用组合式程度补语时常遗漏“得”,如“好得不得了”、“干净得很”、“急得慌”等。
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引言: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非英语母语学习者来说,英语的补语结构是学习的一大挑战。
本文通过对汉语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料库进行分析,探讨了英语补语的习得顺序。
正文:1. 什么是补语?补语是句子中用来补充或修饰主语或宾语的成分。
在英语中,补语通常包括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和从句等。
2. 汉语母语学习者的习得顺序通过对汉语母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语料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在习得英语补语时存在一定的顺序。
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顺序为:形容词补语、副词补语、介词短语补语和从句补语。
2.1 形容词补语形容词补语是句子中修饰宾语的形容词。
汉语学习者通常首先习得简单的形容词补语,如"The cake is delicious."(这个蛋糕很好吃)。
而较复杂的形容词补语,如"The man seemed happy about the news."(那个人似乎对这个消息很高兴)则普遍在学习过程中较晚习得。
2.2 副词补语副词补语是句子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副词。
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副词补语时常常遇到困难。
他们往往会在一开始的时候频繁地使用错误的副词补语形式,如"I feel happyly."(我感到高兴地。
)。
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汉语学习者逐渐能够准确地使用副词补语,如"I feel happy."(我感到快乐。
)。
2.3 介词短语补语介词短语补语是句子中带有介词的短语,用于修饰主语或宾语。
汉语学习者通常在习得形容词和副词补语之后才开始学习介词短语补语。
他们常常容易出现错误的介词使用、介词短语位置错误等问题。
例如:"I go to shopping."(我去购物。
)正确应该是"I go shopping."(我去购物。
韩国留学生习得复合趋向补语的偏误及对策研究车慧【摘要】复合趋向补语一直是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原因之一是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用法复杂,原因之二是韩语中没有与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相对应的成分,这就容易造成韩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趋向补语时出现偏误.在分析韩国留学生偏误语料基础上,归纳出两大偏误类型:一是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错误形成的偏误,二是复合趋向补语引申义用法不当形成的偏误.在偏误类型研究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以期解决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复合趋向补语问题.【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13)001【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韩国留学生;复合趋向补语;偏误;对策【作者】车慧【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灵活复杂、难以讲授和习得的语法项目,加之韩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成分,因此韩国留学生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比较多。
复合趋向动词是由趋向动词加“来、去”构成的,如:出去、进去、出来、进来、上来、下来、上去、下去、起来等。
它们做补语既表示说话人的着眼点,又表示事物移动的特定方向。
当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共现时,宾语位置不同,对宾语的要求也不同,留学生没有完全掌握规律,从而引发偏误。
另外,趋向补语在语法化过程中,本义引申出许多虚化的抽象义,留学生没有了解其内在的理据性,也容易产生偏误。
1.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错误形成的偏误。
第一,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
动词后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共现时,宾语的位置有几种选择:宾语可以放在趋向补语之后,也可以放在趋向补语之间。
宾语是一般的人或事物时,位于补语中间或之后都行。
例如:(1)a教室走进来三个学生。
b教室走进三个学生来。
(2)a放进去一本书。
b放进一本书去。
例(1)宾语是“人”,可以在趋向补语后,也可以在趋向补语中间。
例(2)宾语是“物”,可以在趋向补语后,也可以在趋向补语中间。
留学生习得汉语三类补语结构的实验研究作者:田靓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考察了欧美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三类补语结构存在的普遍规律以及影响习得的因素。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汉语水平高低及语法知识的多寡显著影响习得效果。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补语一、引言作为汉语的特殊结构之一,补语结构较为集中地反映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
它的结构类型多样;补语语义指向灵活;结构的语义表达言简意赅(吕文华,1999);且在印欧语句法中几乎很难找到对应的格式(朱德熙,1982)。
长期的汉语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这些特点正是学习者时常难以把握的内容,也是汉语教学的难点。
正因如此,作为教学难点的补语结构吸引了不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和教师的研究兴趣。
孙德金(2002)考察了“留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留学生对“得”字补语句的习得情况后认为,“得”字补语句的难度并不高;学习者在习得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规则泛化问题,而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这类补语时出现了少量的体标记干扰现象等等。
本文正是在上述研究思路的启发下,尝试探讨处于概念“全无”状态下,成年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语法结构的情况和规律。
我们假设,如果学习者母语语法规则中没有与第二语言某种结构相关的规则,那么这种全新结构中的不同类型,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没有差别。
也就是说,对于欧美学习者来说,学习不同结构类型补语结构时的表现一致,没有差别。
据此,我们尝试具体验证如下假设:1.欧美留学生的习得表现不受不同补语结构类型的影响;2.不同汉语水平的欧美留学生对不同结构类型的补语结构,学习表现没有差异;3.语法知识是影响欧美留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汉语水平、语法知识作为被试间因素,以作业类型作为被试内因素进行测量。
其中汉语水平为客观因素,语法知识为主观因素,通过被试自我报告是否知晓相关语法的方法获得。
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¹肖奚强周文华º(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 江苏南京 210097[摘要 ]根据句法语义特征 , 趋向补语句可以划分为七类 14种下位句式。
本文综合汉语母语者的使用频率、外国学生的使用频率和正确率 , 得出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的习得顺序。
另外 , 还总结出不同句式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偏误规律 , 以期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 ]趋向补语句 ; 使用频率 ; 正确率 ; 习得顺序[中图分类号 ]H 195. 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65(2009 01-0070-12零、引言趋向补语句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 也是外国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因此 , 趋向补语句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 研究成果颇多。
钱旭菁 (1997 最早对日本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进行了考察 , 杨德峰(2003a 、 2003b 、 2004b 分别对英语母语学习者、朝鲜语母语学习者和日本汉语学生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进行了考察。
陈晨、李秋杨 (2007 对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
这些研究对趋向补语的教学无疑是有益的。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 在语料的选取和学习阶段的划分上不均衡 , 如钱旭菁 (1997 是以 10万字的学生信件为语料基础 , 没有进行学习阶段的划分 ; 杨德峰 (2003a 把一年级和二年级作为初级阶段 , 三年级和四年级分为中高级阶段。
我们认为这种分法值得商榷 , 因为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别很大 , 应分属初级和中级阶段。
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在语法项目的使用上差别不是太大 , 可以归入高级阶段。
杨德峰 (2003b 则没有把三、四年级 (即高级阶段列入考察范围。
(2 对于趋向补语句的句式划分也不太一致 , 钱旭菁 (1997 把趋向补语句分为 6种句式 , 另外单独考察了 2个简单趋向补语和 6个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义用法 ; 杨德峰 (2003a 分为 10种句式 , 杨德峰 (2003b 分为 12种句式 , 杨德峰 (2004 又分为 10种句式。
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
作者:张博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年第06期
摘要:本文在分析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选取语料的基础上,归纳出趋向补语“起来”的六种常用用法,并按学生的汉语水平统计出各种用法的使用率、正确率及错误情况,从而总结出各种用法的习得情况,归纳出留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起来”;习得情况;错误类型;教材编写的建议
目前针对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大多会以所有的趋向补语(或所有的复合趋向补语)为研究对象,从中概括出几种常见句式进行统计分析,几乎没有针对某一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用法习得过程的研究。
这就导致研究成果太过概括,对其中任一趋向补语不具有针对性。
因此本文选取了“起来”这个复合趋向补语,针对其趋向意义特别是引申用法,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进行习得过程研究。
1 “起来”的趋向意义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趋向补语的常用意义分为语法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起来”的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如“气球升起来了”;结果意义(一)表示连接、结合以至固定,如“大楼盖起来了”;结果意义(二)表示“突出”、“隆起”,如“眼睛肿起来了”;状态意义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如“大家都笑了起来”。
根据所选取语料的实际情况,并将《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归纳的常用意义具体化,共归纳出以下6种结构:
①动+起来:表示趋向意义,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如“站起来”。
②动/形+起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开始并继续,如“打起来”、“好起来”。
③想/记/回忆/回想/回顾起来:表示恢复了记忆。
④动+起来:表示从分散到集中,如“包起来”。
⑤动+起来:表示说话人估计或着眼于事物的某一方面,如“说起来”、“听起来”。
⑥比/比较起来:表示“和……相比”。
2 数据统计分析
2.1 数据整理(表1)
2.2 错误类型
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考生以下几种错误类型:
①遗漏:主要表现为述补结构中缺少主要动词、缺少宾语、缺少句末表示变化的“了”。
②趋向补语的误代:包括简单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混用和复合趋向补语之间的混用。
③述补搭配错误:可加趋向补语“起来”的动词和形容词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适用。
④语序错误:主要是不能很好地掌握“动+趋1+宾+趋2”结构。
⑤对趋向补语“起来”所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全面,以至和其他表达形式相混淆,出现了句式杂糅的现象。
3 留学生在习得趋向补语“起来”时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3.1 句子结构问题
在“起来”的前三种用法中,句子成分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缺失句中主要动词的原因主要是考生易将之前学过的趋向动词“起来”与趋向补语“起来”相混淆,误把做补语的动趋式的“起来”当作动词来用。
另外缺少句末表示完成的“了”则是由于“了”本身用法复杂,是一个语法难点,与同样是难点的趋向补语结合在一起使用时,考生较难习得这一结构。
另外,从初中级到高级,“起来”6种用法中的5种用法都出现了语序错误,主要是考生“动+趋1+宾语+趋2”这种结构没有掌握好。
对于考生来说,宾语位置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3.2 不同趋向补语的混用
从语料的统计情况来看,留学生易将复合趋向补语“起来”与简单趋向补语“来”、“起”、“到”和复合趋向补语“下来”“出来”相混淆。
4 对教材编写的启示
4.1 留学生在学习“起来”时,往往先掌握作为趋向动词的“起来”,即“站起来”或是“起床”的意思。
在随后学习趋向补语时,教材中应着重指出作为动词和作为趋向补语的“起来”的区别,最大程度地避免主要动词缺失的问题。
4.2 在教材编写中,往往不是很重视趋向补语“起来”引申用法的介绍,很多教材介绍的内容并不全面或是讲解得很笼统,不够清楚。
如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程》第三册上第七十一课中,将“起来”的用法4表述为“作一些动词的补语,表示聚拢、合拢”,然后给出了几个例句。
虽然有英文翻译,但是对大多数外国学生来说这样的说明他们很难理解清楚,特别是“包起来”、“存起来”和“收起来”的意思也有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分别给出说明。
趋向补语“起来”的使用频率较高,教材编写上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初中级开始由易到难向学生进行介绍。
4.3 “起来”的用法3、4、5、6可搭配的动词范围较小,教材在介绍这些用法的时候可以把常用的搭配和常用的结构(如“动+趋1+宾+趋2”)都罗列出来,作为固定搭配和固定的结构让学生记住,这样可以减少错误率。
4.4 在教材编写中,要注重意义易混淆的趋向补语之间的对比,通过比较和足够的例句使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趋向补语的用法。
此外,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用法较多较复杂,在全部介绍完后应及时总结,使学生有一个较为清楚而系统的认识。
注释:
①使用率为在同水平考生中,此用法出现数量占所有“起来”用法数量的比例。
参考文献:
[1]杨德峰.日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2]杨德峰.英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3(2).
[3]洪婷.外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