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农业土地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28
八年级粤教版地理农业教学教案第一章:农业概述1.1 农业的定义与重要性讲解农业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农业是一种生产活动,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植物和养殖动物来生产食品和工业原料。
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包括提供粮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
1.2 农业的分类与生产方式介绍农业的分类,如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讲解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如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等。
第二章:农业生产条件2.1 土地资源与农业讲解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包括土地的质量、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方式等。
分析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平原、山地、沙漠等。
2.2 气候条件与农业讲解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温度、降水、光照等。
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生产特点,如亚热带农业、寒带农业等。
第三章:主要农作物种植3.1 粮食作物的种植讲解主要粮食作物的特点和种植技术,如稻谷、小麦、玉米等。
分析粮食作物的生产过程,包括播种、施肥、灌溉、收割等。
3.2 经济作物的种植讲解主要经济作物的特点和种植技术,如棉花、烟草、糖料等。
分析经济作物的生产过程,包括播种、管理、采摘等。
第四章:畜牧业与养殖业4.1 畜牧业的分类与特点讲解畜牧业的分类,如家禽、家畜、野生动物等。
分析不同畜牧业的特点和生产方式,如养鸡、养牛、养羊等。
4.2 养殖业的分类与特点讲解养殖业的分类,如淡水养殖、海水养殖、特种养殖等。
分析不同养殖业的养殖技术和特点,如养鱼、养虾、养猪等。
第五章:农业可持续发展5.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重要性讲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农业发展需要在保护环境、保障农民利益等方面进行平衡。
强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包括维护土地资源、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民收入等。
5.2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案例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业循环经济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提出改进建议。
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全文细则也称实施细则,是有关机关或部门为使下级机关或人员更好地贯彻执行某一法令、条例和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对其所做的详细的、具体的的解释和补充。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全文,希望大家喜欢!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现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是规范土地流转的基础。
第三条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其真正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四权统一的权利。
第四条在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情况下,允许承包方在承包期内,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五条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承包期。
第六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和扣缴,也不得以服务为由提取管理费。
第七条拓展二三产业,让分离土地的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并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这是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条件。
第八条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维护其土地承包权益,获取土地流转收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第九条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提高现代农业的集约化水平,促使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运用减少农民的办法来富裕农民。
第二章土地流转原则第十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土地流转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方有权自主决定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对象和流转形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流转或者阻碍流转,其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
第十一条坚持规模效益原则。
鼓励承包方联合与合作,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加大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规模效益。
第十二条坚持平等协商原则。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是平等的主体,其流转形式、价格、期限由双方协商议定。
2013 最新土地法全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四章耕地保护第五章建设用地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
第三条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五条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设置及其职责,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确定。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七条在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以及进行有关的科学研究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第一章导论(2学时)了解政策、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1 •政策与政策科学:政策;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政策干预的U标及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掌握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和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1.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福利变化的测度。
2.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掌握农业政策目标及农业政策手段的相关内容。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中国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1.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农业政策LI标:农业政策I」标的基本含义;确定农业政策I」标的原则;确定农业政策LI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LI标。
3.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汁: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第四章农业政策的执行过程(4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执行的内涵、特点和作用。
掌握农业政策具体执行的原则和要求、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重点掌握农业政策执行模型、农业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土地资源保护第一节土地健康诊断与监测一、土地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土地健康土地健康((land health land health))最早是在1941年由美国著名的土地学家和生态学家Aldo Leopold 定义的义的,,他认为健康的土地是指被人类使用而没有使其功能受到破坏的状态使其功能受到破坏的状态。
与土地健康相对的概念是土地疾病念是土地疾病((land sickness ),),他用土地疾他用土地疾病来描述土地功能紊乱病来描述土地功能紊乱。
20世纪90年代演变为生态系统健康年代演变为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 ),),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从生态学分析从生态学分析,,土地健康就是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诊断的诊断。
评价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评价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生理方面的要素理方面的要素,,而且还包括复杂的人类价值而且还包括复杂的人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利益决定于社会利益。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应包括以下内容::•土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土地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
•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相对稳定土地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相对稳定,,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有可能得到不断提高断提高。
•对土地进行开发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利用、、保护和改造保护和改造,,在经济上可行在经济上可行。
•土地生态系统不受对其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土地生态系统不受对其有严重危害的生态系统胁迫综合症的影响,,能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够从自然的或人为的正常干扰中恢复过来。
在未投入的情况下在未投入的情况下,,具有自我维持能力我维持能力。
•不对相邻的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压力不对相邻的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压力,,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行耕地的特殊农业管理制度,维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秩序,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粮食安全,保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土地承包是指农民按照国家规定将土地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者农民个体经济组织,由这些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农民继续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经营方式。
第三条土地承包实行统一认定、有序流转、有利耕者有利益的原则。
第四条土地承包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平等自愿、等价有偿、互利互助、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得滋生买卖土地经营权、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第二章承包土地的范围第五条本法所称的承包土地是指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
第六条承包土地的范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定。
第三章承包期限和经营权第七条承包期限不得少于三十年,不得多于七十年。
第八条承包期限届满后,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继续承包。
第九条承包期限届满后,在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的前提下,承包权可以通过续期、流转、继承等形式继续享有。
第十条承包权流转应当依法办理,经县级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批准,由农村土地经营管理部门备案,并向农村集体所有。
第四章承包权的保护第十一条农民有权从事土地承包经营活动,并依法取得经营所必需的包括兴修水利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利。
第十二条因国家需要征用承包土地的,应当根据土地征收法的规定实行征收,并依法给予相应的补偿。
第十三条切实保护土地承包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及时向农民公告重大决策事项。
第十四条禁止非农民参与土地承包经营和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五章承包权的终止第十五条承包期限届满后,承包权自动终止,承包土地由原农户归农民集体所有。
第十六条农户的死亡、丧失劳动能力、丧失经营能力等情况,经有关方面依法认定后,承包权终止,并依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农户个别承包权的继承或向他人流转。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七条农村土地经营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承包土地的管理和监督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作为,给农民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
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
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
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一、名词解释: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