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习目标]一、“六王毕,四海一”1.统一六国(1)概况: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
(2)意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拓疆土(1)概况(2)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深化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背景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3.内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少数民族聚居地同县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意义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比较归纳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2)皇位世袭,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朝议”制度: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二者相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四、汉承秦制1.“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曾分封诸侯王而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后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教学设计】一、课前探究(一)、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二)、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
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一)、“六王毕,四海一”1、“六王毕”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地方郡县两级制;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分析、理解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及世界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正确认识秦始皇及其相关制度。
三、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其中主要包括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这三个要素。
(二)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大家海记得我们是怎么评价分封制的吗?对,分封制最终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五百多年的战乱。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相继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
从此以后,由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揭开了此后封建王朝的帷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秦汉时期的政治。
讲授新课: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三点内容:首先了解秦统一的过程与秦朝疆域;其次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最后了解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重点掌握秦朝中央制度的形成。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六王毕,四海一”,同学们阅读课文,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归纳概括秦统一的过程,并且明确在这些地方又修筑了哪些工程:1、东灭六国。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说教材1、教材的出处:我选的课题是来自于人民版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小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
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3、课标要求(1)了解秦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
(2)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过程,基本特点及影响。
(3)区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区别4、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统一的条件、过程、意义;掌握皇帝制度;掌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和地方管理机制“郡县制”;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并能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评价。
(2)过程与方法:首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我还会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通过材料来回忆春秋战国的战乱。
其次,引导学生对史料解读,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史料,比如用《秦朝疆域及主要建设示意图》。
通过大量的史料,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史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桌面引导学生建立总体概念。
再合作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对历史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再次,对教材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最后,通过课后习题强化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建立了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本课,要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知识梳理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课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郡县制的推行,从中央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的形成)。
【本课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二、预习指导:带着下列问题去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1.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完成秦国统一过程表2.郡县制度最早出现在秦朝吗?为什么?3.简述秦朝郡县制度设置的基本情况有哪些?4.秦代施行的郡县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差别在哪里?5.秦代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6.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与秦朝略有区别的地方在哪里?7.简述秦朝在中央设置的最重要的官员及其职责。
8.在秦朝的中央行政体制下,皇帝裁决军国大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它有哪些好处?再想一想,为什么这一制度后来被秦始皇破坏?这是偶然的吗?为什么?9.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秦朝大一统的实现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习过的相关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讲述如下:西周灭亡以后,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的东周开始。
东周又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空前混乱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发生着深刻变革的时代。
说它空前混乱,是因为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实力大为衰落,再也无力控制各地诸侯。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知识点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代的开始。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新纪元。
而刘邦在嬴政之后,建立了汉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下面我们来看看秦汉知识中的几个重要点。
1. 中央集权秦始皇嬴政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他废除了封建制度下的诸侯割据现象。
他通过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和七十二个县,划设官员巡行的方式管理全国。
此举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使得中国得以实现大一统。
2. 法家思想嬴政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依靠了法家思想。
法家认为,惩罚和奖励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稳定社会秩序。
嬴政提出了“法者,国之纲纪,国之大相刺也”的观点,规定了统一的法律规范,使得整个国家都遵循统一的制度,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3. 统一文字和计量单位秦始皇统一了国内的文字和计量单位。
他制定了统一的文字标准,取消了六国使用的不同文字,而采用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同时,他还推行了统一的计量单位制度,使得各地使用同一标准的度量衡,方便商品贸易和国内统计。
4. 建立长城秦汉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
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之一。
长城的修建不仅保护了疆域,也促进了交流和贸易,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东西方交流。
5. 关东董卓和黄巾起义在东汉时期,朝廷昏庸腐败,统治者失去了民心。
这时期出现了董卓和黄巾起义两个重要的事件。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他独揽朝政,掌握实权,导致朝廷的腐败更加严重。
而黄巾起义则是由一些农民根据“黄巾军官师”的领导发起的反抗战争。
这两个事件暴露了东汉朝廷的腐败和无能,也标志着东汉朝廷的瓦解。
总结起来,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开始。
中央集权、法家思想、统一文字和计量单位以及长城的修建等都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点。
而在东汉时期,朝廷的腐败和民族起义也标志着东汉朝廷的衰落。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1)平定六国: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相继兼并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2)扩展疆域: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南方:平定岭南地区,开凿灵渠,沟通了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是岭南地区进入中原统一版图的开始(3)意义:结束了混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地方官制:郡县制的建立(一)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二)概况;(1)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蔚、监狱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2) 县隶属于郡。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县級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三)意义: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中央官制度(一)皇帝制度(1)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且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二)三公九卿制度(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2)九卿:中央各主要部门的主要官员(三)朝议制度(1)含义: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以供皇帝独裁(2)评价: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四、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历史上称此为汉承秦制。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
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
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
1、“六王毕,四海一”
(1)、“六王毕”
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大家知道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以及有何意义吗?
②展示李白的《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是什么历史事件?
③请同学展示收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
[过渡]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百万大军,继续开拓边疆,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2)、“四海一”
①设问: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说一说秦始皇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②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秦长城的资料。
③图片展示:秦朝疆域图
[过渡]师: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2、海内为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设问: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
(1)、地方——郡县制
①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
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时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为什么?这一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可以重点分析学生建议的依据和原因。
(秦始皇主张实行郡县制,因为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②讨论:统一之后是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有不同的意见,你能说说哪些人会主张郡县制?哪些人会主张分封制?他们各自有什么理由?
③图片展示:郡县制的结构示意图
④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征是什么呢?
[过渡]师: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哪些机构呢?
(2)、中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
设问:为维护庞大的帝国,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那些机构?
首创皇帝制度
提问:①皇帝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②赢政自称始皇帝反映了他的哪些政治意图?
③请思考:这反映了秦朝时期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过渡]师:为了加强对中央控制,秦始皇还设立了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
材料展示:三公九卿示意图
小结:
中央集权——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制度,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
这套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
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积极作用和影响
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疆
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成为当
时世界上的大国。
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
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巩固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秦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但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秦的暴政导致了秦的灭亡。
(四)小结
师: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以及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
(五)作业布置
风云人物:李贽是明朝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
他认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和探究的收获,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课后反思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内容涉及到古代史内容,学生并不是很熟悉。
在课前我设置了课前探究,由学生课前分组合作找资料,课堂上展示给大家。
在教学中,利用幻灯片设置出一些相关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授课的重点放在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和基本特征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我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这段历史了解太少,如果不了解基本史实,谈何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这样,教学中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相应的预期效果。
我欣喜地看到,采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掌握了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如何上图书馆查资料,怎样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初步运用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也发挥了应有的引导作用。
困惑和展望:开放式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搜集材料,做必要的课前准备;课中要求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但由于传统教育的惯性,目前学生的配合尚嫌不足。
新课程的教学提倡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转变为以师生之间的谈话、讨论等教学形式为主,这会不会导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变得薄弱起来?还有,搜集材料所必需的图书和网络等设施的不够完善,也使学生的学习有一些困难。
新课程的实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能否长期坚持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