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认识条形统计图 例1例2
- 格式:ppt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30
7.1《条形统计图》例1(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能正确识别和使用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2.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条形统计图是一种用长方形的长度来表示各种数量的图表。
(2)特点:直观、形象、易于比较。
3. 讲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1)确定横轴和纵轴(2)确定刻度(3)绘制长方形(4)标注数据4. 演示绘制条形统计图的过程通过PPT或黑板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5. 练习绘制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分组练习,绘制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巩固所学知识。
6. 应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1)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
(2)讨论:如何根据条形统计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7. 总结与拓展(1)总结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
(2)拓展:介绍其他类型的统计图,如折线统计图、饼图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2. 运用条形统计图分析实际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板书设计1. 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2. 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3. 条形统计图的应用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7讲 条形统计图(思维导图+学问梳理+例题精讲+易错专练)一、思维导图二、学问点梳理学问点一: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出每个项目的数据之间的多少。
要点提示: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多少。
直条越长,所表示的数据越大,直条越短,所表示的数据越小。
统计数据时,有时可以一格表示1个单位,假如数据较大,可以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这样绘图、读图都比较简便。
学问点二:制作条形统计图制作条形统计图,直条的高度要和纵轴上的数字一一对应,直条与直条的间隔要均等。
条形统计图分为纵向和横向,横向条形统计图,适用于项目较多,数据不大的状况;竖向条形统计图,适用于项目较少,数据较大的状况。
留意:横向和纵向,原理一样,只是方向不一样。
三、例题精讲考点一: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典型一】聪聪制作了一幅统计图,下面选项( )有可能是这幅统计图的标题。
条形统计图A.5个班考试得满分的人数B.3个同学收集塑料瓶的数量C.杭州6~10月的月平均气温D.某学校周一~周五的同学人数【分析】观看这幅统计图可知:有5个直条,表示的数据分别是7、6、9、8、10,据此进行分析每个选项。
【详解】A.5个班考试得满分的人数分别是7个、6个、9个、8个、10个,符合题意;B.3个同学收集塑料瓶的数量,只需要3个直线,不符合题意;C.杭州6~10月的月平均气温,气温的单位摄氏度,依据生活常识以及数据特点,不符合题意;D.某学校周一~周五的同学人数,一个学校的人数不行能只有7个、6个、9个、8个、10个,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把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典型二】下图是幼儿园购买水果状况统计图。
(1)这是一幅条形统计图,图中1格表示( )千克水果。
(2)购买最多的水果是( )。
(3)假如1千克苹果2.5元,幼儿园买这些苹果一共要( )元。
【分析】(1)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可知,1格表示1千克。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1张 ppt)三、具体内容1.例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首先呈现的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然后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表示出数据,就出现了统计表和象形图。
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图。
引发学生对“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
意在使学生通过整理与比较,凸显“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的特点。
2.例2: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例2是通过调查同学们最喜欢的一种早餐,呈现了两个条形统计图。
通过分析、比较,直观地体验到“以一当二”的必要性。
接下来,教材以4个问题呈现了数据分析的过程。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以一当二”来描述数据的方法,特别是体会“当人数出现单数时,可以用半格来代表一个人”的方法,从而解决认知上的难点。
“做一做”处理。
3.例3: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多个单位)。
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以一当二”的条形图会有局限性,形成认知的矛盾冲突,接着教材提出:“如果用每个格表示2辆汽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怎么办呢?”通过对上面数据的观察和思考,感受引入“以一当五”条形图的必要性。
最后,通过第3个问题,进一步说明“以一当几”应该结合数据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就需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学会提出用数据表达的问题,通过收集、整理、展示数据以及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数据,进而回答问题、做出判断。
2.注意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一是与统计表、象形图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条形图可以直观清楚看出各类数据的多少;二是不同条形图之间的对比。
如,采用纵向条形图还是横向条形图需要根据实际问题的具体要求来决定,有时是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有时是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数据。
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例2》优秀教学设计《一格表示2》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碰到当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量不能用整格表示时,会用半格表示;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转换过程,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理解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的必要性。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碰到当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量不能用整格表示时,会用半格表示。
三、教学准备课件、坐标纸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这个学期期末我们要开新年联欢会。
联欢会上你们想看什么节目呀?生:自由发言。
师:在课前老师做了调查,大家的意见集中在这四个节目上──唱歌、跳舞、相声、魔术。
(教师边说边在统计表中写名称)师:同时就大了,出示统计结果(二)探究新知1.试画统计图(1)师:拿出1号纸,把我们统计的结果在这张图中表示出来。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师提示学生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2)请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预设如下:生1:在统计图的上面直接加格;生2:在旁边一栏画格;生3:用1格表示2个单位;(3)师:刚才的三种方法大家都听清了,通过你的思考来比较一下吧。
生比较、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第三种方法好。
教师小结:看来,用一格表示多少,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的。
2.学画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1)师:我们一起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完成这张统计图。
(黑板上空白统计图)师:喜欢唱歌的有2人,怎么涂?预设:涂1个格。
师:明明是2个人,为什么只涂1个格呢?预设:因为1个格代表2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