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根脉——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学设计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1个课时)教学目的:1、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2、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玉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重点介绍“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玉是珍贵的工艺品,学生不易直接接触到,教学中需要对古代的礼制作一些初步的介绍,从而了解玉的特殊历史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二、新授1、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
“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突出玉的天然美。
如课文的“大圭不琢”,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
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
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
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质地坚硬,色彩与光泽漂亮,让人看了有一种愉悦的感觉,然后就把这些石头区分开来,把“石之美者”称为“玉”,起先是把玉作为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逐渐超出实用目的,使玉成为“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
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第一篇: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案北京市第19中学一、授课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二、授课时间: 2课时(2008年9月)三、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及其发展。
2、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玉器的丰富内涵、陶瓷意识的审美观、青铜器的社会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艺术成就和美学特点。
五、教学难点:内涵及文化层面的理解。
六、课业类型:讲授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过程:导入:提问:你对玉的了解有多少?怎么知道玉的,喜欢吗?喜欢玉什么?从玉的故事、玉的功用等等方面思考。
一、玉的概念提问:什么是玉?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石之美者”谓之玉。
玉的甲骨文字形。
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
由于制玉工艺被人熟知,所以充斥于日常用语之中。
玉部的字多打117个,涉及到,制玉的质、声、形、方法。
是字数最多得部首之一。
提问:能举例子吗?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治理国家切磋琢磨…加工方法瑾、瑜、瑶等字,是美玉的意思(同学的名字)代表语言的功用“绝人以玦”、“环” 归还。
玉和美同义(超凡脱俗的美感)保持气节而死“玉碎”。
玉安,玉步… 二:玉的分类:看图猜一猜这些玉都是做什么用的?玉的分类:佩玉、礼玉、弄玉、葬玉1佩玉:中国人的先祖发现玉比一般的石头坚硬,有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温润晶莹剔透,由于它的材质美,慢慢用来做装饰品。
形成佩玉之风。
2礼玉:提问:图表示的是什么?和我们学习的玉有关系吗?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
《说文》:“豊,行礼之器也。
”由于玉的数量少,加工困难。
只有族长或祭祀师佩戴,渐渐玉器演变成礼器。
在中国古代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玉璜看图猜一猜下面的图,分别是哪一个玉礼器?a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高一年级美术课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教案青铜器一、授课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3二、授课时间: 3课时 (2008年9月11日)三、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及其发展。
2、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玉器的丰富内涵、陶瓷意识的审美观、青铜器的社会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艺术成就和美学特点。
五、教学难点:内涵及文化层面的理解。
六、课业类型:讲授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过程:导入:青铜治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历经了夏、商、周,持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古代中国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
在中国发现的青铜器,不管是数量、种类,还是精美程度,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一、青铜是什么,青铜:红铜、锡和铅的合金。
红铜的熔点高,软。
溶化困难那。
加入锡和铅降低熔点,增加硬度。
青铜器的铸造成功,是人类快出时期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课后小辞典)二、青铜器提问:你知道得最有名的青铜器是什么,A商代司母戊鼎1鼎文化(1)提问:鼎是做什么用的,功能,鼎原始社会日用的饮食容器。
商周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礼器”。
(2)提问:鼎象征什么,看看这些文献和成语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用鼎制度,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用作“别上下,明贵贱”) 文献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成语: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用作“别上下,明贵贱”2挖掘故事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
第二课 (1)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第一部分: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教学目的: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二、新授1、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
“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突出玉的天然美。
如课文的“大圭不琢”,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
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
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
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质地坚硬,色彩与光泽漂亮,让人看了有一种愉悦的感觉,然后就把这些石头区分开来,把“石之美者”称为“玉”,起先是把玉作为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逐渐超出实用目的,使玉成为“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
如:东周、西汉时期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
P7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最新整理高中美术教案高中美术《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教学设计一、授课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二、授课时间:2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及其发展。
2、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玉器的丰富内涵、陶瓷意识的审美观、青铜器的社会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艺术成就和美学特点。
五、教学难点:内涵及文化层面的理解。
六、课业类型:讲授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过程:导入:提问:你对玉的了解有多少?怎么知道玉的,喜欢吗?喜欢玉什么?从玉的故事、玉的功用等等方面思考。
一、玉的概念提问:什么是玉?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石之美者”谓之玉。
玉的甲骨文字形。
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
高一年级美术课《wbr》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由于制玉工艺被人熟知,所以充斥于日常用语之中。
玉部的字多打117个,涉及到,制玉的质、声、形、方法。
是字数最多得部首之一。
提问:能举例子吗?理本意是治玉,后引申治理国家切磋琢磨…加工方法瑾、瑜、瑶等字,是美玉的意思(同学的名字)代表语言的功用“绝人以玦”、“环”归还。
玉和美同义(超凡脱俗的美感)保持气节而死“玉碎”。
玉安,玉步…二:玉的分类:看图猜一猜这些玉都是做什么用的?玉的分类:佩玉、礼玉、弄玉、葬玉1佩玉:中国人的先祖发现玉比一般的石头坚硬,有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温润晶莹剔透,由于它的材质美,慢慢用来做装饰品。
形成佩玉之风。
2礼玉:提问:图表示的是什么?和我们学习的玉有关系吗?高一年级美术课《wbr》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器物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
《说文》:“豊,行礼之器也。
”由于玉的数量少,加工困难。
只有族长或祭祀师佩戴,渐渐玉器演变成礼器。
在中国古代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
美术高中人教新资料(传统艺术的根脉)说课稿【一】授课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3【二】授课时间:3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及其进展。
2、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玉器的丰富内涵、陶瓷意识的审美观、青铜器的社会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妨碍。
【四】教学重点:艺术成就和美学特点。
【五】教学难点:内涵及文化层面的理解。
六、课业类型:讲授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过程:导入:青铜治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历经了夏、商、周,持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古代中国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
在中国发明的青铜器,不管是数量、种类,依旧精美程度,在世界上基本上首屈一指的。
【一】青铜是什么?青铜:红铜、锡和铅的合金。
红铜的熔点高,软。
溶化困难那。
加入锡和铅降低熔点,增加硬度。
青铜器的铸造成功,是人类快出时期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课后小辞典〕【二】青铜器提问:你明白得最有名的青铜器是什么?A商代司母戊鼎1鼎文化〔1〕提问:鼎是做什么用的?功能?鼎原始社会日用的饮食容器。
商周进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礼器”。
〔2〕提问:鼎象征什么?看看这些文献和成语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用鼎制度,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文献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成语: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用作“别上下,明贵贱”2挖掘故事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挖掘工作是隐秘进行,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2.能够辨识和欣赏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艺术魅力;3.提高学生的造型观察和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掌握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介绍中国传统艺术中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地位和发展历程;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第二课时1.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第三课时1.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1.梳理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联系和区别;2.综合鉴赏三种艺术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展示法;3.构思创作法。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玉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玉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玉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玉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玉器鉴赏的文章。
第二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陶瓷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1.讲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陶瓷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陶瓷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陶瓷鉴赏的文章。
第三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青铜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青铜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青铜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青铜器鉴赏的文章。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2、能力目标: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爱国热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2、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三、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展示导学案的内容:1 组:玉是怎样鉴定的吗?2 组:玉与玉器有何区别?玉器的设计创作采用怎样的方法?3 组:中国最早的玉在那个时代吗?4 组:为何中国人特别喜欢玉?5 组: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6 组: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7 组: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有何特色?8 组: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怎样分类的?9 组:春秋战国青铜艺术有何特点?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是?(一)古代玉与玉器艺术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分析讲解玉的相关知识:同学们知道玉是怎样鉴定的吗?玉:石之美”的说法,致使“玉”这个字,广义的成为美石的统称。
强调光泽、透明度、声响等物理特性以区别玉石层次。
中国历代玉器温润圆熟,晶莹剔透,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谓的五德是指仁、义、智、勇、洁。
意思是色泽温润,表里一致,敲击声音舒畅悦耳,坚韧而不被折弯,可以雕琢的棱角凌厉,却不会割伤人的美石。
你理解玉吗?何为玉器?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佩玉以求避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穿玉衣以求尸体不朽。
玉有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用玉原料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
A货就是天然翡翠,B货就是染色处理过后的翡翠,C货就是树脂、玻璃仿冒的翡翠饰品。
《传统艺术的根脉------中国玉》教学设计唐笑中央民族大学附中授课年级:高二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本课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使学生对玉的材质美、工艺美、内涵美产生感受、发现与探究中国玉器,从而理解如何对中国玉器进行审美;以中国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如何体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以负载了人文之美的中国玉作为序幕,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让学生们走进传统中国美的章节。
理论依据:玉石的雕琢是中国古代早期产生并成熟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每一个对玉石的打磨雕琢的时代中,中国人不断赋予玉石审美和人文内涵,也同时建立了“比德为玉”的道德审美标准。
本课贯彻新课标,在感受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并将中国玉的内涵与当代的生活价值观相比较,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感、审美精神的升华。
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策略:1、学生知识程度分析:学生虽然对中国玉了解很少,但因每个学习群体、个体,都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审美体验,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探究及课后的拓展有着很好知识准备基础。
近年的收藏热将中国美玉的审美价值审美内涵淹没在玉石的市场价值中,了解中国玉器,感知中国玉器精品,探究中国玉器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对中国玉的认知和情感价值观,是以中国玉为点以中国传统艺术做面,以点的学习带动面的拓展和延伸,期待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会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知识结构更加饱满。
2、新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分析:高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感知、思考能力,并且能够对一种艺术类型、文化现象放在其时代环境中,做较为深度的具有人文内涵的思考。
学生对于课堂上所设计的知识能够理解,高中阶段学生对美术课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动手绘画的快乐中,转而在充满人文关怀的审美体验中,在相关知识领域联系和拓展、延伸中获得更加理性的审美快乐。
3、如何解决知识难点:结难点1:“石之美者为玉”解决办法:增强直观性,利用视频展示,从现实生活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和领会美玉材质之美。
在发言中形成观点。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情境再现:欢迎同学们步入《鉴宝》的殿堂: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领略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件藏品过会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它们的魅力。
引出课题: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三.讲授新课【一】古代玉器艺术我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丰富多彩,在世界工艺文化中独树一帜。
那温润的玉石,优雅的青瓷,庄重的青铜器,无一不反映着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并为世人所赞叹。
A .小说玉器: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
"2.“玉”的篆字写法3.玉包括硬玉与软玉两类,软玉指透闪石和阳起石,硬玉指翡翠。
4.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区分了玉与石。
把玉从各种石头中区分出来是人类审美认识的重要发展。
5.西方“经典理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大致是按照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电器(气)时代……的顺序构成的——丹麦汤姆逊6.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艺术高峰:北方地区:红山文化;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良渚文化B .鉴宝:(藏品1):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琮1.已发现的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玉琮之王“。
距今4000 至5000 年2.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3.玉琮造型特点讲解4.功能与意义:A 祭祀用的礼器。
5.良渚玉琮留给我们的谜团(藏品2):红山文化——玉龙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龙,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内蒙古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
这条玉龙通体墨绿色,有4 种动物的特征:鹿眼、蛇身、猪鼻、马鬃。
高26 厘米,呈C 字形。
吻部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尾部上卷。
1971 年,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玉雕龙”C 玉器文化:(合作探究)问题设计: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各组的代表,代表本组发言。
日常语汇中有哪些与玉有关系,它体现了什么样的审美观念?金玉良缘,亭亭玉立,玉石俱焚,金枝玉叶、锦衣玉食,等等····★ "君子比德于玉"儒家的用玉观。
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中国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
2,过程与方法: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国传统青铜工艺的价值为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初中都没有系统的上过美术课,没有相对的欣赏能力或是欣赏能力不足,对青铜器更是只知其名,没有更多的认识。
所以我留给学生一周的时间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了解青铜器的历史、造型、作用、价值。
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对青铜器能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分类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并能详细了解其内容。
教学难点: 青铜器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文化价值。
4教学过程
4.1第三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组织教学
调试多媒体、检查教具、师生问候
2【导入】图片欣赏(展示各个时期青铜器的不同器形和种类)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深度融合教学设计一、基本信息学校授课教师学科美术教学内容来源高中美术鉴赏课例名称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教材版本人教版二、目标设定依据课标相关要求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相关要求以新课标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与突破口,用创设和教学相结合,的氛围,引入课堂教学。
从学生兴趣招手。
避免学生学习过程的枯燥性。
让学生热爱生活的乐趣,在活动中合作,创新,享受,健康成长。
三、教学目标知识领域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瓷器和青铜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
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作品,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
技能领域掌握各种艺术作品的制作加工材料和工序。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有关历史及背景中国古代工艺史,及涉及的专业名词的含义。
教学难点作品的纹饰教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教法、大数据探索教法、信息化视频五、教学环境白板、因特网、智慧课堂六、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时间前言玉石之分——古代玉器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欣的涵义。
包含着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
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的理念寄托于玉。
玉器在中国作为一种特殊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已深深的融入中国的历史长河,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起,贯穿于中国各个朝代,无论是君主皇帝,还是臣僚大夫以及布衣百姓,都能从中看到玉的影子,古人用玉来形容君子的“五德”,即“仁、义、智、勇、洁”,正所谓“君子比德如玉”可见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欣赏作品并回答:玉器和普通的石头相比有哪些不同。
(各抒己见)3分钟思考与探究一、玉是何时出现的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地中,均有精美的王器出士。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青铜器艺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是依据青铜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典型的作品的分析,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特点、纹饰及功能等艺术风格做了较为明确的阐述。
同时也是奴隶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的反映。
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一、青铜器的出现青铜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产生,到了商、周为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至春秋战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1.受当时人们制陶生产技术有直接关系。
2.掌握了红铜的冶炼技术,之后才是青铜合金。
二、教育思想主线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要学生了解这个最为重要的,即艺术源于生活,劳动创造了艺术。
以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三、教学方法1.通过对青铜器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作品的造型、纹饰、功能等上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提问、归纳、总结。
使学生了解青铜文化的历史内涵。
2.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是:a.青铜器日用器物在造型和纹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重要时期。
b.青铜工艺在这几个时期的变化特点。
c.奴隶社会辉煌的青铜文化。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个学段的学生,通常对艺术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很强。
对于本课的内容的理解应该是有一定基础,但是对其的纹饰的内涵就难了。
同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和继承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传统艺术的根脉——陶瓷艺术教学设计授课年级:高二级教材版本:高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我选取的是第二课中的一个小节《古代陶瓷》,本课讲述了古代陶瓷的发展与文化内涵以及他们的审美对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力。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①简述原始社会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艺术特点,彩陶图像与当时社会生产的内在关系;陶器的造型、装饰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瓷器的发展史;③重点介绍宋代的“五大名窑”④古代青瓷、青花瓷器、彩瓷等方面达到的艺术成就,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瓷器艺术的审美观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关链接: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时代特点。
2、认知能力:本课教学中学生对于古代陶瓷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不管是理论还是实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没有学习过美术的,故教师需要针对这一情况广泛的收集有关材料,帮助他们加强认识和理解。
3、学习特点:本课内容量大,知识的专业性强。
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率领学生认识我国古代陶瓷艺术成就很难。
因此,教师要把握重难点,抓住不用时期的作品,着重向学生渗透鉴赏的点,使学生学会方法,融会贯通地剖析其他相关作品。
教材目标:1、能区分陶器与瓷器;2、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其艺术成就;3、感受中国的陶瓷艺术的美,有着丰富的装饰形式和融诗,书, 画,印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教学重难点:1、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2、陶与瓷的区别,3、五大名窑的造型特征。
教学方法:预习法、探究法、学习方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小结法3、战国提梁盉,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
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的水波纹。
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2、能力目标: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爱国热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2、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三、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展示导学案的内容:1 组:玉是怎样鉴定的吗?2 组:玉与玉器有何区别?玉器的设计创作采用怎样的方法?3 组:中国最早的玉在那个时代吗?4 组:为何中国人特别喜欢玉?5 组: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6 组: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7 组: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有何特色?8 组: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怎样分类的?9 组:春秋战国青铜艺术有何特点?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是?(一)古代玉与玉器艺术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分析讲解玉的相关知识:同学们知道玉是怎样鉴定的吗?玉:石之美”的说法,致使“玉”这个字,广义的成为美石的统称。
强调光泽、透明度、声响等物理特性以区别玉石层次。
中国历代玉器温润圆熟,晶莹剔透,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谓的五德是指仁、义、智、勇、洁。
意思是色泽温润,表里一致,敲击声音舒畅悦耳,坚韧而不被折弯,可以雕琢的棱角凌厉,却不会割伤人的美石。
你理解玉吗?何为玉器?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佩玉以求避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穿玉衣以求尸体不朽。
玉有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用玉原料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
A货就是天然翡翠,B货就是染色处理过后的翡翠,C货就是树脂、玻璃仿冒的翡翠饰品。
玉根据其硬度、色彩有红色玉有火玉或赤玉之名;水晶又称水玉;白色大理石则称汉白玉;带红的称翡、绿色的称翠,合称翡翠你能给“宝”一个解读吗?你知道完璧归赵中的“和氏璧”这个故事吗?学生讨论你知道中国最早的玉在那个时代吗?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已发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之后,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持续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2 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商周玉器的美表现在材质、色彩、造型、串缀组合方面,琢玉的技术很高。
我国玉器由原始社会彩石玉器进入了真玉为主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向华丽、琢雕、镂空方面发展,玉品琢制与使用更为普遍。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出产玉石的西域通道畅通,玉料来源增多,是玉器发展的强盛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这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玉器工艺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许多玉器近似石雕风格,制作非常精致。
宋、辽、金玉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镂雕技艺更加高超,把绘画用于玉器雕刻之中,富于一种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时期的玉器已达到形神兼备,真实自然。
元、明、清时期,这时期的玉器艺术是鼎盛时期,制玉业众多,规模之大、产量也都是空前的,所用的玉质较好,品种繁多。
在玉器中描写山水、花卉、人物等题材,追求神韵与笔墨情趣,把制玉的技艺提高到了新水平。
3 玉器的设计创作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因材施艺,剜(挽)脏去绺(柳)是玉器加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专业用语,"脏"是指玉器中的杂色,不能被利用的颜色,这些颜色对造型有坏的影响,所以要除掉,所谓美玉无暇,不仅是玉石中没有杂质,而且无脏色,绺原来是指线、头发、胡须等细丝状东西顺聚在一起,这里也是指杂质结合作品学生讨论:现代玛瑙《龙盘》《俏色玉鳖》含山《玉鹰》《红山玉龙》《猪龙玉雕》4 红山文化的发现有何意义5 作品介绍:《玉人》《兽面纹玉琮》《玉璧》良渚文化玉器:《玉象》《玉凤》《龙凤玉佩》《玉仙人奔马》《玉“春水”饰》现代四大国宝翡翠传奇及鉴赏:⒈翡翠景观《岱岳奇观》:⒉翡翠花薰《含香聚瑞》:⒊翡翠花篮《群芳览胜》:有牡丹、菊花、月季、山茶等四季香花,是当今世界最高大的一个翡翠花篮。
⒋翡翠插屏《四海欢腾》:是当今世界最高大的一个翡翠插屏。
5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设问:(1)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2)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3)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6 学生探究与拓展,交流讨论。
(1)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2)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3)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4) “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比德于玉”你是怎样理解的?7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
“君子比德于玉”《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
”意思是说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泽温暖而有光泽,这便是仁。
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节。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更是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
古人给美玉赋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到现在人们仍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赞扬一个人的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
8课堂小结根据前面的学习初步了解了玉及玉器的一些基础知识,大家下来有时间再收集一些相关内容丰富和巩固学习知识。
9 思考题:8页(二)古代陶器与瓷器第一古代陶器1. 陶器的产生: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
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年)土的形状与性质,知道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
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
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 陶器的造型: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级)水器;炊器;饮器;食器;盛贮器。
3. 彩陶艺术: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
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
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
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人面鱼纹盆》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
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
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第二古代瓷器结合课件进行教学1 提问:(1). 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2). 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特征是什么?(3).《贯耳瓶》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2.讲授新课:(出示课题)设问: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A 烧制的原材料不同;B 烧制的温度不同;C 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3. 瓷器的发展:商代出现原始瓷,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青瓷。
隋唐时期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烧成,胎质较硬,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
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元代大批量行销海外。
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青铜器1.什么是青铜器?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五类:(1)礼器:(2)乐器(3)兵器:(4)工具及车马具:(5)还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商、周青铜礼器——鼎。
鼎是古代的煮食器,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
“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结合课件图片分析青铜工艺在纹饰的主要特征:三学生思考与探讨:设问:青铜器中有关九鼎德传说?春秋战国青铜艺术有何特点?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是?夏铸九鼎简介。
根据当时九个州进贡的红铜做成九个鼎,象征权力。
秦武王是在占领周朝的都城洛阳时命令他的两位猛士猛愤与乌或举鼎,(其中豫州是秦国的前身,内有红蛇一条是周朝得的信物与化身,在这时被天空中飞来一只鹰刁走,鹰是秦朝的信物与化身)不幸身亡。
秦武王去举鼎也被压断右腿而身亡。
春秋战国青铜艺术特点:春秋中期以后,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青铜器逐渐失去了它原来主要作为礼器的作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
青铜器的器形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
秦汉青铜艺术:《长信宫灯》刻铭文中有“长信”二字,是汉代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宫殿名“长信宫”,故将此灯定名为“长信宫灯”。
整个灯的造型非常新颖别致,呈宫女双手执灯形象,器身通体鎏金。
探究与反思1 青铜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发展、变化?2 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么影响?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特点以及审美特征,对保护古代优秀的文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五课堂反思: 1 青铜艺术在商周以后有什么发展、变化?2 青铜器造型与纹饰对后代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