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
- 格式:ppt
- 大小:18.15 MB
- 文档页数:186
高中美术教学设计—《玉石文化》(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第一讲,《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玉器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它不但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同时,具有一个民族精神内涵和寄托。
本课通过对玉石的历史介绍,使学生对玉石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玉石的赏鉴和玉石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其审美水平和丰富其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玉器鉴赏的一般方法,了解玉器的历史,理清“玉文化”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内容的脉络,从而对古代玉石艺术做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过程与方法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做到初步了解玉石的常识;课堂上通过简短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玉器的艺术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教学充分体现美术的学科特色;使用分组教学,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竞赛激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提出课后知识拓展,有利于知识的实践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玉石精品的欣赏中,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玉石艺术的历史,知晓古代的“君子比德于玉”和民间的吉祥文化,从而以“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玉器是珍贵工艺品,学生平时不易直接接触到。
而玉器艺术最繁荣的时期,距离现在年代很远,学生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生活环境,难于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
教学中对作为工艺品的玉器本身审美的品鉴和对古代社会的礼制、民俗做一些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
(四)教学方式通过模拟“鉴宝节目”方式和实物的展示,以激发学生对玉石品鉴的兴趣。
使用多媒体使学生对古代著名玉器的鉴赏做一较深入的体会,在视频欣赏中初步了解品鉴玉器的方法以及玉器的审美价值。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2.能够辨识和欣赏传统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艺术魅力;3.提高学生的造型观察和审美能力;4.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掌握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介绍中国传统艺术中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地位和发展历程;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第二课时1.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第三课时1.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2.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1.梳理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联系和区别;2.综合鉴赏三种艺术品。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展示法;3.构思创作法。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玉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玉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玉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玉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玉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玉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玉器鉴赏的文章。
第二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陶瓷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1.讲解陶瓷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陶瓷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陶瓷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陶瓷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陶瓷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陶瓷鉴赏的文章。
第三课时1. 课前准备1.整理青铜器相关的图片和介绍材料。
2. 新知讲授1.讲解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和地位;2.分析青铜器的造型特点和鉴赏方法;3.展示并鉴赏青铜器作品。
3. 巩固训练1.学生自己带来青铜器作品进行鉴赏;2.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青铜器模型。
4. 课后作业1.带来一篇关于青铜器鉴赏的文章。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青铜器艺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是依据青铜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典型的作品的分析,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特点、纹饰及功能等艺术风格做了较为明确的阐述。
同时也是奴隶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的反映。
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一、青铜器的出现青铜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产生,到了商、周为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至春秋战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1.受当时人们制陶生产技术有直接关系。
2.掌握了红铜的冶炼技术,之后才是青铜合金。
二、教育思想主线青铜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要学生了解这个最为重要的,即艺术源于生活,劳动创造了艺术。
以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三、教学方法1.通过对青铜器发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作品的造型、纹饰、功能等上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提问、归纳、总结。
使学生了解青铜文化的历史内涵。
2.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是:a.青铜器日用器物在造型和纹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重要时期。
b.青铜工艺在这几个时期的变化特点。
c.奴隶社会辉煌的青铜文化。
学情分析:本课面对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处于这个学段的学生,通常对艺术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感知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很强。
对于本课的内容的理解应该是有一定基础,但是对其的纹饰的内涵就难了。
同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体会和继承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中国传统艺术的根脉之一——玉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从玉的起源说起,有侧重地介绍了玉器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地位、意义以及其特别的制作工艺、人们在长期使用和鉴赏其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审美倾向等。
玉器最繁荣的时期离现代很遥远,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其特殊意义的难度,因此,教师课前要仔细备课,认真搜集材料,尤其是搜集一些内容准确又生动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了解玉石文化。
学生分析: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玉就有独特的情感,并在长期使用中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是比较喜欢的;但由于玉器是珍贵工艺品,学生平时又不易直接接触到,所以鉴赏时又存在难度。
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展开教学,并尽可能地借助图片或视频资料满足学生的视觉需求,加深其对玉器的认识。
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并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的了解。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我国古代玉石艺术的特点,能够对自己身边的玉器及相关工艺品进行一定的欣赏、交流、评论。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古代玉石文化,感受玉石精品所体现的中华智慧与创造才能、所承载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
通过古代玉器的出现和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于发展。
了解中国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对工艺美术有一个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各种玉石的特点和它们的寓意。
教学过程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中国玉文化一、热身加引言:请同学们说出尽量多的有关玉的成语、诗句、俗语等,(如:玉树临风、冰清玉洁、昆山片玉、金玉良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石俱焚、化干戈为玉帛、一片冰心在玉壶、玉不琢不成器……)并说说,玉在里面都代表着什么?老师总结:古人说,石之美者为玉。
玉从被发现之日起,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美好的化身。
人们对它的喜爱从未改变,在我国,甚至把它神化、人格化,并对它充满着敬慕之情。
美术高中人教新资料(传统艺术的根脉)说课稿【一】授课课题:《传统艺术的根脉》3【二】授课时间:3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及其进展。
2、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美学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玉器的丰富内涵、陶瓷意识的审美观、青铜器的社会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妨碍。
【四】教学重点:艺术成就和美学特点。
【五】教学难点:内涵及文化层面的理解。
六、课业类型:讲授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八、教具学具:教材,ppt九、板书设计:十、教学过程:导入:青铜治炼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伟大的青铜时代,历经了夏、商、周,持续了1500多年的时间,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古代中国迈开了世界文明史上领先的步伐。
在中国发明的青铜器,不管是数量、种类,依旧精美程度,在世界上基本上首屈一指的。
【一】青铜是什么?青铜:红铜、锡和铅的合金。
红铜的熔点高,软。
溶化困难那。
加入锡和铅降低熔点,增加硬度。
青铜器的铸造成功,是人类快出时期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课后小辞典〕【二】青铜器提问:你明白得最有名的青铜器是什么?A商代司母戊鼎1鼎文化〔1〕提问:鼎是做什么用的?功能?鼎原始社会日用的饮食容器。
商周进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礼器”。
〔2〕提问:鼎象征什么?看看这些文献和成语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用鼎制度,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文献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成语: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用作“别上下,明贵贱”2挖掘故事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挖掘工作是隐秘进行,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