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 格式:docx
- 大小:27.23 KB
- 文档页数:5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批判和深刻反思,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现代的认知的扬弃,是在目睹了西方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诸多灾难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我国当今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标签: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后现代”一词最早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后现代思潮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广泛,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后现代话语开始在全世界流通。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时代化”意义上的一段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现代”的扬弃和批判。
笔者更倾向于“现代与后现代视为一对处于长远结合关系中的两个东西,在这种长远的对立关系中,后现代持续不断地指出现代所具有的限制。
现代与后现代只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视角,而不是前后相继的历史时期”。
“后现代的‘后’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是我们假想的一个时代转折的起点。
”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反应,同样,后现代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旧有的知识体系破碎,过程化和多元化成为两大主要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给人们太多的束缚,在闲暇的时间里,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实际上,也不过是‘假释’出狱过一个星期天而已。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这一切唤醒了人们对理性的失误和对传统信仰的反思。
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破坏,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人文精神的急剧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者清醒地看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这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
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
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
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
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
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
”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
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
”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
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
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试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建构,及其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理论主张,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影响,启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更好地走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科技和理性。
只有采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和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措施,才能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极端成熟而又危机凸显的背景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以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思、批评和超越为旨归,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为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我们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源于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生及其反思,以造成现代文明弊端的、体现现代化精神本质的现代性为批判对象,以对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的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为批判内容,主张消解主体性、反理性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更注重对现代化的建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提出要为现代世界制定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倡导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主张开放、平等、对话和合作,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
2、后现代主义坚持反理性主义,肯定和张扬非理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对技术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而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的思想,批判和重构理性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张扬非理性纠正理性主义的过度。
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与现代化进程随着时代的变迁,文艺思潮也在发生着转变。
在众多文艺思潮中,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可以说是最具分量的一个。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近现代中国的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始于20世纪初,当时,开始有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对传统的文化观念。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过于封闭和保守,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文化运动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思潮,它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思想和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是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很多文学家都在这个时期诞生,如胡适、鲁迅、茅盾等。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反映现实,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并且希望在文学领域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此期间,一些新的文学形式也开始兴起,如现代诗歌、小说、散文等。
二、文学革命文学革命是近现代中国的另一个文艺思潮。
它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革,如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政治形势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思想是“文学为人民服务”,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生产力和阶级斗争的现实,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一度成为了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文学革命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文学革命是毫无意义的,只是一种表面的革命,而有人则认为文学革命的意义在于它让中国的文学走向了现代化,使得文学更加接近时代和现实。
三、返朴归真30年代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时期,返朴归真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提出来的概念。
返朴归真的主张是回归到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返朴归真思潮的兴起,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文化性的回归,更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
返朴归真的理念在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很多文学家试图通过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学的方式来创造出更具有地域特色和中国文化魅力的文学作品。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九十年代以来海内外知识界就的"后"进行了持续的讨论,构成"新时期"之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热点。
本文无意对这场尚未充分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作任何。
因篇幅所限,也不拟对"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这样的基本概念作详细的说明。
在此,我只想从一个表面问题入手,谈谈"后现代"与"中国"这两个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和矛盾,进而探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性的深层关系。
首先我想对以下讨论的前提作一点说明。
第一,从"近代"到"现代",从"现代"到"当代"的阶段论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极为不同的含义。
在此我们关注的不是中国史范围内的具体分期,而是全球范围内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范式的整体性变化。
这当然是一个极为庞大、复杂的历史问题和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宏观上大致把握住问题的要旨。
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著《后现代主义的假象》(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中简明厄要地归纳了"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他写道:"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与这些启蒙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他指出,这种思潮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的新形式",诸如瞬息万变的、非中心化的技术领域,消费社会和文化;这种新的物质环境造成了传统的制造业被服务业、业和信息产业取代,也促成了传统的以阶级为核心的领域向各式各样的(基于族裔、性别、社区等的)"身份认同的政治"转化。
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学术的解放力量,曾经风靡过中国学术界。
现代性这一概念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国内。
然而现代性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却可以追述到一个世纪之前。
本文试从现代性概念的梳理、限定,现代性在中国的接受与拒绝的原委的辨析,来探讨现代性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启示。
一、“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当我们试图将西方学理概念引入到东方学术视野中时,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困境。
一方面西方学术思想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逐渐的演变发展的,比如说文学就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我们要在一个动态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将这些理论概念同时拿来吸收理解,弹劾容易。
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又注定了此种研究具有了比较的性质。
汪晖将此描绘为“一种时间性的空间关系”。
而回到现代性问题,就变成了现代性程度有差别的中西关系。
现代性理论以中性的理性化为特征,将空间上时间并列的文化关系置换为时间上的普遍关系。
现代化被理解为与西方趋同的时间性赶超关系。
理解现代性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绕不开对西方现代性概念进行梳理,而将现代、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进行辨析,可以更好的帮我们理解现代性的内涵。
根据英国学者的考证,“现代性”(modernity)一词首先出现于1672年,主要是在音乐方面使用的,亦即现代性主要与声音和语调有关。
而一般公认的、并有较大影响的则是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的一句名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今天,现代性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了更多的内涵。
而透过众说纷纭的关于现代性的界说,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见解:1、现代性就是理性化。
马克斯·韦伯是首位对现代社会进行合理化分析的理论家。
在韦伯看来,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合理性”,可以说,欧洲的现代化和合理化是同一历史过程,而这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的理性化、经济理性化以及政治法律的理性化。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这些变革和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十分丰富多样,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后现代派、女性文学等多个方向。
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入,中国文学开始走向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性,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艺术形式。
在中国,鲁迅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等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呼唤个体的解放和人性的觉醒。
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语言的游戏性和相对性,强调个体的多重身份和文化的碰撞。
莫言是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等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揭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个体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和真实感,追求对社会底层生活的真实描写。
余华是中国新写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活着》等通过对农民命运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坚韧和生命的意义。
后现代派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现代派文学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相对性,拒绝任何形式的权威和规范。
席慕蓉是中国后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雪落香杉树》等通过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和意象的运用,探索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的意义。
女性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潮。
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长恨歌》等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呼唤女性的觉醒和自由。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性。
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的几点思考罗荣渠先生试图开创的的现代化范式,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原有革命史的“反动”,尽管他的现代化模式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但马克思主义本身并不能说明现代化范式是对原有革命史的更大程度的一种修补,因为从罗氏探索问题的角度而言,和革命史观不存在什么交集。
正如前面所说,罗氏对中国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也是在原有的宿命之中去努力开创一条新的道路,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现代化不是一个新的词汇,早在六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更早的时候甚至在“五四”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词汇,很多学者去研究现代化。
但是正如罗氏所说“长期以来,现代化一直被视为资产阶级理论”。
在罗荣渠先生研究中国的现代化理论时,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思潮已经十分强大了。
它的出现正是对现代化的某种“反动”,因为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梦魇,而此时我国的现代化研究才刚刚起步,这得益于罗氏的功劳,他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但是在我看来,罗氏之现代化理论还很不成熟,还只是处于前范式阶段,他的意义在于,我们在探究中国近代史时,有了一种新的方法,即认为中国一部近代史应该是一部追求现代化不断现代化的历史,而不只是革命、革命和再革命的历史,在革命史的范畴里,革命、阶级斗争是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次要的。
即使是革命,其目的最终也是指向现代化,所以通过对现代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同一大生产力状态下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
并且证明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核心的因素,这就否定了以生产关系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时并没有真正的对其核心进行把握,而是过于注重生产关系的改变,并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过于注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以至于新中国的道路十分坎坷和崎岖,同时我们在解释历史时,过于注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过于注重阶级斗争,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弃置于脑后。
【论文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强烈的文化震荡。
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正在影响着中国社会,我们应本着批判和借鉴想结合的原则关注它、研究它,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结合的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传统文化; 现代文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它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
它于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美国和法国兴起,70、80年代在欧美达到巅峰。
后现代主义思潮首先形成于建筑和文化领域,后来扩展到艺术、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
虽然自命或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人并不很多,但其影响却相当深远。
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的生存》的私以为:后现代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许多迹象表明,这种状态"正在以种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
①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而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后现代主义是不能模仿的,它属于复杂、特殊的传统,早已现代化的、发达的工业、后工业西方社会奠定了后现代想象的基础而处在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的中国社会对后现代主义的进入,则应本着批判与借鉴的原则,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创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意识相融合的和谐社会。
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把握,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1. 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而非理性主义则是以对传统理性的"非难"和批判为表征的。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逐渐崭露头角。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于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提出了质疑,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桎梏,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在中国的文学界,一些作家开始尝试以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来创作,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和思考。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体现在对于现实的解构和重建上。
传统的现代主义文学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描写,但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则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构现实,挑战现实的表象和常规。
例如,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通过对于家族历史的多重叙述和碎片化的结构,揭示了现实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对于现实的解构和重建,使得作品更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引发了读者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还体现在对于语言和叙事的创新上。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语言规范和叙事方式,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语言技巧和手法,来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张力的作品。
例如,作家余华的《活着》通过使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以及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方式,使得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生活和情感。
这种对于语言和叙事的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还体现在对于身份和认同的探索上。
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挑战传统的身份认同观念和社会规范,探索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的存在和定位。
例如,作家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通过对于女性身份的反思和探索,呈现了一个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对于身份和认同的探索,使得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考性,引发了读者对于自我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意识在近年来逐渐显现出来。
通过对于现实的解构和重建、对于语言和叙事的创新以及对于身份和认同的探索,作家们试图打破传统文学的束缚,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意识不仅使得中国现代文学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思考和反思的机会。
从后现代视角看中国的现代化作者:张展来源:《活力》2013年第10期[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然有着广泛影响的西方哲学文化思潮,其形成与发展不仅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在我国学界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这不仅仅是因为后現代主义作为一种先进思想对人们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同时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发展观,对其的思考有利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克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缺陷,解决我国现代化的问题,更好的推进和实现我国社会的和谐永续发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西方现代化;中国发展近年来,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迎来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一种反科学、反理性、反民主、反知识、反社会、反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资本主义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这对于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学习机遇,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敲响了警钟。
因为它并不单单是一种文化发展所呈现出的新思潮,在更大的意义上,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其现代化的问题反思和教训总结,体现了西方社会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商业化迅猛扩张所带来的负面结果的怀疑和忧虑。
因而,在我们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时候,要慎重对待西方现代化模式,取精去粕,避免重蹈覆辙。
一、研究背景(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首先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里的“后”并不是指一种单纯的时间序列关系,它的出现也不意味着现代主义或者说是现代性在今天已经消亡,已不再统治我们的生活。
诚如科布教授所说,“现代性仍旧统治着我们的公共生活。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人们,开始了对他们崇拜已久的现代性的否定、批判和超越。
这里的否定,并不是否定现代性的存在,而是否定它的绝对统治,即在肯定和接受现代化带给我们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进步的同时。
渴望摆脱的是现代化带给我们的负担及一系列恶劣的后果。
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现代性的起源与分类按照一般的说法,现代性发源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到18、19世纪之交初步形成,是一个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追求理性、科学和自由的过程。
[1]但其实,现代性的来源要复杂得多。
姚斯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认为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
历史学家汤则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
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
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
现在一般意义上把现代性视为与资本主义同源的东西,但即便如此,资本主义的起源依旧是一个含糊的时间段而决非明晰的时间点。
现代性无疑是一个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内涵比较庞杂。
因此,如果要进行详细的辨析最好先对其进行分类。
韦伯从宗教和形而上角度分离现代性,从而得到科学、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
加拿大学者Charles Taylor的文章《两种现代性》中,他综合了一般国外学者对于现代性的理解,提出了现代性的两种模式,其一就是从韦伯的思路发展出来“科技的传统”,出发点在于所谓现代性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从西方的启蒙主义以后,理性的发展,工具的理性,工业革命到科技发展,甚至民族国家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资本主义,这一系列的潮流是不可避免的。
韦伯当时创出了一个名词,叫“合理化”。
这个传统后常为一般的社会学家所用。
在科学现代性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视域下审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暴露了很多弊端,当时的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于是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
起初这种理论是站在批判否定的角度解构现代社会,但这种理论并没有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理论界兴起了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这一理论对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有独到见解。
中国也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本文意图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相关角度剖析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启示现代主义的尘埃还未落地,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便如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大多数学者都肯定这一说法:发端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运动自19世纪起便成为西方国家遵循的真理。
到底何谓现代性?众说纷纭,比较著名的有关现代性的概念有如下三个:一是吉登斯将现代性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它包括从世界观、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的一套架构;二是哈贝马斯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三是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
【1】不论从哪种角度对其定义,现代性的核心价值都在于崇尚理性,反对神学的统治,重视人的价值,主张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此岸”的幸福,现代性作为一种价值观,在其发展的早期,对促进人类的解放,摆脱宗教神学的控制曾经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大多数西方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崇尚工具理性,科学至上而造就了“单向度的人”,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之后,现代主义才逐渐成为人们反思的对象。
与此同时,后现代主义思潮风起云涌,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这股思潮方兴未艾,并逐渐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发展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流行于欧美地区并随后波及整个世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最初出现在文学、建筑领域,到70年代和80年代又蔓延到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向各个学科的渗透使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充满歧义。
徐大同先生将其分为三类“文学艺术与建筑上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化和社会政治批判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的现代化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化负面效应的一种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科学技术;理性;现代化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特征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进程而来的矛盾和冲突逐渐暴露出来。
促使思想家们开始对现代化进程进行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的结果。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以下主要理论特征。
第一,反理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大力颂扬人的理性力量,倡导通过理性去认识客观世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
借助于近代自然科学,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然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上了人的对立面。
这就抽掉了视自由、理性和主体性为生命的西方人的生存根基和价值、信仰根基,把他们抛入了价值、信仰和生存的真空,也促使人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
尼采被称为由理性转向非理性的转折点人物,他对理性的攻击动摇了理性主义的大厦,从而
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真正先驱。
他认为“世界除了强力意志外,什么也不是。
”尼采对强力意志的推崇贬低了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对理性的崇拜。
正如马尔库塞评价道:“尼采揭露了那个作为西方哲学和西方道德基础的巨大谬误;就是把事实当成了本质,把历史条件变成了形而上学的条件。
”在尼采看来,理性不是世界的主宰,权力意志才是世界的主宰,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工具,对人是否有利是衡量真理的惟一标准。
尼采的反理性主义后来被后现代主义推向极致。
第二,反人类中心主义。
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中心主义在现代西方社会愈演愈烈,这种观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冲突。
人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宰,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提出了“上帝的死亡”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人的死亡”,主张要用对自然的和谐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从而消解人类中心主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者拒斥人类中心论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倡持续发展,重新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自然界。
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由于后现代主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后现代主义开始衰落和分化。
耐人寻味的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衰落并出现分化时,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却成为了知识界关注的热点。
”后现
代主义思潮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中国的国情是分不开的。
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西方一些颇具影响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
后现代主义正是这些思潮中的一种。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人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有利于我们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缺陷,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第三,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时间概念,它对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西方现代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的揭露,有利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从中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负面效应的批判,无疑对中国现
代化进程是一份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认识资源,具有启示和反思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启示。
第一,科学技术和理性要充分发挥其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和理性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我们不能拒斥科学技术和理性,而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弘扬理性传统。
第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总之,对于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反思和批判西方现代化的社会思潮,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说就如同一面镜子。
我们只要吸收了其中合理的成分,就会对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警惕,从而避免重蹈西方国家的一些覆辙,更快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尼采.权力意志[M].商务印书馆,1993.
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