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9卷第2期2009年06月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9No12J un.2009文章编号:1673-0453(2009)02-0094-05后现代主义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安 岭(江苏科技大学南徐学院,江苏镇江221005)摘 要:后现代主义既是历史上最复杂的文化思潮,也是特定的历史状况,它同时具有激进、建设和庸俗三种形态。
后现代主义反对追求“普识性真理”,认为这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关注意义和公平;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继续与重写,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的统一。
它促进了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把握,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和研究倾向的积极化。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心理学;文化背景;多元化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一、后现代主义及其形态后现代思潮是20世纪中期发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迅速波及整个世界的一种文化思潮,它是西方发达国家由现代工业社会转入“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对现代西方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的一次重要变革。
[1]157“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种思潮。
”[2]62“后现代主义的性质,与其说是一系列观念,不如说是一种需要阐明的历史状况。
”[3]前言2也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人们关注内容的一次转变,并为此进行了大致的时间划分。
如果说前现代时期在本世纪(指20世纪,作者注)头20年占主导地位,现代鼎盛时期在第二个25年占主导地位,那么,第三个阶段则出现在二次大战之后,即1950年前后。
如果说头一场运动将文本视为表现其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第二场运动将文本视为其自身的目的,那么,这第三场运动则认为文本对自身提出质疑,更确切地说,它对自身与读者、观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在心理学上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心理学相对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
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机械决定论,也反对精神分析性本能决定论,主张把现实社会的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强调研究人类的现实经验、价值和意义,关心人的本性、创造性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
这些主张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
他们的研究倾向和对人性的看法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们心灵的困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动态。
因此,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对于弄清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哲学起源和社会文化背景,开拓心理学研究的视野,探索学科渗透与交叉的思路,促进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共同的思想特点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很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评价的,一方面它们的组织结构十分松散,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观点又颇有分歧。
但对某些主要问题的看法它们又确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两者虽然没有因果上的渊源关系,但共同的思想倾向却把它们联为一体。
这些共同特点是:(一)反对唯科学主义西方社会是靠发展科学技术而兴盛起来的,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同时,一种盲目推崇科技的作用,甚至把人当作机械或动物来研究的“唯科学主义”思潮也在泛滥。
从而造成现代西方社会许多人深感人生的价值、意义丧失,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增无减。
面对这种现实,后现代主义者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强烈反对这种极端的、唯科学主义的倾向,而主张把“理解”作为研究人的基本标准。
被称为“解释学之父”的狄尔泰认为,研究人的科学光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不够的。
对人性的思考只能用人文科学特有的方法,这就是“理解”。
因为理解是把对象看成和你一样有价值、有意义的主体。
当代著名的德国解释学家伽达@①(不清)尔把理解问题确立为解释学的核心。
在他看来,理解是理解者在解释自我,在理解他人中来理解自我。
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作者:朱于悦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
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是在社会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彼此融合,相互渗透,最终才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
所以,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既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有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一种融合性的思想观念。
然而,根据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在未来怎样发展,它还远远没有可能成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主体的地位,但是我们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是构建社会心理学城堡的一部分。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一、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是由“科学”这一主题构成的,主要是以科学办法和科学技术来揭示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内在真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的确是融入了现代社会的观点想法。
另外,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而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也将成为时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后现代社会心理学以“科学”为基础,加入对人类内在心理的探索,以及对社会时代发展下的精神含义的研讨,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究,构成了所谓的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
以上诸多观点,主要是向广大读者阐述个人所理解的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揭示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实质内涵,并通过一系列的叙述,折射出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产生原因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出现,对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
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既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又是社会心理学的一部分。
本文针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从其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前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思潮。
在这个思潮中,对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人类的理性本身已经认识到了它的限制性和有限性。
人们往往会被文化、语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所影响。
主张认识叙事和相对主义的思潮影响了公共场合中的知识、教育和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心理学研究。
在中国,后现代主义对于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是十分珍贵的。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和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生发的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思想家们开始认为过度信仰理性的哲学灰暗的。
理性的眼光被认为包含了一种过度抽象和二元性的想法,超越了人类的现实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因此,有必要尝试寻找一种不同的哲学思潮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现实。
这种思潮最终演化为了后现代主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现代主义逐渐发展成一种关心文化并且批判权力的,多样且十分复杂的哲学流派。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兴起。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如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和米歇尔·福柯等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对称史、群体认同、认识叙事和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后现代主义为人们看待社会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启示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迅猛,然而,面对着严峻的现实,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困境。
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非常重要。
1. 认知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了意义和价值的多元性。
人们的文化、语言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同会使得我们的认识产生差异。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在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过分强调认知到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情况十分常见。
这种趋向导致了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忽略了主体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意义和价值的多元性,同时也认识到人的主观因素的重要性和社会环境的作用,那么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
2008/1172后现代主义文化中的 人本 理性廖思湄摘 要: 以人为本 理性思想原本提出的目的是反叛 以神为本 的宗教理性原则,表现人是世界之本源状态和内在结构状态的人本观念。
后现代主义 人本 理性并不是对 以人为本 的理性精神的科学诠释,它的主旨是体现当代社会下的消极人文理性价值,尤其是后现代状态下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毁灭。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张扬了人性,但同时它又渲染和强化了人为的高度物质享乐意识、追求物质意识,这完全背离了传统人文主义理性的深层人本要求和我们所理解的 以人为本 的理性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
同时,它又违背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高度人性化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精神。
可见,后现代主义下的 人本理性 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无的发自人性心灵深处的自由感性心理活动,是人处于一种极度状态下的人性的和谐和感情升华感应过程,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完全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狂想的、误入歧途的 人本实践 或 人本体验 。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人本;理性;中图分类号:G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1-172-03作 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41引 言后现代主义文化理性价值中所体现的理性精神实质上体现为一种标准的人文理性,或者说,后现代主义文化 理性 原本就是作为 人文精神 的要素来体现一种合理的社会存在的。
当初,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理性源于一个内容繁杂和意义宽泛的术语概念,最早是被用来泛指某些建筑风格的人工雕琢或哲学观点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带有一般意义的人本学说、一种非理性化理论行为规范、一种充满感性的主观行为。
从文化上说,人们完全可以把后现代主义人本看成是对现代主义主观感性的一种顺应、一种趋同,因为它等同于现代主义的那种主观乐于从人的主观感悟出发,以极为人为和主观的姿态进入后现代主义生产模式下的商业氛围和大众消费市场。
后现代思潮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联作者:李俊一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24期摘要:在现代科学视野和科学哲学理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汹涌澎湃的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之下,素有人文精神与情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自然地与后现代视野逐渐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与后现代视野具有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协同发展。
以此为契机,打破科学主义心理学的框架、教条与桎梏,重新构建心理学的体系。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1.引言如今,后现代主义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做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思考和诠释。
而且,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涉及哲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许多研究领域。
但出于种种原因,后现代主义这一挑战始终在大多数学者那里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反响。
尤其在当下科学主义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下,一些现代主义者这样描述道:“后现代主义者应该被理解为一些宗教狂热分子,或者被理解为打破上帝偶像的破坏者,而根本不能被视为现代科学和艺术的智者。
”当然,某些学者对后现代思潮持着排斥立场并不那样尖刻。
持温和拒斥态度的不乏其人。
尽管他们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从总体上看是一种不可接受的东西,但也都承认后现代主义并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一无是处,而是包含着许多有用的观点。
另外,有人则对后现代主义思潮采取了一种积极认同和明确接受的立场。
尽管在对后现代主义基本思想及其所含相应研究模式的理解和阐述方面不尽相同,后现代主义却并非只包含某些可以用来补充,修正现代主义研究模式的观点而已,而是蕴含着一种与现代主义研究模式完全不同的研究模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大势力,产生于20世纪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面对行为主义的现代主义研究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建立者如罗杰斯、马斯洛、罗洛梅倡导人文科学的价值观,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无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们各自都已经渗透到了心理学研究与职业的许多方面,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两者虽然哲学基础并不相同,基本观点也有很多出入,但许多主张也是不谋而合。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的启示马晓羽;葛鲁嘉【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后现代心理学随之兴起.后现代社会心理学对当代主流社会心理学提出了质疑和批判,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开展.后现代主义思潮为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包括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考虑文化的因素以及在网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研究.【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63)001【总页数】6页(P110-115)【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社会心理学;中国本土社会心理学【作者】马晓羽;葛鲁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是与现代主义思潮相对应的文化思潮,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风靡整个西方并扩展到全世界,成为当今世界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思潮。
它反映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社会心态带来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是遵循理性和实证的原则,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旨在破除对理性、科学的绝对信任和盲目崇拜,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反对个人主义,提倡创造性,倡导多元论。
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具有尖锐的批判性,其刚刚兴起就迅速波及到世界的各个文化领域,包括艺术、文学、历史、政治、道德等多个领域,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社会心理学(一) 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内涵198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Gergen在国际心理学大会上作了一场名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专题报告,从此标志着后现代心理学的兴起。
后现代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霸主地位给予质疑和批判,主张反对现代心理学的文化中心主义、科学实在论和个体主义的理论预设。
101373 心理学论文后现代主义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涵我们现在已处于后现代这个时代,并受其影响:过去我们是强调一个单极的世界,现在强调多极世界;过去只有几个少数权威说话,后面慢慢呼唤民主;过去只有几个人独白,今天我们强调要对话,让更多人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从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我们的生活都已经悄然地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冲击下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后现代是什么?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反叛、抗议或者一种批判的情绪、氛围。
只要有现代主义标签的,都要怀疑、否定、批判。
姚大志在《现代之后》中提到,要弄清什么叫后现代主义,首先要了解现代主义。
(一)什么叫现代主义所谓“现代”,欧美即指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过程,中国指的是从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段时间。
本文论述的是西方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所以此处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段过程。
“现代性”(modernity)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
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特别是启蒙思想被看做是现代主义的。
启蒙思想可以用俩条标志来分辨。
第一,启蒙思想相信宇宙自然法则,并且相信人也是受自然规则的支配,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就是回归理性。
理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启蒙思想家们的信条则是凡是和理性相违背的都应该被打倒。
第二,相信理性能给人类带来光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理性支配社会规律发展的结果。
启蒙思想最大的两个成果便是科学与民主的思潮的风靡。
启蒙思想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反省和终极自由,首先是个人的自由,其次是理性的自由。
即所有人类历史都趋向一个作为终极目的的自由王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统治)。
神话就是关于人的神话,人的主体性的神话,启蒙需要靠人作为主体这一神话来实现这两大理想。
(二)后现代主义批判什么、反对什么弄清了现代主义,那么什么叫后现代主义就非常清楚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
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但人本主义却也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的是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贬低人的价值与尊严的倾向,反对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还原为环境刺激、生物驱力、本能冲动等低层次运动,主张以整体论的观点看待人,研究人独有的体验,如自我意识、爱与关怀、挫折和焦虑、选择与责任等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建筑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人作为人,有独特的“本质”,不同于其它物种。
人既不被环境所决定,也不为生物本能所驱使。
人具有独特的意识体验,有选择的自由,自由意志是人的本质属性。
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核心价值观。
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出发,后现代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自由意志、选择与责任等概念是一种社会建构,是文化历史的产物。
它们仅仅是一些语言范畴,并没有一个相应的“心理实在”作为其的基础。
在传统人本主义者那里,个体的主观体验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独特的主观体验。
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处于意识体验中的个人。
但是后现代心理学家挑战这一观点,认为假设主观体验的存在意味着接受主一客两元世界的存在,但是这样一种划分并没有实在的证据,在哲学中也早就受到批判。
事实上,描述人的体验的方式各色各样,每一种方式都与体验者的文化有关,个体根据所属文化提供的语言、范畴建构自己的体验。
所以,主观体验是一种文化建构,而并非一种“心理实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其它核心概念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例如,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概念,后现代心理学家指出:“以往认为,传统人本主义的自我概念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而现在自我仅仅被理解为是对话性质的、话语的、使用语言的个体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依据传统人本主义的观点,个体具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具有理性、能动性、选择性,不受环境或生理等其它因素的控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GUANG XI UNIVERS ITY FOR NAT IONALITIES (Ph ilosophy an d S ocial S cien ce Edition)2006年12月哲学社会科学专辑199GXMDXB心理学唐健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唐 健[摘 要] 自冯特以来,心理学主流思想走向科学主义,这种走向隐含着本质主义和还原论的倾向,且日益彰显。
其负面效应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消解。
当今心理学界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开始对之进行反思。
本文就此展开述评,兼以文化心理学为例,追溯其发生发展过程。
[关键词]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中图分类号] G4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3887(2006)ZJ02-0199-03我们所要谈的心理学基本上是西方的,所谓后现代主义也是舶来品。
因此,在推论这些问题之前,最好是明白一个前提条件:西方的思想传统是什么?金岳霖先生说过,西方思想的核心就是logos,就是理性主义。
从柏拉图开始,到笛卡儿的唯理论一直到现代,基本都是这样。
所追求的是知识,是对事物、世界的理解,探询本原是什么。
这与中国人看重现实,论道、求道不同,也与印度人寻找解脱人生苦难,逃离轮回,向往梵我同一不同。
[1]一、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论及后现代主义就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性,而理解现代性又必须了解古代的特点是怎样?简要地说,西方世界在中世纪时期,因为教会的统治和压制,人成了信仰上帝的附属,人也不是自在、自为的。
后来的文艺复兴就将人性的解放作为目标,将中世纪的恢复至古希腊的人文传统。
因此就有了往后的对人的启蒙运动。
自此,西方才进入所谓的现代时期。
现代性就指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开始建立的现代时期所具有的特点。
这个概念比较含糊。
但一般而言,现代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纯粹理性的至上;一是突出人的主体性。
第26卷第4期Vol126,No1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 mal University(Educati onal Sciences)2008年12月Dec12008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叶浩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但是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基本观点也大相径庭。
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话语范畴,而不是一种精神实在。
后现代主义也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一种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关键词:人本主义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60(2008)04-0055-06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的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面对行为主义的自然科学模式和精神分析的还原论倾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早期建立者倡导人文科学的价值观,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研究与职业的各个方面。
但是,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挑战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价值观,使得“那些称之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和对人类尊严、价值和潜能的信念处在了紧迫的关口。
”①在席卷整个西方文化的后现代思潮面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怎样应对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将成为过去?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中人文倾向的主流?一、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但是人本主义思想却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和罗马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就在其著作和作品中表达了人本主义思想。
后现代主义取向心理学后现代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potmodernim)是一后现代主义(potmoderni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义的概念。
以消解中心性、秩序性、明晰性、权威性、决定性、理性等为出发点,以倡导否定性、非中心性、模糊性、破碎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差异性、非理性等为宗旨,对现代主义所尊奉的科技霸权、理性独断、人与自然的对立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强有力的反驳。
后现代文化思潮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哈贝马斯、利科尔、福柯、拉康、德里达、利奥塔德、马尔库塞、库恩、费耶阿本德、罗蒂、劳丹等。
主观建构构建(contructivim)社会建构(ocial社会建构(ocialcontructionim)构建神经生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在研究人的大脑功能时指出,人类根本无法知道外在客观世界,所能知道的只是对这一世界的主观感受。
没有任何外在客观事件可以直接观察获得,必须经过观察者大脑的筛选。
他强调认知过程在人理解和解释周围世界中的重要性。
促使人们从关注行为动机等方面转向认知,注重个人的解释过程和意义赋予过程,探索人解释背后的基本假设。
构建VS社会建构构建VS社会建构构建主义以个人为出发点,重点研究人的感官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必须依据自己的经验模式解释外部事件,因而无法做到客观中立。
社会建构注意则强调人不是孤立的生物,只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才能产生意义,意义存在于不断变化的人际互动中,受到家庭、文化、语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叙事人对现在经验的解释同时受制于过去和未来,故事的讲述总是包含开头和结尾,两者为当下生活经验的解释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指引故事沿着已有的线索展开,每一种故事的解释都具有自己的词汇、逻辑和意义。
主流叙事在个人的故事形成过程中,文化和背景的故事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个人生活故事的基本形貌,它的影响不可忽视。
任何社会都有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流叙事,这种主流叙事不仅充斥整个社会生活,甚至排挤压迫边缘文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作者:————————————————————————————————日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文章来源: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2ﻫ作者:车文博【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且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故后现代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ﻫ【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科学主义/人际沟通【正文】1 后现代思潮的实质及其特征ﻫ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ﻫ1.1 后现代主义经历的4个衍化阶段ﻫ(1)1934~1964年是后现代主义的术语开始应用和歧义迭出的阶段;ﻫ(2)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后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精英意识彻底决裂并呈现一种反文化和反智性的阶段;(3)1972~1976年是正式出现存在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阶段;(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后现代主义概念日趋综合和更具有包容性阶段[1]。
后现代主义已远超出文学艺术领域,而深深渗入到哲学、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法学、教育学等许多领域[2.3]。
其中与心理学有关的思想家有: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哈贝马斯(Jurqen Habermas,1929~)、拉康(Jacques Lacan,1901~)、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福科(Michel Foucault,1926~)、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库恩(Thomas Sam1.2后ual Kuhn,1922~)、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1923~)等。
ﻫ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
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
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
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
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
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
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ﻫ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
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
它由逻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
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2 人本心理学与后现代思潮的一致性ﻫ后现代主义哲学兴盛时期晚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且具有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极端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征,如反主体性、否定自我同一性、反对以人为中心等,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不但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没有直接的影响,相反地,它还因猛烈打击“正常”行为的价值观与动机模式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很大的冲击[5]。
ﻫ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某种相同性[6],且均与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现象相关,他们中间一些人都是参加过反战运动,或是新左派、反主流文化派的成员[7],加上又都受到现象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一定影响[8],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又有一些不谋而合之处[9]。
2.1 抨击科学主义ﻫ西方社会一方面依靠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使整个国家得以富强,民众生活得以富裕。
但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的高视阔步却导致了“合法性危机”,把人当做机械或动物来研究的科学主义思潮泛滥起来,从而造成现代西方社会许多人深感人生意义的失落,精神价值的丧失。
面对这种现实,后现代主义针锋相对地批判科学逐渐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电脑霸权使人淡漠心灵和智能的内在修养而奉行商品世界那种冷冰冰的“外在化”的符号操作[10]。
美国社会学家贝尔(Bell,1919~)指出,后现代社会中人具有两种体验世界的方式: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导致人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的错乱;而宗教信仰的泯灭,超生希望的失落,以及关于人生有限、死后万事空的新意识铸成自我意识的危机。
这样,人们就走到一个生命意义匮乏的“空白荒地的边缘”。
后现代主义一再强调精神价值的重要,重视解决人生的意义问题,重建精神信仰,以便成为维持社会统一的精神支柱。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扬弃了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片面性,表现出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科学主义思潮融合的趋向。
ﻫ同样,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旗帜鲜明地批判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倾向。
他们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和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指出心理学中坚持自然主义和实验主义定向,使心理学模仿物理科学的模式,把实验法唯一化和绝对化,其结果必然导致心理学的非人化,陷入机械主义和还原论的境地[11]。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提出心理学中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本主义取向融合的问题,把实证主义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统合起来,强调研究人的价值与意义、人的本性与潜能、人的自由与选择。
这些主张虽然和后现代主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在抨击科学主义的危害、重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兼容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等方面却不谋而合[7]。
ﻫ2.2 重建人际沟通ﻫ在贝尔看来,后工业社会(美国)是不同于前工业社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各国)和工业社会(西欧、俄罗斯、日本)的新型社会。
其中,前工业社会的“意图”是“与自然的竞争”,它的资源来自采掘工业,它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生产率低下;工业社会的“意图”是“与经过加工的自然竞争”,它以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利用能源来把自然环境改变成为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的“意图”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那种社会里,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同机械技术并驾齐驱。
在主客对立模式瓦解,虚无主义信念解构的情况下,一方面不断写作批判各派思想,到处宣扬自己的一套,似乎肯定了人们共识和沟通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各学派的传述(narrative)无法建立共识和对话沟通。
因此,批判信息社会的沟通扭曲,探讨人类沟通可能的根基,重建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就成了后现代文化的核心课题[12]。
ﻫ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沟通的根基在于人永远处于人际关系的情境(context)之中。
如果人们不想陷入虚无主义的自我矛盾里,就必须由主客对立的思考模式转向“我―你关系”的模式,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实现全面沟通[13]。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从沟通达到理解,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把握,而是一种视界交融(fusionofhorizon)。
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解释者有他自己的历史传统,理解对象也有其历史传统。
理解不是解释者放弃自己的传统去接受理解对象的传统,也不是将自己的传统强加于理解对象,而是解释者通过两种视界传统(原有理解事物的观点和意义系统)的交融,超越自己的传统和对象的传统,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同样地,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坚持从解释学的意义理解的观点和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模式出发,建构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
在布伯看来,只有在相互遭遇中,即每个人在整个地与他面对的东西(人或物)相逢时,人才实现了自己的存在。
因此,人就是交往(intercourse),就是关系,就是与其相逢者的对话。
布伯这一思想模式不仅被马斯洛予以充分肯定,而且在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交朋友小组以及存在分析治疗实践中得到彻底的贯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协调人际交往、重建人际沟通、取得彼此共识视为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所在[7]。
2.3 实现人的个性ﻫ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等人反对黑格尔关于同一性高于差异性、同一性是差异性的“真理”的思想,主张差异性高于同一性、普遍性,是同一性的根据。
后现代主义反对把人变成无差别的抽象化的存在,极力推崇和展示人的千差万别的个性(或人格,personality)。
据他们看来,在沟通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和行动发出一些信息,表达出沟通者的感受、情怀倾向、人格状态、意志动机等,这一切统称之为人的个性。
ﻫ同样地,人本主义心理学也非常重视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研究。
他们早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的时候,就把“经验着的个人”规定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奥尔波特认为,认清每一个人个性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是研究人格心理学的两项基本指导原则。
马斯洛也把“非常独立”、“卓而不群”作为心理健康者的指标之一[14]。
他主张要努力揭示出每个人的性情、素质、藏而不露的个性,以便使他可以不受阻碍地,以他自己独立的风格成长起来。
由上述可见,后现代主义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冲击的同时,又在反对科学主义、重建人际沟通和实现人的个性等方面有某种一致性。
ﻫ【参考文献】1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7~8ﻫ2王小章.后现代景观下的心理学.心理科学,1998,21(4):354~357ﻫ3李铮.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27(1):39~414 Kvale S,Postmodern psychology:a contradiction in abject?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18(1):35~54ﻫ5邵迎生.对当代心理学中文化冲突的后现代思考.南京大学学报,1999,36(4):164~1676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台湾东华书局,1996.537~541;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37~541ﻫ7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台湾东华书局,2001.16~21,357,170ﻫ8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11919 Aanstoos C M eds.Psychology andpostmodernity [Special is sue].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1990,18(1):3~6ﻫ10高峰强.现代心11Kval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198ﻫe S.From the archaeology tothe architectureof culture.La ndcaps K S eds.Psychology and Postmodernism.Sage Public12Gergen K J.Exploring the postmodern:peri ations.London:1992.10ﻫls orpotentials?American Psychologist,1994,49(5):412~41413 DeCarvalbo R G.The founders ofhumanistic psychology.New York: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Inc.1991.6214 弗兰克?戈布尔著(吕明等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