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耕:小说阅读作用题20191225
- 格式:pptx
- 大小:292.23 KB
- 文档页数:38
“小说情节作用题”增分练(时间:30分钟满分: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铁证如山刘春山司马教授是个考古学家。
这天深夜,他突然接到一个越洋电话,是他的外国朋友打来的,说是国外有个拍卖行要拍卖一座中国的观音菩萨像,随后发来了照片。
司马教授一看,不禁打了个激灵。
原来,半年前有座古墓被盗,虽说盗墓贼被抓住了,可他们盗取的文物早就被倒卖得不知去向。
照片上的这座观音菩萨像正是出自被盗古墓,司马教授不禁又惊又喜。
他很快联系了有关部门进行交涉。
因为按照国际公约,被盗古墓里的文物是不能拍卖的,而且还要原物归还。
但交涉结果很不乐观,拍卖行要求中方拿出证据,证明观音菩萨像确实出自被盗古墓。
眼看观音菩萨像就要被拍卖了,司马教授还是找不到证据,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忽然,他想起一个人——土拨鼠。
土拨鼠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出身盗墓世家,江湖经验相当丰富,不过现在不干这个勾当了,还和司马教授成了好朋友。
民间向来高手多,没准他能有法子。
第二天,司马教授提了两瓶老白干登门拜访,土拨鼠就好喝两口,一喝起来嘴上就没了把门的。
三杯好酒下肚,司马教授说出来意,土拨鼠立刻不喝了,他脱鞋抠起了臭脚丫子,司马教授也不在意,知道土拨鼠碰到难题向来如此。
眼看脚丫子都抠红了,土拨鼠还是一言不发,司马教授知道没指望了,起身刚要走,忽然土拨鼠光着脚蹦了起来:“慢着!”“有办法了?”司马教授满脸都是期待。
土拨鼠说先看看古墓再说,于是两人驱车来到了被盗的古墓。
刚进墓门,土拨鼠就皱了皱眉,蹲下身细看,好半天才说:“这是绝户盗。
”“绝户盗?”司马教授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土拨鼠指着地上被炸成齑粉的砖灰说:“看看,墓门是用炸药炸开的,这种盗墓方法最缺德,故称绝户盗。
”司马教授忙于找证据,便催促道:“快进墓室里边吧。
”可土拨鼠还是不动,两只耗子般精明的眼睛滴溜溜乱转,嘴里还喃喃自语:“这是盗墓老手,活干得真漂亮。
”“老手?”司马教授惊问,“你怎么看出来的?”土拨鼠指指四周说:“墓门的封砖都炸成了这样,可墓室没一点损伤,炸药拿捏得恰到好处,不是老手绝对办不到!”他摇了摇头,又接着说,“这下更难办了!老手盗墓后会把文物清理得不留一点痕迹,就怕被发现了。
阅读组合增分练6 小说+论述类+传记(时间:60分钟满分:56分)一、小说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刀笔先生①当梅玉山笔走龙蛇,为“景茂泉”写下一纸诉状后,他成了东安村家喻户晓的人物.②“景茂泉”的当家人张殿一,双手执状,眼睛眯缝着,随字游走,脸上慢慢就开出了一朵颤抖的花。
“好啊!好啊!端得一纸好状!”字,是一笔遒劲飘逸的行书,结体沉熟,骨力深蕴。
上只一句话,却一语中的。
“井在园中,草屋、辘轳、树亦在园中,不涉草屋,不涉辘轳,不涉树,单涉井,所在何哉?"③“景茂泉”凭这纸状子,打赢了与刘家混混的一场官司闹剧,店面门前复归往昔。
④第二天,张殿一着青布大襟长衫,后面跟着提食盒的伙计,顺田间阡陌,一路打听,找到梅玉山的家。
⑤小东屋有一盘炕,炕上摆着一张掉漆的小炕桌。
张殿一令伙计把食物摆上炕桌,没等梅玉山让,就不客气地盘腿坐在炕上,与梅玉山对面而坐,两人相劝饮酒。
酒,正是“景茂泉”的小烧锅。
⑥“好酒啊!味儿醇!有劲儿!”⑦梅玉山的话从小烧锅入题。
⑧“老弟文采卓绝,一笔好字,如今怎落得街巷贩卖鱼虾?"⑨张殿一的话绕过小烧锅,直抵心中疑问.⑩“兄长的小烧锅,名震京西.寒天雪地,拉骆驼、运煤、贩果子的伙计,怀里揣着小烧锅,就敢往前走。
"⑪梅玉山的话尾音高亢,但话题仍围着小烧锅,不离左右。
⑫当年张殿一独闯京城,怀揣家传酿酒技术,想以酒在京城立足。
酿酒需好水。
张殿一见京西一带山青林秀,认定必有上乘水质,四方游走后,果真就打听到东安村刘家菜园里有口好水井,托人花重金买下.“景茂泉"自此一路高歌。
没想十几年后的今天,刘家的孙辈出了一个混混,非说当年卖菜园可没说卖水井。
不但成日寻衅滋事,还将“景茂泉”告到了县衙。
⑬“老弟词锋就邪论邪,让混混的歪心思昭然若揭,才赢了这场官司.”⑭“岂敢,岂敢,是兄长生意做得实在,酒醇价实,天理公道自在人心。
”⑮……⑯话,说得对脾气;酒,喝得通心扉。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28分)棉花糖周波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
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
”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
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
”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
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
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
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
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
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
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
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
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
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
”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
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高考真题语文--小说阅读1.(2019年·新课标Ⅲ卷·T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案】“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小说阅读——捕捉精妙技巧,理解主题深意雪夜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
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少罗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何突破小说阅读“作用”题作者:韩延明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第02期众所周知,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多年来高考的重头戏,而小说阅读又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的首选。
在小说阅读中,有一个题型长期占据“霸主”地位,成为命题者的“宠儿”,这就是对小说中某个情节、环境或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考查。
这种题型的题干中常常含有“作用”“用意”“妙处”等标志性词语。
如2017年江苏卷第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016年全国卷Ⅰ第11题“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答小说“作用”题可以从考查类型及解题方法入手,主要有四个突破口:一、以“要素”为突破口解答小说文本的“作用”题,首先要从小说的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这是因为:其一,小说是关于“人”的文学,塑造人物形象是其主要任务之一。
其二,无论是分析句段的作用,还是开篇、结尾的妙处,抑或重点描写的背景、道具,都与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
其三,小说创作与其他任何文学作品一样,终极目标是表现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作用一定离不开主题。
因此,分析“作用”题,大多都可以与“便于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或升华主题”联系起来,“人物”“情节”“主题”被称为解答小说“作用”题的“一级关键词”,是答题的首选要素。
如2016年全国卷Ⅱ第11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因为是“电话”将两个人连接在一起,文中使用的语言描写就会更多一些,便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在内容的表达上也更加自由。
再者,“电话”将两个人的命运连在一起,情节具有戏剧性特点。
另外,通过“电话”内容,凸显了战争的背景,表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主题。
参考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替,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阅读组合增分练5小说+论述类+传记( 时间: 60 分钟满分:56分)一、小说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 题。
蹲点修祥明1971 年,我在即墨县一个公社里当文教助理。
初冬的时候,公社让我到肖家疃村去蹲点。
铺盖洗刷这一套我自己带,吃饭则由村里统一派饭,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往下轮。
轮到谁家,我一天三顿饭就到谁家吃。
一顿饭四两粮票五毛钱。
即墨是出名的地瓜干县,一年到头,庄户人的日子离不了地瓜干。
有这么句趣话:进了即墨地,踏着两脚泥,吃着地瓜干,放着瓜干屁。
那时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只要你说是即墨人,人家准会说:你们那里出地瓜干啊!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日子更离不了地瓜干。
不过,我进村吃饭,连一块地瓜干的影子也没见到。
他们用过年过节的麦子到石磨上磨成面,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氽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让我吃。
其实,我到谁家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煮地瓜干的味道。
我向他们要地瓜干吃,说干了嘴皮他们也不应。
我自己要去盛,他们捂着锅盖说:“修助理,你是看不起我们吗?难道我们连顿饭也管不起?让你吃地瓜干,村里人非戳俺的脊梁骨不可!”差不多家家都是这套话。
犟不过他们,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炕上吃小灶。
那些馋不住的孩子会在天井的窗外,或者屋后的后窗偷偷看我吃饭,馋得嘴角流出涎水,嘴角翕动,腮帮一鼓一鼓的。
我刚一下炕,孩子会像馋猫一样跳到炕上抱起盘子和碗又扒又舔我于心不忍,只好每顿饭吃个大半饱儿,或者干脆吃个半饱儿,以便把剩下的饭让孩子们解解馋儿。
经过一月多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肖家疃穷就穷在缺少水浇地。
我和村干部决定,在村北河套的泉眼处挖水塘,一是这里地下水多,二呢,把河拦腰截断可以在雨季多蓄些河水,三是在河套挖水塘省工。
真可谓一石三鸟。
傍黑儿放工的时候,我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说:“从明天起,我不吃派饭了。
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
你们送饭的时候,每家给我多捎双筷子就行了。
(京津鲁琼)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三落实训练高效增分小说文本阅读(二)(含解析)不分版本小说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蚕儿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
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
〞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
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
我俩站在教室门口。
“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
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
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
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
“怎么弄破的?〞他问。
“上树……摘桑叶。
〞我怯生生地答复。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
“喂蚕儿。
〞我也不怕了。
“噢!〞他快乐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
〞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快乐了,拍着手,“养蚕的同学多吗?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快乐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
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初夏的黄昏,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
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
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
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一抱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
专题3 小说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1 分析小说情节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糖醋张唐波清①“糖醋张”,是个挺有名气的厨子,也是个挺有名气的铺子。
②张爱国的爹病死得早,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他长大。
张爱国打小就讨厌读书,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逃学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娘也拿他没辙。
③娘有一手好厨艺,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那可是十里八乡第一厨。
④娘的心里打着算盘,老话说得好,饿不死的厨子,冻不死的铁匠,咱就将这门手艺传给儿子吧,也算是替他寻了一条谋生的路。
说来也巧,张爱国读书没兴趣,学厨子可是上心得很。
他做起糖醋菜来,一点就透,一学就会。
⑤张爱国听说城里开餐馆赚大钱,他便一头闯进了县城,开张了一家叫“糖醋张”的小铺子。
张爱国自豪地说,这个“糖醋张”的招牌,还是咱宴请了几位文化人琢磨出来的呢。
⑥酒好不怕巷子深。
这个“糖醋张”的小餐馆,虽然铺面的位置有些偏,可架不住张爱国的手艺精湛,糖醋菜的味道堪称一绝,一传十,十传百,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慢慢地,食客们便四处传播张爱国的神奇传说,那就是什么客人吃什么菜,他只要看一眼就知晓,客人定个价位就行,无须自己点菜,他保准伺候得客人一百个满意。
就因为这个神奇的传说,小县城里的人们,从此便忘却了张爱国的名字,只记得他就叫“糖醋张”。
⑦新来的张副县长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
张副县长下了班,挤进了“糖醋张”铺子,他点了个高档价位,好奇地坐等上菜。
几分钟的工夫,主菜就上了桌,糖醋茄子、糖醋梨,还配了几碟爽口的小吃。
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茄子,外脆里嫩,酸酸甜甜,味蕾全开;张副县长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糖醋梨,酒香扑鼻,沁人心脾,胃口大开。
⑧张副县长乐呵呵地走了。
店里的伙计好奇地问“糖醋张”,你咋就知道他爱吃啥呢?⑨你没看出他是个当官的人?当官的平时大肉大鱼吃腻了,他们就好这口“素”的。
“糖醋张”有板有眼地说。
⑩一帮年轻的白领就是不信“糖醋张”的神奇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