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1)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7.08 MB
- 文档页数:18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2. 教师朗读《宿建德江》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朗读时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收集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内容】1. 教师详细讲解《宿建德江》的诗意和主题。
2. 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活动】1. 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跟随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把握。
2. 收集学生的分析,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宿建德江》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培养学生的诗歌解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 教师带领学生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
【教学活动】1. 学生积极参与诗歌解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2. 学生与同学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诗歌解析过程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的解析和讨论结果,了解他们对诗歌意象和表达手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师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反馈。
【教学活动】1.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所学意象和表达手法。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理解诗中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3.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人寄情山水、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孤独与愁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古诗原文、注释、插图等)。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等辅助材料。
学生预习古诗,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已学过的山水田园诗,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简要介绍孟浩然及其《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诗,那些诗句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看看他又如何以秋江暮色为背景,抒发自己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孟浩然及《宿建德江》的创作背景)教师: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
《宿建德江》就是他在旅途中,面对秋江暮色,心生感慨之作。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世界。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断句。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情况。
4.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5.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6.学生练读,齐读,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尝试理解诗句意思。
2.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解决疑难问题。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朗读《宿建德江》并理解其意境。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多音字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学会运用偏旁部首和形近字的辨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孟浩然的孤寂情怀,体会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的结合。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诗文的欣赏。
二、教学重点(一)课文朗读与节奏把握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生字生词的理解与运用1. 重点讲解“德”、“宿”等字的多音字特点及其组词。
三、教学难点(一)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
(二)诗歌情感的体验与表达1. 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背景(1)展示建德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江水、小舟、树木等自然景观,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简单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及其诗歌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课文内容(1)提问学生:“如果你们是诗人,独自一人在江边,会有什么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2)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课文《宿建德江》的主题——诗人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文朗读1. 朗读示范在开始课文朗读之前,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突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通过示范,让学生对诗歌的朗读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2. 学生跟读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跟读,教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语调。
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连读。
3. 朗读技巧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朗读的技巧,包括如何根据诗句的意境调整语速和语调,如何通过停顿来表达情感的起伏。
引导学生理解,朗读不仅是读出声音,更要读出情感和意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宿建德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宿建德江》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词《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2.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教学难点:翻译古籍古文。
教学方法:听写、课堂比较、解析诗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表关于江河的故事、传说以及好听的歌曲等。
(2)展示图片,呈现江河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课堂讲解(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杜甫时代:唐代(2)了解诗词内容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解析诗词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写作者途中泊船停留在烟雾缭绕的渚边。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临夜思家,客情已愁,但苦思无故,又无办法解决,愁上心头。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此句形容大自然,当时是狂风呼啸的夜晚,树木显得寂寞而孤单。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作者伸手不见五指,静观夜景。
画面衬托江水的清澈和良夜的宁静。
第五句:“三万里河东入海”,远看长江入海口,长达三万里的江水翻腾汇入大海,气度宏阔。
第六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下壮阔的自然美景。
形容高山,像塔一样穿天而起,恢弘大气。
三、巩固练习(1)听写诗词第一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这句话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诗词。
四、拓展任务:假设你是杜甫,写一篇关于此诗的续写。
五、作业布置:背诵本课诗词,并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反思:本课是古诗词中的《宿建德江》。
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涵,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比较丰富,既有听写、解析,又有课堂比较、拓展任务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
(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4)比一比: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
(小组比赛)5)问一问:客人的“愁绪”有哪些?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对照,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
(先写后说)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教学后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公开课教案第【2】篇〗宿建德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德、渚”,理解诗文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与体会,感受诗歌意境,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导入1.谈话导入:分享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宿建德江说课稿部编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宿建德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诗人漫游吴越时所作,描绘了建德江日暮时分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旅途的愁思。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首诗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感受唐诗的魅力,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诗歌感知能力。
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意境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寂寞之情,体会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领略古诗的韵味。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自的见解,共同解决问题。
《宿建德江》课件语文统编版五四制初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语文统编版五四制初一教材中的《宿建德江》一诗。
具体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读,分析诗句的意境、韵律、修辞手法等。
涉及的章节为第三单元“江河流韵”中的第二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背诵《宿建德江》,感受诗中的自然美和哲理。
2. 分析和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分析和解读《宿建德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抄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江河流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宿建德江》,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和意境。
3. 诗句解析:详细解读诗句,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拟人等。
a. 对偶: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 拟人: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宿建德江》的鉴赏题,指导学生如何答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并解读诗中的另一句名句,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诗句名句2. 修辞手法a. 对偶b. 拟人3. 诗人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宿建德江》中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a. 江水、月光、云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
b. 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感慨。
c.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心感受和表达。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分析和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理解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