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宿建德江1-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多音字“宿”,理解“烟渚”等词语的意思2、能有感情的读诗,理解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学难点:对“客愁新”“野旷天低树”的理解,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写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介绍背景:1、上个月我们曾在这里和五年五班的郭老师上过一节古诗课,还记得那首诗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我们一起背一遍吧!3、孟浩然与李白告别去扬州那年,他四十岁。
孟浩然从二十几岁便离开家乡湖北远赴京城长安,他希望能以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求得官职,然而在京城十多年间,他在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结果均以落榜告终!心灰意冷的孟浩然便返回襄阳老家开始隐居!三年后,心有不甘的孟浩然决定再次离家,去江南一带游历,他要广交朋友,希望四十岁的自己还能够有机会谋得官职!于是这年春天,他在黄鹤楼与李白挥袖告别满怀希望出发!出去秋来,一转眼半年过去,孟浩然的发展依然很不如意,这天夜晚,他泊船于建德江畔,眼望四周景物想到自己前途渺茫,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五言诗4、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二、看题目,结合预习1、说说对诗题的理解2、认识多音字——宿并理解字义3、理解建德江关于作者孟浩然还有谁想补充吗?4、那么孟浩然夜宿建德江边到底看到了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视线去建德江边看一看。
三、出示古诗,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四、结合预习,用四单元学过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弄懂诗意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建议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或小组交流完善(出示思考问题:1、诗人夜宿江边看到了什么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五、逐句汇报1、看到了什么:看诗句,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以下词语:烟渚日暮野天树江月2、重点:“客”“愁新”的理解:出示诗经节选说明,本来不如意夜晚不能回家更增添了一份忧愁3、拓展借月抒怀的诗句——读读体会六、1、看板书,回顾全诗,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些景物的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忧愁。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1.课件、黑板、粉笔、教案
2.适当的音乐和影像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问答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
提问:
•你知道宿建德江吗?
•宿建德江是哪位人物?
•你知道宿建德江有哪些成就?
第二步:阅读文献
提供宿建德江有关的文献,供学生阅读。
第三步:展示图片
通过展示宿建德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事迹。
第四步: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宿建德江的成就,归纳总结宿建德江主要的贡献。
第五步:展示成果
每个小组发言,展示他们的成果。
第六步:课堂讨论
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第七步: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化对宿建德江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宿建德江的生平事迹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文献、展示图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逐渐对宿建德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目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德”,通过字形了解“德”的内涵。
2、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3、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4、背诵全诗。
重难点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初步了解借景抒情。
难点: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意,想象秋江暮色中诗人孤身一人停宿于建德江的画面,体会诗人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初步了解羁旅之思。
教学过程一、诗文回顾,情境导入师简介羁旅诗后展示相关诗句,全班齐读,而后师创设情景导入。
PPT展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师引入《宿建德江》:唐代诗人孟浩然孤身一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的时候也写下了一首流传至今的羁旅诗《宿建德江》,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感受孟浩然的情思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羁旅诗有个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羁旅诗大多抒发思乡思亲之情,便于体会诗人在《宿建德江》抒发的客居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解读诗题,初读感知1、学生字:齐读课题,师指导书写“德”, 通过字形讲解“德”的内涵2、解诗题:读了诗题后,你读懂了什么?预设:“宿”的意思,“宿”住宿、留宿。
“建德江”是一个地名。
诗人正在建德江留宿。
师生对话中点出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3、初读诗歌,疏通字词,读出节奏(1)个人读师点评,指导读音:“烟渚”的“渚”,多音字“宿”“泊”(2)自由读(3)点名读,点名学生评价(4)PPT展示节奏,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设计意图:多种方式朗读,把握朗读节奏,体会诗歌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1、借助创作背景悟情介绍诗人写作背景,PPT展示,全班齐读师:你们觉得求官不成、仕途失意的孟浩然是什么心情呢?预设:“愁”“愁苦”……(板书:仕途失意)设计意图:联系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情,是学诗的重要方法。
宿建德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初中)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语文是初中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年级作为初中最后一年,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的时期,也是面临初中升学考试的重要阶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文章是《宿建德江》,是一篇少年题材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宿建德江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不断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少年形象。
通过本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语言表达等方面,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变化等内容;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予以描述;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寻求真理;4.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从而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示。
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2.运用适当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描述;3.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从而能够准确地描述文本;2.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介绍小说《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内容,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宿建德江》;2.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本中的关键词汇、人物性格和情节变化;3.学生针对文本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理解文本的主旨和含义。
3. 语言表达1.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情节、人物进行描述,并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和汇报,同学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思考反思1.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宿建德江》中的主题和内涵;2.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阅读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六、作业布置阅读小说《宿建德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想并进行反思。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3《宿建德江》教学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
重点分析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重难点分析难点分析这首诗中,诗人内心的孤寂学生较难感受,因为六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少。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羁旅的愁怅,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 1、在唐朝,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
然而,有一位常年隐居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的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漫游吴越,途经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明月当空,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于是孟浩然写下了这首诗《宿建德江》,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孟浩然。
2、简介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人。
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与另一位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理解诗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宿建德江就是留宿在建德江的意思。
4、学习多音字“宿“。
5、师范读古诗。
理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思。
移舟:滑动小船的意思。
泊:停船靠岸。
渚指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客指旅客,这里指诗人自己。
这两句是说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游子心头又涌上几分愁绪。
6、师范读后两句诗。
旷空旷,辽远的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低。
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面上,仿佛和人十分亲近。
7、理解诗人哀愁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这是穆记写出了日落黄昏,江面上烟雾迷蒙的画面,同时又是客愁新的原因。
当晚,寻常人家一般是都会聚在一起用餐,闲谈,正是一家人热闹温馨的时刻,然而,这是诗人却孤身一人面对着茫茫烟雾。
悠悠江水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回忆,仕途的失意,千愁万绪不经涌上心头。
诗人怀着满腔愁绪在舟中茫然四顾,望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因为原野空旷,视野广阔,以致远处的天空看起来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因为江水清澈,月影倒映在江中,江上的月和船中的人无比的接近。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德、鹊、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有关诗词的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德”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玩两组“飞花令”(“月”和“雨”飞花令)。
看来,大家的诗词储备量还不错,一起来读读下面这两组诗词。
课件出示:月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有关“月”和“雨”的古诗。
我们先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3.板书诗题,齐读课题,简介诗人。
课件出示: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孟浩然的一生中交织着复杂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早年他热心功名,然而科举失利,饱受打击,终因没有得力的引荐,不得不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人生的大多数时间。
【设计意图】以“飞花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与热爱,为学好本课古诗词作情感铺垫。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疏通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诗,同桌互助纠正诗句读音。
(2)指名读诗。
指导读准“渚(zhǔ)”的字音。
(3)指导书写“德”,书写时注意右边“心”上面的一横不要漏掉,学生正确规范书写3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多音字“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宿建德江》。
2.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画面,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孤寂愁苦之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诗,直奔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宿建德江》。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把诗句读顺。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1)第一行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泊”,pō(湖泊),在这里是“停船靠岸”的意思,读作“bó”。
(2)“泊烟渚”的“渚”是翘舌音,“日暮客愁新”的“愁”也是翘舌音;最后一行诗中,“清”是后鼻音,“近”是前鼻音。
3.合作朗读,读出节奏。
读诗不光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
请各小组比赛读,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四步读法,读懂古诗1.回顾“四步”法。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学习古诗“四步法”吗?(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2.知作者。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你们在课前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现在说说对他的了解吧。
(生交流)(孟浩然生于盛唐时期,字浩然,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早年有满腔政治抱负,2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各地,广交李白、王昌龄等诗人好友。
用诗文向高官推荐自己,想要为官,没有得力的人举荐,没能实现。
)(2)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榜了。
于是他南下漫游吴越,途径建德江时,天幕低垂,月色当空的景色触发了诗人心中愁绪,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诗人资料及诗词的背景资料。
2.诗词作者与文字资料课件;水中间的小块陆地课件;三首诗词意境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本课三首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人诗句连连看1.出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诗人对应连一连。
2.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相关诗句连连看的游戏形式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夯实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
二、课前预习成果展1.借助拼音读好古诗词。
(1)指名读诗词。
2.交流作者资料。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大部分作品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自主预习的引领下自学教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教材内容。
对作者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感悟其写作风格。
三、品析字词悟诗情(一)《宿建德江》1.释诗题。
宿:住。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宿建德江:诗人乘船路过建德江,傍晚停船靠岸休息。
2.明诗意。
过渡:同学们,此时留宿在建德江的孟浩然,能安然入眠吗?不能入眠的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静静地默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诗里的哪个字、哪个词在向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可以做做记号。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宿建德江》教案及反思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宿建德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德”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想到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1.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呢?(出示课件:音频,古曲)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诗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在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出示课件,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理解诗义。
2.出示课件: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宿建德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动机,理解诗词的含义;2.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3.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课件或黑板、粉笔3.《宿建德江》的诗词内容和注释4.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江边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江河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江河的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江河”展开自由联想。
呈现在黑板或课件上展示《宿建德江》的全文,并带领学生一起读诗。
读完后,引导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受进行简单的表达。
感悟与理解1.解读诗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中的词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可以结合古代江河的地位和人们对江河的感情,解释作者为何选择在江边宿营,以及诗中表达的情感。
2.诗意表达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宿建德江》的意境和情感,鼓励他们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表达。
可以鼓励学生用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情感体验请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通过分组朗读、演绎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情感体验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可以提供一些情感词汇和肢体语言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角色情感。
展示与评价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和点评。
鼓励学生欣赏和借鉴他人的作品,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四、巩固与拓展在家长会或班级会上,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活动,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或文化界人士到场进行点评和指导,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五、课后延伸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并背诵《宿建德江》的诗词,并写下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想。
2.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诗词,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并引导他们进行创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宿建德江》教材版本: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词《宿建德江》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并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2.学习古诗词的基本知识,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艺术表现等方面。
教学难点:翻译古籍古文。
教学方法:听写、课堂比较、解析诗词。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表关于江河的故事、传说以及好听的歌曲等。
(2)展示图片,呈现江河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课堂讲解(1)了解作者背景作者:杜甫时代:唐代(2)了解诗词内容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3)解析诗词第一句:“移舟泊烟渚”,写作者途中泊船停留在烟雾缭绕的渚边。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临夜思家,客情已愁,但苦思无故,又无办法解决,愁上心头。
第三句:“野旷天低树”,此句形容大自然,当时是狂风呼啸的夜晚,树木显得寂寞而孤单。
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作者伸手不见五指,静观夜景。
画面衬托江水的清澈和良夜的宁静。
第五句:“三万里河东入海”,远看长江入海口,长达三万里的江水翻腾汇入大海,气度宏阔。
第六句:“五千仞岳上摩天”,写下壮阔的自然美景。
形容高山,像塔一样穿天而起,恢弘大气。
三、巩固练习(1)听写诗词第一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出这句话所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掌握诗词。
四、拓展任务:假设你是杜甫,写一篇关于此诗的续写。
五、作业布置:背诵本课诗词,并完成拓展任务。
教学反思:本课是古诗词中的《宿建德江》。
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涵,达到教材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比较丰富,既有听写、解析,又有课堂比较、拓展任务等。
古诗词三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宿建德江》中的生字"德",并能正确书写。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作者描写的画面,并能体会到诗人所要装达的感情。
3.熟读成诵、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宿裘德江》,正确默写本诗。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流利地背诵《宿建德江》。
2.能正确默写《宿建德江》。
教学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启发示教学,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作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背诵古诗《春晓》引出作者孟浩然2.学生汇报作者有关资料,老师相机补充3.揭示课题《宿建德江》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1. 读题目《宿建德江》①理解诗题。
了解时间,夜晚。
②学生生字"德"dé读音二声指导书写,右边"心"上一横别丢了。
2.学生读古诗:要求读正确。
老师强调"泊、烟、诸"中"泊"bó;3.有节奏地读,并划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会情感1.老师"许多古诗都有诗眼". 找出本首诗的诗眼"愁" (它描写体者的心情)。
2. 学习第1句诗。
①多媒体展示、离情别绪的诗句,学生读第1句。
②找出本勺的景物?"烟渚""日暮"。
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日暮时分我们在干什么?作者在干什么?再读诗内。
想象画面。
体会作者的感情。
④。
用你的话说你有到的画面。
从而理解诗句意思。
3. 学习第2句.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合作探究。
①为什么天比、树低、月与人近?②学生汇报后老师相机补充。
③用自己的话说诗内的意思。
4. 体会诗人的感情。
日暮时分。
只有野旷、烟渚、江水:明月、相伴,作者是多么的孤寂,不由地思念家乡与亲人。
5.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宿建德江》这首诗,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内容。
2.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江景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天低树”、“月近人”等意象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含《宿建德江》的诗歌内容、作者介绍、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提前预习《宿建德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展示关于江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江水的宁静与广阔。
- 提问学生:如果你独自一人在江边过夜,你会有怎样的感受?2. 诗歌朗读- 教师先示范朗读《宿建德江》,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
-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 分组朗读,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3. 诗歌赏析- 介绍作者孟浩然及其诗歌风格。
- 逐句解释诗歌内容,重点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 意境想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
- 提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5. 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是一位游子,在异乡漂泊,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分享学生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诗歌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6. 拓展延伸- 展示其他描写江景的诗歌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者对江景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表达对江景或某种情感的感受。
7. 课堂小结- 总结《宿建德江》的诗歌特点和作者情感。
- 强调诗歌鉴赏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1. 背诵《宿建德江》,并默写一遍。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最美的江景,并表达你的感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案第【1】篇〗《宿建德江》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齐读)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宿建德江教学准备学情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做,刻画了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一人在外地游历时内心的孤苦之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直抒胸臆.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停靠在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描写景物,“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此景次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之情。
全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让人不难体会到此刻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不顺夜晚借宿在建德江时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教学工具一、班级基本概况。
本班学生共54人,男生25人,女生29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测试,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本班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比较高,有四分之一学生很喜欢语文学习,大部分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语文学习。
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德”字,掌握多音字“泊”的读音及组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感知古诗的意境。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①、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感知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触景生情日暮客愁新江边夜景远野旷天低树近江清月近人含而不露淡淡哀愁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2)每一首古诗都有“诗眼”。
“诗眼”就是能揭示诗的中心、点明诗人心境的字。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2.导入新诗。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同学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
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
6.练习背诵。
五、总结学法。
总结学习方法:
【出示课件】
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板书: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六、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感情朗读,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