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宿建德江》1
- 格式:ppt
- 大小:6.48 MB
- 文档页数:17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意思《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浪淘沙》这三首古诗是六年级上册语文的重要内容,它们分别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生体验。
《宿建德江》译文: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太阳落山时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好像更加与人亲近。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边,独自一人观赏江景的情景。
诗中运用了极其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刻画了夜色深沉、明月高照、江水澄清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则是苏轼的著名作品,诗中描述了他在望湖楼观看湖上暴雨的景色。
诗人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人性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雨突降、狂风突起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浪淘沙》译文:八月涛声如万马奔腾般惊天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片刻之间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注释: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浪淘沙》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佳作,以生动的描绘和热烈的赞美表现了黄河的雄伟景象。
诗人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用壮阔的笔触勾勒出了黄河万马奔腾的磅礴景象,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了这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在诗中,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黄河的波涛汹涌和雄伟壮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描绘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黄河的威力和魅力,更是表达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敬意。
诗人对黄河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及解释:
1.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释:诗人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暮色苍茫,诗人又触发了新的旅途劳累和客居的愁思。
广袤的原野与天际相接,天幕低垂,远处的树木仿佛贴近了天际。
江水清沏,倒映的月亮仿佛与人更近了。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释: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突然袭来的阵雨比作“翻墨”、“跳珠”,形象地描绘了雨滴的猛烈和杂乱,突
出了天气变化之快。
地面的疾风又把雨滴吹散,望湖楼下的
水域又恢复明亮的景象,犹如晴空万里的天气。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
桥忽见。
解释:在明亮的月光下,鹊鸟的翅膀沾着月光的余辉,受
惊而飞动,树枝也因此而摇晃起来。
夜风送来了蝉儿的鸣声。
闻到稻花的香气,人们便知道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连青蛙
也在欢唱。
在天空中隐约看到七八颗星星,又飘来了两三点
雨滴。
找寻旧时熟悉的茅店和社庙,却发现它们已经坐落在
溪桥之旁、社林之边了。
3. 古诗词三首
1.《宿建德江》,作者唐朝孟浩然,诗意:把船停靠在燕萌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旅客心头。
野矿无边无际。
远处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明月来如何相亲相近。
表达了诗人的夜宿建德江边所看到的秋江暮色,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愁闷,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宋朝的苏轼,诗意是:黑云像打翻了黑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像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入船舱。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宋朝的辛弃疾,词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动喜鹊飞离树枝,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远处的啼叫声。
一阵阵浓浓的道花香扑鼻而来,似乎在告诉诗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山前下起了的小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表达了作者在丰收之年喜悦欢快之情。
课后题答案:
1.《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宿建德江》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孤独愁闷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喜悦欢快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答: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看到了黑云汇聚图,西湖聚雨,狂风散云图,雨后西湖图。
6年级古诗三首上册1.宿建徳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字词解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②移:划动,移动。
③泊:停船靠岸。
④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⑤客:指诗人自己。
⑥旷:空阔远大⑦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⑧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亲近人。
诗词大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课文主题《宿建德江》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全诗的艺术特色: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精彩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虽然第二句中写到了“愁”,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
可见,这首诗在选材和使用表现手法上都十分有特色。
诗人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全诗虽只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描写得淋漓尽致。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sh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简介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字词解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②醉书: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一、课文概述本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唐代诗人王维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及宋代诗人苏轼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古诗题材各异,展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
二、《宿建德江》解析1.作者及背景-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他一生仕途坎坷,曾漫游吴越等地。
-这首诗是孟浩然在漫游吴越时所作,诗人夜宿建德江,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2.诗句解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新的愁绪又涌上心头。
“移舟”“泊”表现了诗人的行动,“烟渚”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日暮”点明时间,同时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客愁新”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
-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两句诗描写了旷野无边,远处的天空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明月似乎与人更加亲近。
“野旷”“天低树”展现了广阔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
“江清”“月近人”则表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孤独中的一丝慰藉。
3.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日暮时分建德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解析1.作者及背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
他的诗、词、文、书、画皆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所作,当时他在望湖楼饮酒,恰逢大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解析-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句诗描绘了乌云翻滚如墨汁倾泻,但还没有遮住山峦;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进船里。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的颜色和形态,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未遮山”则表明乌云虽然来势凶猛,但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为后文的雨过天晴埋下伏笔。
“白雨跳珠”形象地写出了雨点的大而急,“乱入船”则表现了雨势的猛烈。
-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年级第三课古诗三首上册1.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唐)原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宋)原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宋)原诗: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 《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原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 《送李端》作者:卢纶(唐)原诗: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6. 《咏风》作者:王勃(唐)原诗: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7. 《七步诗》作者:曹植(三国·魏)原诗:(版本一)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版本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8. 《鸟鸣涧》作者:王维(唐)原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9.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唐)原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 《石灰吟》作者:于谦(明)原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1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重要知识点归纳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学习中,第一单元第 3 课《古诗词三首》带领我们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美妙世界。
让我们一同品味这些诗词的韵味,感受古人的情感与智慧。
一、课文信息1.主题:分别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2.文学体裁:古诗词。
3.作者信息:●《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淡自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其诗词题材广泛,风格豪放洒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多抒发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4.主要内容:●《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江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急雨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夏夜乡村的宁静优美景色,表现了词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中心思想:这三首古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不同的心境和人生感悟。
二、重点字词1.生字读音与写法:●“德”(dé),左右结构。
词义:道德,品行。
●“鹊”(què),左右结构。
词义:喜鹊。
2.多音字:●“宿”:sù(住宿)、xiǔ(一宿)、xiù(星宿)。
3.近义词:●泊——停。
●望——看。
4.反义词:●动——静。
●明——暗。
三、修辞手法1.比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把黑云比作翻倒的墨汁,把白雨比作跳动的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势之大。
2.拟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赋予明月和清风人的动作,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四、经典语句和段落1.《宿建德江》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优秀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篇一1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望洞庭》教学设计[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有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写作背景。
古诗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写作背景:
1、《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陇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六年级上册三课古诗三首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六年级上册的三课古诗三首。
先来说说《宿建德江》。
孟浩然在这首诗里呀,把那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写得特别妙。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你想想,他把船停在烟雾缭绕的小洲边,天又快黑了,心里的忧愁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我有时候一个人在外面,天黑的时候也会有点小失落呢。
还有《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写的。
那场面,简直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乌云滚滚,像打翻的墨汁,雨点噼里啪啦地往船上跳,太有画面感啦!感觉就像我在下雨天跑出去玩,被淋得浑身湿透,又兴奋又有点小狼狈。
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的这首词可有意思了。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安静的夜晚,明月出来,把鹊儿都吓了一跳,清风一吹,蝉儿叫个不停。
这让我想起夏天在老家,晚上躺在院子里,听着各种小虫子的声音,特别惬意。
这三首古诗,各有各的妙处,读起来真是一种享受。
你们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呀?稿子二哈喽呀,朋友们!咱们一起来聊聊六年级上册的那三首古诗。
《宿建德江》里,孟浩然那叫一个愁啊!他漂泊在外,到了傍晚,心情更是低落。
我就想,要是我在那样的环境里,周围一个熟人都没有,估计也会很郁闷。
不过呢,这也让咱们更能体会到他的心情。
再看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哇塞,那雨下得可太猛啦!“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风一下子就把雨给吹跑了,湖水又变得跟天一样蓝。
苏轼可真会写,把大自然的变化写得这么生动,感觉我就在旁边看着一样。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也很棒哟!辛弃疾走在黄沙道上,看到明月、鹊儿、蝉儿,还有稻田里的青蛙。
想想那场景,多宁静多美好。
有时候我晚上出去散步,也会留意周围的小动静,觉得特别有趣。
这三首古诗就像三个小故事,有忧愁的,有热闹的,还有安静的。
每次读它们,都好像经历了不同的心情之旅。
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觉得呢?。
《宿建德江》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旁。
日落黄昏使我又增加一份新的哀愁。
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似乎与我最亲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译文: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天空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一颗颗雨点就像跳动的珍珠一样,杂乱的落入船中。
从地面上忽然刮起一阵大风,把乌云吹散。
望湖楼下,西湖的水就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备课素材及课后作业3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
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
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
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中,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就已经来到。
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
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的时候,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
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
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
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
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