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_力学单位制(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660.50 KB
- 文档页数:15
4.4力学单位制一、教材分析本节从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ma,各物理量单位必须使用统一的国际单位制出发,引入新课,探究物理量的单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探究、创新的思维能力。
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物理量和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体验数量后面必有单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探究物理量单位如何确定及利用单位制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2.认识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2.使学生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3.培养学生在计算中采用国际单位,从而使运算过程的书写简化.4.通过学过的物理量了解单位的重要性,知道单位换算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理解建立单位制的重要性,了解单位制的基本思想.2.了解度量衡的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3.让学生了解单位制与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科技的关系.4.通过一些单位的规定方式,了解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单位制对计算过程或结果进行检验三、教学重点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2.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3.单位制.四、教学难点统一单位后,计算过程的正确书写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知道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展示张飞和姚明的图片师:大家都认识这两个人吧.生:认识,一个是张飞,一个是姚明.师:那么大家知道他们的身高是多少呢?生:《三国演义)上说张飞身高9尺.师: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张飞的身高应该是多少?生:三尺是1 m,张飞的身高应该是3m.师:姚明在当代应该是身高很高的人了,他的身高是多少?生:2.26m.看起来张飞要比姚明高很多,打篮球一定挺厉害.师:并不是张飞比姚明高,而是古代的尺和现代的尺不一样.在我国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 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 9m到0.355 8m 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师:大家如果经常看NBA介绍时会发现姚明的身高并不是说成2.26m,而是怎样介绍的呢?生:我记得好像是几英尺几英寸,具体数值记不清了.师:1英尺等于0.304 8m,1英寸为2.54 cm.大家如果不记得的话可以重新计算一下,也可以计算一下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大家知道尺和英尺是怎样来得吗?生:不知道.多媒体介绍.在古代,人们常用身体的某些器官或部位的尺度作为计量单位.在遥远的古埃及时代,人们用中指来衡量人体的身长,认为健美的人身长应该是中指长度的19倍.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仅以长度为例,欧洲曾以手掌的宽度或长度作为长度的计量单位,称为掌尺.在英国,1掌尺相当于7.62 cm而在荷兰,1掌尺却相当于10cm.英尺是8世纪英王的脚长, 1英尺等于0.304 8 m.10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把自己大拇指关节间的距离定为1英寸.1英寸为2.54cm.这位君王又别出心裁,想出了“码”这样一个长度单位.他把从启己的鼻尖到伸开手臂中指末端的距离——91 cm,定为1码.到了1101年,亨利一世在法律上认定了这一度量单位,此后,“码”便成为英国的主要长度单位,一直沿用了1 000多年.在我国亦有“伸掌为尺”的说法.我国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尼,就是一寻;从秦朝(约公元前221年)至清末(约公元1911年)的2 000多年间,我国的“尺”竟由1尺相当于0.230 9 m到0.355 8m的变化,其差别相当悬殊.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第4节力学单位制》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力学单位制》一节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4节内容,本节从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F=ma出发,探究物理量的单位,然后引述各物理量单位必须使用统一的国际单位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探究、创新的思维能力。
由学生根据已学的物理量和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体验数量后面必有单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探究物理量单位如何确定及利用单位制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1N的定义,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关系式是如何从F=kma变成F=kma的。
2、知道基本量及其它们的基本单位。
3、通过物理量的定义和推导过程掌握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
4、理解物理运算过程中单位的规范使用和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探究、实验感悟、分组讨论、恰当地引导和质疑,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领略物理概念严谨、系统、实用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国际单位制难点:单位制的应用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验感悟法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发展的全过程,揭示知识创造与创新的客观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态势。
本节课可以设计小实验让学生感悟物理单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情境激趣法建构主义强调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师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创设“情境”、促成“协作”、提供“会话”的平台和引导“意义建构”,所以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问题的情境,如利用“因单位失误而导致的事故”引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第四节力学单位制
一、教材分析:
学生对物理学中单位的规定,总觉得有些随意,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出物理量单位的命名和使用规则,体会到其中对一些单位进行规定的合理性和方便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学中的几个基本量,以及它们的基本单位。
2、知道除上述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外,力学中的其它物理量的单
位都是导出单位。
3、知道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能通过物理量的定义和推导过程掌握各物理量
的国际制单位。
4、知道物理量运算过程中单位的规范使用和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通过单位调整比例系数过程中,体会使物理公式简洁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球化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力学单位制
难点:正确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四、教学用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六、小结:1、七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国际单位,即国际基本单位
2、导出单位及国际导出单位
3、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七、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提高题为选作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