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日历中的方程(李浩伦)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体会发现概念的喜悦.2.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目标:观察、讨论等活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分析、找到等量关系,准确列出方程,并总结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难点: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吗?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解:设丟番图的年龄为x岁,则:x+x+x+5+x+4=x.内容3:阅读学习目标:活中等量关系的有效模型.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解一元一次方程.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思想.二、探究归纳内容1: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随堂练习之前的内容.结合课本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内容的特点,粗读并完成书上的填空题.内容2: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教材呈现的五个情境.(1)如果设小彬的年龄为x 岁,那么“乘2再减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2x-5=21.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 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 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 m?如果设x 周后树苗长高到1 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40+5x=100.(3)甲、乙两地相距22 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 km,因此提前12 min 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 km,可以得到方程:22x -22x+1=.(4)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 93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47.3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如果设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 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1+147.30%)x=8__930.(5)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 850 m 2,长和宽之差为25 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米?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 m,那么长为(x+25)m.可以得到方程x(x+25)=5__850.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含义.(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共得到五个方程.其中(1)、(2)、(4)都只有一个未知数,在小学学习时常见.(2)方程2x-5=21,40+5x=100,(1+147.30%)x=8 930有什么共同点?它们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内容4: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1)-2+5=3. ( )(2)3x-1=0. ( )(3)y=3. ()(4)x+y=2. ( )(5)2x-5x+1=0. ( )(6)xy-1=0. ( )内容5:方程的解的含义: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 x=2是下列方程的解吗?(1)3x+(10-x)=20.(2)2x2+6=7x.三、交流反思1.本节给出了四个知识点:等式(回顾巩固),方程(给出描述性定义),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的解(根).2.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列方程相比小学算术法,给出的思维方式与途径更具普遍性.3.列方程的核心:实际问题“数学化”,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四、检测反馈内容1:完成教材上的随堂练习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纸草书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其和等于19.”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吗?解:设“它”为x,则:x+x=19.(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解:设甲队胜了x场,则甲队平了(10-x)场.则:3x+(10-x)=22.内容2:达标练习:1.如果5x m-2=8是一元一次方程,那么m=________.2.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①2x=1②5-4=1 ③7m-n+1 ④3(x+y)=43.下列各式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________(只填序号).①x-3y=1 ②x2+2x+3=0 ③x=7④x2-y=04.a的20%加上100等于x.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5.某数的一半减去该数的等于6,若设此数为x,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6.一桶油连桶的重量为8千克,油用去一半后,连桶重量为4.5千克,桶内有油多少千克?设桶内原有油x千克,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李颖的爸爸今年44岁,是小颖年龄的3倍还大2岁,设李颖今年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3年前,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3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求父子今年各是多少岁?设3年前儿子年龄为x岁,则可列出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布置作业教学反思1.此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教师只有进行得当合理的诠释方可得到学生的认可.授课时要设法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建模的优越性,使众多实际问题“数学化”的重要数学模型成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的自觉选择.2.让学生在简单的背景问题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分析已知量、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列方程的帮助,真正做到分解难点、降低难度、突破难点的目的.3.学生的读书仍然停留在表面上的阅读,还须继续坚持和及时引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来看,初中阶段是智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难易度:★★★★关键词: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答案:审题,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举一反三】典例:已知有大、小两种纸杯与甲、乙两桶果汁,其中小纸杯与大纸杯的容量比为2:3,甲桶果汁与乙桶果汁的体积比为4:5,若甲桶内的果汁刚好装满小纸杯120个,则乙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几个大纸杯( )思路导引:根据等量关系“甲桶内果汁装满小纸杯的个数×2=乙桶内果汁装满大纸杯的个数×3”,“甲桶内果汁装满大纸杯的个数:乙桶内果汁装满大纸杯的个数=4:5”可解出此题.标准答案:设乙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x个大杯,则甲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x个大杯.由题意得:120×2=x×3解得:x=100.∴乙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100个大杯.故选B.。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3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3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素材(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难易度:★★★★关键词: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答案:审题,设未知数,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作答。
【举一反三】典例:已知有大、小两种纸杯与甲、乙两桶果汁,其中小纸杯与大纸杯的容量比为2:3,甲桶果汁与乙桶果汁的体积比为4:5,若甲桶内的果汁刚好装满小纸杯120个,则乙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几个大纸杯( )思路导引:根据等量关系“甲桶内果汁装满小纸杯的个数×2=乙桶内果汁装满大纸杯的个数×3”,“甲桶内果汁装满大纸杯的个数:乙桶内果汁装满大纸杯的个数=4:5”可解出此题.标准答案:设乙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x个大杯,则甲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x个大杯.由题意得:120×2=x×3解得:x=100.∴乙桶内的果汁最多可装满100个大杯.故选B.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可以编辑修改。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希望各位朋友能借助这个阶梯不断进步。
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这一切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休闲的方式。
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导学案
上课班级七(1、2)课题日历中的方程
主备教师任思安副备教师李浩伦上课时间 2014 年 12 月 2 日星期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
过程与
方法
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索规律、合理推广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判断解的合理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回顾第三章对日历中数学的研究,有什么规律性的结论存在?
2.每人拿出一张2006年12月份的日历,结合教材的引例谈谈自己的
想法。
学生回答在第三章中日历
的规律性。
每人拿出准备好
的一张日历谈自己发现的
规律。
通过复
习和观察日
历找规律引
入新课。
初
学
新
课
(初步探究)教师提出问题:
1、一个竖列上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如果设其中一个数为,则另外两个数如何表示?
3、若三个数的和为60,请列出方程并求解这三天分别为几
号?
4、若三个数的和为75,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
5、若三个数的和为21,你认为可能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竖列上相邻三个
数之间都相差7。
学生回答另外两个一个是
(x+7)另一个是(x-7)。
学生根据问题列出方程。
学生开始思考并回答问题。
忆、学生在回忆、
游戏中
探索本
课时的
内容,
从而降
低学生
们“入
室”的
门槛。
引
导
释
疑
(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在日历上任意圈出4个数,告诉同伴这四
个数的和,合作完成,求出这四个数.。
一:横行四个数;
二:竖行四个数;
三:2×2个数。
教师提示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多角度思维,寻找等量关
系。
灵活设未知数。
注意检验,解释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学生每六个人分成一
个小组,开始根据教师提出
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并根
据题意列出方程。
有同学说,
可以是横行上的四个数字,
也有的同学说是竖列上的
四个数字,还有同学说是呈
2×2的方阵的四个数字.他
们解答的都很好。
一方面
对上环节中
解决此类问
题的方法进
行巩固,另一
方面,让学生
在合作学习
的过程中进
一步体验列
方程解应用
题找“等量关
系”的核心所
在。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拓
展
学
习
(深入探究)
如果某一年5月份中,有五个星期五,他们的日期之和为
80,那么这个月4号是星期几?
解:设第三个星期五的日期数为x,那么别的星期五
可以表示为x-14, x-7,x+7,x+14,根据题意得:
x-14+x-7+x+x+7+x+14=80
合并同类项得:5x=80
系数化为1得: x=16
所以五个星期五的日期为2、9、16、23、30.
又2号为星期五,故4号为星期日.
答:这个月4号是星期日。
学生开始独立思
考。
但有大部分学生完
成不够理想.其余学生
答案准确,过程完整,思
路清晰.主要问题表现
在设的未知数求出后,
后续求四号四星期几,
有学生反算日期,算成
星期三了.
在学生顺利
解答课本例
题的情况
下,运用日
历中数字间
特有的规
律,探究一
些与此有关
的实际问
题.
当
堂
检
测
(学习诊断)
练习:
1、三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8,求它们的积。
2、有两个数,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的三分之一还小4,
第二个数恰好等于第一个数的4倍,求这两个数。
3、将55分成四个数,如果第一个数加1,第二个数减
去1,第三个数乘以2,第四个数除以3,所得的数都相同,
求这四个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拿出练习本开始做练
习,在做练习时都能独立思
考并根据题意列出正确的
方程。
运用方
程解决实际
问题。
把握问
题中的“等量
关系”,判断
解的合理性。
课堂
小
结
(梳理归纳)
师生共同小结。
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本
节课的收获。
学生说出用方
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
弄清题意,根据题意列出方
程。
在经历运用
方程解决实
际生活中问
题的过程
中,提高了
抽象、概括、
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
能力。
作业布置(检查反馈)板书设计(突出重点)
课后习题知识技能1、2。
完成新概念。
日历中的方程
1.例题
2.例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中的设计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梯度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使不同层面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首先以游戏形式让学生切身去体验问题情景,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再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借助第三章所学内容,使学生轻松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最后,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