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无用论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从徐玉玉事件反思“道德无用论”作者:李杏山东女孩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不幸离世,目前案件已成功告破,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其他犯罪嫌疑人正在追捕中。
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孩,刚迎来命运转折的希望,生命却戛然而止,将人们对猖獗的电信诈骗的痛恨推到了顶点。
反思诈骗链条的各种漏洞,主张严厉打击诈骗行为,成为很自然的呼声。
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完善技术健全制度,是现在反思各种恶的习惯思路,是一种典型的技术主义思维。
不能说这样的思考没有必要,毕竟从短期来说,这是更容易见到实效的办法。
但从根本上来说,预防类似野草般的小恶,甚至是减少重大违法犯罪,离不开道德和价值观建设,强大的内外道德约束,让人心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愿或不敢主动作恶,恐怕才是更长远有效的。
诈骗和倒卖信息这样的违法行为,再严厉打击,也总是有法律的限度,除非金额特别重大,后果特别严重,法律惩戒不可能严厉到哪里去,否则其他的违法惩罚都必须相应加码,这显然不是法治的方向。
所有的恶都留待法律去打击遏止,任何国家可能都难以承担这样的法律成本。
没有道德防线,只靠法律治理,必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游走于法律边缘,或者挑战法律,警察法官是忙不过来的,就可能放任小恶,终使其积为社会大害。
电信诈骗等类似社会问题,或许正是由此愈演愈烈。
最近,媒体甚至梳理出了一张全国“诈骗地图”,分门别类地列举出诈骗模式的集中案发地,揭露出的所谓“诈骗家族”“诈骗村”现象触目惊心。
以坑蒙拐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财富,是法律问题,也是道德问题。
大多数情况,作为法律问题,它并不严重,作为道德问题,才是严重的。
如果人们普遍地不以背德为耻,背德行为不用付出多少道德代价,实际上也助长了恶行。
技术防范同样很难有长久的效果。
社会不可能建立起无漏洞的技术和制度,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有人一心向恶,总有漏洞可钻,总会攻破技术封锁。
如若道德不彰,打击只会顾此失彼,人间邪路恐怕也有千万条,骗不了人,还大有别的勾当可干;技术和心理防范也只能奏一时之效,防骗术不知公布了多少,新的骗术立即就升级换代。
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教学设计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认识法律的保护和规范作用,能够遵守法律和道德。
3、知识目标:了解法律是什么,对法律的概念和法律后果有正确的认识,学会区别道德和法律,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重点认识法律,做守法公民。
难点懂得道德与法律缺一不可,既要遵守法律,也要遵守道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那么国法指的是什么呢?它和家规、规矩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二、讲授新课(一)法律是什么1、展示图片:图一:学生乘坐大巴去秋游图二: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看病2、思考: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可能跟哪些法律有关呢?3、过渡语:这些活动都要受法律的约束,也会受法律的保护。
那么,法律究竟是什么呢?4、法律大家谈:法律是什么?请你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法律的认识。
5、归纳1:(1)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财产权、受教育权。
(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权利呢?6、归纳2:(1)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我要遵守交通法规、保护野生动物。
(2)说一说: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有哪些义务呢?7、总结:法律既保护了我们的权利,又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二)法律与道德1、探究与分享:判断下列情景属于道德、法律还是纪律?违反的后果是什么?(1)小伙子,能给老人让个座位吗?(2)无故迟到、旷课,是违法校规的。
(3)无证驾驶、后悔呀!2、真知灼见: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法律和道德、纪律有什么不同呢?3、播放视频:《成都法院公开审判毒品大案:三名主犯被判死刑》4、罗列:违反法律的后果。
5、比一比:法律、道德与纪律的区别。
6、小提示:纪律、道德与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道德无用论一般来说,道德是指人们具有良好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用以遵守社会规则以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从这个角度看,道德对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有些学者提出了一种观点,即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并不能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更客观而言,道德是毫无用处的。
这一观点被称为《道德无用论》。
讨论道德无用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最初的社会学家阿尔伯特尼采(Albert Niebur),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即“社会秩序没有被道德和良心规范”。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没有必要仰赖道德和良心规范来控制和维护社会秩序。
进一步的解释是,道德作用于社会的过程没有通常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会遵循非道德的空间。
尼采的理论引发了许多学者对《道德无用论》的讨论,这些讨论中涉及到宗教、伦理学和政治理论等多个学科。
这些理论中最有价值的一条就是卡普兰(Kapulan)在其《伦理学中的社会关系》中提出的理论,即“伦理活动并不总是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虽然伦理可以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无法实现“长期的、可持续的关系秩序”。
虽然存在许多与《道德无用论》相关的学术讨论,但是,总体上来说,“道德在社会发展中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纠纷。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道德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人们在其指导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放弃道德或以非道德的手段实现某种目的,诸如财政利益收益等,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在最近的社会发展中,“道德无用论”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议题,许多学者在用不同的思想观点来解释这一理论。
例如,巴特勒(Bartale)认为,“道德仍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作用可能被加强或减弱”。
此外,拉里斐(Ralph Nader)等其他学者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最后,《道德无用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理论,它引发了多种学术讨论和争论,但是,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可以回答“道德在社会发展中是否有用”。
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一)道德的本质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的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本质伦理学是研究道德的科学。
一个比较完整的伦理学体系,一般都应该包含两大部分:规范道德和理论伦理(道德哲学)。
前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应当怎样做。
后者则是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般说来,道德信条体现在一定的风尚习俗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说出几条道德箴言,从现实生活中将它们整理归类并不难,问题在于这些箴言和信条的依据。
所以后者才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人的行为怎样才符合道德,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道德何以成为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二)道德的功能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意识形态,而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又起着巨大的反作用—一积极的促进作用或消极的阻碍作用。
对这种能动作用的夸大或贬低乃至否认都是错误的。
因此,要批判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道德决定论”(或称“道德万能论”)。
“道德决定论”者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只要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孟子说过:“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孟子把道德的作用看成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根本所在。
荀子亦有相类似的看法,他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理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荀子所谓的“礼”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显然,荀子把“礼”看作是修身、成事、治国之根本。
欧洲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夸大道德的作用。
他们否认阶级斗争,试图用道德的手段,特别是用“爱”的说教,一方面劝导富人于穷人仁慈,为人类作出牺牲;另一方面劝导穷人忍让,在物质利益上知足,空想“爱”能化干戈为玉帛、阶级对抗的社会能得以改造,社会主义理想蓝图就会变成现实,这种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道德的基本特征探析关于道德的基本特征,伦理学界一般将其界定为是以善恶的行为准则进行判断和评价,并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人类特有的意识和行为。
而分析事物特征的基本方法一般是将相近或相似的不同事物作比较而得出。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特殊的社会精神现象,与政治、法律、文艺和宗教相比较,具有以下一些重要特征。
一、突出的民族性自从阶级社会出现以来,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具阶级性、民族性和普世性相统一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统一的内在结构关系有所不同。
政治与法律的阶级性最突出,民族性其次。
文艺,尤其宗教最为突出的是普世性。
而道德,恰恰是民族性最为突出。
道德从来是民族的道德,表现出独有的民族风格,反映着鲜明的民族性格。
在这一个民族被视为善的行为,在另一个民族中可能就不被允许;甚至某一种环境、某一些人身上是道德的,在另一个环境、另一些人身上就是不道德。
可见,道德总是存在于特定的人群和环境中。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谈到道德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时,曾把以往社会的道德归结为阶级的道德,强调道德的阶级性特征,这显然是从当时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向不平等的剥削制度作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的,但与此同时也没有否认道德的民族性和普世性特征。
实际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道德的民族差异性还体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甚至体现在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之间,使道德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构成要素。
二、真理與价值相统一的均衡性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特征,但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在构成上是不一样的。
政治与法律的内涵主要是价值观念和标准,集中反映特定历史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社会制度的性质。
一国的政治和法律本质上是从维护该国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之上的政治和法律在今天实际上仍然十分罕见。
文学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以形象的思维方式概括反映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引导人们崇尚和追求美和善的生活。
对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的看法
(1)“道德万能论”。
片面夸大道德的作用,认为道德决定一切、高于一切、支配一切,只要道德水平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否定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事实上,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道德都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2)“道德无用论”。
根本否认道德的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非道德因素的作用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或者通过强调道德的消极因素来否定道德的积极作用。
这种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反作用。
片面强调其消极方面,或从根本上忽视其积极方面的存在,必然不利于道德作用的发挥。
道德无用的辩论素材首先,道德无用论其实是一种“一刀切”的片面观点。
说明了人们不能辩证地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有何作用。
先举一个当前最典型的例子。
美国的种族歧视,是道德问题(不从资本主义)。
但是从最近的新闻可以看出,道德无用吗?确实,种族歧视已经持续了近千年,在白人总统和白人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似乎并无得到解决,但是这能说明经济力量大于道德力量吗?有钱就能解决吗?不能,从目前的新闻中也不难看出,反抗与示威游行接连不断,正是由于道德问题没有解决,经济影响非常严重。
由美国的种族歧视,不难想到中国的女权问题。
这个问题看似小,在如今立法较为完善的现在,没有什么波浪。
但是依然影响着某些岗位或者生活中的女性,往往有些人会在贬低女性地位,这是道德问题。
道德问题没有经济问题来得严重,但是若国家不及时制止,必会造成比经济危害更严重的后果。
第二个例子,疫情期间的社区志愿者。
很小的例子,却很实在。
疫情刚爆发那会儿,有谁会愿意去社区当志愿者?有人说,有钱拿?顶多是发一份慰问礼,而且还冒着生命危险。
这活有人愿意干吗?有,还不少。
他们要的不是钱,是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舍小家为大家,是拿着自己的生命去保证大家的生命。
社会上自然会存在一些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钱没利,干它干啥,但是,那毕竟是少数人,中国自古就接受了循孔孟学说的洗礼,道德的最大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内心。
道德的作用:推动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意识形态;提升个体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阶级社会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阶级斗争工具。
像之前的乳业巨头三鹿奶粉因为没有道德法制观念。
向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来取得蛋白质含量高的假象。
损害了多少家庭?又有多少孩子无辜送命?还有之前长春长生公司的问题疫苗仗着国家处罚少就大肆出售。
这让多少问题疫苗流向市场?又让多少家庭忧心忡忡。
所以道德无用论的观点真是大错特错。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定义: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两个定语+一个标准+一个规范)如何理解?第一,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经济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存在。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然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具体地说,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类型的道德;经济关系改变了,道德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道德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它具有其他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所不具备的社会功能(如非强制性),并且它从原始社会产生之后,就一直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而且是人们最普遍的行为规范。
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
现阶段我国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个字的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男人的新三从四德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错了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太太打骂要忍得。
第二,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调整人们关系的行为规范。
“善”与“恶”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基本概念。
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所谓善,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谓恶,是指人们的某一行为或事件,违背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
.
随着经济的增长,一些人在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传统的道德教化,远离了道德准则,于是出现了缺少仁爱之心、正义之感的人。
在这些人的作为下,社会乱象频出,“不赡养老人”、“老人跌倒无人敢扶”、“恶人当街行凶没人制止”等等。
于是有人得出“社会只要经济发展,而道德无用”的结论。
道德无用,意味着在政府领域,干部可以放松政德的约束,背离“政者,正也”、“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于是,腐败分子可以有理由为了经济的发展,去接受权钱色的诱惑。
于是,“地沟油”、“瘦肉精”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变成社会的常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只是少数有良知人的奢望。
于是社会冷漠成了再正常不过的发展模式,因为这个社会只需要金钱,道德只是无用的东西。
至此,道德在社会各个领域失去立足的基础。
温家宝同志说过:“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
”社会的发展还是需要道德去护航。
我们不应该忘记在汶川、玉树、周曲等巨大天灾中涌现的一个个关于大爱无言的故事,主人公用生命去凝聚道德战胜灾难的强大力量。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最美妈妈”吴菊萍、“90后孝女孟佩杰”、“郑棒棒”等一个个道德模范,用自己的言行让道德在新时代闪光,给人民以灵魂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
他们以实际行动启示我们,在物质丰裕的年代,社会公众更应该知道德、守道德、行道德。
道德是根,物质利益是花,德厚才能物丰。
我们经济飞速发展,已经为行道德之事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当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时,遵循一种合乎道德的操守,善言善行是应有之义。
根深才能叶茂。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需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
唯有如此,发展才会协调持续,社会才会长治久安,在市场化经济的大潮中人民才能坚守高尚道德情操,驾驶着满载友爱的生活之舟驶向辉煌的明天。
坚守和捍卫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稳固安身立命的基础,才不会在追名逐利中逐渐失去自我。
大力弘扬孝、诚和廉等传统美德,加强对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廉耻教育,规范道德行为,把道德修养积淀在血脉中,把追求高尚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确保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