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葬歌
- 格式:ppt
- 大小:475.50 KB
- 文档页数:16
也许-葬歌【教材分析】《也许-葬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的第二篇教材。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解诗歌内涵,领会真挚亲情,体会诗歌以情动人的特点。
二是学习诗歌的抒情艺术。
三是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训练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
《也许-葬歌》这首诗情感非常深沉,构思十分精巧。
作为一首葬歌,诗人没有呼天抢地,而是将悲痛深埋进诗里。
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
诗人便以此为切入点:爱女的早夭也许是“哭得太累”,又“要睡一睡”了。
全诗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就是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个基点之上,以下诗句,均由此字而来。
顺着“哭累要睡”这条线索,诗人着意排除影响女儿安睡的不利因素:“叫夜莺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
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诗人努力为女儿创造有利的睡眠环境:“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诗人进一步想象女儿想“睡”原因:“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诗人联系黑暗的社会现实,想象让女儿生活在这样黑暗的时代,也许还不如与这蚯蚓小草为伴。
这自然是诗人对女儿逝去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自我安慰,内里深藏着对女儿最纯洁的爱护与不舍。
这也表现出诗人生活的艰难和对黑暗现实的诅咒。
这首诗的感情哀婉而不凄惨,真挚而不夸饰,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压抑着心痛心碎,在貌似平静中娓娓道来,像是轻描淡写,风平浪静,实则内蕴深藉,暗流涌动。
这是一篇略读教材,安排一节课完成。
【学情分析】我给高一下学期学生上这首诗。
他们已经学完必修三了,对诗歌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积累。
所以,这首诗对他们而言难度不算大。
要带着学生从生活的观察积淀中走进诗歌内容,走进诗人的感情。
要带着他们读,引导他们互相讨论,相互启发和碰撞,培养他们温故而知新的能力。
【设计思想】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想,学习这首诗,应先抓好对读的指导,诗歌教学必须以“读”为教学手段,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
略读《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一、课内双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桃花源记》用________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
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________,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通过三种方式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那位渔人是惊异于美景才渐次深入的。
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________.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________的联系,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第三种方式叫“不可逆切割”。
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
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1.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A.人们不再嘲笑桃花源中人,而是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B.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光是桃花源中人,更应该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C.人们不光嘲笑桃花源中人,更应该嘲笑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D.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解析】这里应该是“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是选择上的“应该,不应该"而不是事实上的“嘲笑或不嘲笑”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C)A.娓娓动听泰然自若大相径庭唇亡齿寒B.娓娓道来怡然自得大相径庭千丝万缕C.娓娓动听怡然自得势不两立千丝万缕D.娓娓道来泰然自若势不两立唇亡齿寒【解析】娓娓道来不能作定语;泰然自若:比喻紧急情状下镇定不慌乱;大相径庭:喻差异大;势不两立:喻矛盾尖锐不能并存,这里强调桃源“美”与世俗的“丑”不能并存;唇亡齿寒:指利害关系密切;千丝万缕:指关系密切.3.文中画线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B)A.桃花源并不是隐士的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B.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C.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凭借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
【也許―葬歌】聞一多題解:新詩,是指五四運動以來的白話詩,打破舊詩的格律而用白話寫成。
新詩的句數,每句字數及聲調平仄、押韻都沒有嚴格的規定。
早期的新詩,可分為三派:1.自由詩派:主張自由創作,突破格律的限制。
代表人物有胡適、劉半農等。
2.格律詩派:主張新詩也應有格律的限制,注重形式的整齊、音調的諧協及用字的優美。
代表人物有聞一多、徐志摩等。
3.象徵詩派:主張詩歌要有象徵意味,著重情感的抒發,內容隱晦含蓄。
代表人物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也許一詩選自聞一多的詩集【死水】。
聞一多的長女立瑛於一九二六年冬天夭折,死時未滿五歲,本篇正是聞一多哀悼亡女之作。
.*題目「也許」是假設副詞,表示不太肯定,有推測的意思。
在詩中作者也用了多次「也許」,這樣可以將許多看不見的、未來的或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當作真實的存在而加以申述,借此抒發感想及情懷,為整首詩的想像鋪路。
*副題「葬歌」是古代舉行喪禮時所唱的歌,明確地點出詩歌的內容及性質,是與悼念喪葬有關的。
本篇是一首抒情詩,在詩中作者極力克制傷痛之情,轉而以無限慈愛,表露出對死者深摯的憐惜,抒情手法極為特別。
主旨:作者在哀悼亡女之餘,將哀傷的痛楚轉化為對女兒的憐愛痛惜,從中令人感到作者對女兒無限的慈愛及深情。
詩中並隱含詩人對現實社會的憎恨及不滿。
段落大意:1.設想女兒的死只是暫時的安睡,希望附近的動物不要騷擾她。
2.不許太陽、清風驚醒女兒。
3.說出地下安寧的世界,比地上繁囂的世界更美好。
4.一再希望愛女能安息,自己會盡法呵護她。
內容分析:一)設想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節的一、二行,第三節,以及第四節的一、二行。
詩人設想女兒的死只是暫時的安睡並且估計地下安寧的世界比地上繁囂的世界更美好。
1.設想女兒安睡:a.「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b.「那麼,你先把眼皮閉緊,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2.設想地下世界比人間更美好:「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聽這小草的根鬚吸水;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二)關懷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節的三、四行,第二節,以及第四節的三、四行。
《也许──葬歌》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逝去生命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增强对生命的珍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深奥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写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写一篇关于《也许──葬歌》的观后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闻一多诗歌《也许(葬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闻一多诗歌《也许(葬歌)》原文及赏析【导语】:《也许(葬歌)闻一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也许(葬歌)·闻一多》全文与读后感赏析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精选5篇)第一篇:现代诗歌二首(《也许》《再别康桥》)现代诗歌二首(一)教学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曾经为周国平《妞妞》里可怜的小女孩而难过,她还没来得及感受人间的花草树木,还没来得及在爸爸妈妈面前撒娇,感受人间的挚爱亲情,就匆匆地告别人世。
更为那个全身心爱护女儿的父亲,为那位面对女儿的疾病却束手无策的痛苦的父爱而难过。
今天,我们可以在《也许》中再次体会到这种情感。
二、诗人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
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闻家铺人。
现代著名诗人、学者。
抗战开始,清华、北大和南开等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迁往昆明。
在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当选为民盟中央执委、《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务。
抗战胜利后,他更加积极参加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他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同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将惨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1946年7月15日,昆明各界为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的爱国进步人士李公朴先生举行追悼大会。
在会上,他慷慨激昂地痛斥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内战;会后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他的诗歌感情激烈,形式精美。
内容上抒写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朱自清称他“是个爱国主义诗人,而且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爱国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艺术上追求“三美”,开创了新格律诗派。
后期的杂文创作,充满了战斗精神,是他为民主而斗争的有力武器。
闻一多一生,历经诗人、学者、斗士三个阶段,最后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诗篇。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论荣誉荣誉是一顶桂冠。
轻易获得它的人并非明白它的价值和内涵,也并非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荣誉是一架桥梁。
它能引导你走向未来,也可能诱惑你步入昏庸。
荣誉是一座山峰。
登上山顶的人,自能领略天底下的风光,使追求之心更加炽热.人们得到荣誉,意味着自身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承认。
荣誉来之不易,值得庆贺。
当人们有了荣誉,当脚下已是光明之巅的时候,是沉湎于享受之中而沾沾自喜,还是清醒地反思,燃起新的追求?这是一道并不亚于过去奋斗之艰的新课题.如果说失败是对人生的逆向考验,那么荣誉则是对人生的顺向考验。
有的人在逆向考验面前,不失为勇士,但在顺向考验面前,却败下阵来,在甜蜜的陶醉中,背上了包袱。
殊不知,荣誉是对过去努力的褒奖,而不是今日成绩的实现,更不是将来命运的所在。
一个人一旦有了荣誉,就裹足不前,那么荣誉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腐蚀剂,会滋生一层层思想的锈斑,削弱已经到手的成果,甚至会吞噬自身.荣誉不关心将来,它只能在人们的心目中,唤起对过去的回忆,而不能注定将来必然出现美好的命运。
人们要向未来努力,只有不断进取,把荣誉作为新起点,作为攀登的台阶,才能使理想之路延伸,使荣誉保持常青的本色。
关心将来的人,不必过多沉湎于过去的荣誉。
当荣誉降临时,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作为动力,推动自己前进.当成功之时,回避荣誉则会获得荣誉,追求事业的人,荣誉会跟随他;反之,越是起劲追求荣誉,荣誉越是羞答答,最终会对他绝情的。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赏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
也许——葬歌一个小农家的暮秋歌——给暖暖妈妈2+5=10000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
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
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识作者]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汉族,原名亦多,又名家骅,字友三、友山。
湖北浠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诗人、学者。
他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
原名刘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最早发表白话诗的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
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的小说《二十六人》。
他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实践者。
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少产的著名诗人——痖弦痖弦,1932年生,原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
1949年去台湾,1966年12月退伍。
1954年与洛夫、张默共同创办《创世纪》诗社,1975年任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
1977年10月起担任台湾《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
现移居加拿大。
主要诗集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痖弦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