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录片的真实性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3202013年12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论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赵丹丹 祝 捷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在纪录片创作中,在严格遵循真实的前提下,按照编导的创作意图和构思进行“实录”,这里是有选择、有思考、有提炼、有凝聚,才能使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上升到逻辑思维层面,形成独立的品位,进而显示出独立的风格和品格。
试当今社会,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不论是创意策划、风格手法、流派技法都出现与社会合拍的兼容综合、互通互动的发展趋势。
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亦然。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诞生、发展、繁荣乃至日渐成熟,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电视观念、创作理念、文化背景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我国电视纪录片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品格、风格和魅力,并赢得国际电视界的认同和赞赏。
在国际上,要树立中国式的电视纪录片的品牌与标记,就必须具备中国神韵、中国气派与中国品格。
笔者认为,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中要独树一帜,必须从品格、风格中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而真实是纪录片确立风格的基石,我们探寻真实之源、真实之趣、真实之品,这是至关重要的。
真实之源,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之源来自创作者的发现与挖掘。
生活的本质就表现在真实地呈现其初始状态。
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之说,虽然众说纷纭,但业界有代表性的界定是任远先生的见解:“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当然,对于真实还有各种各样的界定与说法,而青年电视学者胡智锋先生综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颇有见地地提出:“从逻辑的方面,按照电视纪录节目再现与表现社会人生的深度,将真实划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哲理真实”。
笔者认为,胡先生的见解既有理论归纳,又有实践依据,还有文化思考,可谓一石三鸟。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形式,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关注。
然而,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纪录片制作手法的多样化,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表现力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和表现力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分析纪录片电影在追求真实的同时如何处理艺术表现。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作为一种描述真实事件或者真实人物的电影作品,其真实性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
在纪录片制作中,如何确保所呈现的事件和人物是真实可信的,成为了一项挑战。
首先,拍摄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不夸大事实、不虚构内容,以最真实的镜头记录现实生活。
其次,在后期剪辑和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对原始素材的忠实呈现,避免故意篡改或夸大事实。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力然而,纪录片电影并非只追求事实及客观记录,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因此,在追求真实性的基础上,纪录片电影还需要通过影像、音效等手段来表达导演对事件及人物的观点和态度。
正是在这一点上,纪录片与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前者允许导演加入主观情感、艺术处理等元素,以求达到更好的视听效果。
纪录片电影的艺术处理在追求真实性与表现力之间寻找平衡,是每位纪录片导演都会面临到的难题。
一方面,导演需要通过追求真实性来保证其作品具有可信度;另一方面,又需在保持现实记录本质上融入个人风格与情感色彩。
因此,在拍摄、剪辑等环节都是需要导演精心设计与斟酌、并对纪录片材料进行合理艺术处理。
此外,《南京!南京!》《2001太空漫游》《海洋》等众多优秀纪录片作品成功地在追求真实性与表现力之间找到了平衡。
结语综上所述,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固有着内在紧张与矛盾。
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认识并把握纪录片这一特殊类型电影创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纪录片拍摄质量水平提高。
希望本文对于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问题能够提供参考,并促进相关学者和制作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纪录片的真实性名词解释纪录片是一种以纪实手法拍摄并呈现的非虚构影像作品,具有特定的主题和目的。
纪录片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备受推崇,被认为是观众了解真实世界的窗口。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对真实性的要求不断提高,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并对其名词解释进行阐述。
一、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纪录片是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基础,通过摄影、拍摄、采访等手段来记录并呈现。
它通过纪实的形式,展示世界各地的人、事、物和社会现象,旨在提供观众一个真实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了解事实真相。
然而,纪录片并非完全客观,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往往是一种主观而多样的存在。
二、真实性的不同层次纪录片的真实性可以从多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它可以指影像所呈现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
例如,拍摄一场真实的事件或访问真实的人物,这种真实性在纪录片中至关重要,并体现在片中音乐、镜头等各个方面。
其次,纪录片能否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背景、现场以及参与者的真实感受,也是其真实性的一个关键方面。
最后,纪录片中导演的主观选择和编辑手法是否符合事实,是否歪曲了真实的情况,也是评估其真实性的重要因素。
三、真实性与艺术表达的平衡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其艺术性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尽管纪录片追求真实,但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记录。
导演通过创造性地选择故事情节、音乐和影像效果等手段,来传达自己对事实的解释和观点。
这种艺术性的呈现使纪录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也引发了观众对真实性的疑问。
因此,纪录片导演需要在真实性和艺术表达之间找到平衡,保证观众对内容的真实理解和情感共鸣。
四、纪录片真实性的社会影响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影像艺术形式,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方面,纪录片通过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呈现,帮助人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刺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另一方面,纪录片中的真实性问题也引起了观众们对影片和导演的质疑,推动行业对于纪录片真实性的探讨和规范。
纪录片的真实感受纪录片是一种具有非凡魅力的电影形式,它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和呈现生活中的瞬间,让观众亲身体验其中的真实感受。
纪录片的真实感受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拍摄技术和叙事方式上。
下面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感受。
一、内容真实感受纪录片的核心就是以真实的、客观的方式呈现事实。
它通常关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真实事件和真实场景。
这些主题既可以是历史事件,也可以是社会问题,甚至是个人故事。
例如,著名的纪录片《地球脉动》以其震撼人心的视角展示了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生活状态,使观众切身体会到了地球的多样与美丽。
纪录片通过真实的镜头呈现,展示了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观众通过纪录片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产生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尊重。
同时,纪录片还能通过对社会问题的触及来唤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纪录片《流浪地球》揭示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观众产生了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二、拍摄技术真实感受纪录片的真实感受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拍摄技术上。
与其他类型的电影不同,纪录片更加注重现场的拍摄和真实的记录。
它不以故事情节和演员表演为重点,而是注重展示真实的生活瞬间。
为了达到这种真实感受,纪录片拍摄时常采用手持摄影、跟拍等技术,使观众感觉自己置身于事件现场。
纪录片还广泛运用了访谈、记录片等形式来整理、编辑真实素材,以展现出更加完整的现实。
通过访谈,观众可以听到当事人亲自讲述的真实故事;而记录片则通过整理大量的真实记录片段,还原出完整的历史事件。
这种真实感受使观众更能与纪录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真实事实所带来的冲击力。
三、叙事方式真实感受纪录片通常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它避免了虚构故事和人物,而是通过真实记录和观察来展现事实。
这种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受。
观众可以从纪录片中直接了解到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感受到纪录片中的人物的真实情感。
浅析纪录片真实性与纪实手法-以《无梦徽州》为例-毕业论文浅析纪录片真实性与纪实手法-以《无梦徽州》为例中文摘要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真实反映生活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戏剧化的再现的节目。
真实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从纪录片真实性的角度上来分析电视纪录片《无梦徽州》,从纪录片的简介,纪录片的类型等基本概念出发,到具体的分析本片的真实性和以及纪实美。
最后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出发,对其纪实手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 纪实手法目录一.纪录片概述 (3)(一)纪录片的概念 (3)(三)纪录片的特点 (3)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3)(一)纪录片真实性的呈现 (3)(二)纪录片真实的重要性 (4)1.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4)2.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所在 (5)三、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呈现的手法 (5)(一)利用运动镜头去再现真实 (5)(二)运用解说词补充真实情感 (6)(三)运用真实再现应遵循的原则 (6)四、作品不足 (6)(一)与同类型节目对比中的不足 (6)(二)自我总结不足 (7)总结 (7)致谢 (9)参考文献 (10)一.纪录片概述(一)纪录片的概念简而言之,纪录片就是客观公正的记录具有重大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影片。
电影始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所以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就是是纪录片。
作为电影的四大类型之一,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往往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刻画人物事件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过于繁复的电影修饰手段,总是以最为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最为真实的画面,提炼主题,表达情感,实现电影价值。
(二)纪录片的分类事实上,对于纪录电影的分类学术界曾经给出了许多种方法,但是最为让人信服的无疑是依照其表现主题的方式和其拍摄题材而进行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类型:1、选取一个特殊时期或者政治事件而进行评述的政论片。
2、对最新发生的某个重大时事事件进行记录和报道的时事报道片。
浅析纪录片真实性与纪实手法-以《无梦徽州》为例中文摘要纪录片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真实反映生活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戏剧化的再现的节目。
真实性是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从纪录片真实性的角度上来分析电视纪录片《无梦徽州》,从纪录片的简介,纪录片的类型等基本概念出发,到具体的分析本片的真实性和以及纪实美。
最后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出发,对其纪实手段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纪录片; 真实性; 纪实手法目录一.纪录片概述 (3)(一)纪录片的概念 (3)(三)纪录片的特点 (3)二、纪录片的真实性 (3)(一)纪录片真实性的呈现 (3)(二)纪录片真实的重要性 (4)1.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4)2.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所在 (5)三、纪录片的真实性所呈现的手法 (5)(一)利用运动镜头去再现真实 (5)(二)运用解说词补充真实情感 (6)(三)运用真实再现应遵循的原则 (6)四、作品不足 (6)(一)与同类型节目对比中的不足 (6)(二)自我总结不足 (7)总结 (7)致谢 (9)参考文献 (10)一.纪录片概述(一)纪录片的概念简而言之,纪录片就是客观公正的记录具有重大历史或文化价值的影片。
电影始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所以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就是是纪录片。
作为电影的四大类型之一,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往往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在刻画人物事件的过程中并不需要过于繁复的电影修饰手段,总是以最为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最为真实的画面,提炼主题,表达情感,实现电影价值。
(二)纪录片的分类事实上,对于纪录电影的分类学术界曾经给出了许多种方法,但是最为让人信服的无疑是依照其表现主题的方式和其拍摄题材而进行的划分,主要分为以下五个类型:1、选取一个特殊时期或者政治事件而进行评述的政论片。
2、对最新发生的某个重大时事事件进行记录和报道的时事报道片。
3、讲述某个历史时期或者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纪录片。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1. 引言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旨在通过真实记录和展示来呈现事实和现实。
然而,纪录片电影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导演的主观表达和观众的主观感知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观众的影响。
2.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其真实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纪录片电影通过采访、拍摄和剪辑等手段,力求还原事实和真相,使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被记录对象的真实状态。
然而,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并非绝对,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导演在拍摄纪录片时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审美取向。
导演通过选择拍摄对象、角度和镜头等手段来呈现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
这种主观性会对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观众在观看时需要对所看到的内容进行辨别和思考。
其次,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还受到剪辑和后期制作的影响。
导演可以通过剪辑和后期制作来改变纪录片的节奏、情绪和叙事方式,从而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种处理手法可能会使观众对纪录片中所呈现的事实产生误解或误导,进而影响他们对真实性的判断。
3.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手法除了追求真实性外,纪录片电影还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传达导演的意图和观点。
这些表现手法包括但不限于:3.1 镜头运用纪录片电影中的镜头运用是导演表达自己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特定的镜头角度、镜头距离和镜头运动等方式来突出或弱化某些元素,从而引导观众对事物进行思考和感知。
3.2 音乐与声音设计音乐与声音设计在纪录片电影中起着重要的情感表达作用。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和声音效果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
3.3 叙事结构纪录片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导演表达观点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导演可以通过选择线性、非线性或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来呈现事实和真相,从而引发观众对事件的思考和反思。
4. 纪录片电影对观众的影响纪录片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形式,对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西方纪录片美学课程题目学生姓名学号班级学生所属学院任课教师教师所属学院成绩纪录片影象背后美的真实电影术语词典中说:“记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纪录片的真实在于纪录片的素材来自现实生活,没有经过导演安排和虚构。
对于观众来说,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不仅包括人物、事件的真实,也包括时间、空间和细节方面的真实。
纪录片的这种真实特性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从一方面讲,纪录片要求“无假定意义的真实”,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
纪录片的素材是真实的,其中的事件、人物以及其中的感情都是真实的。
而另一方面,从创作层面上讲,纪录片的真实还是一种主观化的真实,经过制作人员的创意、剪辑、提炼、组接,纪录片作品难免带上创作人员的意愿、选择和感情。
这种真实不是绝对的真实,而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这种真实不是现实本身,这种真实是美的真实,是审美的真实。
电影大师梅索斯兄弟,他们是“直接电影学派“的代表,他们利用轻便摄影机和同期录音设备的优势,在不干涉状态下,现场抓去不可控制的事件,客观记录,无旁白解说,尊重客观,强调要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既清楚及时地看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又不会影响到眼前所出现和发展着的一切。
但实际上纪录片的拍摄并不可能完全这样来进行,即使是墙壁上的苍蝇,它的存在也可能一起在场人员分散注意力或者出现其他情况。
从他们拍摄于1975年的纪录片作品《灰色花园》就可以很好的看到这一点,梅索斯兄弟的拍摄显然给常年隐居在灰色花园的这对母女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这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记录。
然而《灰色花园》这部纪录片的伟大也就在于它那种一丝不苟的真实。
梅索斯兄弟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观察和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
在短短的100分钟的纪录片中,影片意味深长的真实展现了大小伊迪母女一年的生活,浓缩了她们一生的梦想、时光走过留下的痕迹、她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回忆以及隐居生活中她们起伏的感情……表现日常生活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内心的震撼,回味悠长。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分析
纪录片是一种通过纪实的手法展示真实事物的影视作品。
它以真实、客观的表现方式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和社会现象,向观众传递信息并引发思考。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即是指通过影像语言和艺术手法传达观众的情感和观点,使观众对真实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第一,真实性。
纪录片的首要特征是真实性。
观众看纪录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追求真实,希望看到真实世界的片段。
纪录片的制作标准要求拍摄时的客观性,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事物的本来面目。
拍摄中不应夹带个人感情和观点,不得以虚构的手法来处理事实,不能夸大、歪曲真相。
观众通过恰当的镜头拍摄和真实的叙述,获得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文关怀。
纪录片在传达真实信息的也能呈现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通过纪录片的纪实美学表达,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
纪录片可以聚焦于贫困地区、社会问题或个体经历,通过真实且深入的叙述和描绘,传递给观众让人思考和关注的信息,引发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爱和思考。
第四,批判精神。
纪录片不仅仅是展示现实,还可以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思考。
纪录片可以拍摄和揭示一些社会问题和不公平现象,通过观察和讲述,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反思,并在批判与思考中促使社会进步。
纪录片的批判精神在于触动观众的情感和思维,唤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行动。
纪录片的纪实美学通过真实、艺术性、关怀和批判等方面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世界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纪录片是一种重要的影视形式,能够通过其独特的美学魅力和表达方式,对观众产生积极的影响。
浅析纪录片的真实性
作者:李福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大火又引发了关于纪录片的大讨论。
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真实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真实究竟是记录的真实还是展现的真实?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创造真实;记录真实
作者简介:李福梅(1988-),山东潍坊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
最近,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大火,这部纪录片在展现饕餮盛宴之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饮食文化。
这部仅仅只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电视剧成为收视热点,不仅仅是因为它用高清的拍摄设备真实的还原了食品的制作过程,食材的采集让所有吃货们“一解眼馋”,而更重要的是那遍布大江南北的画面中展现的温情,让很多离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亲情的召唤,体味到那一菜一汤背后的浓情蜜意。
诚意的佐料用情才感人,这也是这部纪录片令很多人落泪的原因。
记录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通过这一现象折射出了纪录片所应秉承的原则——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
记录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到底哪个更重要?纪录片应该记录怎么样的真实?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的真实问题。
德国戏剧大师曾说:“艺术不是关照社会的镜子,而是像锤子,要去打造人生。
”纪录片应该是镜子还是锤子?或者说,纪录片应该是去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还是应该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各种素材做创造性的处理?这样的争论似乎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就开始争论,但至今没有定论。
纪录片是记录真实还是创造真实?记录或者创造的真实又是一种怎样的真实?
一、记录真实还是创造真实?
纪录片记录的是镜头所捕捉到的对象,是对象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这些对象确实是真人真事,但是纪录片的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创造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
纪录片作为一种认识和表现世界的方式,是以内在的尺度创造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是作品之美和作品之善的前提。
众所周知,纪录片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作为艺术,必然具有主观性。
纪录片的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它是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虽然,纪录片来源于社会生活,这些社会生活所构成的社会真实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原型,是纪录片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但是纪录片所表现的真实是对社会真实的超越,是通过在对社会生活真实的普遍性的揭示中展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必然性,表现的是一种内蕴的真实。
毕竟,纪录片是一种镜头下的表现,必然也会有表演的成分。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记录的真实也不同于科学真实,虽然纪录片和科学所通过特定的对象研究来表现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但是纪录片对于社会真实的反应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纪录片不像科学研究认识世界一样完全置身于生活实际之外,完全避免打上主观的烙印,它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所以所产生的认识和感悟必然会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很多食材一般看来,只不过单纯的是生物或者植物而已,可是经过导演者镜头的选取和剪辑,变成了感动无数人的佳作。
所以,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记录的真实绝对不会是一种客观真实,而是带有主观性的真实。
纪录片的记录在于逼真再现,例如安东尼奥尼的《中国》,就真实的再现还原当时中国各方面的真实面貌,但是它同时又是一种观点的陈述,也即拍摄者的观点,因为拍摄者正是通过他所选取的镜头和剪辑的情节来表现他对于当时中国的一种看法。
纪录片所追求的就是逼真再现与观点展示之间的“左右逢源”。
个人观点而言,“左右逢源”的桥梁就是情感真实。
即纪录片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在记录逼真真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主观态度的“施压”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真实。
二、如何表现真实?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而这个灵魂应该如何去把握?细节。
通过细节的堆积来展现纪录片的真实性。
不以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细节虽小,却能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
利用细节叙事、利用细节表达情感,能让观众在对细节的捕捉之中体会到纪录片的真实。
通过细节可以展现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脉络等,细节是构成纪录片的最小单元,能够反映拍摄者的特有的角度也是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变化的最好和最直接的外化形式。
纪录片的细节不同于影视剧的细节,虽然影视剧的细节来源于社会生活不是凭空捏造的,但是也是经过编剧提炼的,而纪录片的细节是对生活的直接提取,更富有表现力。
在一定程度上,纪录片可以没有情节,但不能没有细节。
细节是纪录片用来调动观众情绪的“爆点”。
例如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于诺邓火腿制作过程的描述,拍摄者没有一个镜头带过,而是从挑选猪肉开始,到盐的使用,再到怎么均匀地涂抹盐粒,再到晾晒,各个细节都
无意遗落。
还有片末那些展开的笑颜,一笑而过,会使多少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中的亲人而流下想家的泪水,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纪录片的真实
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展现的真实必然不可能是完全的客观的真实,但是它始终是以记录真实为归宿的。
纪录片所展现的真实是在拍摄者和策划者的主观情感干预之下在对所拍摄事物的细节收集和剪辑之下所展现的现实生活与介入态度的“左右逢源”的真实。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冯俊苗.纪录片中的情感真实.[J].文化艺术.2010,10.
3、曾祥敏.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J].现代传播.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