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7
关于纪录片的几点想法把纪录片的真实细分为两个方面:客观真实和主观真实。
所谓的客观真实就是指“通过视听符号创造的真实感”,“物质现实复原”的真实本性。
这一观点强调了纪录片并不是一种对现实的模拟,而是对真人真事未经修饰的朴质纪录。
用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就是说,“摄影机就像是墙上苍蝇的眼睛,他在记录着,但是又不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因为他的存在而使被观察者有异样的举动”。
人本质中对他人真实而私人生活的一种窥探欲望决定了“客观真实”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现代的影视艺术中客观真实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等等方式,让我们发现数码时代眼见未必是真。
也许只用虚拟才是我们达到真实的唯一途径。
“存在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实之间被创作者主观驾御的视听语言予以中介化”,电影蒙太奇的出现,以及传播学中“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了,使人们越来越怀疑摄影机带给我们的真实到底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更多的纪录片已经放弃了对“客观真实”的追求,转向了对“主观真实”的探索。
我认为,纪录片脱离其宣传作用之外,可以定义为一种高端的影视形态,其受众也应该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素养的社会中上阶层。
对于这个阶层的人们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样表面的,浅层的知道和了解,而更需要得到表层之下的“潜文本”,可能是一些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可能是思想道德层面的思考,也可能是对于人性本质的探求。
从这个角度看来,客观真实也就不是那么重要,“情景再现”“电脑动画”“情境模拟”“摆拍”“叙事策划”一切的所谓的“作假”只要他不背离曾有的真实,而且其目的是指向了“主观真实”,那么都是可以理解和运用的。
刚刚说过,纪录片需要有可以让人深入思考的“潜文本”,也就是说他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主题的确立往往决定了可以让人思考的深度。
我们可以将“深度”理解成“多元”“深入”的看问题。
“面对同样的事实,由于观察到角度不同,取舍的标准不同,结论则相反。
3202013年12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论中国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赵丹丹 祝 捷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在纪录片创作中,在严格遵循真实的前提下,按照编导的创作意图和构思进行“实录”,这里是有选择、有思考、有提炼、有凝聚,才能使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上升到逻辑思维层面,形成独立的品位,进而显示出独立的风格和品格。
试当今社会,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不论是创意策划、风格手法、流派技法都出现与社会合拍的兼容综合、互通互动的发展趋势。
而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也亦然。
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诞生、发展、繁荣乃至日渐成熟,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电视观念、创作理念、文化背景的变化都息息相关。
我国电视纪录片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品格、风格和魅力,并赢得国际电视界的认同和赞赏。
在国际上,要树立中国式的电视纪录片的品牌与标记,就必须具备中国神韵、中国气派与中国品格。
笔者认为,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中要独树一帜,必须从品格、风格中下足功夫,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而真实是纪录片确立风格的基石,我们探寻真实之源、真实之趣、真实之品,这是至关重要的。
真实之源,来自现实生活;生活之源来自创作者的发现与挖掘。
生活的本质就表现在真实地呈现其初始状态。
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之说,虽然众说纷纭,但业界有代表性的界定是任远先生的见解:“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被论者归纳为“四真”的理论,是“纪录片的生命”。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当然,对于真实还有各种各样的界定与说法,而青年电视学者胡智锋先生综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颇有见地地提出:“从逻辑的方面,按照电视纪录节目再现与表现社会人生的深度,将真实划分为三个逻辑层面:外在真实—内在真实—哲理真实”。
笔者认为,胡先生的见解既有理论归纳,又有实践依据,还有文化思考,可谓一石三鸟。
论纪录片之真实我们要讨论纪录片的真实,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用新闻纪录电影的手法,以摄影或录像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的完整的报道。
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特点。
它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反映,以求真实的反映生活。
”(1)“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2)从以上中外两种对纪录片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纪录片是运用纪录拍摄手法和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纪录及反映现实生活或历史,具有一定主题的一种电视片。
真实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
纪录片的真实纪录真实是纪录片的特性,也是第一要素。
要使纪录片做到真实,首先它所纪录的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内容,不能是虚构的,简而言之,纪录片必须纪实。
纪录片所要纪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的‘四真’是纪录片的生命。
”(3)纪录片必须是非虚构的,有虚构的内容就不是纪录片,这也是纪录片与故事片、艺术片等其他类型电视片的最大区别。
纪录片的题材一定是来自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
也就是说,纪录片取材于世界上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事情。
于1994年拍摄的,获得第一届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长篇特等奖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大动迁》,就真实地纪录了为了建造南北高架而进行的沿线居民大动迁。
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被真实地放进了纪录片,而不是一味宣传与歌颂沿线居民对大动迁的积极配合。
其中有一个因为患癌症而开过刀的单老伯,一开始是坚决反对动迁的,是典型的钉子户,连采访的记者都被他骂出了家门。
然而,当他发现周围的邻居都看着他,都学他样的时候,他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就主动搬迁进了过渡房。
在过渡房中,记者第四次上门,终于他接受了采访,从他的口中吐出的也不是套话假话,而是对未来新居的期盼,和对自己能否等到住进新居这一天的真实担忧。
无比真实的老人形象,赋予了这部纪录片生命力,也赋予了它感染人的魅力。
浅析纪录片的真实性作者:李福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0期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大火又引发了关于纪录片的大讨论。
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真实的艺术形式,它所展现的真实究竟是记录的真实还是展现的真实?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创造真实;记录真实作者简介:李福梅(1988-),山东潍坊人。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01最近,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大火,这部纪录片在展现饕餮盛宴之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饮食文化。
这部仅仅只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电视剧成为收视热点,不仅仅是因为它用高清的拍摄设备真实的还原了食品的制作过程,食材的采集让所有吃货们“一解眼馋”,而更重要的是那遍布大江南北的画面中展现的温情,让很多离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亲情的召唤,体味到那一菜一汤背后的浓情蜜意。
诚意的佐料用情才感人,这也是这部纪录片令很多人落泪的原因。
记录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通过这一现象折射出了纪录片所应秉承的原则——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
记录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到底哪个更重要?纪录片应该记录怎么样的真实?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纪录片的真实问题。
德国戏剧大师曾说:“艺术不是关照社会的镜子,而是像锤子,要去打造人生。
”纪录片应该是镜子还是锤子?或者说,纪录片应该是去客观真实的反映现实还是应该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对各种素材做创造性的处理?这样的争论似乎从纪录片诞生之初就开始争论,但至今没有定论。
纪录片是记录真实还是创造真实?记录或者创造的真实又是一种怎样的真实?一、记录真实还是创造真实?纪录片记录的是镜头所捕捉到的对象,是对象所表现的喜怒哀乐,这些对象确实是真人真事,但是纪录片的这种真实性是一种创造的真实,是一种艺术真实。
艺术论丛论纪录片的真实性周剑钊长春广播电视台摘要:有关纪录片之真实性的讨论,应该放置在历史的长时段中加以反思。
纪录片电影被赋予“真实性”并非偶然,这种观念背后屹立着一个源远流长的“视觉至上”的认识和文化传统,它是西方图像再现技术自然而然的推进历史瓜熟蒂落的必然归宿。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视觉至上纪录片在19世纪末期兴起自然得益于电影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最初对这种技术进步的无限信任。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关纪录片与真实性问题的根源,应该追溯到人们对于这一技术进步——具体而言乃是视觉技术进步的理解。
自古希腊以来以迄当前的西方文化和哲学传统,都对视觉表示了突出的信赖,有人甚至将这种意义上的认识原则概括为“视觉至上”①。
所谓“视觉至上”,就是视觉在认识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先性。
而这种优先性之获得,得益于人类理性的张扬,以及视觉艺术对听觉艺术的压倒性胜利。
根据尼采的描述,在古希腊的世界里艺术根据其起源和目的,可以分为两类:日神的造型艺术和酒神的音乐艺术。
就本文来说,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
尼采根据其对希腊悲剧精神的分析,提出音乐的旋律乃是第一位的、普遍的,“音乐的世界象征意义”是直达“太一中心的原始矛盾和原始痛苦②。
这就是说,起初艺术史中悲剧的盛行,蕴藏着一种听觉优先的观念——听觉能够穿透现象而洞达世界的本原,视觉所能接触到的仅仅止于现象层面。
这在毕德哥拉斯及其后学关于音乐及其功能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论述中或可得到验证。
毕德哥拉斯学派认为自然界和宇宙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而有秩序”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在音乐中得到了完满的呈现。
因而音乐是“净化灵魂”、“恢复自己真正本性”的最佳途径③——借助于听觉洞达世界本原,是信奉酒神精神的早期希腊人的坚定信念。
但在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仆后继的抨击之下,听觉的优先地位不断被削弱——尽管赫拉克利特强调“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也就是认为感官知觉较之于理性认识来说是较低层次的,但他明确宣称“眼睛是比耳朵更可靠的见证”④,这就一方面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建立了秩序,另一方面在感官知觉内部也重新设定了等级:视觉比听觉要可靠。
PC试述纪录片真实性与故事性张涵摘要纪》录片以特殊餉艺术处理手段反映出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最大特点,而“故事性”则为纪录片增加了亮点和看点.纪录片从现实中获取素材,真实的素材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在加之故事性的修饰,让纪录片更具吸引力.基于此,文章将探讨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性,阐述两者关系的同时,探讨如何协调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的比例,以期为纪录片的创新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故事性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20)252-0168-02纪录片取材于真实的生活或事件,通过艺术化的加工成为具有记录性、观赏性、启发性的电视作品,从而实现对现实素材的艺术化的处理效果。
非虚构是记录片的最大特点,而故事性则是提高纪录片可视性的基础。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盘“视觉大餐”,那么真实性就是精美的食材,而故事性则是可口的调料,食材和调料搭配得当才能制作出精美佳肴,才能让纪录片更有“味道”。
作为纪录片制作者,务必要协调好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关系,调料再美味也不能当“菜”吃,不能为了收视率哗众取宠,但是也不能为了真实性“堆砌”食材,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实现真实性和故事性的平衡才能让纪录片更有趣味、更富内涵。
1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分析1.1纪录片的真实性分析对于纪录片来说,“真实”如同生命,从生活中选择真实的素材更具震撼力。
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对生活的照搬,而是融入了艺术的编排和加工,尤其是在编导、摄制以及后期制作过程中,必然会有艺术性的元素融合其中,所以,纪录片的真实又有“加工后的真实”特点。
尤其是在素材的选择和筛选中,导演会根据脚本就行取舍,其中一些真实的素材会被剔除,同时又会增加一些艺术化的创作,但是,这些并不代表纪录片“失真”,而是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法保留最大的真实性,所以在评价纪录片是否真实的时候,要以“真实再现”为标准,而不是“绝对真实”。
1-2纪录片的故事性分析如果纪录片为了保持真实性而罗列一些现实素材,那么观众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
从价值取向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作者:王金山来源:《传媒》 2014年第5期文/王金山纪录片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其表现对象是真人真事,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加工、文学润色,但最终要展现的,还应是生活的真实规律与本质。
从这点上看,尽管纪录片喜欢用电影、电视及文学的一些艺术形式及手法,但它与影视艺术或是文学作品是有区别的。
从素材和效果来看,纪录片更像“新闻”——绝对的真实性是其生命(而非像艺术作品那样,“真实”更多的是一种虚构中的合理性)。
只不过,与新闻相较,纪录片不过分强调时效性。
纪录片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的真实性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所谓真实地存在过的事件或者历史,如何去衡量其实际的真实性?我们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事件总是被讲述、被传达出来的,也即是说,这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被讲述者、书写者通过语言、文字、镜头、画面所建构出来的。
不同的讲述者,自然会对事件有不同的建构。
这种不同建构背后的秘密是什么?如果说细节的记述之不同,有部分原因是记述者个人素养、兴趣点不同造成的,那么,对事件原因、影响分析之不同,则应是更自觉的、有意识的一种“求异”罢了,其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毫无疑问,对纪录片来说,这是个“真实性”与“价值取向”的问题。
拍摄一部纪录片,最终还是要通过展现真实生活、真人真事,引发人们对现世的思考。
也就是说,没有哪部纪录片是“为记录而记录”、纯粹为兴趣而记录的。
既然纪录片总是为一定的价值诉求服务,总是要表达一定的价值取向,这就会涉及到很深层次的纪录片“真实性”与“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问题。
笔者认为,纪录片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真实”。
不论维尔托夫还是弗拉哈迪,无论让?鲁什还是梅索斯兄弟,他们的做法有多么的大相径庭,但其最终还是在不同手法层面上强调纪录片的真实性。
但真实性如何衡量?如何保证?因为基于不同的意识形态,或利益趋向,纪录片的拍摄者都有可能无意或者刻意地对所记录的对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更何况,对事件原因、影响的分析,本身就有很多主观因素和不确定因素。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以中国当代纪录片创作为例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以中国当代纪录片创作为例
袁娜;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3(000)023
【摘要】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的生命。
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
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
本文试图在纪录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纪录片,从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出发,探讨对纪录片真实的理解以及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创作特点。
【总页数】2页(P.223-224)
【关键词】纪录片;人物形象;真实;叙事结构
【作者】袁娜;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有选择的真实——浅谈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 [J], 李俊峰
2.以真实的名义获取可能的真实:关于纪录片创作中几种拍摄方法的解析[J], 刘广宇
3.试论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非真实 [J], 黄斯楠; 李岩。
98袁 梦:何谓纪录片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来源于法语“Documentatre”,意思是文献的、资料的。
纪录片的原意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影片。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早期电影短片成为纪录片的历史源头。
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代表们登陆》等。
其特征为片长一分钟左右的固定镜头,影片样式为户外场面、室内场面、新闻片、报道片、旅行片等。
一、纪录片的二次创作从“纪录片”一词的词根及其含义本身,便为纪录片的“真实性”奠定了基调。
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提出“纪录片”一词,对其的阐释是:“纪录片不仅要拍摄自然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的生活。
”笔者认为,即“对真实素材进行有创意的处理”。
而所谓“有创意的处理”便是纪录片的再创造过程,这种二次创造过程被称为“剪辑”,而在素材的组合加工与再创造过程中,无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因素,而这一属性“真实”究竟是表象真实、本质真实?还是真实的幻觉呢?就有待我们深思了。
二、纪录片的导向性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拍摄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为了表现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与自然搏斗与融合的场景便采用“搬演”的表现手法。
例如,纳努克捕猎用的枪被换成了矛,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屋(伊格鲁)为拍摄而就地搭建等,这一“搬演”的艺术手法在弗拉哈迪此后的影片中也一以贯之。
美国导演布莱恩·佛格尔执导的影片《伊卡洛斯》也引发争议,这是一部自省式纪录片,导演将自己作为拍摄主要对象——美国单车运动员出现在镜头前,和一位俄罗斯专家在国际体坛引爆严重丑闻后,一场对体育界用药行为的调查引发了全球追逐战。
而这一体育界的“斯诺登”事件,正义究竟是尺子还是幌子?影片故事性很强,线索也十分明晰,始终把俄罗斯当作美国的假想敌,不难发现其导演的主观性强烈,其影片的“真实性”掺了杂质。
同样作为“自省式”,又称“自我反思式”纪录片,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中对北京市民的提问:“您觉得北京的风大吗?”与人类学纪录片的鼻祖——让·鲁什创作的参与式纪录片《夏日纪事》中对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你幸福吗?”两部影片中的问题一抛出,便已经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与引导性。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与表现1. 引言纪录片电影是一种以真实事件或现象为题材,通过记录和再现的方式展现生活、历史或某一事件的影像作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真实性的追求与对表现形式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种矛盾,那就是如何在追求真实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探讨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与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
2. 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纪录片电影的真实性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观众观看纪录片电影,往往希望能够在影片中看到真实的事实、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
而纪录片制作者也更注重于捕捉真实的瞬间、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故事。
真实性使得纪录片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
3. 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形式纪录片电影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传统的“Talking Head”式访谈,也可以是运用抽象象征手法的实验性作品,甚至是以虚构手法叙述真实事件的创意纪录片。
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纪录片电影注入了更多的艺术想象和创意可能性,使得纪录片不再局限于传统叙事的模式。
4. 真实与表现的平衡在纪录片电影创作过程中,制作者往往需要在真实性与表现形式之间取得平衡。
一方面,过分追求表现形式的夸张和炫技有可能会导致真实性的丧失,观众会对影片产生质疑;另一方面,若过分拘泥于真实性,可能使影片显得平淡乏味,缺乏观赏性。
因此,在创作纪录片电影时,制作者需要在不同方面取得平衡,力求真实与表现的完美结合。
5. 真实与表现的案例分析以《地球脉动》为例,这部纪录片电影采用高清摄影技术,呈现出地球上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生物世界。
影片在追求表现形式的同时,并未丢失对真实性的追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视觉上的震撼,同时也能感受到地球生态的脆弱和珍贵,达到了真实与表现的完美统一。
6. 结论纪录片电影是一种旨在记录真实、传递情感、唤起共鸣的影像艺术形式。
真实与表现是纪录片创作中需要平衡考量的两个重要因素,只有在两者得到充分融合的情况下,纪录片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影响力和艺术价值。
姓名题目:-------------------什么是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
纪录片往往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
如此看来,纪录片是客观的,是不存在任何主观思想的。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理清这个问题,我翻阅很多相关资料,上网做了相关的搜索,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以下看法:纪录片是人的创作,并不是摄影机的创作,我们通过纪录片一定能够知道编导是如何想的。
可以说,纪录片中的每一个镜头、画面和主观语言无一不是经过导演深思熟虑和有意安排的,其目的是要表达、影射创作者的某种情绪,只是在有些纪录片中被刻意隐藏起来,不那么显露罢了。
在纪录片中,对生活原貌进行选择和删节显然无可避免。
然而,正是纪录片导演始终掌握着每一个环节:从记录方式上说,他(她)决定着镜头的机位、角度、运动方向;从记录内容上来说,记录什么,不记录什么也是由他(她)们所决定,于是,导演们往往故意去回避现实中的某个方面不去记录或者是只突出强调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同时,在剪辑台前面对素材时,他们还将进行大幅度地筛选。
可见,同样是被摄者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情,但是哪些能够呈现在屏幕前已经不是由被摄者来控制和决定的了。
可见,纪录片的真正表达者是编导,他(她)们决定着摄影机的距离和角度,对生活进行着过滤和选择,并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当然,纪录片导演不能设计和改变被摄者的行为和言语,也无法预设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被摄者仍然掌握着自己的生活和世界观,他们的行为和个性特征正是纪录片表意的有力元素,是纪录片成败的关键因素。
我们甚至可以说,纪录片导演和被摄对象的关系十分暧昧,甚至是一种合作和共谋关系,但是,这个尺度的把握却是有赖于记录者的良知。
如此看来,纪录片并非绝对的客观,它只是拍摄者通过镜头选取出来的部分客观的影像。
什麼是紀錄片?近十年來,紀錄片在台灣逐漸成為顯學。
有興趣學習拍攝紀錄片的大有人在,公共電視與探讨頻道(Discovery Channel)播出的紀錄片常吸引許多知識階層觀眾,而在台北舉行的國際紀錄片影展的影片放映,更常見一票難求的盛況。
雖然紀錄片已在台灣成立起它的地位,但其實大伙儿對於什麼是紀錄片,心中並沒有什麼定見,尤其是當許多觀眾看到一些平常不曾見過的紀錄片形式時,腦子裡更是疑惑連連。
這是因為全世界的紀錄片製作,近一二十年來出現一股實驗表現形式的風潮。
2000年台灣紀錄片雙年展就出現許多混合真實紀錄、虛構、重演、戲劇演出等元素的作品。
這些擺在「紀錄片」攤子上的貨色,披上「紀錄片」的名牌,卻引发顧客(觀眾)的迷惑:『到底這算不算紀錄片?』或『紀錄片也能够這樣拍嗎?』2000年紀錄片雙年展之後,中國時報一篇報導提到影展所映演的一部《多数會討生活》,導演坦承片中許多段是他花錢請當事人重演他(她)們的生活;如墨西哥一名幾乎全裸的舞女,任由客人在她身上撫摸;一個紐約混混在鏡頭前洗劫生疏人。
在討論會上,這位導演被觀眾抨擊,說他剝削、污辱被拍攝對象,說他是騙子。
中國時報這篇文章的作者頗替導演抱不平,認為『片中人是在鏡頭前从头演繹,但演出這件事並不減少這部電影動人的品質,難道要導演用針孔攝影機拍出不清楚的畫面,才算誠實嗎?而「真實」與否又為什麼那麼重要呢?』註一這篇文章雖然立論與邏輯大有問題,不過這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但這篇文章却是點出了一些關於紀錄片本質的關鍵問題,如紀錄片非「真實」不可嗎?(反過來的問題确实是,演出或重演的就不叫紀錄片嗎?)和紀錄片要「誠實」嗎?(反過來的問題确实是,什麼樣的紀錄片才叫誠實?)本文就從這樣的紀錄片本質開始談起。
真實是什麼?紀錄片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捕捉真實世界人、事、物的一種電影類型。
那麼,關鍵的問題即是:什麼是「真實」?中文的「真實」這個詞可用來表示西方太多不同的字的意思。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思辨性
作者:智慧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1期
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反映真人真事,而这一点必须和“纪实性”区别开来。
纪实并不等于真实,钟大年教授认为“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笔者对此是认可的。
自我国纪录片纪实风格出现并成强势以来,纪录片从主题先行的宣教模式又走向了另一种单一化取向,纪实用得过滥,甚至走向了自然主义的误区。
正因为如此,我们并不提倡纪录片的本质属性在于纪实,而认为纪录片的灵魂在于记录真实。
新闻纪录片以新闻事件和人物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还讲究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如果说在其他类型纪录片中还可以被允许出现像弗拉哈迪在《北方的哈努克》中的“搬演”,那么新闻纪录片是必须严格保证时空两方面的完全真实,从这个意义上,新闻纪录片是纪录片中最“真实”的纪录片类型。
纪录片是无法回避主观思辨的,这也构成了新闻纪录片与新闻消息的最大区别。
没有创造者独立思考的纪录片是没有灵魂的。
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的制片人曾经说道:“指导我们把握选题的原则是:放弃你的政府意识!”不可否认,由于新闻纪录片往往依赖于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之下的大众传媒,其中体现出来的思辨不可能是完全自由的。
但是,笔者认为,新闻纪录片可以被看作是精英知识分子和大众文化群体潜入体制内,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对话、交融的一种策略。
新闻纪录片无法回避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它不再刻意树立某种权威,成为某种单一意识形态的图解;而是将创作者的理性思辨蕴涵其中,它们作为一种差异性的声音和官方文化群体进行对话,甚至对官方文化提出疑问。
由此,新闻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文本,变为多义的或多重音的。
记录剧情片的真实性探讨我们来看剧情片是如何创作的。
制作一部剧情片通常需要编剧、导演、演员等多个角色的协同合作,他们将通过剧本、场景和角色的设置来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物的言行举止、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是编剧的想象和创作,而并非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剧情片是一种虚构的艺术创作,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
尽管剧情片是虚构的艺术创作,但其所描绘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却常常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和社会现象。
许多剧情片通过讲述人物的命运、情感的纠葛、社会的变迁等方式,展现出了人类的普遍性和共鸣。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故事中的主人公安迪通过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逃脱囚禁,这种精神正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所具备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对主人公的遭遇产生共鸣,从中获得慰藉和启发。
许多剧情片也常常通过叙述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事件来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问题。
比如《美丽心灵》通过讲述数学家约翰·纳什的生活故事,反映了他的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矛盾,触及到精神疾病和社会对异类的包容问题。
剧情片所描绘的情节和事件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常常具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价值。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往往会对剧情片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表现在对人物遭遇的同情和激励上,更体现在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认同上。
比如《泰坦尼克号》中的男女主角,在电影中的浪漫爱情和悲剧结局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让观众体验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生命的脆弱。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加深了观众对电影的情感投入,更让他们从电影中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和教益。
剧情片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观众情感共鸣的方式得到体现。
剧情片也通过技术手段和影视语言构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让观众在观影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从影视表演技术到特效技术,从场景布景到音效配乐,这些技术手段都让剧情片中所展现的情节和人物更加生动、真实。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因为技术上的细节和表现而产生对电影真实性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仅是对电影制作团队的认同,更是对电影本身真实和生动的认可。
谈纪实性纪录片真实感的营造纪实性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人物为主题的电影或电视节目,它旨在通过对真实故事的还原和呈现来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
纪实性纪录片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如何营造真实感成为关键问题。
在本文中,将讨论纪实性纪录片中真实感的营造。
营造真实感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纪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感源自于真实的故事和人物,因此在选择题材时需要注意真实性和现实性。
选题应当紧密围绕社会现实、人文关怀或自然环境等问题,以此来呈现真实的生活和社会场景。
故事情节也应当遵循事实真相,不夸大不虚构,力求还原真实事件的过程和细节。
只有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故事情节,才能在纪实性纪录片中营造出真实感。
纪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感还体现在摄影与剪辑上。
通过真实的画面和音频,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
在摄影和剪辑过程中应当力求真实,不做任何虚构和加工。
摄影师需要全程跟随事件发展,尽可能捕捉到真实的情节和场景,同时摄影手法也应当力求真实,不使用任何过度加工和艺术化的手法。
剪辑师在剪辑过程中也应当遵循真实原则,不做任何虚构和虚饰处理,只保留真实的画面和音频,以此来营造真实感。
真实感的营造还需要精心策划和制作。
在制作纪实性纪录片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和策划,确保选题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在制作过程中,更需要注重细节和真实性,尊重事实真相,不对事件进行美化和虚构。
也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权益,在拍摄过程中谨慎处理,避免伤害当事人的利益。
只有经过精心策划和制作,才能在纪实性纪录片中真正营造出真实感。
真实感的营造还需要在导演和制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
导演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和领导者,需要在制作中始终强调真实原则,保持对真实的追求和坚守。
制作团队的每个成员也需要共同努力,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最终完成一部真正具有真实感的纪实性纪录片。
纪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感是其核心特点之一,也是其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
要想在纪实性纪录片中营造真实感,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在摄影与剪辑过程中要力求真实;需要精心策划和制作;导演和制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