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真实性
- 格式:docx
- 大小:17.32 KB
- 文档页数:4
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
常雨辰怎样认识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纪录片就是与真实相关的节目形态,它给观众以真实感,这个观点对吗?老师在课上说过,关于纪录片是什么?也很多争论,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争论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这个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总之,借用高中学的哲学的一句话: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关于纪录片的定义也是变化发展的,这个观点也就是给纪录片作了一个普遍意义上的定义。
许多人对此冥思苦想,难觅要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作为旁观者,作为一名大三的外专业学生,能够很轻松的学习这门课,相比很多看似忙碌的同学,我觉得我自己也很充实。
虽然我没有什么基础,也没有特别的学习目的,但是一个学期的学习下来,当我再看一些纪录片的时候,会多了一些思考,更会从一种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大千世界广袤无垠,变化无穷,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包含的信息又是如何地丰富多彩,以至于任何媒介都不能完全涵盖;同时每一个人也无法亲身体验其内容,不得不依靠媒介来观察和感受。
很显然,我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而是由文化讯息构成的世界。
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由各种现代化大众传媒,特别是视听结合的电子传媒——电视造就的形象化虚拟环境当中。
我们必须借助一种较为出色的工具透过重重遮蔽着的形象丛林来认识物质世界或找寻“理想”世界,思考生活,展示人生,记载历史(生活即历史),延伸我们的思维触角和存在方式。
从而透过别人的甚至自己的镜头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沟通心灵。
介于电视剧、综艺节目之间的电视纪录片以其独树一帜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沟通屏幕世界和现实生活,与人们的认识心理和文化参照动机相契合,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形象化工具,一种用以记录历史、记录社会生活、观察世界的出色的工具。
纪录片要求“真实再现真人真事”,真人真事可以再现,但不一定真实:言为心声,当镜头对准你时,你的一举一动是否出于你真实本意的自然流露,其中肯定有几分即兴表演成分,有时候还有导演的指导,就像《阮奶奶征婚》,导演为了让纪录片能拍下去,进行了一些人为的干涉,但最后事实证明,这部纪录片很成功。
2023/9上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论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以《浮生一日》为例阴王振雄薛江华摘要: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这一问题的争议始终伴随着并推动着纪录片的进步与发展。
文章以纪录片《浮生一日》为例,对纪录片与真实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和分析,从创作者、受众、纪录片“符号”三个角度,明确了“真实”多重身份的结合才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论证了纪录片中真实的多义性,并从纪录片的价值属性出发,强调了真实对于纪录片价值构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浮生一日》本质属性价值纵观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从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的“搬演再现”到维尔托夫的《持摄影机的人》中的“电影眼睛”理论,人们能够看到纪录片当中“再现”真实和“整体”真实不同的理念主张;从格里尔逊的“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理论再到当今自我反射模式、参与模式以及像《浮生一日》这类充满互动性、创新性的用户原创纪录片,人们可以发现在纪录片当中“打造”的真实和人为介入“促成”的真实的不同创作形式。
这些对于纪录片的创作实践主张和理论探索发现,无一不印证了真实对于纪录片的重要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观念的变化,“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值得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凯文·麦克唐纳与YouTube 合作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希望拍摄一部试验性影片。
他们邀请全世界网民用摄像机记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自己的生活琐事,并希望大家思考三个问题:你如今在生活中最惧怕什么?你喜欢什么?什么让你开怀大笑?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参与了这此活动,共收到多达80000段短片,总时长达4500小时。
最终,主创团队从成万段的视频短片中选取了1125部,剪辑成95分钟的成片,命名为《浮生一日》。
“真实”多重身份的结合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真实”是纪录片的基础核心和根本价值所在,但是在纪录片与“真实”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真实”、表达“真实”才是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98袁 梦:何谓纪录片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来源于法语“Documentatre”,意思是文献的、资料的。
纪录片的原意是具有文献价值的影片。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早期电影短片成为纪录片的历史源头。
如《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代表们登陆》等。
其特征为片长一分钟左右的固定镜头,影片样式为户外场面、室内场面、新闻片、报道片、旅行片等。
一、纪录片的二次创作从“纪录片”一词的词根及其含义本身,便为纪录片的“真实性”奠定了基调。
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最早提出“纪录片”一词,对其的阐释是:“纪录片不仅要拍摄自然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细节的并置创造性地阐释自然的生活。
”笔者认为,即“对真实素材进行有创意的处理”。
而所谓“有创意的处理”便是纪录片的再创造过程,这种二次创造过程被称为“剪辑”,而在素材的组合加工与再创造过程中,无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因素,而这一属性“真实”究竟是表象真实、本质真实?还是真实的幻觉呢?就有待我们深思了。
二、纪录片的导向性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拍摄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为了表现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与自然搏斗与融合的场景便采用“搬演”的表现手法。
例如,纳努克捕猎用的枪被换成了矛,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屋(伊格鲁)为拍摄而就地搭建等,这一“搬演”的艺术手法在弗拉哈迪此后的影片中也一以贯之。
美国导演布莱恩·佛格尔执导的影片《伊卡洛斯》也引发争议,这是一部自省式纪录片,导演将自己作为拍摄主要对象——美国单车运动员出现在镜头前,和一位俄罗斯专家在国际体坛引爆严重丑闻后,一场对体育界用药行为的调查引发了全球追逐战。
而这一体育界的“斯诺登”事件,正义究竟是尺子还是幌子?影片故事性很强,线索也十分明晰,始终把俄罗斯当作美国的假想敌,不难发现其导演的主观性强烈,其影片的“真实性”掺了杂质。
同样作为“自省式”,又称“自我反思式”纪录片,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中对北京市民的提问:“您觉得北京的风大吗?”与人类学纪录片的鼻祖——让·鲁什创作的参与式纪录片《夏日纪事》中对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调查:“你幸福吗?”两部影片中的问题一抛出,便已经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与引导性。
传媒论道纪录片叙事性与真实性的平衡——以纪录片《生门》为例■ 马秋齐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摘 要〕在纪录片的发展过程中,真实性与客观性一直是人们对于纪录片研究的核心问题,时至今日,受众的审美观念、社会的开放程度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创作者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故事化的叙事和表达手法成为当下众多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本文梳理了纪录片的发展史,并结合纪录片《生门》的题材选取、主题设定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分析,找到其成功之处,探索创作者在进行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时,如何平衡与把握影片的真实性与叙事性。
〔关键词〕真实性;故事化;叙事手段纪录片是影视艺术中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将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其对象为真人真事。
在进行纪录片创作时,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和处理,在保留原有事实基础上,引发人们的思考。
而现在,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多样化的影片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致使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失去优越性,纪录片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主流。
纪录片故事性与其独有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界限则是我们最应该把握的。
2016年,医疗类纪录片《人间世》的播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生的敬业和付出打破了之前的谣言和诋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和赞誉。
随后,一些系列的医疗纪录片接连上映,其中《生门》将视角聚焦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通过6年对四十多个家庭进行记录,用生猛的镜头语言,记录产妇从待产到生育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以及家庭所要面对不同问题,直面生命诞生的现场,展现生死交替的震撼和迎接生命降临的喜悦。
从而透过产妇对当代家庭、医疗、伦理和医患等问题进行深层探讨,以此赞扬母爱的伟大,引发观众对于人性和当下社会问题的反思。
一、故事化叙事的发展在世界纪录片的发展史中,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人们对于纪录片的要求也是有所区别的。
卢米埃尔兄弟打开了大众对于影像认知的新大门,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原始的记录者。
他们将日常单幅照片变为活动的图像,用最单纯质朴的固定视角的拍摄方式,真实再现家庭日常生活景象,把生活中某一连续的动作或者事件完整复制下来,但这样的创作并不能体现出创作者的思想。
视听2018.05|纪录片是取材于真人真事,并且对其进行艺术化加工,使人们对其传达的真实内涵产生一定思考的影视艺术。
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性是其发展的两大构成要素。
就其真实性而言,纪录片具有新闻报道的特性,要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实际生活,但其可看性相对较弱。
就其故事性而言,纪录片具有电影的特性,将粗糙的生活通过艺术化的视听形式表达出来,可看性相对较强,但其真实性可能被削弱,如何让观众体会到艺术作品传达出来的真实感一直是纪录片创作者不懈追求的。
21世纪以来,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性问题又有了新的讨论空间。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先应厘清纪录片真实性和故事性各自的本质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个具有多层次内涵的概念,真实是自摄影技术诞生以来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求。
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那么纪录片就是最靠近现实的那条线。
笔者将纪录片的真实性分为艺术真实、心理真实和虚拟真实这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一)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性加工提到纪录片的艺术真实就不得不提到其相对应的客观真实。
客观真实是指影像完全与生活重合,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类型,不属于客观真实范畴。
客观真实只不过是一些理想主义者的追求,试图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使纪录片成为对物质世界的复制。
从创作的角度上,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即使真正实现客观真实,这样的纪录片也就不属于影视艺术了,因为其缺乏作为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创作者对主观世界的表达,从而使得观众通过欣赏这样的作品产生相应的思考。
一部纪录片成品的制作要经历很多个环节,从面对一件真人真事要选取的主题、角度到拍摄素材时所用景别、机位和后期对素材的整理、剪辑、配乐等一系列过程无不渗透着主创人员的主观意识。
再有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当历史资料、人物缺失时,通常会在参考历史后采用搬演、情景再现等艺术方式对其进行还原,丰富影视艺术表现形式。
观众对这样的艺术真实也比较接受,更有助于增加其观片时的想象力,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作者:常启云肖邓华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从人们对于纪录片林林总总的定义纷争与对其本质“真实性”的一致认同中得出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其“事实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而并非事实本身,由此提出其纪实与“真实再现”的两种表现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表现手法一、什么是纪录片自从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凭借《北方的纳努克》奠定了纪录片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开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纪录片这种新的影像形式在客观反映生活、记录重大事件、推动社会进步、展现时代风貌等多方面都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关于“纪录片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争论恐怕也是影视史上最耐人寻味的事情,因为即使到了今天,也没有谁给“纪录片”这三个字下一个令所有人都信服的定义。
英国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纪录片下定义的人。
他在1926年1月一篇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首先使用了documentary一词。
他认为纪录片应当是对真实事物做一种有创意的处理。
而美国电影学者布鲁斯·F·卡温则认为纪录片是对所呈现的事实材料强调其所特殊面向或提出特殊观点的电影;它的符号具有事实的指涉,而不是幻想的结构;因此镜头的拍摄作为证据或史实,证明某个时间确实发生过的事件;但真正的纪录片通常不只是呈现事实材料的客观记录;它运用事实材料证实作者的主张,或对现实的深入思考。
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纪录片下过多种定义。
在中国,有关纪录片的概念更加宽泛。
在权威的《电影艺术辞典》中,甚至没有单独的“纪录片”条目,而是将其统统划归到“新闻纪录片”这个更大的概念当中;而辞典中对新闻纪录片的解释是新闻片和纪录片的统称。
其特点是如实记录真人真事,不经过虚构,从现实生活本身的形象中选取典型,提炼主题,直接反映生活和事件。
纪录片中的真实性内容摘要:全文以纪录片中的本性——真实性为线索,探讨在纪录片中存在真实性的价值所在,以及在纪录片中失实的纪实存在的弊端,谈论真实性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它固然是以真的人和事为基础,但也必须含有真的理和情,只有这样,电视纪录片才能说是参与了对文艺美的创造。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价值纪录片中的真实性纪录片在我的印象里给予我最多感触就是它非常得真实,拍摄者并不是演员,并不需要台词。
纪录片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人的真实反应,事物的真实形态。
纪录片就是以真实为核心来进行创造的。
纪录片有很多的题材,也有很多的阐述的故事。
纪录片呈现的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部纪录片不够真实,还会有人去看吗?那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可以毫不避讳的说真实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
某些生活原貌与真实性不能画等号。
由此可知,真人真事,是基础,但远不是真实性。
纪录片首先必须受新闻学和历史学真实性原则制约——内容的真实无误,这是底线,否则便无纪实可言。
①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差别在于故事片不具有真实性,众所皆知,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
纪录片也称为非虚构影片,与故事片相比,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真实。
纪录片是一个最基本的电影形态,就像绘画和素描的关系。
实际上素描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材料,一个是作者的本体,还有一个是客观世界。
他怎么通过一个有限的材料手段,把他作为一个主体对客观外部世界的惊艳表达出来。
那么素描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我觉得纪录片在电影文化中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是一个基本的电影形式,就是你怎么样通过很有限的电影手段,把对外部世界的直接经验,通过电影的方式纪录下来或者表现出来,传递出来,传递给观众,纪录片从文化角度来说就是完成这样一种功能。
纪录片存在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真实性往往就是衡量一部纪录片价值的所在。
真实是纪录片艺术的各种功能、价值赖以存在最重要的基石。
失实的纪实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②比如说我们看一部纪录片,它没有真实性的体现,这样就会误导观众对它的正确认知性。
拍摄一部纪录片,如果他不存在真实性,也就是说它根本就是毫无价值的。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中缺少了真实性,有的纪录片为迎合受众,甚至把再现的趣味功能强化了,却忽略了再现的还原功能。
上海台的《文物博览》中有一集介绍紫砂壶,为了吸引观众,增强节目的趣味性,特设了一场制壶名家时大彬为解救民女,怒摔茶壶的戏。
之所以说成“戏”是因为观众的审美心理已经从审视历史,被牵引到了“调侃戏说”之中。
此刻“真实”成了假面,纪录片的“真实性”荡然无存。
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法追求到既然绝对的真实是追求不到的,何不在不违背事件本身真实性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表现手法,将事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呢?持此种论调的人恰恰忽略了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最基本认知。
我想这部纪录片观众在观看的时候,甚至已经在对于这件事的认识度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本身纪录片就具有传播功能,很大的程度的影响着观众的内心与看法。
要较好地解决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编导意识的矛盾与困惑,我觉得就要在拍什么和怎么拍这两个环节中去掌握。
纪录片要真实地反映社会反映人生,关注现实,坚持非虚构的美学原则真。
在怎么拍这一环节中,编导尤其要注重以旁观者的态度“客观真实”纪录,这时的编导,对被摄者尽可能不“做戏”,掌握好编导的分寸,尽可能原生态记录。
但这些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一个纪录片的完成不仅仅要考虑到真实性原则,当然这很重要。
但我们同时还要考虑到纪录片的审美性、娱乐化、故事化。
因为纪录片毕竟是给受众看的,如果只是注意了真实性原则,而忽略了审美性、娱乐化、故事化,那么这样的纪录片是很难吸引受众的视觉的,在观看过程中还会产生视觉疲劳。
最终达不到传播效果。
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所有纪录片人所面临的困惑,但是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记录真实的故事比虚构的故事更有价值,这也是纪录片人的历史使命。
当然,一部片子不可能仅仅是记录,它还要传达出关于世界的客观信息。
虽然这是“我”看到的,但如何以一种恰当的形式记录下来确实是一个难题。
这种记录的过程其实是对事件的放大过程,它传递的是一定视角范围之内的图像,观众只能在镜头框定的范围内注视着故事的展开,画面的真实只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的真实。
真正的思考应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镜头之外才是真实的本质。
如果认为纪录片仅仅是罗列生活现象,只是记录生活的真实,只是强调反映社会生活价值层面和事实层面的真实,那这一认识还不全面。
纪录片同其他电视艺术创作一样,同样需要叙述的技巧、结构的安排、细节的捕捉、表现的方式、镜头的运用、造型的设计、节奏的处理等等,而这一切,都是电视艺术美的创作,是实现纪录片审美价值的手段。
在实现这一价值的过程中,其魅力主要体现在是否具有真实的审美价值,这也是纪录片创作的最高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实现纪录片真实的审美价值是以社会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只能去发掘"记录"过程中内在的艺术潜力,而不能像其他电视艺术作品那样进行艺术虚构。
最近一部叫做《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大火,这部纪录片在展现盛宴之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饮食文化。
这部仅仅只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电视剧成为收视热点,不仅仅是因为它用高清的拍摄设备真实的还原了食品的制作过程,食材的采集让所有吃货们“一解眼馋”,而更重要的是那遍布大江南北的画面中展现的温情,让很多离家在外的人感受到亲情的召唤,体味到那一菜一汤背后的浓情蜜意。
诚意的佐料用情才感人,这也是这部纪录片令很多人落泪的原因。
记录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是《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原因,通过这一现象折射出了纪录片所应秉承的原则——真实为灵魂、人物为主角、故事为载体、情感为核心。
例如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对于诺邓火腿制作过程的描述,拍摄者没有一个镜头带过,而是从挑选猪肉开始,到盐的使用,再到怎么均匀地涂抹盐粒,再到晾晒,各个细节都无意遗落。
还有片末那些展开的笑颜,一笑而过,会使多少离家在外的人想起家中的亲人而流下想家的泪水,而引起情感的共鸣。
纪实手法完整记录过程能够使观众进入具体时空感知体验纪录的内容。
观众在观看中情感不断积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凝聚,受到感染。
纪录片《回家》中有这样的镜头:遗失在东北的弟弟在十多年后与姐姐和妈妈再次相逢时抱头痛哭,妈妈在得知儿子被找到时几近疯狂。
片中没有任何的解说词,只是用姐姐的口吻诉说着自己的内心,如果不是用镜头纪录了全家的遭遇和姐姐寻找弟弟的艰难,观众也不会理解这一镜头所带来的含义,更不会跟着心潮起伏。
我们体验别人的感情也需要一点点体味,一步步深入,没有立上直下,突生突灭的感情,也没有骤然获取的体验,我们要尊重情感原生态和观众体验情感的心理过程,就要重视纪录感情的铺垫、积累与释放的动态过程,我们才有时间揣摩、了解、体味那引起心灵颤动的情感的真谛。
真实自然效果是纪录片艺术性的集中表现,是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所在。
③每一个纪录片创作者在创作之初,都会首先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可记录、可表现的题材,而不是首先去虚构一个剧本。
在现实生活中选材,应该是纪录片创作遵循真实性原则的第一层含义。
它“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这一点在业界应该没有异议,这也是纪录片与虚构类影视剧的最终分野。
不管拍摄、剪辑过程中运用过什么样非纪实的手段,只要所表现、所纪录的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人和事,就可以划归纪录片的范畴。
比如《故宫》,大量的动画与重现,并没有损害它带给人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比如《油菜花开》,唯美的画面语言、故事化的铺排讲述与张力十足的悬念设置,也并不妨害人们对那一真实世界的审美观。
虽然纪录片只是从个体视角出发,反映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真实,传达的只是创作者的感悟和体验,但是业界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要求也并不是毫无道理。
这应该理解为对这种艺术门类的一种规范。
这个规范要求纪录片创作在选材、手法等方面符合“真实”和“非虚构”的底线标准,以避免同其它艺术门类的混淆,以至失去自身的特色真实性是纪实影像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创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原始的素材,并且要参与到创作之中。
虽然不能去虚构事件、不能去编造故事,但却需要构造,构造触及人们心灵的过程,巧妙规划事件的发展,挖掘故事中的内涵。
张以庆所创作的《英和白》就好在没有去构造感情,没有刻意的讲述故事,而是把他们的生活原原本本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在比如说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幼儿园》,在其他人的思想中,他能表现的也许就是幼儿园中孩子们快乐的游戏和有条理的生活、学习知识。
而张以庆并没有去捕捉那些常规的情节,反到去寻找一些超常规的东西呈现,这样来表现孩子们实际上承受了许多不该承受的东西。
所以说,就算是真实的记录也有大部分的主观因素在里面。
显然,纪录片并不只是简单地罗列生活。
而是真实的再现了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
在这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孩子的日常生活,更深层次的看到孩子们所承受的压力。
这就是真实性带给这部片子的价值。
真实记录平时的生活场景,也是在加深观众对于被拍摄者的了解。
纪录片《我的多胞胎》就是选择英国的几组多胞胎家庭来跟踪拍摄,了解父母对于多胞胎是如何教育的,在养育多胞胎的时候遇到的问题。
让观众了解到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群体的成长情况和父母的辛苦。
这里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尊重生命的诞生。
纪录片的真实特性也是来自照相术再现物象原貌功能——照相本性。
在各种叙事艺术中,纪录片的真实效果因为物象还原功能而优势独具。
④纪录片的真实性在于是对现实世界的创造性处理,我认为一部纪录片里是不能缺少真实性的,没有真实性,这部纪录片就没有价值。
对纪录片真实性问题的探讨与争论,是对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的规范与界定,也是对纪录片创作方式的一种探索与追问。
它不会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束缚,而应是对创作者的提醒与激发。
对创作者来说,用心记录、诚意表达,才是最根本的态度参考文献:①《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景和著2002年②《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景和著2002年③《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景和著2002年④《纪录片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景和著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