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知觉干货
- 格式:doc
- 大小:99.17 KB
- 文档页数:7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2018年10月 22日授课年级应用心理学专业2020级班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教研室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教师徐鹏
室主任审核签字
教学内容:教材名称(版次)《普通心理学》第4版(彭聃龄著)
起止章节页码第四章,P149 – P201
讲授题目第四章知觉
计划用学时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
熟悉内容知觉的特性
教学要点:重点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难点错觉
疑点
教学进程: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讲义)
25分钟20分钟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第二节知觉的特性
30分钟20分钟30分钟第三节空间知觉
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第五节错觉
10分钟小结:复习本章节掌握内容和做习题
教学方法:课堂多媒体讲解式+提问式+讨论式+习题练习
参考资料:
1.《心理学与生活》(美)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 /2008-07-01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业:一、复习本次课所授内容
贵州医科大学教案。
第四章知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整体。
我们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觉(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的。
例如,听觉刺激是一个复杂的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刚果的俾格米(Pygmi)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描述过这些人及其生活方式。
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二)知觉和感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四章知觉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要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要认识事物的整体。
我们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是知觉。
第一节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知觉(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我们的头脑总是不断对感觉信息加以组织的。
例如,听觉刺激是一个复杂的序列,被我们知觉为言语,或流水声,或汽车声,即组织成有意义的声音。
对于其他感觉信息,我们也是将其组织成有意义的事物。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我们的过去经验。
刚果的俾格米(Pygmi)人居住在枝叶茂密的热带森林中。
人类学家特恩布尔(Turnbull,1961)曾描述过这些人及其生活方式。
有些俾格米人从来没有离开过森林,没有见过开阔的视野。
当特恩布尔带着一位名叫肯克的俾格米人第一次离开居住地大森林来到一片高原时,他看见远处的一群水牛时惊奇地问:“那些是什么虫子?”当告诉他是水牛时,他哈哈大笑,说不要说傻话。
尽管他不相信,但还是仔细凝视着,说“这是些什么水牛会这样小。
”当越走越近,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大时,他感到不可理解,说这些不是真正的水牛。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二)知觉和感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四章思维导图01知觉的特性考点分析:知觉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是02年的简答题,15年的论述题,按照4年内的真题不会重复考察的规律,这个考点这次有可能会被我们碰到哟!一、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名词解释):从背景中把少数事物分出来,对它们做出清晰的认知的特性。
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互相转化且互相依赖。
知觉定势(名词解释):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二十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
选择题:熟悉外文的人,把每个单词知觉为一个整体,不熟悉外文的人,知觉为一个个的字母。
汉字的言语序顺也同样不响影阅读效果知觉的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但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名词解释):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与选择性和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
与选择性的关系:理解有助于个体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出与整体性的关系: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选择题:例:熟悉英语的人读到WOR后,会预期出现D、K、M、N等字母。
四、知觉的恒常性(01年简答、01、05名词解释)01简答: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它有哪些种类?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恒常性的种类:1、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名词解释):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
2、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而知觉到的大小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第四章知觉第四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一级][15M]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整体性和意义性是知觉的两个重要特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加和°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互相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二)简述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简述知觉与感觉的区别和联系](1)两者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本体属性的反应。
(2)两者的区别:在反映物体属性方面存在差异,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生理机制上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
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了当时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3)两者的联系: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成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一般来说,若能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它是在个体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及个体心理特点,如需要、动机、兴趣、情绪状态等影响下产生的。
(三)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信息加工][简述知觉的信息加工][二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过程比较。
什么是自上而下加工与自下而上加工?请举例说明。
(1)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驱动加工)自上而下加工是指人在知觉时,运用自已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是一种较高水平加工制约较彳氐水平加工的过程,又称概念驱动加工。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知觉干货普通心理学中,知觉是常考点,考试的题型涉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等,是心理学考研中的一个考试热点。
博仁考研送来了福音,这篇文章重点论述了有关知觉这一章节的重难点,而且还补充了陈霖的拓扑实验给大家。
知觉思维导图以下就是书中常考的内容一.知觉的组织原则1.邻近性: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为图形。
2.相似性:视野中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3.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4.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5.共同命运:向着相同方向变化或运动的部分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6.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7.线条朝向:不同图形,方向相同,难以分开。
图形相同,方向不同,容易分开。
8.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选择性1.定义: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分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现象。
例如观看两歧图形时就体现了知觉选择性。
2.影响因素①客观刺激物: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封闭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②主观因素:知觉者的需要与动机、兴趣与爱好、目的与任务、已有知识经验及刺激物对其意义等。
(二)知觉整体性1.定义: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
如“主观轮廓”这种现象,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2.影响因素①刺激物的结构,包括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分或关键特征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
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②整体知觉会抑制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认识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2.影响因素①个体知识经验:如人们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很难对一些“不可能图形”产生理解。
②言语指导:当刺激信息判断标志不甚明显的时候,适当的言语可以帮助人们唤起过去的知识经验,促进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③动机与期望以及定势等。
3.作用①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②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③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
2种类(1)形状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形状的恒常性。
如一扇从关闭到敞开的门,尽管这扇门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投射形状各不相同,但人们看去都是长方形的。
(2)大小恒常性当我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适合有变化的。
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
如一个人从我面前走向教室后门,尽管他在我的视网膜上的投射大小有很大变化,可是看到的大小并没有明显改变。
(3)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叫明度或视明度恒常性。
明度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它都是白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去都是黑的。
(4)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
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
3.影响因素(1)视觉线索:即环境中的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2)主观因素:知识经验。
4.意义恒常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如果人的知觉随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是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
研究恒常性不仅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现代的机器人有“视觉”可以看,有“听觉”可以听,但它们没有知觉的恒常性。
因此,当观察条件明显变化时,机器人就难以执行自己原来的任务。
如果我们能够把知觉恒常性赋予机器人就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恒常性使得我们对世界有一个稳定的印象。
三.深度知觉与距离知觉(一)含义: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
(二)线索1.肌肉线索(生理线索)①调节:指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只能在1至2米内起作用。
②辐合:指双眼随距离的改变而将视轴会聚到被注视的物体上。
辐合用辐合角来表示,物体近,辐合角大;物体远,辐合角小。
2.单眼线索单眼线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的深度线索。
①对象重叠(遮挡):一个物体掩盖或遮挡另一物体,被掩盖的物体会被知觉得较远。
②线条透视:两条向远方伸延的平行线看起来趋于接近的现象。
③空气透视:指物体反射的光线在传送过程中是有变化的,其中包括空气的过滤作用和由它引起的光线的散射。
远处物体显得模糊,细节不如近物清晰。
④相对高度:指在其他条件相等时,视野中两个物体相对位置较高的那一个,就显得远些。
⑤纹理梯度(结构级差):指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发生有层次的变化。
远处对象密度大,近处对象密度小。
⑥运动视差: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中的物体相对运动时,近处物体看上去移动得快,方向相反;远处物体移动较慢,方向相同。
⑦运动透视: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视野中的影响也会连续活动。
近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大,远处物体流动的速度小。
3.双眼线索—双眼视差①含义: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双眼提供的线索。
②当我们观看一个物体,双眼视轴辐合在这个物体上时,物体的映像将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
这时如果将双眼视网膜重叠起来,它们的视像应该重合在一起,即看到单一、清晰的物体。
当视像落在视网膜非对应部位而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双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将看到双像。
③立体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
④双眼线索的作用范围可达1300米,超过1300米,就不起作用了。
四.运动知觉(一)真正运动的知觉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
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
刚刚可以觉察的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角速度),是运动知觉的下阈。
看到闪烁时的速度叫运动知觉的上阈。
(二)似动1.含义: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2.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霓虹灯等都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②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发运动。
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
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
③自主运动在暗室内,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也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
这就是自主运动。
④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例如,如果你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在向上飞升。
五.时间知觉(一)含义:时间知觉是指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以自然界的周期现象、机体生理节奏和周期性社会活动等为线索。
(二)影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
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
3.人的兴趣和情绪。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
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
六.陈霖的拓扑实验(补充)在他的一个实验中,他采用了三组不同的图形,其中圆和正方形、三角形在形状上看去很不一样,但它们都没有“洞”,因而是拓扑等价的;圆和环由于一个有洞,一个没有洞,因而具有不同的拓扑性质。
实验时要求被试注视两个圆形中间的注视点,并报告注视点两侧的图形是否一样。
结果显示,被试对拓扑性质不同的图形,有较高的正确报告率,说明知觉系统对拓扑性质的差异更敏感。
在整体加工后,才进行局部成分或特征的分析。
七.建议知觉这块,主要就是多理解,多看书,在理解中找出关键字,然后开始背诵。
博仁老师分享大家一句话:攀峰之高险岂有崖巅,博海之明辉何来彼岸,前进不止,奋斗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