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
2. 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古文,欣赏文言语句的表达艺术。
3. 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4.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释题活读,感受文言趣味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读准节奏,体味文言味道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决文中的两个多音字(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2)“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四声3.读好文言文,还得读准节奏,刚刚听大家读的时候,发现这两句话读得不准确。
怎么读?(1)孔指以示儿曰(谁指着什么给谁看?读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文言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秀6篇《杨氏之子》教学反思篇一《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
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
赵主任的点评让我们耳目一新。
他从学生的书写出发,点评了王老师的课程,并且给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
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二《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
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文章行文简洁,不足百字,内容浅显,语言幽默,故事风趣睿智。
对于小学生来说,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教学,以情趣为重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语言魅力。
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围绕这个目标,将“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定为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一、反复朗读感悟趣味学习文言文,读是较难的,又是较重要的,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
所以,在教学这节课时,从诵读古代名言佳句入手,引导学生在不经意间走近文本,让他们感觉古文并不遥远、陌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学生读着古文走进课文的。
时候,我没有把读懂当作先进的环节贯穿到底,而是分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通顺,读好停顿)落实在初读环节——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悟巧妙)落实在细读环节”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学习,读的方式多样,个别读,挑战读,示例读,男女生读,师生读等,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使教学始终处于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学生学习中出现思维疲劳的现象,感受到“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读准、读通、读懂古文,背诵古文;2.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背诵课文二、教学重点:1.人物评价: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还能看出杨氏之子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2.读写结合,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行片段描写训练。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美国记者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时为什么总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周总理笑了笑说:“那只能说明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的。
”说得美国记者哑口无言。
能说说你的理解吗(学生谈感受)看来,你们都听懂了这个故事。
周总理的语言很有艺术,体现了伟人的智慧。
2、有一个九岁的孩子,语言风趣机智。
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想认识这个聪慧的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
(板书)3、齐读课题,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古文,读准读通1、出示活动一: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认读,强调“诣”的读音,“禽”的字音和书写,并理解“禽”的意思,引出《尔雅》的一句话,引出“飞禽走兽”,让学生区分“禽”“兽”。
(2)强调多音字“为”“应”的读音,根据字义确定读音。
(3)红显最后两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停顿。
(4)齐读课文。
三、借助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①惠,通假字,同“慧”,智慧。
甚,很。
②注意“梁”字,下面是木,右上为两点。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①诣,拜访。
②谁呼儿出?孔君平。
(3)为设果,果有杨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1】篇〗《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
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
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篇《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以下是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供您阅读,参考。
希翼对您有所匡助!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积累会写 6 个生字,会认 3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 1、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味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拓展与延伸《世说新语》上的其他关于言语表达的小故事。
教学重、难点:突破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文章读准确。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从中体味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
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
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初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提示: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把不理解的字、词标记下来,与大家交流。
参考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即将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者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三、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提示:从学生读错的地方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和默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中的句子进行思考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聪明机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和默写。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释。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杨氏之子》的故事音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介《杨氏之子》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提问,解答疑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
(2)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节奏。
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2.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口吐莲花。
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聪惠”两个字来感悟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学情,内引外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面文言文。
教学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口吐莲花”,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紧紧围绕这条主线,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想象、诵读,使学生与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文本展开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领略文言文的节奏韵律美和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1导入速读速记:1. 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德谟克里特(古希腊)2. 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
——玉外纳(古罗马)3. 思考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
——席勒(德)师小结:希望在今天的课上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天空,展开语言的翅膀腾飞。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课一开始,教师要补充读关于单元主题的资源。
这一环节,开启了学生进入本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之路,也为后面让学生评价杨氏子,与杨氏子“对话”准备好了素材,为学生学以致用做好铺垫。
2初读文本,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1. 指名读,请同学点评,师提示。
2. 师范读,生倾听并划分节奏。
3. 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读。
4. 出示隶书繁体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原文。
(配乐:古筝)5. 指名读,师点拨。
生评价,自己在下面试一试,齐读。
6. 出示课件:句读(jù dò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提示学生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和疏离。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直面文言文的节奏美和语言魅力,教师让学生由浅而难层层走进原汁原味的文本。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1】篇〗杨氏之子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读书贵在生疑,引疑为学,学而生疑,只有这样才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教学设计,从题目引疑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自主、合作探究课文,以发现的眼光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了引导者,使教学做到了以学定教。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动漫。
2.制作教学课件。
3.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学生准备:阅读《世说新语》,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题引疑1.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那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板书课题)2.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杨氏之子当时多大年龄?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故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3.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小故事中。
设计意图:开始就引导学生针对课题、主要内容或目标进行质疑,以疑带学,以疑引学,以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读通课文,扫清障碍1.学生尝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教师强调:“诣”读yì,不读zhǐ;“梁”下边是“木”,不是“米”。
3.教师播放朗读动漫,范读课文。
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4.课件出示课文断句,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杨氏之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内容,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体会杨氏之子与孔君平对话的智慧。
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古代的幽默小故事,这个故事叫《杨氏之子》。
你们知道“杨氏之子”是什么意思吗?2.自读课文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3.交流阅读感受师:谁来说说你们在阅读课文时的感受?4.理解课文内容师:谁能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5.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师:课文中,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展示了他的聪明才智。
请大家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分析为什么体现了他的聪明。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谁能复述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分析课文语言特点师: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大家举例说明。
3.体会杨氏之子与孔君平对话的智慧师:杨氏之子在与孔君平的对话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智慧?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4.拓展练习师:请大家模仿课文中的对话,编写一段杨氏之子与其他人的对话。
师:今天我们深入分析了《杨氏之子》,大家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杨氏之子》的理解程度较高,能够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2.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读、交流、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教学不足在分析杨氏之子与孔君平对话的智慧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对古代文化背景了解不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重点: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能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八单元的学习。
正如单元提示所说,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让我们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杨氏之子》,一起来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吧。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刘义庆撰写,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二、解题。
我们先来看一看课文的题目。
“氏”在古时候是家族的意思。
“杨氏”就是杨家。
“之”是的的意思。
连起来看“杨氏之子”就是指杨家的孩子。
(师)同学们也可以想一想。
假如生活在古代,你可以怎么称呼自己呢?(预设)有同学说,我姓冯,在古代我就是冯氏之子。
有同学说,我是女生,在古代我就是闫氏之女。
三、初读课文。
1、了解了题目的意思。
围绕《杨氏之子》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学生自由朗读)(一读)2、同学们可以跟着老师小声的再读一遍。
感受词语之间的停顿。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二读)3、同学们读的真认真。
我们注意到课文结尾处“家/禽”两个字读的时候也有停顿。
想一想这和我们现在意义的家禽意思一样吗?(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位同学分析的很到位,文中的家禽同我们现在意义的家禽,意思有所不同。
现在意义的家禽指人类驯养的禽类,如鸡、鸭、鹅。
而在文中,家和禽两个字独立表达意思,表示是家里养的鸟。
所以要有明显的停顿。
4、同学们根据停顿再来读一读全文吧。
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顺。
(三读)四、理解文意。
1、这篇课文虽然很短。
但是有些句子确实难读。
我们先一起来看这句话。
“孔君平诣其父”同学们知道句子中的“诣”是什么意思吗?(生思考回答)(师)有的同学答对了,是拜访的意思。
10杨氏之子
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意思。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说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地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
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 ”“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1)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问?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应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也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二、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
首先我用故事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古文特点。
在故事导入揭题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本课较以往学过的课文有哪些特别之处。
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
2.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
所以,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读懂课文的程序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
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
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
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
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终于把短文读流畅了。
3.回顾学法,初步感知。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4.古今对比,教给方法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利用古今对比,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如:“之”“为”“其”等,做到懂得文言文中个别字的意思,进而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文意。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进而感受他的机智与敏捷,从而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达到诵读的效果。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刚才学习的方法:懂其字,知其意,悟其理,诵其文。
教学反思
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
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
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
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
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
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
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
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
因为这是第一次。
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
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
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
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
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
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
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
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
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
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
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
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
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
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
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
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
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
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
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
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
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
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