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这是第一次,一般会觉得很难读,很难懂,如果引导不慎,就会让学生厌恶文言文了。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尽量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方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并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题,解释题目的意思。

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2. 简介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我们现代人写的文章,用白话,叫白话文,我们学习的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的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刚才老师讲的故事,如果用文言文写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十课——杨氏之子(板书)。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初读课文,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难读,难懂,精炼等)?(出示自读提示:字字正确、句句通顺)。

2.生字词学习。

3、再读课文。

(方法提示: 1.读准字音、2.分清句读、3.读出语气和语势、4.读出重音、5.读出感情、节奏)

三、研读讨论

1、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方法小提示: 1.看注释、2.联系上下文、3.查找工具书或资料书、4.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5.做批注。)

2、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师: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

聪惠:聪明有智慧。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同一个意思。

师:“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

甚:很。我们班的女同学很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他的朗读声非常动听——“甚动听”。

师:一个“甚”字把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谁来读读这一句?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知道孔君平是谁吗?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你怎么知道?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体现小孩认识孔君平,两家关系较好!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谁给谁端来了水果?(说明小孩子有礼貌、懂事。)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应声”指的是:不假思索,马上

“未闻”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禽是鸟类。

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一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重点点拨: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评:你真会听话。

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板书:杨梅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那么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这道填空题来说说: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说。

4、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的时间长吗?(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杨家小孩为孔君平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2.学生试着背诵.

四、作业及课外延伸

1、作业

(1)读一读《世说新语》

(2)读一读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2、课外延伸

《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共有一千多个有趣的故事,记载了东汉

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轶事。像这样聪惠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咏絮之才等。

五、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孔君平杨梅杨家果

杨氏子孔雀孔家禽

第10课《杨氏之子》预习单

10、《杨氏之子》预习单 班级姓名 一、我会做: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杨氏之子”中的“杨氏”的意思是();“之”的意思是();杨氏之子的意思是()。(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的读音读准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惠()曰()禽() (3)我能把生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 (4)通过查字典,我知道在现代汉语中,“慧”的意思是();“惠”的意思是()。诣的读音是(),旨的读音是();“曰”和“日”的写法区别是()。 2、对照注释或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句话的意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补充部分用括号标注)。其中几个重点的句子是: (1)父不在,乃呼儿出: (2)为设果,果有杨梅: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我会理解: 1、、根据对文中句子的理解,我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并能用“/”把读法标注出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了几遍课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抄下来) 3、我还知道本文是围绕“()”这句话来描写杨氏之子的,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杨氏之子的品质特点。 4、我的疑问: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老师交流: (1) (2) 5、我来盘点一下 课文我读了()遍,知道全文的意思是通过:哪种方式打钩◇大声地朗读。() ◇先读,读熟后再看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默读,边读边看课后的注释或查字典。() ◇先通过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再大声地朗读来进一步理解。() 三、相关链接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之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 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2、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 1 / 16

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 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 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 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 2 / 16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各科教案类文档,如需要请下载。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完整版 第一单元 1.草原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陈巴尔虎旗、迂回、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景的美,情的深,并背诵一、二自然段。

4.体会蒙汉情深的真挚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体会句子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感受作都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

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翠色欲流忽飞忽落

10课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和我们以前学的都不一样,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共同学习这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3.介绍《世说新语》 今天我们认识的杨氏之子的故事被刘义庆记录在《世说新语》里。 了解这本书吗?(自由读读:这本书主要记载汉末到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分上中下三卷,共36篇。《杨氏之子》是第二篇里的一个小故事。)(板书:刘义庆《世说新语》)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自由读一读,看看跟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一样?出示课文(难读,难懂,精炼等) 很多人都觉得文言文很难读,很难懂。其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 2、请大家再自由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谁来挑战一下?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为设果??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4、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出示方法,师范读,练读。 5、再指名读。 6、齐读。 三、研读全文,理解意思 1、学习文言文光会读,还不行,还要弄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才行。 你们觉得可用哪些好方法来读懂文言文呢?(相机板书:看注释、查工具书)那这篇课文到底讲了杨氏子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试着用上面这些方法读读课文。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待会儿一起来交流。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反馈。 (一)理解?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句意:?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你读懂了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对不?(板书:聪惠)。?聪?的意思是——聪明,?惠?的意思是——智慧。(板书:智慧)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看注释)(课件)师讲述通假字的原因。 2、你说的?非常?是文中哪个字的意思?(甚)。我们班这位女同学非常可爱,可以说是——甚可爱;她朗读的声音非常动听——甚动听。这位男同学长得非常非常非常帅——甚帅。 3、指名读。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故事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知道孔君平是谁吗? 是当时的庭尉,相当于现在的法庭庭长。孔君平来干什么呀? 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2、哪个字的意思是?就?的意思??乃?(就,于是)。那?诣?字的意思是?(拜见)其:他。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教学进度计划表 教学进度计划表

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常用汉字3000个, 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 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 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 扩大知识面, 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 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 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 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 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 能抓住要点, 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 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 稍作准备, 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 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 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 组织讨论、专题演讲, 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 1 最后的常春藤叶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每一段话的主要内容。X为五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教学设计,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2.比较本文与的写法上的异同,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泰国风情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游览了威尼斯的奇特小艇,

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泰国游玩。泰国是亚洲重要的旅游国家之一,迷人的热带风情以及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泰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这个被称为“白象王国”的美丽国度,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泰国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首都是曼谷。 (二)大家在课后收集到有关泰国的资料,小组交流,小组派生汇报。 (三)学习课文,我们要扫清文字的障碍,提示以下读音: 1.“驰”(chí)和“绅”(shēn)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读成一声;“彬”(bīn)的韵母不要读成后鼻音;“氛”(fēn)不要读成四声;“尴尬”(gān g à) 2.词句解析。 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看见一样。 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原形容军队勇敢善战。文中指一头大象抵得上十个人、一百个人,为泰国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驯服:使顺服。 按摩: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脚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皮肤抵抗力,调整神经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II )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0课《杨氏之子》课时练习(II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95分) 1. (5分)我能写词语。 liáng guóēn huìjiā qín zào yìshèn zh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分)下面四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选项是()。 A . 抑制yì造诣zhǐ家禽qín姓氏shì B . 因为wèi甚至shèn恩惠huì乃至nǎi C . 副词fù湖泊pō侵略lüè惩罚chéng D . 潜水qián便宜pián挨饿ái折本shé 3.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梁国杨氏(sìshì)________子九岁,甚(shèn shènɡ) ________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 ________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________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ɡyìnɡ) ________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ɡ) ________。 4. (4分)辨字组词。 诣________ 指________ 禽________ 离________ 5. (6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惠:________。

②诣:________。 ③示:________。 ④未:________。 ⑤夫子:________。 ⑥设:________。 6. (5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A.听说;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①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________ ②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________ ③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________ ④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________ ⑤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________ 7.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 . 智惠造旨规矩犹如 B . 高梁粗壮典雅岸提 C . 家噙喧闹掐花巨型 D . 神采飞扬绞尽脑汁美轮美奂始料不及 8. (3分)选择正确的解释。 甚”有以下解释:A.很,极;B.必须,一定要;C.什么; D.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①你刚才说甚来?________ ②杨氏子,甚聪惠________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词语盘点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10杨氏之子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②聪惠③。孔君平诣④其父,父不在,乃⑤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⑥儿曰⑦:“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⑧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②甚:很。③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④诣:拜见。⑤乃:就,于是。⑥示:给……看。⑦曰:说。⑧未:没有。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 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 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 个孩子。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3、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 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 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 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 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 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 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 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 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 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 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 言的机智幽默。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猜你感兴趣: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新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版五年级下册 语文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按要求掌握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 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

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昼:白天。耘田:在田间锄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儿女:男男女女。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解:理解,懂得。耕织:耕田织布。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般来说,上课是一定要有教案的,虽然无须手不释“卷”。设想一下,如果准备一堂研究课,是否要准备一个详案?那么教案需要怎么编写呢?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1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 (1)正确、流利、清楚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认识火星,了解火星。 2.技能目标: (1)能感受科学说明文用语的严密。 (2)在探究式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整理、加工信息,拓展理解课文的背景内容,增强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索宇宙奥秘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中,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尤其科普类文章更要给学生充分的静读默思的空间。 2.追求教学倡简,整合教学资源(目标、内容、手段等),把教学的重点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上,即循文品“味”。 【设计思路】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类科普说明文是语文老师感到困惑的课文类型。觉得这样的课文“语文味”不足,而且课文所讲内容往往离我们日常生活太远。常常让我们望“文”兴叹。 如何将科普说明文上出语文味呢?

一、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教科学课所不教。 1.细读课文,感悟文本谋篇布局之精妙。 解读教材,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思路:以“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中心论点,在浅层次的相似——“长得太像了”的基础上,推测“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通过科学论证,“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进而顺应读者的阅读思路,通过设问的方式,阐述了两个问题:“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火星上没留住水?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结合高段语文教学的特点,着眼于篇章,在关注“表达了什么”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表达”,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去学习感受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预设语文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作为科普说明文,教学目标之一,首先就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丰富科学素养,如何完成这一目标,重要的抓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习得。这也是有别于科学课的显著特征。因此,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是教学重点所在。基于此,我预设了一系列的语文训练环节,如:各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再如,学习完第一段的排比句后,复述内容;对比分析一组句子,了解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简洁、严谨;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对照动画演示,做解说员讲解火星水的来源等。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中,各类火星图片的出示,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的播放,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演示等,便利用了这一优势,填补了学生认知的空白点,将抽象的语言变为直观的感性认识,能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三、唤醒学生探索宇宙的意识,给学生埋下揭开火星生命之谜的种子。 不上画句号的课,已是不少老师的共识。火星之神秘,宇宙之浩瀚绝非一节课能讲述完。随机引导学生课后去看相关图书或上网。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探索宇宙的种子。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杨氏之子

第10课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古诗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收集妙言妙语,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关于机智儿童的哪些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世说新语》。 2.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抽读,检测读书情况。 4.齐读。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说说课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只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意思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和搜集的资料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交流汇报句意。

意思:梁国的杨家的小孩只有9岁,特别聪明。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因为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他为客人端果子,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小孩回答他说:“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先生家的家禽啊!” 3.理解了课文意思,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反应快说明很机智;妙在用否定的方式婉转礼貌地对答,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背诵全文。 五、拓展 1.在生活中有哪些语言让你铭记在心呢?(交流自己搜集的或听到、看到的精妙语言。) 2.演一演相声、小品或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六、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默写课文。 3.看《世说新语》。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备课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备课 一、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就是练笔,就是习作,不就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就是:第一组“走进西 第四组“她们让我感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部”,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 第七组“作家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动”, 第八组“异域风情”。 笔下的人”,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与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就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 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就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就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与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与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我国语文教学中,历来主张“文道合一”,“情感熏陶”。近年来全面推进的“二期课改”,更是凸现审美教育,“将情感目标”作为体现教育目标达成度的三大目标之一。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有关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

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①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①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五年级下册第10课 杨氏之子

10 杨氏之子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总共5句话,55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第四十三则故事,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世说新语》一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通过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巧妙对答展现了精妙幽默的语言,塑造了机智风趣的人物形象。其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故事的重点部分。这两句对答的话精彩之处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由“杨”姓想到了杨梅;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的对答采用了否定的形式,以“未闻”的婉转语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体现了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另外,本课后面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搜集熟语、短文;搜集提示语何广告词;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作品的精彩对白,并演一演。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应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在语文课、语文活动中积极创造展示的机会。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 能体会对答的精妙是在各自的姓上做文章及杨氏之子对答的婉转语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单元导读 1.我们语文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怎样与人交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幻灯出示: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板书:语言的艺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课文,如何学好这个单元呢?读了单元提示你就明白了。 2.读“单元导读语”后简单交流。 二、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历代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他们的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作为重中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突出个性发展,提倡个性培养.坚持语文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开展好以名篇阅读为主体的读书计划, 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加强阅读积累,狠抓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教学和写字教学,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21人。成绩很不理想,经常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家庭不和、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本册识字200个,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三)口语交际教学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四)习作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集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4、背诵1、 2 自然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 2、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3 、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们的爱戴,那么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4、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 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 2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 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境界、洒脱、迂回、拘束 二再读课文,理清行文线索。 1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草原这篇文章的。读书时,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燕子 【学习目标】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年问候。时间过得真快,20几天的寒假生活过去了。离别了20 几天,如果老师走在大街上,你们还会认识我吗?为什么?你们观察过老师,记住了老师的外貌特点。观察事物记住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看看作者抓住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将我们看到的燕子描绘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说说小燕子是什么样儿的,燕子飞行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2、学习生字词语。 俊俏似的凑成吹拂嫩叶聚拢增添波纹荡漾演奏赞歌 3、交流学生学习情况。 三、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燕子的特点。 1.仔细观察图,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燕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比较句子,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理解“俊俏”的意思。 齐读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的春天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春天是光彩夺目的?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自然段,文章中描写春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4.再读,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用“--”划下来。 5.为什么作者不写“才下过几阵雨”,而要写“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6.自由朗读句子,比较句子: (1)“风吹拂着柳丝”与“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理解“吹拂”的意思。 (2)“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8.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9.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总结:这一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五、作业: 完成习作《光彩夺目的春天》。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