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在管路中的流动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106
1.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有几种流动形态?写出判断流型的具体依据。
两种流型:层流、湍流判断依据:Re=dup/u, Re<2000层流;Re>4000湍流;2000<Re<4000 过渡流2.什么是流体连续稳定流动?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的意义如何?流体连续稳定流动是指流体在流动时,流体质点连续的充满其所在空间,流体在任意截面上的流动的流速、压强和密度等物理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是流体流动过程的基本规律,它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起的,连续性方程可以解决流体的流速、管径的计算选择,及其控制。
3.流体粘度的意义是什么?流体粘度对流体流动有什么影响?流体粘度是衡量流体粘性大小的物理量。
它的意义是相邻流体层在单位接触面积上,速度梯度为1时,内摩擦力大小。
流体粘度在相同条件下,流体的粘度越大,所产生的粘性也越大,液体阻力也越大。
4.离心泵起动时,为什么要把出口阀关闭?离心泵工作时,其轴功率Ne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所以泵起动时,应把出口阀关闭,以降低起动功率,保护电机,不至于超负荷而受到损失,同时也避免出口管线的水力冲击。
5.何谓离心泵的气缚和气蚀现象,它们对离心泵的操作有何危害,应如何防止?气缚由于泵内存有气体,启动泵后出现吸不上液体的现象,称气缚现象。
气缚现象发生后,泵无液体排出,无噪音,振动。
为防止气缚现象发生,启动前应灌满液体。
气蚀由于泵的吸上高度过高,使泵内压力等于或者低于输送液体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时,液体气化,气泡形成,破裂等过程中引起的剥蚀现象,称气蚀现象,气蚀发生时液体因冲击而产生噪音,振动、使流量减少,甚至无液体排出。
为防止气蚀现象发生;泵的实际安装高度应不高于允许吸上高度。
6.试比较离心泵和往复泵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和操作上有何异同?工作原理:离心泵依靠旋转叶轮产生离心力,使其叶轮间形成负压,在大气压或吸入槽面压力作用下吸入液体,与此同时,被叶轮甩出的液体获得了较高的静压能及动能,再经逐渐扩大流道使部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在出口处静压能达最大而将液体排出泵外。
管路阻力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直管阻力与局部阻力的测定方法。
2.学习计算并绘制直管摩擦系数λ与R e 的关系曲线的方法。
3.学习确定局部阻力系数ζ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流体在管路中的流动阻力分为直管阻力和局部阻力两种。
直管阻力也称为表皮阻力,是流体流经一定管径的直管时,由于流体内摩擦而产生的阻力gu d L g p H f 22⋅⋅=∆-=λρ, (m ) (1) 局部阻力也称为形体阻力,是由于流体流经管路中的管件、阀门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或缩小等局部地方,由于边界层分离而产生旋涡所引起的能量损失gu g p H f22'⋅=∆-=ζρ, (m) (2) 管路的总能量损失等于管路中所有以上两种阻力的加和∑∑+=∑'f f f H H H本实验所用的装置流程图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由并联的两个支路组成,一个支路用于测定直管阻力,另一个用于测定局部阻力。
图1. 管路阻力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1-底阀 2-入口真空表 3-离心泵 4-出口压力表 5-充水阀6-差压变送器 7-涡轮流量计 8-差压变送器 9-水箱测定直管阻力所用管子的规格:1#~2#实验装置:直管内径为27.1mm ,直管管长1m 。
3#~8#实验装置:直管内径为35.75mm,直管管长1m局部阻力的测定对象是两个阀门,一个闸阀,一个截止阀。
三、实验步骤1.打开充水阀向离心泵泵壳内充水。
2.关闭充水阀、出口流量调节阀,启动总电源开关,启动电机电源开关。
3.打开出口调节阀至最大,记录下管路流量最大值,即控制柜上的涡轮流量计的读数。
4.调节出口阀,流量从大到小测取8次,再由小到大测取8次,记录各次实验数据,包括涡轮流量计的读数、直管压差指示值。
5.关闭直管阻力直路的球阀,打开局部阻力的球阀,测定在三个流量下的局部压差指示值。
6.测取实验用水的温度。
7.关闭出口流量调节阀,关闭电机开关,关闭总电源开关。
注意事项:离心泵禁止在未冲满水的情况下空转。
知识点1-2 流体在管内的流动⒈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掌握流体在管内流动的宏观规律——流体流动的守恒定律,其中包括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性方程式及机械能守恒定律——柏努利方程式,并学会运用这两个基本定律解决流体流动的有关计算问题。
⒉本知识点的重点本知识点以连续方程及柏努利方程为重点,掌握这两个方程式推导思路、适用条件、用柏努利方程解题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通过实例加深对这两个方程式的理解。
正确确定衡算范围(上、下游截面的选取)及基准水平面是解题的关键。
3.本知识点的难点本知识点无难点,但在应用柏努利方程式计算流体流动问题时要特别注意流动的连续性及上、下游截面选取的正确性。
4.应完成的习题1-5.列管换热器的管束由121根φ25×2.5mm的钢管组成。
空气以9m/s速度在列管内流动。
空气在管内的平均温度为50℃、压强为196×103Pa(表压),当地大气压为98.7×103Pa。
试求:(1)空气的质量流量;(2)操作条件下空气的体积流量;(3)将(2)的计算结果换算为标准状况下空气的体积流量。
[答:(1)1.09kg/s;(2)0.343m3/s;(3)0.84m3/s]1-6.高位槽内的水面高于地面8m,水从108×4mm的管道中流出,管路出口高于地面2m。
在本题特定条件下,水流经系统的能量损失可按Σh f=6.5u2计算,其中u为水在管内的流速,m/s。
试计算:(1)A-A’截面处水的流速;(2)水的流量,以m3/h计。
[答:(1)2.9m/s;(2)82m3/h]1-7.20℃的水以2.5m/s的流速流经φ的水平管,此管以锥形管与另一53×3mm的水平管相连。
如本题附图所示,在锥形管两侧A、B处各插一垂直玻璃管以面察两截面的压强。
若水流经A、B两截面间的能量损失为1.5J/kg求两玻璃管的水面差(以mm计),并在本题附图中画出两玻璃管中水面的相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