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古代诗词二首
- 格式:doc
- 大小:42.01 KB
- 文档页数:6
50首古诗词让你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正文)古诗是古代文人们借以表达情感、抒发哲理、描绘景色的重要艺术形式。
这些诗词以简练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精准地传递出了古人们的生活情趣。
以下是50首经典的古诗词,让我们领略古人的生活情趣。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赋得古莲》,贺知章:塞外明月悲吟闻,笛声悠扬起舞尘。
这里河静人如梦,古庙寒蛩夜影新。
8.《登岳阳楼》,范仲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观书有感》,陆游: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0.《青青子衿》,宋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11.《登飞来峰》,杜牧: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之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赤壁怀古》,杜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4.《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5.《登幽州台歌》杜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6.《江畔独步寻花》,杨万里: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惊蛰节气的古诗词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惊蛰节气的古诗词(精选26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惊蛰节气的古诗词1、咏二四气诗· 惊蛰二月节(唐)元稹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2、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3、闻蛙(宋)赵蕃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
4、游景仁东园作者:苏辙朝代:宋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浊酒论浮蚁,嘉蔬荐柔荑。
春来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拥蔽,里巷得游嬉。
邻家并侯伯,朱门掩芳菲。
畦花被锦绣,庭桧森旌旗。
华堂绚金碧,叠观凝烟霏。
仿佛象宫禁,萧条远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异已有之。
都城闭门早,众客纷将归。
垂杨返照下,归骑红尘飞。
但卜永日欢,未与清夜期。
人散众嚣绝,庭空星斗垂。
安眠万物外,高世良在兹。
5、山房(宋)陈允平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
蜗涎明石凳,蚁阵绕山台。
此际衣偏湿,熏笼著麝煤。
6、惊蛰后雪访徐孟坚不遇坐待甚久作者:曹彦约朝代:宋忽忽弄明珠,纷纷拥塞酥。
都忘春老大,复作冷工夫。
甲拆迟先达,芳菲约后图。
兴来还兴尽,呵手复须臾。
7、《蚊雷》年代:宋作者:赵时韶朝来伏地悄无声,入夜轰轰屋底鸣。
堪笑不能惊蛰户,空将胡蝶梦魂惊。
8、《游玉泉》年代:宋作者:朱翌坡陀石上大绅垂,踞石跏趺世虑微。
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28首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词吧,诗词以强烈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精炼的`语言、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感情展现其语言的艺术。
你知道什么样的诗词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词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描写思念的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夜夜曲年代: 南北朝作者: 沈约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2.关山月年代: 南北朝作者: 徐陵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3.浪淘沙年代: 唐作者: 白居易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4.春梦年代: 唐作者: 岑参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5.月夜年代: 唐作者: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年代: 唐作者: 冯延巳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
满目悲凉。
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
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7.清平乐·雨晴烟晚年代: 唐作者: 冯延巳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
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
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8.春思年代: 唐作者: 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9.长相思二首年代: 唐作者: 李白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讲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一)《饮酒·其五》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此诗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宁静安详的心志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
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
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
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30首必背古诗词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许多优秀的诗人涌现出来,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诵。
下面是30首经典的唐代古诗词,它们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6.《白日依山尽》—杨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0.《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1.《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登飞来峰》—王之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4.《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卖炭翁》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一、导入新课以前大家学过欧阳修的《卖油翁》吗?讲的是什么故事?一个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环,于是就和一个卖油的老大爷吹牛,卖油的没吱声,而是拿一个大钱放在葫芦嘴上,然后用水瓢盛满一瓢油通过大钱的四方孔往葫芦里倒,结果大钱居然一点油也没沾到,此时卖油翁对那个射箭的说:“无他,但手熟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熟能生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不再卖油了,改卖炭。
大家见过炭吗?炭有什么特点?——黑色、可取暖、可卖钱大家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的吧?谁家里烧过炭?谁来讲讲烧炭的过程?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
大家觉得这个过程艰辛吗?——艰辛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起去看看在卖炭翁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卖炭翁白居易)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板书:讽喻诗、叙事诗)讽喻诗有什么特点?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
第一课时卖炭翁教学目的: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设想: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
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
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
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
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
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
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1.教师问:围绕着“卖炭”,诗歌写了几个层次的内容?学生回答明确:烧炭——运炭——抢炭教师:其中,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苦”(学生一起呼应),有什么是苦呢?(师生一起说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这苦也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辛,运炭是艰苦,炭被抢是悲苦。
2.请大家阅读烧炭这一内容,明确作者是怎样写出的艰辛的?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教师给出投影:年龄特征-----职业-----伐薪烧炭劳动地点-----南山中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心理-----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单-——愿天寒(矛盾心理------“可怜”)(教师)这是一个可怜的人,衣衫单薄,却期待着天寒,这样就为下文写宫使抢炭的罪行做了铺垫(让学生说出)。
3.终于盼来了“夜来城外一尺雪”,看样子,他一年辛劳的劳动就要换来收获的喜悦了,于是他“晓驾炭车碾冰辙”,充满希望地上路了。
白居易没有放弃这个铺垫的好机会,请问,作者是怎样写出运炭的艰苦的?学生读诗回答,教师给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地冻------“碾冰辙”人苦------“牛困人饥”、“泥中歇”路遥------“晓驾炭车”、“日已高”4.好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大雪,当他‘晓驾炭车碾冰辙“的时候,占据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应该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能换来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愿望实现了吗?(不是的)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问:请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样写出宫使的横行霸道的?又怎样表现宫使掠夺的残酷的?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整理归纳,最后给出投影。
投影:外表------黄衣、白衫、翩翩——横冲直撞、趾高气扬(对比)行为------把、称、回、叱、敕、牵、系——仗势凌人、蛮不讲理炭直------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心理------宫使驱将惜不得(对比:地位悬殊)5.真是一个可怜的人!就这样,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6.根据史书所记,当时这样的饱受宫市剥削压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这首诗歌就是通过被掠夺的个别,反映了名为宫市、其实夺之的一般,那么,这个形象是完全真实还是作者完全的虚构呢?应该说,白居易是在来源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发挥了艺术想象,加工创造出这个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却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原型:(给投影)〈〈顺宗实录〉〉卷二: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
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
咱们比较这两篇文字,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明确:其一、炭和柴相比,更来之不易,更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寄托着劳动人民的希望,因而通过的遭遇,就更便于有力地表现“苦宫市”的主题。
其二、而且,诗人如果按照〈〈顺宗实录〉〉所记的真人真事塑造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赏赐结束全诗,那就削弱了“苦宫市‘的主题,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所以,改造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
其三、历史著作只要如实记录宫市掠夺人民财物的过程就够了,不需要创造人物形象,而写叙事诗却不然,是需要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的,白居易就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
这是本诗的三个写作特色,当然,还有鲜明的对比。
7.总结写作特色:(1)典型材料的选择与创作;(2)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塑造人物形象;(3)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的不幸遭遇,宫使掠夺的残酷。
五、展开联想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第二课时破阵子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达到背默(重点)2、通过小组活动,整体感知该词内容;3、赏析这首词;(重难点)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祖国诗词的感情。
学习思路:1、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2、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3、掌握方法,赏析词句,加深理解4、知识链接,拓展延伸,学以致用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及相关设备。
预习指导1、读《破阵子》,解决生字生词2、搜集作者情况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故乡。
我们为有如此厚重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
唐诗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而博大精深,宋词因为有了苏轼、陆游、李清照而流光溢彩。
历史的车轮滚到宋朝,辛弃疾的诞生,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出示课题)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一(检查预习,朗读背默,初步感知)请我们根据自己的预习,回答1、2、3题。
1、如果你是辛弃疾纪念馆的一名导游,请根据你的预习,用30—50字介绍辛弃疾。
(生介绍。
师总结要点:南宋爱国豪放)2、读背的第一要求是:读准字音。
请读准加线字的字音。
陈同甫麾下炙五十弦的卢霹雳(一读安排:师生齐读)3、读背的第二要求是:认准字形。
请在文中用红笔标出你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
(二读安排:一齐重读易错字)让我们完成4、5题4、读背的第三要求是:读懂内容。
请结合课下注释,译出该词大意,不懂的和同学老师商量。
注意“八百里”、“五十弦”、“塞外声”、“的卢”的含义。
(生质疑,师生解疑。
学生说出该词大意。
)(三读安排:重复读每句最后几个字)5、读背的第四要求是:读出变化和感情。
请小组讨论该词中(1)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急切;(2)哪一句应读得最激昂;(3)哪一句应该读得最深情;(4)哪一句应停顿最长。
(四读安排:单个读)6、读背的第五要求是:讲究技巧和方法。
请尝试用下面的方法,(更欢迎用自己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背诵该词。
(1)情景再现法; (2)角色替代法;(3)提纲缩扩法;(4)线索引导法;(5)对比背诵法;(6)句段篇递进法(五读安排:左右分部,轮流背一句检测)7、请用最漂亮的字迹默写该词。
写完后同桌互改,把错字再次标出来。
二.自学指导二(研读该词,关注内容,再次感知)今年是我国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诞辰869周年,山东省济南电视台为了纪念这位家乡的大英雄,特拍摄67集爱国历史剧《辛弃疾》。
如果你是导演,请根据辛的代表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拍摄一集。
请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哪一位明星最适合饰演当时的辛弃疾(B或D )A周杰伦B成龙C马德华D李连杰(2)、请说出这一场戏所需的道具。
(生回答。
师总结。
)(3)、你准备拍摄几个场景来表现人物。
(生回答。
师总结板书:追忆军旅生活感慨现实人生)如果你有幸主演辛弃疾,通过读本词:(1)你认为辛弃疾是一位爱国的人,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一位立志报国的人,也是一位报国无门的人,也是一位壮志难酬、无奈悲愤的人。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要学习辛弃疾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拳拳的报国之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2)你将如何把握他感情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由看剑时的壮志在胸,到宴饮时的豪放豪壮,到点兵时的雄浑壮阔,再到战斗时的激怀壮烈,最后变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辛酸与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