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降钙素原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降钙素原(PCT)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是降钙素(calcitonin,CT)的前体肽。
降钙素可被酶裂解为许多小的片断,最终形成氨基降钙素原、成熟的降钙素和钙抑肽。
降钙素原可以以游离形式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清PCT水平很低,大多低于O.lng/ml;新生儿出生2天内PCT生理性增高,最高可达21ng/ml;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浆PCT值可达1.5ng/ml。
正常情况下,CALC-I基因在甲状旁腺中的转录处于抑制状态。
微生物感染可诱发CALC-I基因表达的普遍增加。
并且从所有的实体组织和全身各种类型的细胞中(比如肝、肾、脂肪细胞和肌细胞等)不断的释放出PCT。
在败血症时CT-mRNA的转录表达普遍升高,超过许多经典炎症细胞因子,如TNF,IL-6的mRNA的表达。
然而由于实体细胞缺少分泌颗粒,所合成的PCT未被酶加工成CT就直接释放入血使血清中PCT水平迅速升高。
这种升高与感染的严重性和死亡率相关。
与此同时血清中降钙素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这是由于在经典的神经内分泌过程中,CT-mRNA的表达被甲状腺C细胞负反馈抑制,并且由于实体细胞中缺乏分泌颗粒和内切酶,生成的PCT不能被加工成CT。
另外,白细胞也不是PCT的主要来源。
研究表明,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几乎完全清除了白细胞的败血症病人体内,依然存在高浓度的血清PCT水平,而在败血症中实体细胞才是PCT的主要来源。
炎症反应释放的PCT可以被细菌毒素,如内毒素直接诱导,也可由细胞介导的宿主反应,如IL-1、TNF-α、IL-6间接诱导产生。
此诱导过程可以被病毒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阻断,所以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中的PCT浓度一般都低。
二动力学过程降钙素原在感染后2-3h,水平即可增高,例如使用内毒素诱导后,在2-3h即可检测到PCT 水平轻度升高。
随后PCT水平快速升高,6-12h后到达顶峰,在48h内保持较高水平,2d 后降到基线水平。
降钙素原综述1临床背景资料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降钙素的前肽,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由116个氨基酸组成。
生理情况下,甲状腺C细胞可产生极少量的PCT,健康人血清中PCT水平通常测不到,但在细菌感染时,除甲状腺外,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及内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分泌PCT,此时血清PCT水平会明显升高,且随感染进展或控制而持续在高水平或逐渐下降。
生成PCT和降钙素的过程开始于转录14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前降钙素原,它由一个信号序列、PCT的N端、降钙素序列、PCT的C端组成,当信号序列介导前降钙素原被内质网摄取后,信号序列被降解,剩余的蛋白质即为PCT。
若蛋白质溶解,降钙素即从PCT中分离;但在内毒素或某些细胞因子的干预下,这一蛋白质溶解过程可被抑制,此时PCT及其片段被释放进入循环。
有学者认为脂多糖和其他多种炎性因子诱导PCT的产生,其升高程度可显示炎性反应程度。
Oberhofer等[1]认为与其他细胞因子相比,脂多糖短时间内诱导大量PCT生成,提示脂多糖可能直接促进PCT mRNA的表达和蛋白质翻译,并对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一定量内毒素后进行连续观察,注射2h后可在血浆中检出PCT,6~8hPCT迅速上升,12~24h缓慢达平台期,2~3d降至正常范围。
Dandona等[2]认为细菌内毒素是诱导PCT产生的最主要刺激因子,健康人注射少量的细菌内毒素就能刺激PCT的合成。
除内毒素外,外毒素及某些细胞因子也可诱导PCT产生。
血浆中的PCT非常稳定,收集标本24h后PCT浓度在室温下约下降12%,4℃时下降6%。
PCT被特异性的蛋白酶降解,其在循环中的半衰期是25~30h。
肾功能异常患者中PCT的清除半衰期无显著延长。
2功能许多研究机构都试图揭示PCT的生物学作用,但除了明确其对血浆钙水平起作用外,其他作用均未能明确。
目前认为PCT是一种非固醇类抗炎物质,在调控细胞因子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身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异常升高;也有人认为PCT是一种次级炎性介质,放大并加重感染的炎性反应,但不是启动因素。
降钙素原化验报告简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的前体物质,是人体内的一种生理活动标志物。
在炎症和感染等应激状态下,降钙素原的浓度会显著增加。
因此,通过检测降钙素原的浓度可以帮助判断炎症和感染的程度,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检测目的本次降钙素原化验报告的目的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并确定感染的程度。
通过降钙素原的浓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监测治疗效果。
检测方法本次降钙素原的测定采用了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
这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测定方法,可以准确测定降钙素原的浓度。
检测结果患者的降钙素原浓度为X ng/mL。
结果解释根据临床研究和经验,降钙素原的浓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
一般情况下,如果降钙素原的浓度低于0.1 ng/mL,表示不存在感染。
如果浓度在0.1-0.5ng/mL之间,可能存在轻度感染。
而浓度高于0.5 ng/mL,则可能存在严重感染。
根据本次检测结果,患者的降钙素原浓度为X ng/mL,超过了正常水平,表明患者可能存在感染。
具体感染的程度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意义和临床应用降钙素原作为一种早期感染标志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和临床应用:1.早期感染筛查:降钙素原可以作为早期感染的筛查指标,帮助医生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感染炎症监测:通过定期检测降钙素原的浓度变化,可以评估感染的炎症程度,并监测治疗效果。
3.引导抗生素治疗:降钙素原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
4.判断恶性感染并发症:降钙素原的浓度也可以用于判断感染是否存在并发症,如感染性休克等。
注意事项1.降钙素原浓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炎症程度等。
因此,对结果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和临床情况。
2.降钙素原检测不能作为单一诊断依据,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降钙素原的生理作用降钙素原(PCT)是一种由甲状腺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其在生理作用方面具有多种功能。
本文将对降钙素原的生理作用进行详细阐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一、调节钙离子代谢降钙素原的主要生理作用在于调节钙离子的代谢。
钙离子在生物体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细胞信号传导、神经传导、肌肉收缩等。
降钙素原通过与钙离子的结合,可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从而起到调节钙离子代谢的作用。
二、抑制骨吸收降钙素原在骨代谢方面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骨代谢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
骨吸收是由破骨细胞完成的,而降钙素原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骨吸收速率,维持骨骼的正常功能。
三、保护神经系统降钙素原在神经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降钙素原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减轻神经细胞的损伤。
此外,降钙素原还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从而有助于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四、抗炎作用降钙素原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
在炎症过程中,降钙素原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抗炎作用。
因此,降钙素原在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五、免疫调节作用降钙素原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研究表明,降钙素原可以抑制过度免疫反应,从而避免免疫损伤。
同时,降钙素原还可以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提高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总结:降钙素原在生物体中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包括调节钙离子代谢、抑制骨吸收、保护神经系统、抗炎和免疫调节等。
这些生理作用使得降钙素原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降钙素原的水平也可能受到疾病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生理作用紊乱,从而影响生物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对降钙素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生命过程中的生理机制,为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降钙素原(PCT)的5大临床应用1、PCT的生物学特征降钙素原(PCT)是一种分子量为13 KDa的糖蛋白,正常生理条件下由甲状腺旁C细胞生产,故又被称为甲状腺降钙素。
但在细菌感染时,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也可以合成并分泌PCT,导致PCT 水平显著升高。
与其他感染标志物相比,PCT对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更好,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非细菌性感染。
正常情况下,PCT产生后仅有少量进入外周血,因此其在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的含量很低<0.05μg/L,以常用的检测手段无法有效地检出。
但人感染后外周血中的PCT水平会快速升高,3 h后即可在外周血中检出,6~12 h后达到峰值(可高达1 000μg/L),且几乎不受肾功能状态的影响。
此外,PCT水平升高的发生早于其他感染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用于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2、PCT的检测方法及特点PCT无激素活性,其检测过程几乎不受外界干扰,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高,广泛地用于感染的诊断。
PCT检测手段多种多样,有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荧光法、胶体金比色法、免疫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和免疫层析法等(见于表1)。
表1降钙素原检测方法比较3、PCT的临床应用1、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见于表2。
表2导致PCT异常的常见疾病2、感染性疾病2.1细菌感染2.1.1呼吸系统感染:引起肺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不典型病原体。
因此PCT水平在肺炎患者中呈现多样性,主要与病原体的类型、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
细菌性肺炎患者的PCT水平高于病毒、不典型病原体(军团菌除外)和结核菌导致的肺炎,但PCT正常或轻度增高不能排除细菌性肺炎。
初始PCT水平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升高或不降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降钙素原在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分级管理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21)》推荐:依据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LRTI)不同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应采用不同PCT阈值进行感染分级管理。
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在医学领域中,降钙素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降钙素原是一种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合成的激素,它在维持体内钙平衡和骨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降钙素原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首先,降钙素原在骨代谢方面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是调节钙磷代谢的重要激素,可以促进骨骼的形成和维持。
在骨质疏松、骨折、骨质疾病等方面,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骨代谢情况,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其次,降钙素原在甲状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也备受关注。
甲状腺功能异常会直接影响降钙素原的合成和分泌,因此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
在甲状腺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降钙素原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此外,降钙素原也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等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降钙素原水平的变化有关。
因此,在这些疾病的筛查、诊断和治疗中,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
总的来说,降钙素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监测降钙素原的水平,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指导临床治疗的方向,促进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了解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降钙素原检测及其临床应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calcitonin,CT)的前体,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13000。
PCT的半衰期为25-30h,在体内外稳定性很好。
最近发现,血清PCT的升高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
在全身严重感染早期PCT即可升高;经抗生素有效治疗后,患者血中PCT会下降;而病毒感染抑或局部细菌感染,但患者无全身表现时PCT仅轻度升高。
同时,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在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时,PCT亦会异常增高,且增高程度与感染严重度及预后相关。
基于此,PCT已被用作感染性及其他疾病诊断的重要监测指标,具体应用如下。
1、全身严重细菌感染和脓毒症监测。
2、新生儿脓毒症诊断。
在新生儿出生后0-48h内,PCT对脓毒症诊断敏感性92.6%、特异性为97.5%。
3-30天内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达100%。
3、寄生虫感染。
PCT对疟疾辅助诊断的敏感性为52%,特异性为86%,阳性预测值为74%,阴性预测值为71%。
4、大手术和严重创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的监测。
(患者术后PCT含量明显增加,且第三天是高峰期。
术后48小时PCT>1.5ng/ml作为评价感染的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0.93,0.80)。
5、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患者细菌感染并发症监测。
通常以1ug/l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细菌感染辅助诊断的分界值。
6、细菌与病毒脑膜炎鉴别诊断。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血浆平均PCT为54.5ug/l,最低值为4.8ug/l;病毒性脑膜炎患者PCT平均为0.32ug/l,最高值为1.7ug/l。
7、胰腺炎鉴别诊断。
以1.8ug/l为分界值,PCT对于感染坏死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94%、91%、92%。
8、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与感染并发症的鉴别诊断。
9、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监测。
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SIRS患者,血浆PCT明显高于脓毒症SIRS患者。
降钙素原的临床价值和最新进展1. 引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由甲状腺细胞合成的前体多肽,其主要作用是调控钙离子代谢。
近年来,随着对降钙素原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降钙素原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介绍降钙素原的临床价值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2. 降钙素原的临床价值降钙素原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感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以下是降钙素原的临床价值的几个方面:2.1. 临床诊断降钙素原可以帮助区分细菌感染和其他炎症状态,如病毒感染或创伤。
一般来说,细菌感染引起的降钙素原水平增高较明显,而其他原因引起的炎症状态较低。
因此,通过监测降钙素原水平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感染的早期诊断。
2.2. 感染的严重程度评估降钙素原水平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高水平的降钙素原提示感染较为严重,需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而低水平的降钙素原可能表明感染轻微或已经得到控制。
2.3. 感染预后评估降钙素原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患者感染的预后情况。
降钙素原水平下降速度慢或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或并发症的出现。
因此,监测降钙素原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
3. 降钙素原的最新进展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降钙素原的新的临床应用。
以下是关于降钙素原的最新研究进展:3.1. 降钙素原与败血症的关系降钙素原在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降钙素原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发现败血症,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预后。
此外,降钙素原还可以用于指导败血症的治疗策略。
3.2. 降钙素原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降钙素原可以作为辅助指标用于评估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最新的研究发现,降钙素原水平与肺炎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监测降钙素原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3. 降钙素原与免疫反应的关系降钙素原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开检验项目诊断细菌性感染及脓毒血症
降钙素原(PCT)
项目简介:
降钙素原(PCT) 是降钙素的激素原。
PCT由很多不同类型细胞和组织在受到促炎症刺激特别是细菌感染后分泌,,因此它是一种能区分细菌感染和其它原因导致的炎性反应的重要标志物,其特异性远超过CRP,它能提高临床重要细菌感染的诊断精确度。
PCT在感染后3-4小时出现,体内半衰期约为24小时,是很好的判断抗生素使用效果以及安全减少抗生素用量的唯一生物学标记物。
PCT同时还可以帮助更快的诊断脓毒血症并对预后有指导作用。
适应症:
当出现发热,头痛,咳嗽,腹痛等症状时,可以进行PCT检测。
结果解释:
正常人群参考范围:< 0.05 ng/mL
浓度< 0.5 ng/mL表示出现重症败血症或/和败血症性休克的风险较低。
浓度> 2 ng/mL表示出现重症败血症或/和败血症性休克的风险较高。
浓度在0.5ng/mL-2.0 ng/mL 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来判定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PCT 浓度高于0.1 ng/mL 时说明存在临床相关的细菌感染,需要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由于存在与低浓度降钙素原相关的局部感染(无全身性病征)或处于感染初期的全身性感染(< 6 小时),因此浓度< 0.5 ng/mL 时并不能排除感染的出现。
此外,无感染时也可能出现降钙素原浓度升高。
医嘱录入方式:降钙素原检测(PCT)。
标本要求:血清(黄帽管采集)
检测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15:00(报告于当日17:00前发出)送检地点:三层检验科微生物室。
降钙素原名词解释
降钙素原是一种由甲状旁腺分泌的多肽激素前体,也被称为降钙素的前体。
它由由主细胞合成并贮存于甲状旁腺中。
降钙素原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和裂解作用,转变为活性形式的降钙素。
降钙素原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中的钙离子水平。
当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甲状旁腺会释放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在肾脏中被进一步加工成降钙素,在肾小管中起到抑制对钙离子的重吸收作用,从而增加尿液中钙离子的排泄量。
这样可以促使钙离子从骨骼中释放出来,增加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
此外,降钙素原还具有其他一些生理功能,如抑制肾小管对磷酸根的重吸收,促进肠道对钙离子的吸收等。
总之,降钙素原是一种调节血液钙离子水平的激素前体,在维持钙离子平衡和骨骼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
降钙素原检测诊断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价值降钙素原检测是一种实验室检测方法,用于评估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价值。
降钙素原是一种由肺泡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抑制骨吸收和钙离子的释放,具有抗感染和抗炎症的作用。
降钙素原的水平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因此可以作为评估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生化指标。
通过降钙素原检测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 评估肺结核的严重程度:降钙素原水平与炎症程度相关,可以用来评估肺结核的严重程度。
研究表明,降钙素原水平与结核菌感染的活动性和病灶的扩展程度呈正相关。
降钙素原水平较高的患者可能具有较严重的肺结核病变。
2. 判断肺结核治疗的效果:降钙素原水平可以用来评估肺结核治疗的效果。
随着治疗的进行,降钙素原水平通常会下降。
如果降钙素原水平下降迅速且持续,说明治疗效果良好;反之,如果降钙素原水平反复升高或下降缓慢,可能说明治疗效果不佳或有复发的风险。
3. 鉴别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和纯粹的肺结核: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纯粹的肺结核不同,但两者在一些情况下较难鉴别。
降钙素原水平的测定可以为鉴别提供支持。
一般来说,降钙素原水平在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的患者中往往较高,而在纯粹的肺结核患者中则较低。
4. 指导抗菌治疗的选择:如果降钙素原水平较高的肺结核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感染,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结核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降钙素原水平的测定可以为抗菌治疗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较高的降钙素原水平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而较低的降钙素原水平则可能意味着纯粹的肺结核,可以选择单纯使用抗结核药物。
降钙素原检测对于评估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价值很大。
通过降钙素原水平的测定,可以评估肺结核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鉴别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和纯粹的肺结核,以及指导抗菌治疗的选择。
降钙素原检测并非肺结核合并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来综合判断。
降钙素原指导抗生素治疗降钙素原是一种由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它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血钙水平的作用。
降钙素原通过负反馈机制调节血钙水平,当血钙水平升高时,甲状旁腺分泌降钙素原,促进骨骼对钙的吸收,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和肾脏对钙的重吸收,降低血钙水平;当血钙水平降低时,甲状旁腺停止分泌降钙素原,促进肠道和肾脏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
降钙素原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它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释放,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对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维持内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降钙素原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抗生素治疗中,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机体康复。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症的药物,它能够抑制和杀灭细菌的生长繁殖,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抗生素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机体的内环境失衡,降钙素原的加入可以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机体的康复。
降钙素原指导抗生素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在临床应用中,一般采用降钙素原注射剂来进行治疗。
临床上常用的降钙素原注射剂有卡钙平、卡西康等,它们能够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并且能够改善机体内环境,促进感染灶的愈合。
降钙素原指导抗生素治疗适用于各种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在临床中,通常将抗生素和降钙素原注射剂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并且能够减少抗生素的副作用,降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需要注意的是,降钙素原虽然在抗生素治疗中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感染症都适合使用降钙素原。
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感染部位、病原体的耐药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是否使用降钙素原指导抗生素治疗,并确定合适的用药方案和剂量。
降钙素原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副作用和禁忌症。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恶心、皮疹等,禁忌症包括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严重肾功能不全等。
在使用降钙素原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降钙素原出院标准降钙素原是一种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的激素,它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降钙素原水平来评估甲状腺C细胞癌的病情。
在手术治疗后,降钙素原的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效果,并确定病人是否可以出院。
那么,降钙素原出院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降钙素原水平的正常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因此,在评估降钙素原是否达到出院标准时,需要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手术治疗的具体情况。
一般来说,降钙素原出院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降钙素原水平稳定在手术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会逐渐下降,如果病人的降钙素原水平已经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明显波动,那么可以考虑出院。
2. 病人身体状况稳定除了降钙素原水平之外,还需要考虑病人身体状况的稳定程度。
如果病人身体状况已经稳定,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或后遗症,那么可以考虑出院。
3. 其他检测指标正常除了降钙素原之外,还需要检测其他相关指标,如钙离子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等。
如果这些指标都正常,那么可以考虑出院。
4. 医生判断最后,医生判断也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以及手术治疗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来确定是否可以出院。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降钙素原出院标准,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此外,在出院之后,病人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检测,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并且不会出现复发或转移等情况。
总之,降钙素原出院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在手术治疗后对于评估手术效果和确定出院时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并且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和出院计划,以确保病人能够尽快康复。
降钙素原(PCT)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是降钙素(calcitonin,CT)的前体肽。
降钙素可被酶裂解为许多小的片断,最终形成氨基降钙素原、成熟的降钙素和钙抑肽。
降钙素原可以以游离形式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清PCT水平很低,大多低于ml;新生儿出生2天内PCT生理性增高,最高可达21ng/ml;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浆PCT值可达ml。
正常情况下,CALC-I基因在甲状旁腺中的转录处于抑制状态。
微生物感染可诱发CALC-I基因表达的普遍增加。
并且从所有的实体组织和全身各种类型的细胞中(比如肝、肾、脂肪细胞和肌细胞等)不断的释放出PCT。
在败血症时CT-mRNA的转录表达普遍升高,超过许多经典炎症细胞因子,如TNF,IL-6的mRNA的表达。
然而由于实体细胞缺少分泌颗粒,所合成的PCT未被酶加工成CT就直接释放入血使血清中PCT水平迅速升高。
这种升高与感染的严重性和死亡率相关。
与此同时血清中降钙素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这是由于在经典的神经内分泌过程中,CT-mRNA的表达被甲状腺C细胞负反馈抑制,并且由于实体细胞中缺乏分泌颗粒和内切酶,生成的PCT不能被加工成CT。
另外,白细胞也不是PCT的主要来源。
研究表明,在应用化疗药物治疗几乎完全清除了白细胞的败血症病人体内,依然存在高浓度的血清PCT水平,而在败血症中实体细胞才是PCT的主要来源。
炎症反应释放的PCT可以被细菌毒素,如内毒素直接诱导,也可由细胞介导的宿主反应,如IL-1、TNF-α、IL-6间接诱导产生。
此诱导过程可以被病毒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阻断,所以病毒性感染疾病患者中的PCT浓度一般都低。
二动力学过程降钙素原在感染后2-3h,水平即可增高,例如使用内毒素诱导后,在2-3h即可检测到PCT 水平轻度升高。
随后PCT水平快速升高,6-12h后到达顶峰,在48h内保持较高水平,2d 后降到基线水平。
什么是降钙素原(PCT)
降钙素原是降钙素全体,但降钙素原和降钙素是完全不同的蛋白质。
降钙素仅有甲状腺C细胞在刺激等因子刺激下形成,而降钙素原能够由多种细胞和器官在促炎症因子刺激下、尤其是细菌产物存在时产生。
在健康人群中,血浆降钙素原水平低于0.05ng/ml,但其在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中能升高至1000ng/ml。
通常情况下,超过0.5ng/ml的降钙素原值,提示可能存在脓毒症症状。
处于0.5-2ng/ml之间的降钙素原值代表脓毒症诊断不确定的“灰色”区域。
在该情况下,推荐在6-24小时后重复测量,直到能确诊。
高于2ng/ml 的降钙素原水平高度提示感染过程存在全身性影响。
高于10ng/ml的浓度几乎是重度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
降钙素原可由不同体内和体外刺激诱导产生。
细菌内毒素和促炎性细胞因子是降钙素原产生的强大刺激。
降钙素原的准确生物作用目前还十分清楚,但是目前的实验性研究显示降钙素原可能在脓毒症中具有病理性作用。
降钙素原蛋白具有吸引白细胞特性,能通过内皮细胞调节NO的生成。
降钙素原是一种在血浆和血液样本中可以稳定存在的蛋白质。
样本在室温下保存24小时后可以保留80%的初始浓度,保存在4℃时可以保留90%以上。
血浆降钙素原正常半衰期为25-30小时,而在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中为30-45小时。
血浆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是显著升高,特别是在在重度脓毒症和脓
毒症休克的早期。
在非细菌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患者中,降钙素原水平通常处于较低范围(<1ng/ml)。
然而,在多发性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早期阶段,以及重度烧伤或新生儿中,降钙素原水平可因非感染因素而升高,但通常能快速恢复到基线水平,在这些病例中降钙素原水平的第二次升高可认为有感染出现。
病毒性感染、细菌定值、局部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通常不会引起降钙素原显著变化(值<0.5n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