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中国教育会中英文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陌上桑》(第2课时)讲学稿(无答案) 语文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陌上桑》讲学稿(2)语文版学习目标与要求:一、学习目标与要求: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里生字词,初步了解本文的内容并能复述课文所叙述的故事。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人物表现手法。
3、探讨诗歌主题,分析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乐府: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
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诗歌”,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是配乐演唱。
例如《木兰诗》。
( ):⑵耕者忘其犁(犁:⑶来归相怨怒(来归:⑵下:缃绮为下裙(? 模块三:巩固内化课题:第29课《陌上桑》第2课时授课时间班级姓名三、当堂训练(独立完成)一、基础题:一、基础题: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1)组坐.观罗敷:( )A.座位 B.因为,由于 C.蹲下 D.等待(2)五马立踟蹰..:( )A.象蜘蛛一样B.如立柜形状 C.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 D.一只足(3)使君谢.罗敷:( )A.感谢 B.辞别 C.致谢 D.请问(4)皆言夫婿殊.:( )A.出色,与众不同 B.矮小 C.除外 D.小妹2、下面各组诗句都是写罗敷的美貌的,其中属于直接描写的是:( )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D.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3、说明下面各组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1)使君从南来,王马立踟蹰。
( )(2)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3)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 )(4)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 )4、阅读下面一段诗句,然后回答问题: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请你各用四人字概括这段诗的每层意思。
语文版初一语文:《陌上桑》(2)【文章导语】语文版初一语文:陌上桑原文教材理解,《陌上桑》原文教案理解,《陌上桑》原文教学设计《陌上桑》是东汉时期的乐府诗,是经过文人加工润色的民歌。
全诗53句265字,是一篇较长的五言叙事诗。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魏晋以后,有很多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曾有模拟的作品。
《陌上桑》在写人物的手法上颇有特色。
对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这一美丽姑娘形象刻画方法是多样化的。
有叙述,有对话,有侧面衬托,也有正面夸饰。
这种生动活泼的风格,也正是民间叙事诗所具有的特色。
1,以铺张的手法叙述罗敷的装饰之美。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先用比兴引出人物。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简单介绍人物的的特点及活动地点。
这正是故事的开端。
接着就介绍罗敷的装束。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她所背着的笼子,我想就是采桑用的盛器,也就是竹篓子吧?而是用桂枝作的勾子,系上青丝,很讲究。
罗敷的打扮:“头上倭堕髻,儿中明月珠。
湘綺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罗敷的发型是倭堕髻,儿上挂的是明月珠,浅黄色的丝绸裙子,紫色的丝绸短袄。
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美感。
从名子、竹篓子、发型、耳上的装饰,到衣服的色彩等等,都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就像一幅色彩鲜艳的人物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2,从侧面衬托罗敷容貌之美。
对于罗敷的容貌,诗中并未作正面描述,而是用侧面描述来陪衬。
例如描写旁观者见了罗敷的反应:“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行人见了她,放下担子抚摸胡子。
年轻人见了她,脱下了帽子。
耕田的见了她,忘了手中的犁。
锄地的见了她,忘了手中的锄。
一个个都在那里发呆了。
这些人回到家里,抱怨自己的妻子不如罗敷美丽。
当然就引起妻子对丈夫的愤怒,对罗敷的嫉妒。
这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比正面描写更生动更形象。
这是在艺术手法上的独到之处。
3,以生动的对话刻划罗敷内心之美。
陌上桑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福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全诗分三节。
作者在诗的开头,即以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出场就以其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悄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去实写,而是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
这段描写,不仅营造了活活泼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 的“使君”的出场作了铺垫和导引。
第二、三节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这种面对面的斗争,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君的荒淫无耻,罗敷的机智勇敢。
第三节写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事功和美貌,是一种机智的反击。
这段夸说,表现了罗敷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却越听越扫兴,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陌上桑》是以喜剧为结局的,塑造了一个获得成功的女子的形象。
如果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相比,在那样的社会条件下,应该说罗敷是很幸运的。
关于《陌上桑》的主题,关于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专家之间是有不同意见的。
我们根据课文的内容,采纳游国恩等先生的观点(见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带领同学一起深入探讨,使其有所碰撞,有所收益。
课文翻译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秦氏的楼台。
秦家有个美好女孩,自家起名叫做罗敷。
罗敷善于种桑养蚕,常常采桑在城南角;篮子是系着青丝带,笼钩是用桂枝做成。
头上梳着云朵般髻,耳上佩着明珠宝饰。
下身穿着缃绮的裙,上身穿着紫绮的袄。
走路的人见到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须。
年少的人见到罗敷,摘下帽子只戴纱巾。
耕田的人见到罗敷,忘记了把住犁耕田;锄地的人见到罗敷,忘记了握着锄锄地;回家之后相互嗔怨,只是因为观望罗敷。
从南面来了太守模样的人, 乘坐五马拉的车徘徊不前。
太守模样的人令手下去问, 问这美人是谁家的好女孩。
《陌上桑》第2课时
学习目标与要求: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
知识链接:
乐府及《乐府诗集》简介: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
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
《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
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模块三:巩固内化
课题:第29课《陌上桑》第2课时
模块四:当堂训练
1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⑴读诗的前半部分:
这一部分,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采用的是的手法,目的是。
⑵读诗的后半部分:
作者从正面把罗敷的言行原原本本描写出来,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
这样写的好处,一是,二是。
2、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青丝系马尾()
⑵下:缃绮为下裙()下担捋髭须()
⑶居:夫婿居上头()四十专城居()
3、译句:
⑴青线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⑵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⑶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⑷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⑸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