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不同种类的划分方法_蝈蝈不同种类怎么划分
- 格式:docx
- 大小:39.28 KB
- 文档页数:3
「蝈蝈的“亲戚”知多少」盘点螽斯科的那些鸣虫螽斯科是一个大家族,其中的代表非蝈蝈莫属。
但除了蝈蝈以外,螽斯科还有哪些鸣虫呢?让我们一起看下。
莎螽属直翅目螽斯科,它是体形较小的一种,其体长只有20毫米左右,全身大部分分为绿色,它的头脸很象蝈蝈,呈长圆形。
头部和前肢边沿有褐色的条纹,口器(包括牙)都为红色。
此虫前翅较长,超过全身长度,伸盖在腹部的上面,一眼望去,只看见其长长的翅翼,能作短距离飞翔。
后肢特别发达,其长度又超过前翅,既长又粗壮有力,跳跃起来又高又远。
由于这种鸣虫喜欢栖息在莎草或茅草等干燥的绿草丛中,所以被名为”莎螽“,因为它的头脸部和蝈蝈相似,因而有些地区又把它叫作”小蝈蝈“。
褐螽属直翅目螽斯科,褐螽的名称是因其身体的大部分都呈褐色而获得。
它体长40毫米左右,其翅翼及头、背等部分皆为褐色,腹部为鲜黄色,整体色彩十分鲜丽。
它前翅很短,后翅已经退化,外形很象蝈蝈,也和蝈蝈一样,不能飞翔,但它的后肢极为发达,善于跳跃。
由于它的体色和枯草相似,加上后肢强而有力,所以要在草丛中发现它很不容易。
褐螽的体形比蝈蝈稍小一些,鸣叫的声音为“致、致‘,与薮螽有些相似。
每声之间要相隔几秒,不相连续。
树螽属直翅目螽斯科,是一体形较大的常见鸣虫,由于它最喜欢栖息在树上和灌木上,因而得名树螽。
此鸣虫体长50~60毫米,体宽5.5毫米左右,全身多为绿色。
其触须为黄褐色,长度与体长相等。
树螽的头部呈椭圆形,头顶略尖,脸扁而象蝗虫的脸面,两牙较长而色鲜红,口器坚硬强劲,会咬人,捕捉时须防止手指被咬。
它的前翅很长,伸展后超过腹部,其总体形状很象尖头蚂蚱,形体稍比草螽粗壮。
此虫在我国南方最多,也是一种著名的鸣虫。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薮螽的外表形状很象蝗虫,但蝗虫背部平直,而薮螽的背部稍向上拱起;蝗虫的眼睛较为高位,几乎高达头顶,而薮螽的眼睛比较低位。
其他各部分如触须的长短、2对前肢和1对强壮的后肢以及发达而长长的前翅和后翅等,都与蝗虫相似。
螽斯科四大鸣虫展开全文螽斯和蟋蟀皆以善鸣著称,两科种类各擅胜场、无分轩轾,本篇仅谈“螽斯科”,像什么蛐蛐儿、油葫芦、墨蛉之类自然是不能算在内了,它们都是蟋蟀科的成员。
优雅蝈螽,绿色型,雄性第一,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普遍意义上的“蝈蝈”,我乡呼为“油子”,在我国分布广泛,赏玩历史悠久。
体型硕大,“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堪称仪表堂堂。
也有人说和蝗虫长得像,其实区别明显:蝗虫的触角短粗呆板,“蝈蝈”的触角修长飘逸;蝗虫纯植食性,怎么摆弄也不会开牙反抗;“蝈蝈”则是荤素不忌,相当凶悍,一不小心碰上就是血光之灾。
优雅蝈螽,褐色型,雌性,后面有产卵器和许多直翅目昆虫一样,“蝈蝈”有绿色和褐色两套衣装(颜色可细分,略),后者在我乡称“铁皮油子”。
雄性后翅退化,前翅较短,仅达腹部一半,不足以御风飞行,但可以靠摩擦发声以吸引雌性,鸣声清越动听;雌性仅具翅芽,只能被“勾引”,不能主动“表白”。
除非有人工繁育的需求,个人玩家一般不会饲养雌虫。
鼓翅鸣螽第二,鼓翅鸣螽/Uvarovites inflatus,乍看和蝈蝈差不多,雄性也是后翅退化,前翅较短。
然其体型明显比优雅蝈螽小,翅薄如纱,更接近透明,总体气质娇小娟秀,故又名“姐儿”。
鸣声纤细悦耳,类似于“唧唧复唧唧”,和蝈蝈圆润响亮的风格明显不同。
分布于东三省、山东或江苏等地,虽不如蝈蝈拥趸众多,但也受到一些玩家的青睐。
纺织娘,雄性,绿色型纺织娘,雄性,褐色型第三,纺织娘/Mecopoda elongata,和蝈蝈深具文化底蕴,可入诗入画,古称“莎鸡”、“络纬”。
和前述二种不同,它的翅如同长袍,比身体还多出一截,头部则明显偏小,背部稍隆起。
亦有绿褐二色型,两侧复眼后方都各有一块黑斑,这一点不会变。
鸣声高亢如纺车纺纱,不甚动听,但也有人养来赏玩,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多见于东南沿海地区。
暗褐蝈螽第四,暗褐蝈螽/Gampsocleis sedakovii,蝈蝈的同属兄弟,分布较广泛。
翠绿、老铁、草白、山青精品图例
虫友应当知道,蝈蝈按颜色可分为绿、黑、草白和山青共四种。
网上介绍蝈蝈品种的帖子无数,但没有一篇配有详细的图片介绍,为此我们找了一些图片,试着填补这一空白。
黑蝈蝈(铁片蝈蝈、老铁蝈蝈、北京黑蝈蝈、平谷蝈蝈)
绿蝈蝈(豆瓣绿蝈蝈、翠绿蝈蝈、天津绿蝈蝈)
草白蝈蝈(糙白蝈蝈)
山青蝈蝈(三青蝈蝈)
特别说明:
1、除了绿蝈蝈与黑蝈蝈有比较明确的颜色规定外,草白、山青蝈蝈尚无明确的颜色规范,特别是山青蝈蝈,颜色很杂,无统一定论。
2、蝈蝈新蜕与老虫颜色有一些差异,本帖选的多为新蜕图片,后期有机会将为大家补充上新老虫对比图片。
3、摄影技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照片的展示效果,北方蝈蝈网后期将联系专业人士为虫友进行微距摄影知识普及。
综上原因,建议大家仅将本帖作为挑选蝈蝈时的参考。
最后贴一张我最喜欢的翠绿蝈蝈,绿的相当正。
......玩,是一种境界......
山青中的第一个好像不是山青哦,传统的山青应该是那种黑绿相兼的蝈蝈吧。
山青中的第一个好像不是山青哦,传
统的山青应该是那种黑绿相兼的蝈蝈
吧。
我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其中写着“山青蝈蝈又名灰青山蝈蝈,体色比山蝈蝈略浅,以青为主”。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信息,那就是虽然山青蝈蝈体色有多种,但其基本颜色应该是灰青色的,所以“悲欢离合”虫友说的完全正确,我贴的第一张图严格说不应该叫山青蝈蝈,谢谢你的批评指正。
我已经把图片更新了,大家帮看看这回还有啥疑问没。
我把原先错误的图粘贴到这里了,大家也看看,引以为戒。
......玩,是一种境界......。
蝈蝈的种类和介绍蝈蝈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哺乳类动物,在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类别。
它们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最常见的是在夏夜里发出“咕咕”叫声。
蝈蝈有几种不同类别,因此有着不同的特征,这里将会介绍其中的几种种类。
首先,最常见的蝈蝈是蛐蛐,也叫做青蛙蝈蝈、棒蛙或黑猫蝈蝈。
它们是一种小型的蝈蝈,体长只有1-2厘米,头部尖锐,眼睛明亮,尾部光滑。
它们的外表通常是深灰色或棕褐色,尾巴末端也有一点灰色。
蛐蛐的声音是清脆的“咕咕”声,是夏夜里非常耳熟的叫声,它们主要捕食其他昆虫,这也是它们在夜晚出现的原因之一,也是很多昆虫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蚱蜢,它也被称为黄夜蛙、暗蛙或黑头蝈蝈。
蚱蜢比蛐蛐大,体长可达2-4厘米,头部大而长,眼睛突出,尾部较短。
它们的表皮是深褐色的,有一列明显的淡褐色斑纹,头部有一个明显的黑斑,尾巴末端有一个灰色的斑点。
蚱蜢的叫声是“咕咕咕”的,但比蛐蛐低沉,在夜晚黑暗的地方,能够听到其发出的声音。
它们主要吃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如蚂蚱和快蜥。
再者,大蝾螈也是一种受欢迎的蝈蝈,它实际上是捕食鱼类的蝈蝈,但它们也会吃其他小型动物。
大蝾螈体形较大,体长可达7-8厘米,头部宽而圆,眼睛小,脊椎和其他身体部位都有细毛,成年蝾螈的颜色容易变淡,有的甚至颜色几乎不可辨认。
大蝾螈的叫声也不同于其他蝈蝈,是低沉的“呱呱”声,而且来自远处都可以听到。
它们在夜晚捕食小鱼类,口中带有毒液能够把鱼肉溶解,然后吞下。
最后,还有一种称为红蝾螈的蝈蝈,它是非洲地区最普遍的蝈蝈之一,有时也被称为十字蝾螈。
它们头部略大,眼睛明亮,脊椎上有毛,尾巴略短,但大部分是紫红色,有的有绿色的纹路,而尾部末端则是红色的,也有的接近紫色。
红蝾螈的叫声和其他蝈蝈差不多,是响亮的“咕咕”声,经常在夜晚或黎明时被听到。
它们以昆虫,小型鱼类和其他水中的小动物为食,口中有强效的毒液。
总的来说,蝈蝈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地球上的小型哺乳动物,它们有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特征,有不同的叫声,有不同的捕食方式。
只一招分辨本叫蝈蝈与药叫蝈蝈展开全文“去粗取精,化繁为简”是我们开办“只一招”系列文章的初衷,今天我们来探讨下如何分辨本叫蝈蝈与药叫蝈蝈。
如何分辨本叫与药叫分辨本叫与药叫蝈蝈对于高级玩家并不难,不必看虫只闻其声即可分辨,而对于初级玩家则有些难度,今天教大家一个窍门,那就是观察虫具形状分辨本叫药叫。
无论葫芦还是筒子,只要是矮粗广口的就是本叫虫具,所装虫应为本叫,瘦长细口的就是药叫虫具,所装虫多为药叫(或者是膀型好但体质弱的本叫虫,这个后面有详细分析)。
以筒子为例,直径6厘米,高度低于10厘米的就是本叫筒子;如果直径5~5.5厘米,高度12~13厘米甚至更高则是药叫筒子;两种筒子放在一起比较本叫与药叫虫具不同的原因分析为什么本叫与药叫使用的虫具不一样呢?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些蝈蝈叫声以及蝈蝈点药的基本知识。
1、蝈蝈叫声的分类不考虑点药的情况下,蝈蝈的叫声可分为撕纸、本叫和酣叫,硬件条件优越的蝈蝈出好叫的几率大一些,如下图:图中灰色区域为撕纸,此种声音的特点是嘈杂、不清晰,听起来类似于普通人唱卡拉OK。
图中浅蓝色区域为本叫,此种声音的特点是纯净、洪亮,听起来类似于专业歌手在唱歌。
图中深蓝色区域为酣叫,此种声音的特点是纯净、洪亮、低沉,听起来类似于男低音在开演唱会。
2、酣叫蝈蝈相当稀少酣叫蝈蝈是人们追求极致的产物。
蝈蝈在自然条件下多发出“哥、哥、哥”的叫声,而人们却追求一种类似蛙鸣的“根儿、根儿、根儿”的声音,这有点类似于玩鸟中的压口,越是容易学的声音越不能学,学了就是脏口,蝈蝈亦如此,玩的就是一个特殊。
酣叫蝈蝈是特殊条件下产生的矛盾统一体。
玩家追求“洪亮”与“低沉”的叫声,而“洪亮”与“低沉”本身就是矛盾的,首选要具备完美形状的翅膀,这样才能发出低频率的声音,其次还要具备超强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拉动翅膀唱出歌来,这种蝈蝈在自然界中凤毛麟角。
酣叫蝈蝈如此稀少,玩虫多年的资深玩家顶多能遇见一两条,甚至有的卖家也从没经手过真正的酣叫,可有些商户装模作样拿不错的本叫冒充酣叫销售,如此误导市场不妥。
蝈蝈历史知识点总结一、蝈蝈的起源和进化历程1. 蝈蝈的起源蝈蝈被认为是一类相对古老的昆虫,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罗纪时代,距今约2亿年前。
在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中发现,在古生代的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和陆地的漂移,使得一些原始昆虫种群开始分离演化,蝈蝈就是其中之一。
而到了中生代的时候,蝈蝈经历了大规模的分化和扩散,形成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各种类型的蝈蝈。
2. 蝈蝈的进化历程据化石记录显示,蝈蝈的进化历程非常丰富多样。
早期的蝈蝈主要是生活在地表上的,后来随着陆地植被的发展,它们开始逐渐向地下、水生和树上等不同的生境中进化。
同时,在物种数量和分布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热带地区,蝈蝈的多样性更是异常丰富。
3. 蝈蝈的生态地位蝈蝈在昆虫界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它们不但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还能够帮助植物传粉和授粉,促进种子的传播和繁殖。
同时,蝈蝈因为其特殊的叫声和外形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了昆虫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蝈蝈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 蝈蝈的外形特征蝈蝈的体型一般较小,体长约在1-5厘米左右,有的甚至更小,但也有超过10厘米的大型种类。
它们的身体呈扁平状,前翅宽大,后翅薄膜状,身体颜色多样,有的种类甚至能够具有很好的伪装能力,使得其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更加安全。
2. 蝈蝈的生活习性蝈蝈主要以植物为食,有的种类也会啃食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等。
在不同的生境中,它们的生活习性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有的种类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有的则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而有的则喜欢生活在树上,还有的则喜欢地下生活。
3. 蝈蝈的叫声和交配行为蝈蝈是以叫声来交流和交配的,它们的叫声因种类和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种类能够发出悦耳动听的音乐,而有的则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蝈蝈的叫声和交配行为在自然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但能够帮助物种的繁殖,还能够帮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蝈蝈的分类和特点1. 蝈蝈的科属分类蝈蝈科属数量繁多,据统计全球已知的蝈蝈约有2500余种。
鸣虫的挑选及饲养方法鸣虫的挑选及饲养方法介绍几种鸣虫的挑选及饲养方法蝈蝈、绿金钟、青竹蛉、紫竹蛉、马蛉、大黄蛉、油葫芦蝈蝈挑选:1、整体:要挑选个头大的,蓝脸,粉肚,紫膀筋,元宝肚,爪花要大,须和爪力求齐全。
2、颜色:蝈蝈的颜色一般是深色的要比淡色的好。
3、项:要高要宽。
4、翅膀:要大要长要厚。
镜片愈大愈好,音锉、刮器要突出,闭膀时候不能有大的缝隙,要闭的紧,翅膀的颜色应该是绿色的,铁蝈和金翅蝈蝈除外(分别应该是黄色和黄绿色。
5、眼睛:瞳孔要小。
饲养:1、刚脱的蝈蝈翅膀还嫩,不能太热、不可上身,不能搭须,大叫后才可上身,晚上温度不能太高。
2、饲料:蝈蝈以胡萝卜,青豆(泡开)、羊肝,适当的喂些玉米虫或面包虫,喂食的时候最好放出来走走,保护爪花。
天气转凉后可以在阳光下将温水洗过的毛巾摊开让蝈蝈上面爬爬,可以向蝈蝈喷洒水雾,给蝈蝈洗洗澡。
绿金钟挑选:1、整体:要挑大的,爪须全(人工饲养的要比夜生的大很多)2、颜色:要挑色正(碧绿色),黄金钟除外,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人工的给金钟吃人工色素,就是裱在蛋糕上的各种颜色,虫吃一个星期后颜色既变。
现在的人什么都想的出,建议还是买一般的颜色,买虫说到底还是主要听虫叫,什么颜色不是关键。
3、形态:要挑后腿夹紧的,翅尾不能分开的,背要有点躬的。
饲养:1、梨片蟋在几种鸣虫中是最怕冷的一种。
根据以往饲养的经验,在不加保暖措施的情况下,梨片蟋11月中旬就会死亡。
为了保暖的需要,到了秋天,如果饲养器太大,必须换成小的,过大的饲养器不利于保暖。
但也不能太小,因梨片蟋的个头较大,如容器过小,它在鸣叫时就没有空间让它把翅膀竖起来,因而就不能鸣叫。
这种鸣虫是害怕潮湿的,不能让水汽进到容器中去。
若发现容器内有潮气或在气候较冷的冬天,遇到与太阳的天气,可塑料盒或有机玻璃盒放在太阳下晒上1个小时,既能除去潮气,又能提升温度,有利于为鸣虫保暖。
在严寒季节,白天可将小虫盒放入内衣口袋里保暖,晚上放在被子里面,虽然麻烦一些,但有可能养到12月底。
蝈蝈按体色分类谱系
蝈蝈总的按体色分为两大类,即山蝈蝈(多产于山区)、平原绿蝈蝈(多产于平原农田)。
在这两大类中又衍生过渡类型杂色或称过渡色花色蝈蝈。
分类谱系如下:
以上各种山蝈蝈在头、项、肚背及腿上多数带有斑点,皮粗翅厚,膀筋粗足,叫声响,耐干旱,皮实。
颇有大个头者尤显体壮,叫声多强劲有力,鸣声响亮,放到葫芦中有时嗡嗡作响,其中叫顸的大山蝈蝈更为养冬虫高手所喜爱。
大黑山蝈蝈以粉肚紫脸黄膀墙为色正,其中偶尔能找到纯红或紫红山蝈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可称稀世极品,百年不遇。
花色(多色)蝈蝈,俗称花虎头一类的杂色蝈蝈,头有深浅不同的花脑线,项背、肚背、腿上多斑点,头、项、翅、肚背、肚皮各部分颜色不同,多生长在山地与平原农田之间,是介于山蝈蝈与平原绿蝈蝈之间既不黑也不绿的杂色蝈蝈。
花色蝈蝈种类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各种绿蝈蝈多产于平原农田间。
绿蝈蝈谱系从上往下绿颜色由深变浅。
绿色艳丽的蝈蝈多产在盛夏、初秋时土肥、作物繁茂的菜园田间,如豆子地、花生地等。
黑绿与蓝绿蝈蝈多产在山脚下与农田接壤地带,既有山蝈蝈的粗壮,又有足够绿色作物与田间肉食(田间害虫)。
浅色蝈蝈、草白蝈蝈等多产于中晚秋时土脊、绿色作物不茂盛的丘陵、坡地,现今在平原与山地均可常见到,分布很广。
真正纯黄与全白蝈蝈是极为珍贵罕见的极品,甚至百年不遇。
冬养鸣虫------蝈蝈一到冬季,爱玩虫的爷们便会到花鸟鱼虫市场精心挑选几只中意的蝈蝈,或揣在怀中,或置于案上,闲暇时,喂上一片菜叶、两个面包虫,聆听那迷人的叫声,乃生活中的一大美事。
蝈蝈为三大鸣虫之首,人们饲养蝈蝈对身体起一定的保健作用,为消遣娱乐活动,他能极大的促进了我们身心健康。
蝈蝈的种类很多,按产地分京、冀、鲁、晋、南方蝈蝈;按皮色分黑、绿、草白、山青等。
野生蝈蝈一般农历三月十五前后出土,六月十五左右长成,白露开始衰老死亡,霜降以前全部死亡,生长周期为60-75天左右,从长成开叫到衰老死亡为3个月,俗称“百日虫”,现在我们养的蝈蝈都是反季节也就是冬季繁育的,有些地区把冬季人工繁育鸣虫叫做份虫儿,份虫的暖房叫份房。
蝈蝈的繁殖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产卵留子:就是每年的5-7月份全国各地的份虫者均到蝈蝈名产地,易县西山北或北京平谷收大肚雌母蝈蝈回家扎子。
二、卵的保存与孵育:新产的卵[原始卵] 仅重12-15毫克必须经过高温暖籽,低温萌动和高温孵化才能出来小蝈蝈,这种人为通过温度变化来控制卵的孵化方法称为[压子]。
蝈蝈卵出来的小蝈蝈称为“秧子”秧子在昆虫学中叫若虫即幼虫,它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度。
蝈蝈一般为6至8天蜕皮一次为一龄,大约七龄左右为成虫。
三、蝈蝈的蜕:大鞘”即由若虫羽化成虫的最后一次蜕皮,对成虫的好坏极为重要,一般历时为50分钟左右[也取决于温度高低]待蝈蝈蜕成后2-3小时左右硬化成熟后便分装观赏,饲养或出售。
挑选优质的蝈蝈首先要选翅膀大且厚的。
膀的背部平面宽而长、要平展,上边的左膀紧贴于下边的右膀。
闭膀时不能有大的缝隙,要闭严盖紧。
音锉与刮器应该突出些,翅脉要饱满。
左上膀的右边膀翅要足以盖够搭足在下膀。
右下膀的鼓腹(镜片)愈大愈好。
高膀立膀,静止时候两膀要在蝈蝈的背上离开肚高高翘起来的为佳。
老人们经常说:“玩物丧志”,但我以为玩也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而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及指导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蝈蝈不同种类的划分方法_蝈蝈不同种类怎么划分
蝈蝈的分类有多种多样,你知道蝈蝈是怎么分类的吗?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蝈蝈不同
种类的划分方法。
优雅蝈螽体型粗壮,中等偏大,体长约35~40毫米,野生蝈螽的体色通常为草绿或褐
绿色。
头大,前胸背板宽大,似马鞍形,侧板下缘和后缘镶以白边。
叫声如:"极-极,极-极"。
暗褐蝈螽体形同于优体形同于优蝈螽,翅面具草绿色,条纹并布满褐色斑点,呈花翅状,故也有"花叫"叫声:"吱拉,吱拉"。
,翅面具草绿色,条纹并布满褐色斑点,呈花翅状,故也有"花叫"叫声:"吱拉,吱拉"。
鼓翅鸣螽体型偏小且娟秀,翅薄呈半透明,翅脉清晰可见,如妇人纱裙,故"姐儿"之
尊称。
叫声:"甲、甲、甲"素色似织螽,体形中等,体大部分为草绿,头部背面黄褐,叫声"丝扎-丝扎"纺织娘接近,故有"小故娘"之美名。
斑翅草螽是一种常见种,体型小,体色为绿色和褐色两种。
叫声:"丝-丝"中间有小停
顿
悦鸣草螽体型与草螽相似,体色艳丽,深绿或黄绿色。
叫声:"齐-齐-"可连续鸣叫。
京蝈蝈又叫燕蝈蝈。
主要指北京山区和郊区的蝈蝈,北京人爱讲究大山的蝈蝈。
北京
以产黑色大铁蝈蝈著称。
冀蝈蝈河北山区,每年蝈蝈产量大。
多为铁皮蝈蝈,紫蓝脸,红牙,粉肚皮膀大翅长
蛤蟆音。
间或有少量草白蝈蝈与山青蝈蝈。
河北省蝈蝈以保定市易县西山北乡的为主,名
气最大。
鲁蝈蝈主要指山东北部为主的地区,鲁蝈蝈又以绿蝈蝈为主,但头项部局部泛红褐色
的边纹,但也有个头大点的。
也有少量的草白和山青等中等身量的蝈蝈。
晋蝈蝈山西作为主产小蝈蝈的地区,气候有些干旱,多产中小身量蝈蝈,以小个为主
的山青、草白蝈蝈以及少量的铁蝈蝈。
晋蝈蝈的优点皮实好养,皮粗翅厚,叫声响,但不
美观罢了,尤其以宣化蝈蝈最为出名,它耐干旱,生命力特别强。
南蝈蝈生长在中国南方各省的蝈蝈都统称为南蝈蝈。
西南四川成都包括长江流域等地
的蝈蝈个头较小,比札嘴略大,鸣声也小而尖。
总的来说南蝈蝈没有北蝈蝈筋粗皮厚,皮
实耐旱,鸣声也不如北蝈蝈那样强劲有力。
在南方很难见到北方的大铁蝈蝈。
从观赏的角度按体色分类,蝈蝈可分为五类:绿蝈蝈、黑蝈蝈、山青蝈蝈、草白蝈蝈、异色蝈蝈。
如易县西山北的蝈蝈多为铁皮蝈蝈,所以说欲捉,欲买极品名优蝈蝈就到蝈蝈
的名产地--易县-西山北来!要想当年出虫必须选用头伏虫,蝈蝈的名产地易县--西山北--
山区阳坡的蝈蝈成熟在全国为最早!一般5月-6月生长为成品。
绿蝈蝈多生在平原、农田、花生地、豆地、玉米地、菜地等农作物区。
绿蝈蝈讲究的
是通体碧绿,不带丝毫杂色,在满目苍茫的严冬里,这种大翡翠绿蝈蝈更能显示自然之美,也格外耀目。
在冬季时期,一般绿蝈蝈价超过黑蝈蝈,就是因为绿色比黑色好看,观赏价
值更高。
绿蝈蝈翅薄,一般叫声偏高,但鸣声没有黑蝈蝈那样响亮宽厚。
黑蝈蝈又称铁皮蝈蝈,通体都是青黑色,像铁皮的颜色,故又称铁蝈蝈。
主要生长在
北京郊外的山区,又以西山为主。
正宗黑蝈蝈个大,皮坚翅厚,通体青黑色,紫蓝脸,红牙,粉肚皮,白、黄,深褐翅,黄绿膀墙,褐色前翅背,前翅侧区斑黄绿色或黄色,黑青腿,棕须,黑眼或棕眼。
体色随时间、年龄的增大而加深,直到全身黑亮似铁,鸣声强劲
有力,响亮,宽厚。
一虫鸣叫能盖过群虫的鸣声。
一膀一膀地叫,沉着而稳重,有大将的
风度。
山青蝈蝈多大夏秋出现,生长在低山丘陵。
灌木杂草间及干河谷、荒地、田野梯田之中,体色以灰绿为主,色淡且杂,头项腹腿之色也不怎么统一。
山青蝈蝈肚色有绿、黄、
白三种,是庄稼地里最常见的普通蝈蝈,不被爱虫者重视。
草白(糙白)蝈蝈多在晚秋时出现,生长在山坡、丘陵、田边、地角、灌木杂草之中。
通体色杂且淡,介于绿褐之间,似浅褐之间,似浅淡枯草灰白色,故名草白。
天然草白蝈
蝈因蜕皮较晚,故深秋长寿者较多,体质不错,皮实易养。
异色蝈蝈蝈蝈体色最基本的是黑褐色与黄绿色,经过长期各地环境的影响与个体变异,又逐步衍生出了很罕见的中间色、过渡色,这就是奇特的异色蝈蝈。
红褐蝈蝈生长在北方燕山山区,红头紫脸,紫红脖项(红前胸背板),褐红腹背,粉红
肚皮,紫红腿,红须、金黄翅,前翅侧区(俗称膀墙),鲜绿色,布满翡翠绿斑,个头也较大,鸣声响亮,强劲有力,长寿耐干旱,体色极美,实为罕见。
金黄蝈蝈生长在北方的太行山区,褐黄头,蓝脸红牙,褐黄脖项,黄腿黄肚黄须,金
黄翅,惟膀墙(前翅侧区)翠绿,通体褐黄闪金光,鸣声宽厚低沉,苍劲有力,就像金色闪
闪的盔甲在闪烁。
这样的通体褐黄蝈蝈几十年也难遇一个,甚为稀罕。
蓝绿蝈蝈采于河北固安大提及鲁北,它是由绿蝈蝈衍变而来的,其绿色特殊,通体呈
蓝绿色,与一般绿蝈蝈体色有明显的不同。
蓝绿头。
个体肥大,鸣声响亮,调高音脆。
蓝
绿蝈蝈更是少见,纯正天蓝更是难得。
五色蝈蝈生长在河北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坡地,是由褐黑山蝈蝈衍变而来的,体分为五
种颜色,棕褐头,蓝脸红牙,红褐脖项,棕胸花腿绿肚皮,金黄前翅,绿膀墙(前翅侧区),深紫色腹背板,虫体身披五色,各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很是难得,虫体大色足,皮坚
翅厚,鸣声响亮,雄浑有力。
白蝈蝈选自晚秋北方的丘陵砂砾荒地,由草白蝈蝈衍变而成。
体色很浅淡,微微带有灰褐淡绿之色,远看像白色、白项、白胸、白肚、灰白腿、只有翅膀呈淡棕色,淡绿膀墙(前翅侧区),银装素裹,个头中等,鸣声细脆而悠扬。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祝语 :不要抱怨亲人对我们关心不够,试问你又给了亲人们多少帮助与关心?一个人不要总是无休止的去抱怨,要学着去感恩,去报答,要记住亲人对我们的好。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生活快乐。
因为只有付出不望回报的人,他才会真正的感到快乐,也会懂得给予别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