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固态继电器设计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114.50 KB
- 文档页数:15
交流固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交流固态继电器(SSR)是一种无触点的电子开关设备,利用电子元件(如开关三极管、双向可控硅等半导体器件)的开关特性,实现无触点、无火花地接通和断开电路的目的。
SSR主要由光源、光电耦合器、驱动电路、控制电路等组成。
当施加输入信号后,主回路呈导通状态,无信号时呈阻断状态。
SSR采用光电隔离技术,实现了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的电气隔离,从而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SSR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电耦合技术和半导体器件。
当控制电路输入控制信号时,光源发光,产生光束。
光束通过光电耦合器转换为电信号,并输入到驱动电路中。
驱动电路将电信号转换为驱动电流,使固态继电器中的半导体器件导通或截止,从而控制输出端的状态。
SSR具有许多优点,如无触点、无噪声、寿命长、可靠性高、速度快等。
因此,SSR在计算机外围接口装置、电炉加热恒温系统、照明舞台灯光控制系统、自动消防系统等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固态继电器说明书(一)目录一、单相交流固态继电器SSR-D系列 (2)二、三相交流固态继电器SSR-3D系列 (6)三、R系列固态调压器SSR-R系列 (6)四、产品的分类及选择 (7)五、器件的发热及散热器的选择 (8)中国·杭州国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HIAN HANGZHOU GUOJING ELECTR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一、单相交流固态继电器1、概述固态继电器英文名名称为Solid State Relay,简称SSR。
它是用半导体器件代替传统电接点作为切换装置的具有继电器特性的无触点开关器件。
单相SSR为四端有源器件,其中其中两个输入控制端,两个输出端,输入输出间为光隔离,输入端加上直流或脉冲信号到一定电流值后,输出端就能从断态转变成通态。
一般情况下,万用表不能判别SSR的好坏,正确的方法采用图1-2的测试电路:当输入电流为零时,电压表测出的电压为电网电压,电灯不亮(灯泡功率须25W以上);当输入电流达到一定值以后,电灯亮,电压表测出的电压为SSR导通压降(在2V以下)。
(请初次使用者务必注意:因SSR内部有RC回路而带来漏电流(≤10mA),因此不能等同于普通触点式的继电器、接触器,如果需要漏电流≤1mA的固态继电器产品,请订货时事先说明。
请参考后面的注意事项)。
SSR优缺点固体继电器工作可靠,寿命长,无噪声,无火花,无电磁干扰,开关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且体积小,耐冲击,耐振荡,防爆、防潮、防腐蚀、能与TTL、DTL、HTL等逻辑电路兼容,以微小的控制信号达到直接驱动大电流负载。
主要不足是存在通态压降(需相应散热措施),有断态漏电流,交直流不能通用,触点组数少,另外过电流、过电压及电压上升率、电流上升率等指标差。
SSR的使用场合固体继电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外围接口装置,电炉加热恒温系统,数控机械,遥控系统、工业自动化装置;信号灯、闪烁器、照明舞台灯光控制系统;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复印机、自动洗衣机;自动消防,保安系统,以及作为电网功率因素补偿的电力电容的切换开关等等,另外在化工、煤矿等需防爆、防潮、防腐蚀场合中都有大量使用。
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原理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括性介绍。
本文将探讨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原理,并解释其工作机制和在模拟量控制领域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该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固态继电器在现代控制系统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原理的解释说明。
首先,我们将介绍固态继电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阐述模拟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固态继电器在模拟量控制中的应用案例。
接着,我们将对控制信号输入与输出关系进行解析,并对其工作机制进行原理分析和解释。
最后,我们会进行总体性能评估,并比较其优劣之处。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解释说明关于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原理的文章。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了解到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并能够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劣和性能。
此外,我们也将提供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技术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2. 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原理:2.1 固态继电器概述:固态继电器是一种基于半导体技术的电力电子开关装置,其内部由触发器、半导体功率器件以及驱动电路等组成。
与传统机械继电器相比,固态继电器具有响应快、寿命长、可靠性高以及尺寸小等优点。
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固态继电器,其主要用于模拟量信号的控制和调节。
2.2 模拟量控制原理介绍:模拟量是指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常见的如温度、压力和流量等。
而模拟量控制就是通过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放大和测量,然后根据预定规则进行处理和反馈控制。
对于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来说,其主要依靠内部集成的AD转换器来将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处理逻辑实现对输出状态的精确控制。
2.3 固态继电器在模拟量控制中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模拟量控制固态继电器常被用于各种需要对模拟量进行精确控制的场合。
例如,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它可以根据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模拟信号来控制电炉加热或冷却系统;在环境控制领域中,它可以根据空气质量传感器所采集到的模拟信号来调节空调的运行状态;在能源管理领域中,它可以通过对能源监测传感器所获取的模拟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对能源消耗的精确控制。
固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介绍引言继电器是电气控制系统中常用的一种电器设备,用于控制电路的开关与闭合。
传统的继电器使用电磁线圈和机械触点来实现电路的控制,然而,这种机械式继电器存在着寿命短、易磨损、噪音大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固态继电器(SSR)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固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固态继电器的原理1. 电气隔离固态继电器采用了半导体器件和光电耦合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机械触点。
固态继电器内部包含两个主要部分:输入端和输出端。
输入端与控制电路相连,输出端与被控制电路连接。
输入端使用光电耦合器件将控制信号转化为光信号,通过绝缘隔离技术,使输入和输出端实现了电气隔离,避免了电气干扰和电弧产生。
2. 半导体开关固态继电器的关键部分是半导体开关。
在固态继电器的输出端,通过控制电流的调节,可以使半导体开关从关断状态切换到导通状态,从而实现对被控制电路的开和关。
半导体开关的导通能力较弱,通常用来控制小功率的电路。
如果需要控制大功率的电路,可以通过并联连接多个固态继电器实现。
3. 零电压开关固态继电器采用了零电压开关技术,即在每个周期的交流电压正交点(通过零电压检测电路)切断电流,以降低电流切换时产生的电弧和噪音。
这不仅延长了固态继电器的寿命,还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固态继电器的优势1. 高可靠性固态继电器没有机械活动部件,避免了传统继电器容易磨损和寿命短的问题。
相比之下,固态继电器具有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可靠性。
此外,固态继电器的零电压开关技术还能减轻设备的损耗和维护成本。
2. 低噪音传统的机械继电器在工作时会发出嗒嗒的噪音,而固态继电器无噪音无振动,提供了更加安静的工作环境。
3. 快速响应时间固态继电器由于无机械动作,可以实现快速的开关速度和响应时间,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
4. 小体积由于固态继电器采用集成化设计,其体积相比传统继电器更小,更容易安装在狭小的空间内。
5. 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固态继电器采用半导体器件,具有耐振、耐冲击、抗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继电器的型号参数及选用一. 小型直流12V继电器:外形图:多触点继电器外形图:单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单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双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三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继电器的控制图:如上图所示:此继电器的4脚和5脚是线圈,1脚和2脚是常闭开关,1脚和3脚是常开开关点。
当继电器的4脚和5脚接电,有电流流过,线圈就会产生磁力,开关片被吸下。
此时1和3就连通,1和2断开。
继电器的型号参数及应用电路铭牌的标示: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小型直流继电器参数:1、额定工作电压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
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
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
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4、释放电流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
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
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
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三、继电器测试1、测触点电阻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用更加精确方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
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2、测线圈电阻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找来可调稳压电源|稳压器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
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继电器术语解释及使用注意事项一、继电器及其主要作用继电器一般都有反映一定输入变量(如电流、电压、功率、阻抗、温度、压力、速度、光等)的感应机构(输入部分);有能对被控电路实现“通”、“断”控制的执行机构(输出部分);在继电器的输入部分和输出部分,还有对输入量进行耦合隔离,功能处理和对输出部分进行驱动的中间机构(驱动部分)。
继电器为当输入量(或激励量)满足某些规定条件时,能在一个或多个电气输出电路中生产预定跃变的一种器件。
注意:1)继电器这个术语应限于在其输入电路与输出电路之间具有单一继电器功能的继电器元件。
2)继电器这个术语,包括为完成其规定动作所必须的所有组成部分。
3)为了用于保护和自动控制,应加上一个说明继电功能的名称,以便对继电器定性。
继电器主要有以下几种作用:1)扩大控制围。
例如:多组触点继电器当输入量满足某些规定条件时,可以换接、开断、接通多组电路。
2)放大作用。
用一个很微小的输入量,可以控制很大功率的电路。
3)自动、遥控、监测。
例如:自动装置上的继电器与其他电路一起,可以组成程序控制电路,从而实现自动运行。
4)综合信号。
例如:当多个控制信号按规定的形式输入多绕组继电器时,经过比较综合,达到预定的控制效果。
二、继电器分类1、按继电器的作用原理或结构特征分类,如表1所示:12、按继电器触点负载分类,如表2所示。
2注:表中只给出一种直流阻性负载数值,其它负载由产品技术条件按相应的换算关系确定。
3、按继电器的外形尺寸分类,如表3所示。
3注:对于密封或封闭式继电器,外形尺寸为继电器本体三个相互垂直方向的最大尺寸,不包括安装件、引出端、压筋、压边、翻边和密封焊点的尺寸。
4、按继电器的防护特征分类,如表4所示:4三、 继电器型号命名和标专方法。
1、继电器的型号命名,一般由各制造厂根据各自特点各自命名,一般由产品主型号,短划线及部分特征符号组成。
2、“元则”继电器之订货标记由以下符号组成。
例:①②③④⑤⑥①、产品型号④、线圈电额定电压:03:直流3伏 05:直流5伏②、密封形式: 06:直流6伏 09:直流9伏无:敞开型 12:直流12伏 24:直流24伏防尘罩型(外壳、基座胶水固定) 48:直流48伏S :标准密封型⑤、线圈功耗D:标准灵敏度③、动片刀数L :高灵敏度 1:单刀子⑥、触点形式2:双刀无:转换型3:三刀M:常开型4:四刀B:常闭型※标准密封型,通常透气孔未密封;若继电器需高液位清洗,请告知制造厂,透气孔须密封,方可正常使用。
继电器的型号参数及选⽤⼀. ⼩型直流12V继电器:外形图:多触点继电器外形图:单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单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双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三触点继电器内部结构图:继电器的控制图:如上图所⽰:此继电器的4脚和5脚是线圈,1脚和2脚是常闭开关,1脚和3脚是常开开关点。
当继电器的4脚和5脚接电,有电流流过,线圈就会产⽣磁⼒,开关⽚被吸下。
此时1和3就连通,1和2断开。
继电器的型号参数及应⽤电路铭牌的标⽰: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型直流继电器参数:1、额定⼯作电压是指继电器正常⼯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
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是指继电器能够产⽣吸合动作的最⼩电流。
在正常使⽤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作。
⽽对于线圈所加的⼯作电压,⼀般不要超过额定⼯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较⼤的电流⽽把线圈烧毁。
4、释放电流是指继电器产⽣释放动作的最⼤电流。
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到⼀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
这时的电流远远⼩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
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使⽤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三、继电器测试1、测触点电阻⽤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更加精确⽅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穷⼤。
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2、测线圈电阻可⽤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找来可调稳压电源|稳压器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电流表进⾏监测。
慢慢调⾼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电磁兼容(EMC)在电子产品中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
本文介绍影响固态继电器(SSR)EMC 的主要因素、试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同时,提出了测试时注意事项和给出了一组具有实用价值的结果。
1 引言影响固态继电器(SSR)电磁兼容(EMC)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器件的选择与搭配、电路原理、PCB 的布线和结构等等。
其中,交流光耦( 光电耦合器) 对EMC 参数的影响常常被忽略。
其主要原因是对它们的应用环境和要求了解较少,同时对EMC 的标准,设备的使用和试验方法理解不够。
因此当使用性能较差的器件和不合理的结构时,固态继电器的EMC 性能往往达不到国际上的一些标准( 如CE 等) 。
2 固态继电器的EMC 标准电磁兼容包含电磁辐射(Emission)和电磁抗干扰(Immunity)。
对器件来说,欧洲客户不要求做电磁测试( 个别有特殊要求的客户除外) ,通常只要求按EN50082-2 标准即1995V EN61000-6-2 进行测试。
但最主要是测试ESD(EN61000-4-2);EFT/B(EN61000-4-4)和SURGE(EN61000-4-5)。
在此要说明的是,如果客户要求测试电磁辐射时,应按EN50081-2 标准即2001V EN61000-6-4 进行测试。
本文只对SSR 的电磁抗干扰能力进行测试和归纳。
我们在多年与欧洲客户交流中,他们提出最多的有如下要求:(1) 要求EMC 做通用标准的电磁抗干扰能力的测试,即上述的ESD、EFT/B 和Surge。
其电压等级分别为4kV的接触放电和8kV 的空气放电、1kV/5kHz 快速群脉冲扰动和2 k V 浪涌冲击,其它不做要求;(2) 要求EMC 做通用标准的电磁抗干扰能力达到等级3 的测试,即ESD 和Surge 同上,而EFT/B 要求达到3kV/5kHz;(3) 特殊要求:ESD 要求6kV/10kV 和EFT/B 为4kV(4) 其他要求:除电磁抗干扰(Immunity)外,还要求电磁辐射(Emission)测试。
交流固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电子开关设备,它不像传统的机械继电器使用继电器线圈和机械触点进行开关操作,而是使用半导体器件来实现开关功能。
固态继电器通常由输入端、输出端和控制电路组成。
输入端接收控制信号,控制电路会通过对输入信号的处理来控制输出端的开关操作。
输出端通常是由一个或多个半导体开关器件组成(如晶体管、场效应管、二极管等),当控制电路接收到合适的信号时,会激活通路使输出端导通(ON)或断开通路使输
出端截断(OFF)。
固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控制信号:输入端接收到控制信号,可以是电压、电流或数字信号等,用来控制继电器的开关操作。
2. 输入信号处理:控制电路对输入信号进行处理,如电压放大、滤波、比较等操作,以确保输入信号符合继电器的控制要求。
3. 输出控制:根据处理后的输入信号,控制电路会激活输出端的开关器件进行开关操作。
当需要导通时,开关器件会使输出端通路导通(ON);当需要截断时,开关器件会断开输出端
通路(OFF)。
4. 输出状态监测:固态继电器通常会内置输出状态监测功能,可以通过内部电路来检测输出端的导通或截断状态,并反馈给
控制电路。
这可以帮助确保继电器在故障状态下能够及时被检测到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固态继电器相较于传统机械继电器具有响应速度快、寿命长、抗振动、抗干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设备、通讯设备等领域。
固态继电器的结构及电参数说明固态继电器(Solid-state Relay,SSR)是一种电子开关设备,通过半导体器件(例如晶闸管、场效应管等)控制电流的开关,不含机械部件,可以实现电气信号的放大、切换和继电等功能。
具有体积小、速度快、寿命长、抗振动、抗干扰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中。
1.输入控制电路:接收外部信号,控制固态继电器的开关状态。
输入控制电路通常由逻辑电路、光耦(光电隔离)电路和继电器驱动电路等组成。
2.输出控制电路:负责将输入控制电路的信号转换为输出控制电流,从而控制负载的开关状态。
输出控制电路通常由功率电子器件(如晶闸管、双向可控硅等)和负载电阻组成。
3.绝缘隔离层:用于实现输入和输出电路之间的电气隔离,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光耦(光电隔离)器件通常被用作绝缘隔离层。
4.散热结构:由于固态继电器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在高负载工作时需通过散热结构将热量散发出去,以确保继电器的正常工作。
1. 输入电流(Iin):固态继电器需要一定的输入电流来驱动,一般以直流电流表示。
输入电流的大小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继电器的输出性能和响应速度。
2. 输入电压(Vin):固态继电器需要特定的输入电压进行操作,一般以直流电压表示。
输入电压的大小和允许范围决定了继电器的适用性和适用场景。
3. 控制电流(Ictrl):指输入端的控制电流。
继电器的控制电流与输入电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常为线性关系。
4. 控制电压(Vctrl):指输入端的控制电压。
固态继电器的控制电压通常由输入电流转换得到,与输入电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常为阻值关系。
5. 输出电流(Iout):指继电器的输出电流,即驱动负载所需的电流。
输出电流的大小决定了继电器的适用负载范围和性能。
6. 输出电压(Vout):指继电器的输出电压,即继电器在开关状态下驱动负载时的电压。
输出电压的大小决定了继电器的适用负载范围和性能。
7. 频率响应(fresp):指继电器在输入信号发生变化时的响应速度,一般以频率表示。
固态继电器工作原理详细介绍SSR固态继电器以触发形式,可分为零压型(Z)和调相型(P)两种。
在输入端施加合适的控制信号VIN时,P型SSR立即导通。
当VIN撤销后,负载电流低于双向可控硅维持电流时(交流换向),SSR关断。
Z型SSR内部包括过零检测电路,在施加输入信号VIN时,只有当负载电源电压达到过零区时,SSR才能导通,并有可能造成电源半个周期的最大延时。
Z型SSR关断条件同P型,但由于负载工作电流近似正弦波,高次谐波干扰小,所以应用广泛。
有的公司SSR由于采用输出器件不同,有普通型(S,采用双向可控硅元件)和增强型(HS,采用单向可控硅元件)之分。
当加有感性负载时,在输入信号截止t1之前,双向可控硅导通,电流滞后电源电压90O(纯感时)。
t1时刻,输入控制信号撤销,双向可控硅在小于维持电流时关断(t2),可控硅将承受电压上升率dv/dt很高的反向电压。
这个电压将通过双向可控硅内部的结电容,正反馈到栅极。
如果超过双向可控硅换向dv/dt指标(典型值10V/s,将引起换向恢复时间长甚至失败。
单向可控硅(增强型SSR)由于处在单极性工作状态,此时只受静态电压上升率所限制(典型值200V/s),因此增强型固态继电器HS系列比普通型SSR的换向dv/dt指标提高了520倍。
由于采用两只大功率单向可控硅反并联,改变了电流分配和导热条件,提高了SSR输出功率。
增强型SSR在大功率应用场合,无论是感性负载还是阻性负载,耐电压、耐电流冲击及产品的可靠性,均超过普通固态继电器,并达到了进口产品的基本指标,是替代普通固态继电器的更新产品。
固态继电器的应用S系列固态继电器,HS系列增强型固态继电器、可以广泛用于:计算机外围接口装置,恒温器和电阻炉控制、交流电机控制、中间继电器和电磁阀控制、复印机和全自动洗衣机控制、信号灯交通灯和闪烁器控制、照明和舞台灯光控制、数控机械遥控系统、自动消防和保安系统、大功率可控硅触发和工业自动化装置等。
智能交流电力控制器是中日合作超大功率固态继电器应用技术的新概念产品。
它包括三相调压/调功一体化PAC03I 、工业DCS 周波过零控制器ZAC10及后续系列。
额定电流40~500A ,带锁相环同步电路、自动判别相位、缺相保护、上电缓启动、缓关断、散热器超温、快熔检测、电流限制、电压反馈、过流保护、串行工作状态指示、串行遥控操作器、PAC03IA 还能与上位机通信,实现系统集成。
智能交流电力控制器可广泛用于工业各领域的电压调节,恒压,恒流,恒功率调节,适用于电阻性负载、电感性负载、变压器和电机软起控制等。
一. PAC03I 主要技术指标:4~20mA 输入: 接收阻抗120Ω 调节输出分辨力:0.2°,三相触发不平衡度:不大于0.6° 负载方式: PAC03I 50Hz 三相380VAC 三角形或星形中心不接地。
移相范围:0~150°50Hz 三相380VAC 星形中心接地(220V 负载) 移相范围:0~175° 50Hz 三相380VAC 半控整流桥。
移相范围:0~175°隔离驱动输出:8V 峰值脉冲,8°~ 120°可变脉宽,每路可2串2并接4支同相SSR 。
最大驱动电流:< 30 mA 纯阻电流等级:60A 、90A 、120A 、180A 、250A 、300A 散热单元:B160、B227、B301A 、B361、B401配置见选型表 五只LED 灯状态显示:红绿黄LED 三相电源指示和快熔断路指示;绿色INPUT 输入信号线性指示灯。
三色状态灯: RUN 绿色运行灯;ALM 红色报警灯;STOP 黄色闪烁的待机灯。
外部执行开关的缓起动,缓关断: 无电压接点输入 闭合(ON ):缓关断,时间固定3秒;开路(OFF ): 由内部电位器P3设定0.2~120秒缓起动时间 不接:直接运行 运行过程中自动缓起动及急停: 运行过程中瞬间缺相急停,加电后自动缓起动(三缺一相方式时被取消)。
RM1A, RM1B• 过零型开关(RM1A) 或瞬动开关(RM1B)交流固态继电器• 直接覆铜法(DCB) 技术• LED 指示• 内置压敏电阻• 夹式IP20 保护盖• 自升式端子• 非模铸式外壳• 2 种输入范围:3-32* VDC 以及20-280 VAC/22-48 VDC • 工作额定值:最高100 AACrms 和600 VACrms • 关断电压:最高1400 Vp • 光电绝缘:> 4000 VACrms产品说明这款工业级单相固态继电器使用两个反相连接的晶闸管控制输出,具有多项应用潜力,因此是工业级 SSR 中应用最广泛的产品。
这款继电器可用于电阻式、电感式以及电容式负载。
过零型固态继电器会在正弦曲线穿过零时打开,并在电流穿过零时关闭。
带有直流控制端输入的瞬动继电器可用于相位控制。
内置压敏电阻确保为高负荷的工业级应用提供瞬固态继电器时电压突变保护,而 LED 则可以清楚指示控制端输入的状态。
夹式保护盖实现了 IP20 级别的接触式保护。
有保护的输出端子可以处理最粗达 16 mm 2 的线缆。
型号选择开关模式 额定工作电压 控制电压额定工作电压电流A:过零型开关 23: 230VACrms A: 20-280VAC / 22-48VDC 25: 25AACrms B:瞬动开关 40: 400VACrms D: 3-32VDC*50: 50AACrms48: 480VACrms *4 - 32 VDC,适用于400、480 和600 VAC 型号 75: 75AACrms60: 600VACrms*4 - 32 VDC,适用于RM1B 型号 100: 100AACrms工业级,单相ZS (IO),内置LED 和压敏电阻型号:RM 23,RM 40,RM 48,RM 60额定工作电压关断电压 控制电压 额定工作电流25A50A75A100A230VACrms 650V p 3 - 32VDC RM1A23D25 RM1A23D50 RM1A23D75 RM1A23D100ZC 20 - 280VAC RM1A23A25 RM1A23A50 RM1A23A75 RM1A23A10022 - 48VDC 400VACrms 800V p 4 - 32VDC RM1A40D25 RM1A40D50 RM1A40D75 RM1A40D100ZC 20 - 280VAC RM1A40A25 RM1A40A50 RM1A40A75 RM1A40A10022 - 48VDC 480VACrms 1200V p 4 - 32VDC RM1A48D25 RM1A48D50 RM1A48D75 RM1A48D100ZC 20 - 280 VAC RM1A48A25 RM1A48A50 RM1A48A75 RM1A48A10022 - 48VDC 600VACrms 1400V p4 - 32VDC RM1A60D25 RM1A60D50 RM1A60D75 RM1A60D100ZC 20 - 280VAC RM1A60A25RM1A60A50RM1A60A75RM1A60A10022 - 48VDC选择指南s输入规格一般规格* 散热器必须接地额定工作电压 关断电压 控制电压 额定工作电流25A50A75A100A230VACrms, IO 650V p 4 - 32VDC RM1B23D25 RM1B23D50 RM1B23D75 RM1B23D100 20 - 280VAC/ RM1B23A25 RM1B23A50 RM1B23A75 RM1B23A10022 - 48VDC 400VACrms, IO 800V p 4 - 32VDC RM1B40D25 RM1B40D50 RM1B40D75 RM1B40D100480VACrms, IO 1200V p 4 - 32VDC RM1B48D25 RM1B48D50 RM1B48D75 RM1B48D100600VACrms, IO 1400V p 4 - 32VDC RM1B60D25 RM1B60D50 RM1B60D75 RM1B60D100 20 - 280VAC/ RM1B60A25 RM1B60A50 RM1B60A75 RM1B60A10022 - 48VDC选择指南注意:对于交流控制,将根据要求创建IO开关部件号输出规格注意:常规使用耐久测试的UL 要求为6.000 个周期电磁兼容性外壳规格继电器 安装螺钉 M5安装扭矩1.5-2.0Nm接头规格1x 2.5 - 6.0 mm²X电源接头:1/L1、2/T1 L1, T1A1, A2使用 75°C 铜 (Cu) 导线注意:- 根据应用和负载电流,交流固态继电器的使用可能会导致传导无线电干扰。
1. 系统方案设计1.1 简介由于固态继电器是由固体元件组成的无触点开关元件,所以与电磁继电器相比具有工作可靠、无噪声、无火花、寿命长,对外界干扰小,能与逻辑电路兼容、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开关速度快和使用方便等一系列优点,因而具有很宽的应用领域,有逐步取代传统电磁继电器之势,另外,SSR成功地实现了弱信号(Vsr)对强电(输出端负载电压)的控制。
由于光耦合器的应用,使控制信号所需的功率极低(约十余毫瓦就可正常工作),而且Vsr所需的工作电平与TTL、HTL、CMOS等常用集成电路兼容,可以实现直接联接。
这使SSR在数控和自控设备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交流型SSR由于采用过零触发技术,因而可以使SSR安全地用在计算机输出接口上,不必为在接口上采用MER而产生的一系列对计算机的干扰而烦恼。
因此可进一步扩展到传统电磁继电器无法应用的计算机等领域。
此外,SSR还有能承受在数值上可达额定电流十倍左右的浪涌电流的特点。
1.2交流固态继电器原理、方案选择交流固态继电器由三部分组成:输入电路、隔离(耦合)和输出电路组成,按输入电压的不同类别,输入电路可分为直流输入电路,交流输入电路和交直流输入电路三种。
有些输入控制电路还具有与TTL/CMOS兼容,正负逻辑控制和反相等功能。
固态继电器的输入与输出电路的隔离和耦合方式有光电耦合和变压器耦合两种。
导通类型有过零导通和过零关断两种,本文文介绍的是电压过零导通型(简称过零型)。
下图是交流固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1图中的部件①-④构成交流SSR的主体,从整体上看,SSR只有两个输入端(A和B)及两个输出端(C和D),是一种四端器件。
工作时只要在A、B上加上一定的控制信号,就可以控制C、D两端之间的“通”和“断”,实现“开关”的功能,其中耦合电路的功能是为A、B端输入的控制信号提供一个输入/输出端之间的通道,但又在电气上断开SSR中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联系,以防止输出端对输入端的影响,耦合电路用的元件是“光耦合器”,它动作灵敏、响应速度高、输入/输出端间的绝缘(耐压)等级高;由于输入端的负载是发光二极管,这使SSR的输入端很容易做到与输入信号电平相匹配,在使用可直接与计算机输出接口相接,即受“1”与“0”的逻辑电平控制。
触发电路的功能是产生合乎要求的触发信号,驱动开关电路④工作,但由于开关电路在不加特殊控制电路时,将产生射频干扰并以高次谐波或尖峰等污染电网,为此特设“过零控制电路”。
其作用是指当加入控制信号,交流电压过零时,SSR即为通态;而当断开控制信号后,SSR要等待交流电的正半周与负半周的交界点(零电位)时,SSR才为断态。
这种设计能防止高次谐波的干扰和对电网的污染。
吸收电路是为防止从电源中传来的尖峰、浪涌(电压)对开关器件双向可控硅管的冲击和干扰(甚至误动作)而设计的,一般是用“R-C”串联吸收电路或非线性电阻(压敏电阻器)。
2. 单元电路设计2.1耦合电路光电耦合器运用广泛,下面是一个典型电路图。
图2 光耦合电路当电源接通后,LED不发光。
按下S2,LED会发光。
调RP,LED的发光强度会发生变化,说明光电耦合器是好的。
其中发光二极管(LED)是一种由磷化镓(GaP)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能直接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的发光显示器件。
当其部有一定电流通过时,它就会发光。
发光二极管也与普通二极管一样由PN结构成,也具有单向导电性。
它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电路、家电、仪器等设备中、作电源指示或电平指示。
2.2触发电路和过零控制电路触发电路的功能是产生合乎要求的触发信号,驱动开关电路工作。
其电路图如下:图3该部分电路主要由三极管、单向可控硅及电桥构成。
其中三极管最基本的作用是放大作用,它可以把微弱的电信号变成一定强度的信号,当然这种转换仍然遵循能量守恒,它只是把电源的能量转换成信号的能量罢了。
三极管有一个重要参数就是电流放大系数β。
当三极管的基极上加一个微小的电流时,在集电极上可以得到一个是注入电流β倍的电流,即集电极电流。
集电极电流随基极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基极电流很小的变化可以引起集电极电流很大的变化,这就是三极管的放大作用。
可控硅(SCR)也称作晶闸管,它是由PNPN四层半导体构成的元件,有三个电极,阳极A,阴极K和控制极G 。
可控硅在电路中能够实现交流电的无触点控制,以小电流控制大电流,并且不象继电器那样控制时有火花产生,而且动作快、寿命长、可靠性好。
在调速、调光、调压、调温以及其他各种控制电路中都有它的身影。
可控硅的符号如下图所示。
图4 可控硅的符号要使可控硅导通,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1.可控硅加上正向阳极电压。
2.加上适当的正向控制电压。
可控硅导通后,控制电压就失去作用,如果要是其关断,必须把正向阳极电压降低到一定数值.断开或反向才能实现。
双向可控硅(BTA)的引脚多数是按T1、T2、G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加在控制极G上的触发脉冲的大小或时间改变时,就能改变其导通电流的大小。
双向可控硅G极上触发脉冲的极性改变时,其导通方向就随着极性的变化而改变,从而能够控制交流电负载。
而单向可控硅经触发后只能从阳极向阴极单方向导通,所以可控硅有单双向之分。
2.3开关电路与吸收电路它的电路如下:图5开关电路是由双向可控硅(BTA)构成的。
可控硅分单向可控硅、双向可控硅。
单向可控硅有阳极A、阴极K、控制极G三个引脚。
双向可控硅有第一阳极A1(T1),第二阳极A2(T2)、控制极G三个引脚。
只有当单向可控硅阳极A与阴极K之间加有正向电压,同时控制极G与阴极间加上所需的正向触发电压时,方可被触发导通。
此时A、K间呈低阻导通状态,阳极A与阴极K间压降约为1V。
单向可控硅导通后,控制极G即使失去触发电压,只要阳极A和阴极K之间仍保持正向电压,单向可控硅继续处于低阻导通状态。
只有把阳极A电压撤除或阳极A、阴极K之间电压极性发生改变(交流过零)时,单向可控硅才由低阻导通状态转换为高阻截止状态。
单向可控硅一旦截止,即使阳极A和阴极间又重新加上正向电压,仍需在控制极G和阴极K之间重新加上正向触发电压方可导通。
单向可控硅的导通与截止状态相当于形成的闭合和断开状态,用它可制成无触点开关。
吸收电路是为防止从电源中传来的尖峰、浪涌(电压)对开关器件双向可控硅管的冲击和干扰(甚至误动作)而设计的,一般是用“R-C”串联吸收电路或非线性电阻(压敏电阻器)。
电路图为一电阻与一电容串联。
3.系统完整电路图及原理说明3.1系统完整电路图图6 交流固态继电器实物图图7 整体电路图3.2工作原理如上图7所示,在输入电路控制端加入信号后,IC1光电耦合器光敏三极管呈导通状态,R1串接电阻对输入信号进行限流,以保证光耦合器不致损坏。
LED 发光二极管指示输入端控制信号,VD1可防止当输入信号正负极性接反时以保护光耦IC1。
V1 在线路中起到交流电压检测作用,使固态继电器在电压过零时开启、负载电流过零时关断。
当IC1光敏三极管截止时(控制端无信号输入时),V1通过R2获得基极电流使之饱和导通,从而使 SCR可控硅门极触发电压UGT被箝在低电位而处于关断状态,最终导致BTA双向可控硅在门极控制端R6上无触发脉冲而处于关断状态。
当IC1光敏三极管导通时( 控制端有信号输入时) ,SCR可控硅的工作状态由交流电压零点检测三极管V1来确定其工作状态。
如电源电压经R2与R3分压,A处电压大于过零电压时(VA>VBE1),V1处饱和导通状态,SCR、BTA可控硅都处于关断状态;如电源电压经R2 与R3分压,A处电压小于过零电压时(VA >VBE1)V1处截止状态,SCR可控硅通过R4获得触发信号而导通 ,从而使 BTA 在R6上也获得触发信号也呈导通状态,对负载电源进行关断控制。
如此时控制端信号关断后,负载电流也随之减小至BTA双向可控硅的维持电流IH时可自行关断,切断负载电源。
交流过零型固态继电器,因有其电压过零时开启,负载电流过零时关断的特性。
它的最大接通、关断时间是半个电源周期,在负载上可得到一个完整的正弦波形。
也相应的减少了对负载的冲击。
而在相应的控制回路中产生的射频干扰也大大减少。
图8如图8a所示为稳定的阻性负载,为了防止输入电压超过额定值,需设置一限流电阻Rx;当负载为非稳定性负载或感性负载时,在输出回路中还应附加一个瞬态抑制电路,如图8b所示,目的是保护固态继电器。
通常措施是在继电器输出端加装RC吸收回路(,它可以有效的抑制加至继电器的瞬态电压和电压指数上升率dv/dt。
在设计电路时,建议用户根据负载的有关参数和环境条件,认真计算和试验RC回路的选值。
另一个常用的措施是在继电器输出端接入具有特定钳位电压的电压控制器件,如双向稳压二极管或压敏电阻(MOV)。
压敏电阻电流值应按下式计算: Imov=(Vmax-Vmov)/ZS其中ZS为负载阻抗、电源阻抗以及线路阻抗之和,Vmax、Vmov分别为最高瞬态电压、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对于常规的220V和380V的交流电源,推荐的压敏电阻的标称电压值分别为440-470V和760-810V。
在交流感性负载上并联RC电路或电容,也可抑制加至SSR输出端的瞬态电压和电压指数上升率。
但实验表明,RC吸收回路,特别是并联在SSR输出端的RC吸收回路,如果和感性负载组合不当,容易导致振荡,在负载电源上电或继电器切换时,加大继电器输出端的瞬变电压峰值,增大SSR误导通的可能性,所以,对具体应用电路应先进行试验,选用合适的RC参数,甚至有时不用RC吸收电路更有利。
对于容性负载引起的浪涌电流可用感性元件抑制,如在电路中引入磁干扰滤波器、扼流圈等,以限制快速上升的峰值电流。
另外,如果输出端电流上升变化率(di/dt)很大,可以在输出端串联一个具有高磁导率的软化磁芯的电感器加以限制。
通常SSR均设计为“常开”状态,即无控制信号输入时,输出端是开路的,但在自动化控制设备中经常需要“常闭”式的SSR,这时可在输入端外接一组简单的电路,如图8c所示,这时即为常闭式SSR。
通常SSR均设计为“常开”状态,即无控制信号输入时,输出端是开路的,但在自动化控制设备中经常需要“常闭”式的SSR,这时可在输入端外接一组简单的电路,如图8c所示,这时即为常闭式SSR。
此外,运用该交流固态继电器还能设计多功能控制电路,图9a为多组输出电路,当输入为“0”时,三极管BG截止,SSR1、SSR2、SSR3的输入端无输入电压,各自的输出端断开;当输入为“1”时,三极管BG导通,SSR1、SSR2、SSR3的输入端有输入电压,各自的输出端接通,因而达到了由一个输入端口控制多个输出端“通”、“断”的目的。
图9b为单刀双掷控制电路,当输入为“0”时,三极管BG截止,SSR1输入端无输入电压,输出端断开,此时A点电压加到SSR2的输入端上(UA-UDW 应使SSR2输出端可靠接通),SSR2的输出端接通;当输入为“1”时,三极管BG 导通,SSR1输入端有输入电压,输出端接通,此时A点虽有电压,但UA-UDW的电压值已不能使SSR2的输出端接通而处于断开状态,因而达到了“单刀双掷控制电路”的功能(注意:选择稳压二极管DW的稳压值时,应保证在导通的SSR1“+”端的电压不会使SSR2导通,同时又要兼顾到SSR1截止时期“+”端的电压能使SSR2导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