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学与高脂血症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53
疾病名:高脂血症英文名:hyperlipoidemia缩写:HL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ICD号:E78.5分类:代谢科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
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
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
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
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
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
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本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
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
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
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水平高于同龄男性。
高脂血症
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甘油三酯和(或)总胆固醇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高脂血症可见于不同年龄及性别的人群,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发病高峰在50~69岁,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
某些家族性高脂血症还可见于婴幼儿。
根据升高脂蛋白的种类不同,临床上常将高脂血症分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四类型。
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高危因素,过多脂质沉积于肝脏及脾脏,还可出现脂肪肝及脾脏体积增大。
治疗上根据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确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一般危险性越大,调脂治疗的要求越严格。
平时生活中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坚持运动锻炼,控制体重,防止体重超重及肥胖;戒烟,限制盐摄入量,限制饮酒,特别是禁饮烈性酒。
高脂血症类型、病理、分类及ASCVD危险分层指导作用及调节血脂要点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
高油脂饮食、内分泌相关疾病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导致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等许多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于这些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为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TG和(或)总胆固醇(TC)升高,也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
高脂血症一般无明显不适的症状,且大多数都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常被称为“隐形的杀手”。
血脂异常分类比较复杂,一般根据病因将其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又分为三类:高胆固醇症,混合性高脂血症(胆固醇与TG均升高)与高TG症。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所致,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家族聚集性。
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表1: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分类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其他疾病及已知原因导致的血脂异常。
其中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且其本质亦是升高胆固醇和(或)TG(如表3)。
除此之外,长期应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部分抗肿瘤药物等(如表4)。
另外,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脂症的病因表3:继发性高血脂症具体病因(疾病)ASCVD危险分层指导调脂治疗LDL-C、TG升高,HDL-C降低等血脂异常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急性胰腺炎等众多疾病的发病风险。
为更好地预防血脂异常造成的疾病风险,并指导调脂治疗的启动时间与治疗方案,临床上需评估血脂结果:首先要排除继发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基础状况进行ASCVD危险分层,确定治疗的目标值。
高脂血症英文名:hyperlipoidemia缩写:HL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
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
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
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
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
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
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
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
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
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
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
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 水平高于同龄男性。
1. 高胆固醇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包括基础值偏高、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热量过多、年龄及女性更年期的影响、遗传基因的异常、多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高脂血症定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高脂血症定义一、前言高脂血症是目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给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中国心血管病学会在不久前发布了最新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和患者管理和预防高脂血症。
二、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中的高脂血症定义在《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中,对高脂血症的定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胆固醇和(或)三酸甘油脂浓度升高所致的代谢性异常。
具体来说,成年人静息状态下血清总胆固醇(TC)>= 5.18 mmol/L(200 mg/dL)、甘油三酯(TG)>= 1.7 mmol/L(150 mg/d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3.37 mmol/L(130 mg/dL)即可被诊断为高脂血症。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高脂血症的定义则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根据芳龄和性别进行具体的评估。
三、高脂血症的影响高脂血症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血脂异常,更是一种危害健康的代谢综合征。
长期以来,高脂血症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当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高脂血症还可能引发其他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
四、如何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了解高脂血症的定义和影响后,预防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抽烟、限制饮酒等。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脂水平,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五、对高脂血症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高脂血症的危害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不良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缺乏运动成为高脂血症患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重视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以预防高脂血症的发生。
高血脂症一、什么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也称血脂异常,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总胆固醇(TC)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低。
血清TC与TG均增高称混合型高脂血症,HDL-C升高是一件好事,而过低则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
二、高血脂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一)病史、症状:原发性者见于儿童,继发性者多在20岁后发病,多数人无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
也可早年发生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中风、周围血管病。
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发生急性胰腺炎。
常出现黄斑瘤位于上、下眼睑或腱黄瘤在肢体伸侧肌腱,如鹰嘴、髌、足跟部,伴有肌腱炎时有痛感和压痛。
(二)体检发现:可有肥胖、周围神经炎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1、血脂,血浆总胆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为临界;≥6.2mmol/L 为过高。
血浆甘油三酯<1.7mmol/L为理想;1.7~2.3mmol/L为临界;>2.3mmol/L为过高。
2、脂蛋白,测定LDL和HDL比总胆因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三、高血脂应该做哪些检查?(一)血脂,血浆总胆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为临界;≥6.2mmol/L 为过高。
血浆甘油三酯<1.7mmol/L为理想;1.7~2.3mmol/L为临界;>2.3mmol/L为过高。
(二)脂蛋白,测定LDL和HDL比总胆因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四、高血脂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应与饮食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胆道阻塞、胆汁性肝硬化等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相鉴别。
高脂血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高脂血症概述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或称高血脂、血脂异常,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
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糖尿病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可导致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同时增加肿瘤的风险。
经积极的综合治疗,本病的预后良好。
英文名称:hyprlipidemia。
其它名称:高血脂、血脂异常。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部分高脂血症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发病部位:其他。
常见症状:一般没有明显症状。
主要病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检查项目:血液检查、基因检测、脂代谢相关酶学检查。
重要提醒:长期的高脂血症可导致ASCVD等,严重损害健康,患者应早期治疗,长期管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分类:根据升高的脂蛋白分类1、高CH血症:总胆固醇增高,甘油三酯正常。
2、高TG血症:总胆固醇正常,高油三脂增高。
3、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高。
4、低HDL-C血症:总胆固醇正常,甘油三酯正常,HDL-C降低。
二、高脂血症的发病特点三、高脂血症的病因病因总述:脂质来源、脂蛋白合成、代谢过程关键酶异常或降解过程受体通路障碍等因素,均可导致血脂异常,按照发病原因,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基本病因:1、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发性血脂异常占血脂异常的绝大多数,原因不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存在单一或多个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肥胖、年龄、吸烟及酗酒等。
2、继发性血脂异常(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肝肾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可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高血脂高血脂也叫高脂血症高脂血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的一种的全身质代谢异常的一种病,临床分为Ⅰ、Ⅱ、Ⅲ、Ⅳ、Ⅴ五种类型,五型中任何一型质代谢异常都回导致某特定脂蛋白升高,通过判断哪一型脂蛋白的升高,就可以判断是哪一类型的高脂血症,最常见的是Ⅱ和Ⅳ型。
高血脂是指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未脂化的脂酸等血脂成分增高的一种疾症。
血脂这个概念是人的血里面是有一些脂肪,这些脂肪主要是胆固醇、甘油三酯这两种,另外还有一种叫类脂,这里类脂包括磷脂、糖脂还有固醇类,这些总称为血脂。
高脂血症的病因一.中医的认识中医认为,膏脂虽为人体的营养物质,但过多则形成高脂血症为患。
凡导致人体摄入膏脂过多,以及膏脂转输、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其病因有以下几点。
1.饮食失当饮食不节,摄食过度,或恣食肥腻甘甜厚味,过多膏脂随饮食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滞留血中,因而血脂升高。
长期饮食失当,或酗酒过度,损及脾胃,健运失司,致使饮食不归正化,不能化精微以营养全身,反而变生脂浊,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
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中夹实证,这是二者不同之处。
2.喜静少动或生性喜静,贪睡少动;或因职业工作所限,终日伏案,多坐少走,人体气机失于疏畅,气郁则津液输布不利.膏脂转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积体内,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3.情志刺激思虑伤脾,脾失健运,或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膏脂运化输布失常,血脂升高。
4.年老体衰人老则五脏六腑皆衰,以肾为主:肾主五液.肾虚则津液失其主宰;脾主运化,脾虚则饮食不归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则津液输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谢失常,引起血脂升高。
若房劳过度,辛劳忧愁,亦可使人未老而先衰。
5.体质禀赋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形体更加丰腴,而阳气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输化迟缓,血中育质过多。
或素体阴虚阳亢,脂化为育,溶入血中,血脂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