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脂症的原因和生活调节建议高血脂症是指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升高的一种疾病,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个方面。
它被认为是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控制高血脂需要了解其原因,并通过生活调节来有效预防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高血脂的常见原因以及生活调节的建议。
一. 高血脂的原因1. 饮食引起的高血脂: 高摄入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如肉类、黄油、奶油以及加工食品等,容易导致体内总胆固醇升高;而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和精制食物也会增加机体甘油三酯合成。
2. 生活习惯引起的高血脂: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缺乏运动、吸烟和饮酒,会增加脂肪代谢异常的风险。
3. 遗传因素: 高血脂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高血脂的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
4. 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高血脂: 一些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以及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等)均可能导致高血脂。
二. 生活调节建议1. 合理饮食管理a. 控制总能量摄入: 对于肥胖者来说,应适量控制总能量摄入,避免过度肥胖;b. 限制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 减少红肉和全脂乳制品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的摄入;c. 增加健康的不饱和脂肪酸摄入: 多食用鱼类、贝类以及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亚麻籽油、葵花籽油等;d. 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 优先选择全谷物、豆类和其他纤维富含的食物,控制精制食品和糖类摄入;e.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物。
2. 积极锻炼a. 有氧运动: 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度强度有氧运动;b. 耐力训练: 进行适度的耐力训练,如举重或体能训练等,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率和降低血脂水平;c. 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运动:均匀分配在一周各天,并逐渐增加运动量。
3. 管理体重a. 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并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饮食计划;b. 长期均衡膳食:通过控制饮食种类和量来达到健康的体重范围;c. 适当减重:如果超重或肥胖,根据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进行适当减重。
高血脂症的病因与危害是什么近日,国人健康调查出炉。
高血脂症排在了高发病首位,高血脂症并不是老年人特有的专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壮年人患上了高血脂、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等问题,危害人体健康。
了解高血脂症的病因和危害,做好预防才能远离这一疾病。
一、高血脂症病因1、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脂异常,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分子上,多由基因缺陷引起。
国内最常见的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不少见于近亲结婚者。
2、饮食因素:脂类和糖类摄入过多,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引起高三酰甘油血症。
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入过多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
其他膳食成分长期摄入过量及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也与本病发生有关。
3、肥胖症:肥胖症常伴发高三酰甘油血症,部分患者胆固醇含量也可增高。
如脂肪肝与高血脂有密切关系。
脂质和脂蛋白是在肝脏进行代谢,当营养过剩,肝脏合成大量脂肪,部分储存在肝脏。
当三酰甘油大量存积于肝脏时,可形成脂肪肝。
因此,脂肪肝是严重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标志。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脂肪肝,均可引起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
至后期,肝细胞进一步损害,血浆三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反可降低,甚至出现低脂蛋白血症。
糖尿病:许多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原发性血脂代谢紊乱,约40%可继发高脂血症。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最常出现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代谢紊乱。
当胰岛素严重缺乏伴酮症酸中毒时,上述两种脂蛋白均显著增高,不伴酮症的轻型患者,可正常或极低密度脂蛋白轻度增高,经胰岛素治疗后可好转。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者更多见。
二、高血脂症危害1、会让身体出现衰老速度过快的情况,生活中血清的胆固醇过高,就会引起人的大脑衰退,并且高血脂症出现以后,患者就会出现衰老过快的症状,会让人的行动能力变弱,记忆力变退等症状。
2、高血脂症会让动脉硬化成粥样,由于身体里面的脂肪代谢出现紊乱,这样就会加速动脉粥样化的发生。
·健康科学·149高脂血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继发性高脂血症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本身由原发性高脂血症引发的疾病。
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原发高脂血症包括肝病、痛风、甲状腺疾病、胰腺病变、糖尿病、肥胖症等,而其他可能会引发高脂血症的疾病还包括异常球蛋白血症、糖原累积病以及阿狄森病等。
患有高脂血症一般有这些表现:高脂血症主要体现在真皮内产生脂质以及黄色瘤会在血管内沉积,引发动脉硬化,虽然高脂血症能够引发黄色瘤,但是其实际发病率却并不高,同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在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群不会出现明显问题,需要进行血液检验才能发现。
般来讲,肥胖人群更容易患上高脂血症,而在体重减轻之后,血脂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2.加强体育锻炼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体育锻炼能够达到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的目的。
同时也能减轻体重,促进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的升高。
但是在体育锻炼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注意运动强度,运动时,通常将心率作为衡量运动量大小的标准,当运动后的心率处于个人心率80%左右时,在强度上则表示比较适宜。
其次,在运动形式上以慢跑、跳绳、骑自行车、游泳以及健美操等有氧运动为主。
第三,在时间上,150运动之前可以进行10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然后进行半小时的体育运动,在运动结束之后,可以进行10分钟左右的放松活动,活动的频率可以控制在每周3次左右。
除此之外,在运动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运动保护。
3.饮食控制血浆脂质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饮食的方式,促进血浆胆固醇水平的下降,同时,这种方式也比较有助于减肥,使降脂药物的效果得到最好的发挥。
多数患有高脂血症的人能够通过饮食控制的方式,控制住病情,并且纠正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代谢紊乱问题,使得血脂水平有所下降。
在饮食上,首先需要控制脂肪酸与胆固醇的摄取,尽量不食用动物油,要食用植物油。
其次,在主食上有所节制,不能食用纯糖食物或者过甜食物。
高血脂一、症状✧头晕;✧视物不清;✧睑黄疣;✧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
近期血脂化验报告二、发病机制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是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所致,或由于环境因素(饮食、营养、药物)和通过未知的机制而致。
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头晕:高血脂引起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缺氧,导致头晕。
视物不清: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时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颗粒脂蛋白沉积在眼底小动脉上引起光散射所致。
睑黄疣: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神疲乏力:高血脂引起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缺氧,机体细胞有氧代谢受阻,就会产生乏力的症状。
失眠、健忘:高血脂引起的脑动脉硬化可以造成脑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昏、记忆力下降,也可以造成失眠、多梦、烦躁等症状。
肢体麻木:脂质在四肢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供血障碍,尤其是腿部动脉,会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
胸闷、心悸:长期血脂高,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冠心病,表现为心肌缺血导致的胸闷、心悸等。
三、诊断一般成年人空腹血清中总胆固醇超过5.72mmol/L,甘油三酯超过1.70mmol/L,可诊断为高脂血症,而总胆固醇在5.2--5.7mmol/L者称为边缘性升高。
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mmol/L。
✧高甘油三脂血症,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mmol/L,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既总胆固醇<5.72mmol/L。
高脂血症的病因与饮食调控一、高脂血症的定义与危害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人体内两种主要的脂质成分,合理控制其含量对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当这些脂质在体内超出合理范围时,就会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高脂血症若不加以控制和管理,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和其他代谢性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等)的风险。
因此,了解高脂血症的病因以及通过饮食调控来预防和治理该疾病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脂血症的常见原因1. 遗传因素遗传倾向是导致高脂血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家族中有患有高脂血症或有心血管疾病的成员,那么个体也更容易发展为高脂血症。
2. 不良饮食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摄入过剩都可能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以及高卡路里食品都是引起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
3.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和长期处于静态状态会降低身体代谢水平,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积累,容易导致高脂血症。
4. 其他因素除了遗传倾向、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外,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增加患上高脂血症的风险。
这些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酗酒等生活方式问题,以及某些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
三、通过饮食调控来预防和治理高脂血症1. 控制总能量摄入合理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对于预防和治理高脂血症至关重要。
每日摄入的总能量应当与个体的代谢水平相匹配,避免出现能量过剩现象。
2. 选择低脂饮食在饮食结构上,应偏向于低脂饮食。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多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橄榄油等。
3. 控制胆固醇摄入限制胆固醇的摄入也是重要的一环。
尽量减少动物内脏、海产品等胆固醇含量较高的食物摄入,并孜然天华节练从丘运垓钴旈⒕陆ü遵徊颌乖小幢芤ǘ见诜笠娑ǎ?按需添加纤维素类似物质可帮助胆固醇排出体外。
4.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膳食纤维对预防和控制高脂血症非常重要。
高脂血症临床分析高脂血症是一种影响全球范围内大量人口身体健康的常见疾病。
本文将对高脂血症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对高脂血症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正文:一、定义高脂血症,也被称为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水平的LDL-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
二、病因高脂血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饮食习惯、体重、遗传、生活方式和疾病等。
高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过多,如高脂高热量的饮食,容易导致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
此外,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饮酒过度、吸烟等不良习惯也与高脂血症的发生相关。
三、临床表现高脂血症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被称为“寂静的杀手”。
在某些情况下,高脂血症可导致黄色瘤(皮肤表面可见黄色团块)和肌肉疼痛等外部症状。
此外,高脂血症还与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四、诊断高脂血症的诊断通常通过血液检测来确认。
医生会检测血液中的总胆固醇、HDL-C和LDL-C水平,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高脂血症。
此外,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生活方式和其他相关疾病,综合判断是否出现高脂血症。
五、治疗对于高脂血症患者,及时采取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此外,饮食调整、体育锻炼和戒烟戒酒也是非常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六、结论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给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带来了巨大风险。
了解高脂血症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适当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可以减少高脂血症对人体的危害,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饮食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高脂血症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高脂血症的病理病因,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高脂血症病因*一、发病原因目前暂无相关资料*二、发病机制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亦称为Apo B、E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以肝细胞含量最多。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
已发现数十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
Ⅰ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膜上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Ⅱ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
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能与配体结合。
Ⅳ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密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
Ⅴ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以及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
不同种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的发生有差异,例如French-Canadians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受体基因缺失所致的突变占60%。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最突出的异常是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分解减慢。
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正常时,部分中间密度脂蛋白可直接被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摄取而分解,而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分解,造成更多的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加。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高脂血症病因,高脂血症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高脂血症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高脂血症”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高血脂的原因和预防方法一、引言高血脂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一种健康问题,它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高血脂的原因,并列举一些有效的预防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健康风险。
二、高血脂的原因1.不良饮食习惯:摄入过多饱和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等)会导致体内胆固醇升高。
此外,经常食用加工食品、含糖饮料以及高盐饮食都可能增加患上高血脂的风险。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降低人体新陈代谢水平,导致脂肪积累在身体中,进而引发高血脂。
3.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高血脂,这表明基因也是影响其发病机制之一。
4.肥胖:肥胖是高血脂的一个重要诱因。
由于过多的脂肪堆积在体内,容易引发血脂水平的升高。
5.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长期酗酒不仅对心血管健康有害,还会导致高血脂的发生。
三、高血脂的预防方法1.均衡饮食:合理选择食材,避免过量摄入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
应该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以及少量健康蛋白质(如豆类、鱼类等)的摄入,同时减少盐分和糖分的摄入。
2.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慢跑等。
有氧运动可以帮助降低总胆固醇,并增加“好”胆固醇水平。
3.戒烟限酒:戒烟会显着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对高血脂的预防也有积极的影响。
酒精摄入应该限制在每天适量范围内,男性一天最多两杯,女性则为一杯。
4.保持健康体重:通过适当运动和均衡饮食来维持理想的体重,减少肥胖的发生。
保持适度体重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和血脂异常的风险。
5.定期体检:及时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血脂检测。
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指导进行调控。
四、高血脂需要注意的事项1.合理使用药物:如果改变生活方式无法有效控制高血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但是,使用药物需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并且需要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2.避免不正常减肥方法:过度节食或采用不科学的减肥方法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相关知识点总结一、高脂血症的病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因之一,家族史阳性者易患高脂血症。
遗传的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遗传性脂代谢异常所致,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三酸甘油脂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等。
继发性高脂血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用药所致,如糖尿病、肥胖症、酒精过量、肝病等。
2. 饮食因素饮食过量、高脂高糖饮食、高盐饮食以及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等都会导致血脂水平增高。
此外,摄入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也是导致高脂血症的重要原因,如动物内脏、蛋黄、动物脑组织等。
3. 生活方式高脂血症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缺乏运动、抽烟、饮酒过量等生活方式都会导致血脂异常。
此外,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也会导致血脂水平的升高。
4. 病理因素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等疾病都与高脂血症相关。
二、高脂血症的分类根据血脂检测结果,高脂血症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高胆固醇血症是指血清总胆固醇(TC)>6.22mmol/L。
高胆固醇血症是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2.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是指血清甘油三酯(TG)>2.26mmol/L。
高三酸甘油脂血症是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3. 高脂蛋白血症根据血脂电泳分析结果,可分为高脂蛋白甘油三酯血症、高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蛋白血症。
三、高脂血症的危害高脂血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还会导致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因此,高脂血症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
1. 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脂血症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使得血管变得不规则、僵硬,易发生斑块形成,从而引起心脏病。
2. 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从而加大脑卒中的风险。
3. 胰腺炎高脂血症可以诱发胰腺炎,严重时可能引发急性坏死、坏死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上升趋势。
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水平偏高,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脂血症的病理生理学以及分子信号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高脂血症的病理生理学和分子信号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了解这一疾病,并帮助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高脂血症的病理生理学1. 脂质代谢异常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水平明显升高,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使得血液循环不畅,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会导致血管壁内皮受损,使得LDL胆固醇在血管壁内沉积并氧化,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者可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3. 其他相关疾病除了心血管疾病外,高脂血症还与胰岛素抵抗、脂肪肝、胰腺炎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联。
二、高脂血症的分子信号机制1. PPARα信号通路PPARα是一种转录因子,参与调控脂肪酸氧化和胆固醇代谢。
高脂血症患者Pparα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导致脂肪酸氧化受到抑制,从而促进血液中脂质的蓄积。
2. SREBP信号通路SREBP是一种转录因子,参与调控胆固醇和脂质代谢。
在高脂血症患者中,Srebp的活化受到增强,促进脂质合成和胆固醇生物合成的过程。
3. AMPK信号通路AMPK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传感器,在细胞内参与调控葡萄糖和脂质代谢。
高脂血症患者中,AMPK的活化程度降低,导致脂质合成过程过度活化,加重了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水平。
三、高脂血症的治疗策略1. 生活方式干预通过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方式,控制体重、改善血脂水平,对高脂血症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2. 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贝特类药物可以促进胆固醇的排泄;以及阿瓦斯汀等药物可以抑制脂质合成。
3. 靶向分子信号通路通过靶向PPARα、SREBP、AMPK等分子信号通路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为高脂血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高脂血症的文献高脂血症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水平超出正常范围,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
高脂血症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常见健康问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和潜在的治疗方法,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Zhang Y, Da Silva JR, Reilly MP, Billheimer JT, Rothblat GH, Rader DJ. Hepatic expression of 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 (SR-BI)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of macrophage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in vivo. J Clin Invest. 2005;115(10):2870-2874. 这项研究发现肝脏表达喀斯特家族B类I型清道夫受体(SR-BI)在体内对巨噬细胞逆胆固醇转运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这个结果揭示了SR-BI在高脂血症的发展和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2. Sarwar N, Danesh J, Eiriksdottir G, et al. Triglyceride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10,158 incident cases among262,525 participants in 29 Western prospective studies. Circulation. 2007;115(4):450-458. 这项研究通过对29项西方前瞻性研究中的262,525名参与者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三酰甘油与冠心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这个发现提醒了人们在预防高脂血症相关疾病时要特别注意三酰甘油的调节。
3. Ference BA, Ginsberg HN, Graham I, et 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 Evidence from genetic,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studie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Consensus Panel. Eur Heart J. 2017;38(32):2459-2472. 这项共识性声明汇总了欧洲动脉硬化学会共识小组的意见,提供了LDL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关联的证据。
高脂血症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使血浆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临床上分为两类:①原发性,罕见,属遗传性脂代谢紊乱疾病;②继发性,常见于控制不良糖尿病,饮酒、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肾透析、肾移植、胆道阻塞,口服避孕药等。
症状体征一.病史,症状:原发性者见于儿童,继发性者多在20岁后发病,多数人无症状仅于体检时发现,也可早年发生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中风,周围血管病,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发生急性胰腺炎,常出现黄斑瘤位于上,下眼睑或腱黄瘤在肢体伸侧肌腱,如鹰嘴,髌,足跟部,伴有肌腱炎时有痛感和压痛。
二.体检发现:可有肥胖,周围神经炎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糖尿病等的体征。
三.辅助检查:(一)血脂,血浆总胆固醇<5.2mmol/L是理想水平;5.2~6.2mmol/L为临界;≥6.2mmol/L 为过高,血浆甘油三酯<1.7mmol/L为理想;1.7~2.3mmol/L为临界;>2.3mmol/L为过高。
(二)脂蛋白,测定LDL和HDL比总胆因醇更有意义,LDL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相关,HDL水平升高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2 用药治疗高血脂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或延后发生。
虽然有部份高血脂症是家族遗传,无法预防,但它也是一种文明病。
此外,有遗传因子的人若饮食生活习惯不当,高血脂症也可能提早报到。
高血脂症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合理的膳食结构,高血脂症的饮食原则是“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高纤维膳食。
1.控制热量的摄入,每人每天的热量摄入应控制在294卡/公斤体重内,控制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也应十分严格,每人每天不宜超过300毫克,尽量不吃或少吃动物内脏,蛋类每天不超过一个,应提倡吃含有花生油的植物油。
概述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由于血浆中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是疏水分子,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转运,必须与血液中的蛋白质及其他类脂,如磷脂一起组成亲水性的脂蛋白。
高脂血症表现为血浆中某一类或某几类脂蛋白升高,严格说来应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病因发病机制】高脂血症的病因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是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或遗传性缺陷)及某些环境因素(包括饮食、营养等)通过未知的机制而引起的;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分型】临床上根据血中升高的脂蛋白(或脂质)的不同将高脂蛋白血症分为五型。
类型血浆中升高的主要成份脂蛋白类型主要脂类I型乳糜微粒三酰甘油Ⅱa型LDL胆固醇Ⅱb型LDL和VLDL胆固醇和三酰甘油Ⅲ型乳糜微粒残余物和IDL三酰甘油和胆固醇Ⅳ型VLDL三酰甘油Ⅴ型VLDL和乳糜微粒三酰甘油和胆固醇临床表现 1.I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血症。
以空腹高乳糜微粒血症为特征,与V型表现相似,但血浆VLDL正常。
其生化缺陷是LPL(脂蛋白酯酶)缺乏或激活LPL的Ap.cⅡ先天性缺陷。
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纯合子患者临床表现典型,杂合子患者血脂正常,仅表现为脂肪组织LPL降低。
本型在人群中罕见,原发性者见于儿童,继发性者多在20岁后发病。
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表现轻重不一,重者可酷似急腹症,腹痛呈弥漫性或局限于上腹,常放射至背部,腹痛的机制未明。
可发生急性胰腺炎。
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
特征性改变是视网膜脂血症和发疹性黄色瘤病;黄色瘤多在躯干、上臂伸侧、臀部和大腿,在红斑基础上有直径约l~5mm的黄色小丘疹。
本型较少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2.V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混合型高三酰甘油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
其缺陷未明。
症状和体征与I型相同,可发生致命的急性胰腺炎。
常伴有肥胖、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高血脂形成的原因高血脂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高血脂症成了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析高血脂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高血脂形成的原因高血脂形成的原因1、遗传因素:遗传可通过多种机制引起高血脂,某些可能发生在细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缺陷以及细胞内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白脂酶的缺陷或缺乏),也可发生在脂蛋白或载脂蛋白的分子上,多由于基因缺陷引起。
高血脂形成的原因2、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作用比较复杂,高脂蛋白血症患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的。
糖类摄入过多,可影响胰岛素分泌,加速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易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血脂形成的原因3、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人过多胆固醇和动物脂肪摄人过多与高胆固醇血症形成有关,其他膳食成分(如长期摄人过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摄入过少等)也与本病发生有关。
高血脂的预防措施1、限制高脂肪食品:严格选择胆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可以减少肠内胆固醇的吸收。
不过,不能片面强调限制高脂肪的摄入,因为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摄入对身体是有益的。
适量的摄入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控制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是合理的。
各种植物油类,如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类,如猪油、羊油、牛油则主要含饱和脂肪酸。
食物的胆固醇全部来自动物油食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和脑等,含胆固醇较高,应忌用或少用。
2、改变做菜方式:做菜少放油,尽量以蒸,煮,凉泮为主。
少吃煎炸食品。
3、限制甜食:糖可在肝脏中转化为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浆中甘油三酯的浓度增高,所以应限制甜食的摄入。
4、减轻体重:对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轻体重,以每月减重1~2公斤为宜。
降体重时的饮食原则是低脂肪、低糖、足够的蛋白质。
5、戒烟,少饮酒:适量饮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
高脂血症调研报告摘要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患者。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流行情况、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进行了解和总结。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增高的一组疾病,主要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升高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增高等。
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家族遗传以及与环境、生活方式等相关的因素。
高脂血症患者在饮食摄入不合理、体育锻炼缺乏、肥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发病。
根据全球各国的流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高脂血症患者众多。
不同地区的发病率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患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尤以男性为高发群体。
此外,一些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高脂血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检测。
检测项目包括TC、TG、HDL-C和LDL-C等指标的测定,可以通过血液检测判断患者是否患有高脂血症,并进一步评估其危险程度。
此外,家族史的了解、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测量也对高脂血症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侧重于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生活方式改变等。
饮食方面,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和盐的摄入,增加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纤维的食物。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消耗,提高心血管功能。
药物治疗主要依赖于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质子泵抑制剂等。
综上所述,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和环境等多个因素。
全球范围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男性患者。
诊断主要依赖于血液检测,包括TC、TG、HDL-C和LDL-C等指标的测定。
治疗主要侧重于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和药物治疗。
我们需要加强对高脂血症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减少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改善人民健康。
编辑本段病因病机
发病因素
1、饮食不节因偏食、恣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从浊化,诚如《儒门事亲》所曰:“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胀闷痞满,酢心。
”
2、情志失调脾主运化水湿,输布水谷精微,思虑伤脾,脾虚气结,升降失司,津液不能输布,酿聚为痰;又肝胆之疏泄功能与脂质代谢关系更为密切,盖胆为中精之府,能净脂化浊,若忧郁恼怒损及肝胆,以致疏泄失度,清浊难分,胆气郁遏则清净无权,脂浊难化以致脂质代谢紊乱。
3、年迈体虚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五液。
禀赋不足或因年老,肾气渐衰,肾阳虚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火不生土,可衍生痰饮脂浊,肝
肾阴虚可滋生内热,灼津炼液酿而成痰,熬而成脂,遂成本症。
[2]
发病机理
1、传统中医理论高血脂是为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统属中医学“痰”的病理范畴,但痰的含义甚广,高脂血症仅是痰症中的一部分,不
能认为,凡痰症皆有高脂血症的存在,二者的区别在于痰在机体内无处不到到,而高脂血症仅存在血脉之中。
痰有广义、狭义、有形、无形之分,而高血脂可通过检测来确定,是为狭义有形之痰。
且血脂系阴精所化,具有粘稠、沉着之性,若血脂过高,则更加粘腻,沉着,又不同于正常之油脂,故可归纳其为“清从浊化,脂由痰生”之病机。
[2]
高脂血症的病因有素体脾虚痰盛;或胃火素旺,饮食不节,恣食肥甘,痰浊内生;或年老体虚,脏气衰减,阴虚痰滞,终致痰积血瘀,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病理变化为素体脾虚,痰湿内盛,运化不利,致脂浊郁积。
或阳盛之体,胃火索旺,恣食肥甘,致痰热壅积,化为脂浊。
或痰积日久,入络成瘀,而使痰瘀滞留。
或年高体虚,脏气衰减,肝肾阴虚,阴不化血,反为痰浊,痰积血瘀,亦可化为脂浊,滞留体内而为病。
2、现代医学研究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或称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在血循环中以非游离状态存在,和蛋白结合成脂蛋白这样的大分子运输.主
要的脂蛋白分类---乳糜微粒,极低密度(前-β)脂蛋白(VLDL),低密度(β-)脂蛋白(LDL),和高密度(a-)脂蛋白(HDL)---这些蛋白是紧密相联的,而分
类常就物理化学特性而言(例如电泳移动率及超速离心分离后的密度).血
中主要的脂蛋白转运为甘油三酯,乳糜微粒是最大的脂蛋白携带者,外源性
的甘油三酯经过胸导管到静脉系统,在脂肪的毛细血管和肌肉组织中,90%
的乳糜甘油三酯通过一组特定的酯酶被转运,乳糜微粒被水解成脂肪酸和
甘油进入到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中被利用或储存,这种脂酶快速地使VLDL 中的内源性甘油三酯降解,引起中密度脂蛋白(IDL)丧失甘油三酯和脱辅基蛋白,2~6小时内IDL通过分离更多的甘油三酯而进一步降解成为LDL,LDL 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2~3天,VLDL为血浆LDL的主要来源。
LDL的排泄不是很清楚,肝脏清除约占70%,有活性的受体位点清除循环中的大多数LDL,这些位点在肝细胞和特定的与载脂蛋白B(apoB)结合的细胞表面,和LDL关联的配体,LDL则和LDL受体结合量很少但重要的一部分LDL被循环中的非-LDL受体旁路所清除,包括被巨噬细胞上的受体所摄入,清除,巨噬细胞可移动到动脉壁上成为动脉硬化斑上的泡沫细胞.
高脂血症由VLDL产生过多或清除障碍以及VLDL转变成LDL过多所致.肥胖,糖尿病,酒精过量,肾病综合征或基因缺陷可引起肝脏VLDL产生过多,LDL和TC增高亦常与血高甘油三酯相关联.LDL的清除障碍和apoB的结构缺陷有关.另外,清除障碍亦可能由于LDL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活力降低),这可能为基因或饮食因素所致.LDL受体蛋白结构的分子缺陷是LDL 受体功能异常常见的遗传学原因---基因缺陷的常见机制会在以下描述.
当食物中的胆固醇(乳糜微粒的残余部分)到达肝脏时,引起细胞内的胆固醇(或肝细胞的胆固醇代谢产物)升高抑制了LDL-受体合成,亦抑制了LDL基因的转录,受体数量的下降引起血浆LDL和TC水平增高.饱和脂肪酸亦使血浆LDL和TC水平增高,作用机制为它使LDL受体功能下降.在美国,食物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很高,LDL血浆水平可高达25~40mg/dl(0.65~1.03mmol/L)---这使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