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共24页
- 格式:ppt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24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1、变质原因与成分分析原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成分分析:没有变质:NaOH;部分变质:NaOH和Na2CO3;全部变质:Na2CO3.2、检验是否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题目: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收集资料】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1)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2)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提出问题】(1)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实验探究】实验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填“显”或“不显”)碱性.实验二:(1)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式.(2)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填化学式)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拓展应用】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化学方程式表示)题目: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样品中含有那些物质?【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猜想Ⅰ: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猜想Ⅱ: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则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②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探究探究目的进一步深化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及相关物质的性质和转化关系的理解。
培养学生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实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验探究的水平。
激发学生展开科学探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情境、兴趣引导、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大家都知道,NaOH固体易潮解,NaOH溶液又能与CO2发生反应生成Na2CO3和H2O,而空气中不但含有CO2,还有水蒸气。
某校实验员在准备学生活动与探究的药品时,配制完NaOH溶液后,将一瓶未用完的NaOH固体忘了盖上试剂瓶盖,两天后,实验员发现瓶中出现了大量的白色粉末。
于是我在第二天上课时把这瓶敞口放置了两天的NaOH展示给学生观察,观察完后学生对这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①这瓶NaOH固体是否变质了?②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③这瓶NaOH固体是否全部变质了?④如果未全部变质,如何除去杂质得到较纯净的NaOH?⑤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点评:真实的问题情景是激发探究兴趣的最好方式,也是诱发探究问题的源泉,有了问题才能实行探究,而真实的问题情景则必须源于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学生更容易对它产生兴趣。
就像上述情景材料,对于一个教师因为疏忽而导致的后果,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而且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这种错误行为所导致的后果,于是便有了上面的这些问题和下面的这些实验探究。
探究过程:针对上述问题,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各自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包含理由)、实验的设计(包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将设计交给我审阅,最后利用一个合适的时间以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实验探究。
点评:对“问题”做出的假设和猜想,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这些假设和猜想都必须建立在学生当前所具备的知识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在实行假设和猜想时教师要做一些有意识的引导,给学生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避免盲目性。
氢氧化钠的变质问题浅析氢氧化钠没密封保存会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而变质。
2NaOH+CO2===Na2CO3+H2O.检验是否变质,就相当于检测是否有Na2CO3了。
氢氧化钠的变质存在这样三中情况:(1)没有变质;(成分NaOH)(2)部分变质;(成分NaOH 和Na2CO3)(3)完全变质。
(成分Na2CO3)一、证明变质:取少许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与试管中;可分别向其中滴加酸、碱、盐溶液中的一种。
(1)取少许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或稀硫酸,如果产生气泡,说明已经变质。
原理:碳酸钠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氢氧化钠与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Na2CO3+2HCl=== 2 NaCl+H2O+ CO2↑;NaOH+HCl== NaCl+H2O(2)取少许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或氢氧化钙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已经变质。
原理:碳酸钠会与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Na2CO3+Ba(OH)2== BaCO3↓+ 2NaOH;NaOH+ Ba(OH)2≠(3)取少许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或硝酸钡等其他可溶性钙盐、钡盐溶液),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已经变质。
原理:碳酸钠会与氯化钡或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氢氧化钠与氯化钡或氯化钙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
Na2CO3+BaCl2== BaCO3↓+ 2NaCl;NaOH+ Ba Cl2≠二、确定成分1. 没有变质(成分NaOH)的探究方法:取少许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置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或氯化钙看到溶液无变化,滴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说明没变质;Na2CO3+BaCl2== BaCO3↓+ 2NaC l ;NaOH+ Ba Cl2≠2. 部分变质(成分NaOH 和Na2CO3)的探究方法:取少许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溶液变浑浊,向反应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说明是部分变质;Na2CO3+BaCl2== BaCO3↓+ 2NaCl3. 完全变质(成分Na2CO3)的探究方法:取少许固体物质溶于水,配成溶液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溶液变浑浊,向反应后的溶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不变色,说明完全变质。
基于探究实验教学下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氢氧化钠(NaOH)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也是一种强碱性物质。
我们平常可能会使用氢氧化钠来清洗酸性物质,或者用于化学实验中。
然而,氢氧化钠有一个特点就是它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从而转化为碳酸钠(Na2CO3),这个化学反应对于化学实验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班级通常会预备好尽量新鲜的氢氧化钠,并在未使用时密封保存。
但是,即便是在密封条件下,氢氧化钠也可能出现变质的情况。
因此,本文将通过探究实验教学下氢氧化钠变质的情况,深入探讨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一、实验过程本次实验使用两组不同的氢氧化钠,A组为未变质的氢氧化钠,B组为变质的氢氧化钠。
我们首先准备两个平行的容器,将A组和B组的氢氧化钠分别加入到两个容器内,并加入冰醋酸使其全部溶解。
然后采用酚酞试剂进行酸碱滴定,测定两个容器内溶液的pH值,并记录下滴定所需的滴数,最终得出两种不同氢氧化钠的实验结果。
二、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发现两种氢氧化钠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如下:A组氢氧化钠溶解度较好,溶液呈现淡粉红色(即pH值在中性左右),酸碱滴定所需滴数为5滴。
通过对两种氢氧化钠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B组氢氧化钠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质,溶解度降低、pH值改变和酸碱滴定所需滴数增加都表明这一点。
三、变质原因经过实验探究,我们总结出了氢氧化钠变质的主要原因如下:1. 受潮:氢氧化钠一旦受潮,就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溶液。
尽管氢氧化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水分,但是如果接触的水分太多,则会导致化学反应发生,溶解度下降,从而造成变质。
2. 吸碳:氢氧化钠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生成碳酸钠。
虽然这种反应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但是如果过程过于剧烈,则会导致pH值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溶解度和滴定结果。
3. 氧化:氢氧化钠在接触空气时也可能被氧化,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下。
这种化学反应可以导致氢氧化钠质量变差,降低其化学性质和效果。
基于探究实验教学下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基于探究实验教学的方法,探讨了氢氧化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变质现象。
实验设计包括控制变量,测量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氢氧化钠会发生变质现象。
通过实验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变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效果评价显示,本实验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结论指出了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特点,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兴趣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氢氧化钠、探究实验、变质、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统计、实验讨论、实验效果评价、实验结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广泛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氢氧化钠在常温下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碱性物质变质的反应。
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后,会逐渐形成碳酸钠,其溶液呈碱性。
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反应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并了解碱性物质变质的原理。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过程,本实验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步骤,并通过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探讨氢氧化钠变质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通过此次实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1.2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探究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过程,通过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
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条件,以及控制变量和观测现象。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首先准备氢氧化钠溶液,并将其加热至一定温度。
然后,我们将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铁溶液,观察氢氧化钠溶液的变化。
一、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变质原因: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一)、探究是否变质?方法:(1)加酸:稀HCl,稀H2SO4 现象:有气泡产生结论:变质(2)加碱:Ca(OH)2溶液,B a(OH)2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结论:变质(3)加盐:CaCl2溶液,BaCl2溶液现象:有白色深沉结论:变质(二)探究是否是完全变质?方法:(1)取样加水溶解,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过滤,(2)向滤液里滴加酚酞试剂。
(1)产生白色沉淀(1)产生白色沉淀(1)无明显变化(2)变红部分变质(2)无变化完全变质(2)变红没变质练习题:1、张昕同学在整理实验室药品时,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他猜测该药品可能变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1)猜想:他猜测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其依据是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时,不仅吸收水分,还会与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证猜想:张昕同学取少量该氢氧化钠固体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有___________ 产生,由此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其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思与应用:张昕认为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 等物质也具有在空气中易变质的性质,应该密封保存.2.一天,实验助手小娟走进实验室,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备,走到某组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图).(2007自贡市)(1)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变质了,该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此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小娟利用实验室的三种试剂(氯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有气泡产生,由此证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你认为小娟所加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探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应_________ 保存.3.在化学实验室,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发现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认为可能是NaOH变质了,为此他们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2007年贵阳市)[查阅资料]NaOH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吸收CO2而变质,但无明显现象.碳酸钠溶液的PH>7.[提出问题]怎样检验一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实验探究]从一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中,分别取等量溶液装入A、B、C两支试管,进行探究.1向A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没有变质;2向B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已经变质;溶液,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已经变质;3向C试管中加入CaCl2[实验分析](1)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论,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A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 B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C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向B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显然,他们的实验结论是矛盾的.实验中,根据试管(填A、B、C)______的现象作出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1、变质原因: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2NaOH + CO2=Na2CO3+ H2O2、变质情况: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剩余物的可能组成有:(1)全部是NaOH(一点都没变质);(2)全部是Na2CO3(全部变质);(3)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部分变质)。
3、检验是否变质:(1)方法一:加酸,(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均可),现象:有气泡产生。
2HCl + Na2CO3=2NaCl+ H2O+CO2↑HCl+NaOH=NaCl+H2O (无气泡产生)(2)方法二:加碱,【可溶性碱,Ba(OH)2、Ca(OH)2】,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Ca(OH)2 + Na2CO3 = CaCO3↓+2NaOHCa(OH)2与NaOH 不反应,无现象。
(3)方法三:加盐,【可溶性钡盐和钙盐,CaCl2、】,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 +CaCl2= CaCO3↓+2Na ClNa2CO3与NaOH 不反应,无现象4、检验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思路】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所以Na2CO3一定存在,只是需要鉴定NaOH,是否存在即可。
由于CO32-会对OH-的检验造成干扰,所以,先让CO32-全部沉淀,再检验OH-的存在。
【方法】步骤一:使碳酸根离子全部沉淀将氢氧化钠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CaCl2溶液【或Ca(NO3)2、BaCl2、Ba(N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不能加入Ba(OH)2、Ca(OH)2,因为加入的OH-离子,2会影响后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步骤二:检验氢氧根离子的存在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存在,说明样品部分变质;若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说明样品已经全部变质。
【步骤二,也可以向滤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专项练习1、实验室中有一瓶烧碱固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小王认为它可能变质,请你和他一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