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中以“诗性教育”坚守文化传承让校园有梦有温度
- 格式:docx
- 大小:15.73 KB
- 文档页数:2
苏州十中以“诗性教育”坚守文化传承让校园有梦有温度
在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中,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成就师生终身的幸福。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因为有了深刻优秀的民族文化烙印,他们始终不会迷失自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柳袁照
苏报讯(记者 胡毓菁 通讯员陆晨)柳袁照是个诗人,又是一个语文教师,他更是一名校长。他提出的“诗性教育”通过在苏州市第十中学的多年成功实践而闻名于国内教育界。“其实,教育就是一部诗的文化,‘诗性教育’作为一个教育理念范畴,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对传统教育的回归,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柳袁照这样说。
十中校园为清代织造署旧址,其秉承苏式园林的建造艺术,景色秀丽,古迹众多,曾被《人民教育》杂志誉为“最中国的学校”。“最中国”就需要有“最中国”的文化特征和精神特征。在这个园子里的每个人都敬畏传统,校园成为“文化浸润,情感体验”的理想教育场所,这里的一草一木,既是历史,更是文化。
柳袁照喜欢把十中校园称为“园子”。他认为,学校是一个家,十中一直在实践教师、学生的“温馨课程”。“校园应该是一个有梦想、有温度的地方,学生、老师在校园里可以发自内心地爱学校,离开校园后再回来看看的时候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就需要在教育中有一种人文关怀。”柳袁照说。据悉,每一位十中教师都能享受学校量身定制的“温馨课程”,包括瑜伽、太极拳、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
今年10月22日,十中将迎来110周年校庆。在学校的“闻道廊”,百年来所有的教职员工、学生的名字都镌刻在117块石碑上。柳袁照在《百有十年校友碑廊序》中说到:“闻道廊当年为学校百年诞辰而建,办学前辈、名校友的碑刻列于廊下,彰显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如家,是一个有念想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少,踏进学校就能感受温情与温馨。名园办名校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之所以这个校园光彩照人,生生不息,源于这个园子人的生命光彩。”的确,十中校园的学生能明显感受到这样的一种人文关怀。1970年毕业的边耀祖夫妇特意回到校园,在刻碑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110周年校庆的主题就是‘回家看看’,我们到时候一定要‘回家看看’。”
“在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中,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成就师生终身的幸福。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因为有了深刻优秀的民族文化烙印,他们始终不会迷失自己,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柳袁照这样说。
(责编:严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