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1、变质原因与成分分析原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成分分析:没有变质:NaOH;部分变质:NaOH和Na2CO3;全部变质:Na2CO3.2、检验是否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题目: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收集资料】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1)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2)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提出问题】(1)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实验探究】实验一: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填“显”或“不显”)碱性.实验二:(1)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式.(2)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填化学式)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拓展应用】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化学方程式表示)题目: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样品中含有那些物质?【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猜想Ⅰ: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猜想Ⅱ: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
则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①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②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理解:掌握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变质的表现,了解变质现象对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
2.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耐心、进取的习惯和良好的实验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变质的表现。
2.教学难点:变质现象对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实验观察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Step 1 引入问题1.学生在实验课或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氢氧化钠变质的情况?2.请同学们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氢氧化钠会变质?Step 2 学生实验观察1.将氢氧化钠固体和水混合,然后观察现象。
记录下氢氧化钠在不同时间下的变化情况。
2.学生观察和记录完毕后,进一步讨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Step 3 教师总结1.教师分析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总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2.引导学生了解氢氧化钠变质后的化学性质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Step 4 展示应用1.以日常生活中使用氢氧化钠的实际场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氢氧化钠变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提问:如果你是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你打算如何避免或减少氢氧化钠的变质?3.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解决方法。
五、课堂小结1.总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化学性质。
2.总结变质现象对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
3.总结避免或减少氢氧化钠变质的方法。
六、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撰写一份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小结,包括原因、化学性质、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影响以及避免或减少变质的方法。
关于中考中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示例与解析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极易潮解和变质,但变质的情况我们肉眼无法直接观察,需要设计实验来证明。
这类题目的综合型很强,考点也比较多,对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要求比较高,导致多数学生束手无策。
以下是笔者将氢氧化钠变质的问题进行剖析过程,以便给予广大师生帮助。
一、氢氧化钠变质的证明证明: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原理是:2NaOH+CO2=Na2CO3+H2O,根据反应原理证明变质的关键,在于要证明最终固体混合物中是否有碳酸钠,所以证明氢氧化钠变质有以下几种方法:二、氢氧化钠部分还是全部变质的证明前面的已经探究证明,氢氧化钠变质的情况有两种部分变质和全部变质。
根据变质的原因分析变质后的成分是:部分变质的成分为NaOH和Na2CO3;全部变质为Na2CO3。
所以判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NaOH 的存在。
此时学生容易产生三种误区:第一种是直接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第二种是直接加可溶性的铜盐或者铁盐根据是否有沉淀来判断;第三种是先加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再加铜盐或者铁盐根据是否有沉淀来判断。
出现这三种误区的根本原因,学生并没有弄清楚碳酸钠的存在,对于检验氢氧化钠的产生了极大地干扰。
第一种误区的原因是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第二种误区的原因是铜盐和铁盐与碳酸钠溶液也可以产生沉淀;第三中误区存在的原因是先加氢氧化钙溶液或者氢氧化钡溶液,虽然除去了碳酸钠,但除去碳酸钠的同时生成氢氧化钠,后续就无法证明氢氧化钠是生成的还是原有的,因此证明氢氧化钠之前先要彻底的除去碳酸钠,再进一步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操作流程:变质后的物质加足量的中性盐(CaCl2、Ca(NO3)2、BaCl2、Ba (NO3)2溶液,完全除去碳酸钠,过滤)证明氢氧化钠存在例题: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探究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猜想与假设: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变质实验探究实验目的:1.了解氢氧化钠的组成和性质;2.探索氢氧化钠的变质过程和变质条件;3.培养探究和观察能力。
实验材料:1.氢氧化钠固体;2.纯净水;3.试管;4.反应容器;5.常见酸溶液(如稀硫酸、盐酸等);6.pH试纸。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取出置于干燥处备用;b.准备纯净水用于制备氢氧化钠溶液;c.准备试管,标明不同的实验条件。
2.实验步骤:a.实验一:湿气条件下氢氧化钠变质。
i.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试管中;ii. 加入少量纯净水制成氢氧化钠溶液;iii. 在该试管口处并未完全密封的情况下,放在一个比较潮湿的环境中观察变化。
b.实验二:酸性条件下氢氧化钠变质。
i.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试管中;ii. 加入少量纯净水制成氢氧化钠溶液;iii. 将稀硫酸或盐酸加入溶液中直至呈现酸性(pH值降低),观察变化。
c.实验三:光照条件下氢氧化钠变质。
i.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加入试管中;ii. 加入少量纯净水制成氢氧化钠溶液;iii. 将试管放置在阳光下或日光灯下,观察变化。
3.实验记录:a.观察并记录不同试验条件下氢氧化钠溶液颜色、气味以及溶液酸碱性质的变化;b.对于实验记录中出现的化学反应,可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分析。
4.实验讨论与总结:a.将不同试验条件下氢氧化钠变质的现象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b.分析变质现象的原因,并给出合理的解释;c.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途径、条件以及可能的反应过程。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变质条件的实验并验证;2.讨论变质现象对生活中的影响,并展开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评价:1.实验记录的准确与完整;2.对于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变质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与分析;3.在学生自选实验设计和讨论中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能力;4.对于氢氧化钠变质过程和变质条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操作;2.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残留物正确处理。
完整版)氢氧化钠的变质探究题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反应原理为:NaOH + CO2 → Na2CO3 + H2O为了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可以选择以下试剂进行实验:酸、碱、盐实验步骤如下:①取少量样品溶于水,滴加酚酞或溴酚绿。
②取①所得的上层清液滴加盐酸。
实验现象:①加入酚酞或溴酚绿后,溶液变为红色或绿色,表示氢氧化钠未变质。
②加入盐酸后,有气泡产生,表示氢氧化钠已部分变质。
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为了提纯变质的氢氧化钠,可以将样品加适量水溶解,然后滴加过量的盐酸或硫酸至溶液中出现沉淀为止,过滤,即可得到较纯净的氢氧化钠。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总之,通过实验探究和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可以得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的方法以及提纯变质的氢氧化钠的实验步骤和化学方程式。
实验室中保存氢氧化钠很重要,因为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样品可能会发生变质,导致其成分变成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NaOH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需要确定。
有同学认为用CaCl2溶液代替BaCl2溶液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但另一位同学认为不行,因为CaCl2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也会发生反应,生成Ca(OH)2.实验中,对于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需要探究其成分和含量。
通过分析,可以提出两种猜想:该样品已完全变质,只含Na2CO3,或者部分变质,含有NaOH和Na2CO3.为确定其成分,可以进行实验探究,如将少量样品溶于水,加入BaCl2溶液,过滤后加入Na2CO3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果可以证明猜想Ⅱ成立。
为测量该部分变质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可以利用小红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在27℃,101kPa下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包括:将2g样品放入试管中,向集气瓶中倒入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硫酸,让稀硫酸滴入试管中至过量,反应结束后收集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
基于探究实验教学下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摘要】本研究通过基于探究实验教学的方法,探讨了氢氧化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变质现象。
实验设计包括控制变量,测量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氢氧化钠会发生变质现象。
通过实验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变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效果评价显示,本实验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结论指出了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和特点,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研究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兴趣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氢氧化钠、探究实验、变质、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统计、实验讨论、实验效果评价、实验结论、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试剂,广泛用于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氢氧化钠在常温下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碱性物质变质的反应。
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后,会逐渐形成碳酸钠,其溶液呈碱性。
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反应的探究,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产物,并了解碱性物质变质的原理。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氢氧化钠的变质过程,本实验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步骤,并通过实验数据统计和分析,探讨氢氧化钠变质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通过此次实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氢氧化钠变质的原理,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1.2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探究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过程,通过实验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
实验设计的关键在于确定实验的步骤和条件,以及控制变量和观测现象。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首先准备氢氧化钠溶液,并将其加热至一定温度。
然后,我们将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铁溶液,观察氢氧化钠溶液的变化。
一、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探究变质原因: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一)、探究是否变质?方法:(1)加酸:稀HCl,稀H2SO4 现象:有气泡产生结论:变质(2)加碱:Ca(OH)2溶液,B a(OH)2溶液现象:有白色沉淀结论:变质(3)加盐:CaCl2溶液,BaCl2溶液现象:有白色深沉结论:变质(二)探究是否是完全变质?方法:(1)取样加水溶解,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过滤,(2)向滤液里滴加酚酞试剂。
(1)产生白色沉淀(1)产生白色沉淀(1)无明显变化(2)变红部分变质(2)无变化完全变质(2)变红没变质练习题:1、张昕同学在整理实验室药品时,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他猜测该药品可能变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1)猜想:他猜测氢氧化钠固体已变质,其依据是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时,不仅吸收水分,还会与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验证猜想:张昕同学取少量该氢氧化钠固体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有___________ 产生,由此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其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思与应用:张昕认为所学过的物质中,还有___________ 等物质也具有在空气中易变质的性质,应该密封保存.2.一天,实验助手小娟走进实验室,和老师一起检查每个实验桌上的药品、仪器是否齐备,走到某组的时候,看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如图).(2007自贡市)(1)此情此景你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变质了,该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此瓶NaOH溶液是否变质的问题,小娟利用实验室的三种试剂(氯化钙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展开了探究活动.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试剂,有气泡产生,由此证明NaOH溶液已经变质.你认为小娟所加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探究,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故应_________ 保存.3.在化学实验室,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发现盛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认为可能是NaOH变质了,为此他们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2007年贵阳市)[查阅资料]NaOH溶液露置于空气中易吸收CO2而变质,但无明显现象.碳酸钠溶液的PH>7.[提出问题]怎样检验一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实验探究]从一瓶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的NaOH溶液中,分别取等量溶液装入A、B、C两支试管,进行探究.1向A试管中滴入石蕊试液,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没有变质;2向B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已经变质;溶液,根据实验现象,有同学认为原NaOH溶液已经变质;3向C试管中加入CaCl2[实验分析](1)根据同学们的实验结论,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别是:A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 B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C试管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向B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定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发生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显然,他们的实验结论是矛盾的.实验中,根据试管(填A、B、C)______的现象作出的结论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1、变质原因: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2NaOH + CO2=Na2CO3+ H2O2、变质情况: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剩余物的可能组成有:(1)全部是NaOH(一点都没变质);(2)全部是Na2CO3(全部变质);(3)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部分变质)。
3、检验是否变质:(1)方法一:加酸,(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均可),现象:有气泡产生。
2HCl + Na2CO3=2NaCl+ H2O+CO2↑HCl+NaOH=NaCl+H2O (无气泡产生)(2)方法二:加碱,【可溶性碱,Ba(OH)2、Ca(OH)2】,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Ca(OH)2 + Na2CO3 = CaCO3↓+2NaOHCa(OH)2与NaOH 不反应,无现象。
(3)方法三:加盐,【可溶性钡盐和钙盐,CaCl2、】,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 +CaCl2= CaCO3↓+2Na ClNa2CO3与NaOH 不反应,无现象4、检验是部分变质还是完全变质【思路】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所以Na2CO3一定存在,只是需要鉴定NaOH,是否存在即可。
由于CO32-会对OH-的检验造成干扰,所以,先让CO32-全部沉淀,再检验OH-的存在。
【方法】步骤一:使碳酸根离子全部沉淀将氢氧化钠样品溶于水,加入过量CaCl2溶液【或Ca(NO3)2、BaCl2、Ba(N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不能加入Ba(OH)2、Ca(OH)2,因为加入的OH-离子,2会影响后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步骤二:检验氢氧根离子的存在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存在,说明样品部分变质;若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氢氧化钠不存在,说明样品已经全部变质。
【步骤二,也可以向滤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专项练习1、实验室中有一瓶烧碱固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小王认为它可能变质,请你和他一起探究。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
教学内容:
本课为专题课,通过对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复习巩固了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的相关性质,体验探究活动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了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的相关性质;
2、掌握物质鉴定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
教学组织模式:活动探究,分组活动
教学准备:
药品:氢氧化钠样品、Na2CO3、NaOH、Ca(OH)2、稀HCl、BaCl2、酚酞、石蕊等。
器材:小试管、烧杯、钥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NaOH能否与BaCl2反应,不能,为什么?没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可是小明却不这样认为,小明你起来说说怎么回事。
(小明把BaCl2
溶液滴到了NaOH溶液中,却看到生成了沉淀)。
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
结论,可能所用NaOH溶液已经变质。
展示小明昨天用过的一瓶氢氧化钠溶液。
提出问题:真的是NaOH溶液变质了吗?
二、引导学生思考:氢氧化钠溶液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发言总结,并写出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三、启发学生对上述氢氧化钠的变质情况做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溶液中只含NaOH)
猜想2:部分变质(溶液中含NaOH与Na2CO3)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只含Na2CO3)
四、要想进行探究,我们必须了解NaOH与Na2CO3这两种物质的相关性质。
NaOH易溶,溶液显性,能使酚酞能使酚酞,
NaOH+2HCl= + ,现象:
Na2CO3易溶于水,溶液显性,能使酚酞,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a(OH)2=2NaOH+CaCO3↓,现象:,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吗?
Na2CO3+CaCl2= + ,现象:,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吗?
Na2CO3+BaCl2= + ,现象:,反应后溶液显碱性吗?
NaOH溶液与CaCl2、BaCl2、Ca(OH)2等反应吗?
五、学生讨论1;复习了上面的相关知识,那么我们如何分别证明NaOH、Na2CO3的存在;
第一步我们先来干什么呢?对了,先鉴定有无Na2CO3
学生讨论,方案优化。
第一步:取少量样品,滴入BaCl2溶液,若无现象,假设1 成立;若生成白色沉淀,假设 1 不成立,但可以确定,一定变质生成了Na2CO3,下面我们还要做什么呢?
来看看有没有NaOH存在,也就是看NaOH是否全部变质。
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呢?
学生讨论,方案优化。
第二步:向第一步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说明含有,假设成立;若溶液不变红,说明不含有,假设成立。
反思:为什么要用第一步反应后的上层清液而不另取原液进行第二步操作?(Na2CO3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基本确定了鉴定氢氧化钠变质情况的原理和方法,下面大家按照设计的方案,对老师所给的NaOH样品,进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样品中的NaOH 变质。
六、反思评价
以上我们鉴定了氢氧化钠变质情况,同学们,能够用学过的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得非常棒。
事实上,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那么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上的讨论分析,看课后能否设计出其他的合理方案来,相信你么一定能成功!
四、总结:这节课通过对氢氧化钠变质情况的探究,我们掌握了鉴定物质成分的一般思路,即找出不同物质的不同性质,利用特征或特征性反应,加以甄别,同时要注意和消除某些干扰因素,优化出最合理的操作流程进行探究。
七、结束语
八、板书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实验探究
提出假设:
猜想1:没有变质(溶液中只含NaOH)
猜想2:部分变质(溶液中含NaOH与Na2CO3)
猜想3:全部变质(溶液中只含Na2CO3)
设计方案:
鉴定结果:变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