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
- 格式:pptx
- 大小:467.37 KB
- 文档页数:43
穴位埋线疗法操作规程一、用物准备用物准备包括一次性的微创埋线针,埋线线体以及常规消毒所用的碘酒酒精及棉球等。
二、禁忌症1、皮肤局部病变,破损,有感染、溃疡。
2、有特殊疾病者如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者、长期服用激素、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
3、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高血压,晕针,体质虚弱者。
4、免疫缺陷综合症。
5、过敏性体质。
二、操作程序1、患者俯卧位和仰卧位,暴露所需埋线的部位。
2、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局部皮肤。
3、准备针具和线体,采用一次8号注射不锈钢针头作套管,用28号不锈钢毫作针芯,镊取一段线体。
臵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镊子将线体推入针管。
4、根据进针部位不同,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前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提针。
迅速刺入皮下,并根据穴位解剖特点,进一步深入到穴位适当深度。
5、在获的针感后,边推针芯,边推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皮下组织或深层肌层内。
6、针出后,立即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并敷贴医用胶贴。
继续下一个穴位的操作。
微创埋线的线体植埋深度,一般来说,线体深度为1;5~2.0厘米四肢端末由于皮下组织和肌肉之间,肌肉较少,埋线比较困难,尽量不用埋线。
有些穴位下方有大出血的血管和神经,对于这些穴位应该避免深刺,以防伤及血管和神经。
三、注意事项1、严格注意无菌操作。
羊肠线应埋于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且线头不得外露,以防感染。
2、在同一穴位作重复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进、出针点。
3、肌腹、肌腱处治疗时,先进行穴位按摩,然后再埋线。
4、术后1~5天内,少数患者有时出现肿、痛、低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一般可不处理,1周左右可自行消失。
局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者,应抗炎治疗。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埋线一、概念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即是一种经络疗法。
它是用特制的针将医用羊肠线埋入穴位,通过羊肠线这种异种蛋白组织对穴位产生持久而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刺激,以此达到长效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现代针灸替代疗法。
二、作用机理1.针刺、埋针效应埋线时的针刺入穴位,通过刺激手法,均可产生酸胀感觉,埋入的药线,可代替针灸针在穴位内产生针刺效应。
同时药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吸收,也达到埋针作用。
2.组织疗法效应药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以后相当于异种组织移植,可使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细胞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药线,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最后被吞噬吸收,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
这些抗原刺激物对穴位产生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使局部组织产生变态反应和无菌性炎症,及至出现全身反应,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调节身体有关脏腑器官功能,使活动趋于平衡,疾病得到治愈。
三、适应症穴位埋线疗法的适应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主要用于各种慢性疾病,需要较长时间进行针灸治疗者。
在皮肤科常用于治疗痤疮、黄褐斑、银屑病、白癜风、神经性皮炎、慢性寻麻疹、皮肤瘙痒症等慢性病,也常常用于美容、减肥、人体疲劳综合症及保健等。
适应工作压力比较大,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
四、禁忌症一般说来,人体所有穴位,除去神阙、乳中等穴不能埋线外,一般没有绝对禁忌症。
但下列情况应予注意:1、5岁以下儿童患者禁用或慎用埋线。
2、严重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如必要时不宜强刺激,埋入的羊肠线不宜长。
3、精神紧张、过劳或过饥者禁用或慎用埋线,避免发生晕针。
4、妇女有习惯性流产者应禁用。
5、孕妇不宜在腰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埋线,妇女月经期慎用。
6、皮肤局部有破损、感染或溃疡时不宜埋线,以免引起感染等不良后果。
7、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疤痕体质及有出血倾向者等均不宜使用此法8、关节腔内禁止埋线,以免影响关节活动及关节腔内发生感染。
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及应用
一、穴位埋线疗法操作
1、穴位定位:穴位埋线疗法的基本操作是从经络穴位定位和穴位埋线开始,以病人本身的内症、外症和体质进行诊断,结合时间、地点和风格,确定每个病人最佳的穴位。
2、埋线:接下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一根特殊的脍炙针经由指定穴位埋入皮肤,将穴位埋线,有时要根据病人的病变严重程度而增加埋线的次数,达到调节活血、益气、止痛等疗效。
3、拔线:穴位埋线疗法的最后一步是拔线,在埋线时所用的针头保持在穴位,让它可以自行渗出毒素,从而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埋线时间一般约为10-30分钟,拔线时间一般只需2-3秒即可,无需任何特殊的技术。
二、穴位埋线疗法的应用
1、穴位埋线疗法可以用来治疗头痛、腰痛、肩痛以及腿、手臂等关节炎症痛。
2、穴位埋线疗法可以用来缓解风湿痹症症状,如关节痛、肌肉痛、关节僵硬、关节肿胀等症状。
3、穴位埋线疗法可以用来缓解咳嗽、喉痛、气喘和哮喘。
穴位埋线新项目上报文件书写摘要:一、穴位埋线简介二、穴位埋线的作用与优势三、穴位埋线的适用人群与病症四、穴位埋线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五、项目总结与展望正文:一、穴位埋线简介穴位埋线是中医针灸的一种特色疗法,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特制针具将可吸收药线植入到特定穴位,从而长久、持续、温和地刺激穴位,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调整脏腑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埋线疗法是几千年中医针灸经验和三十多年埋线疗法经验的精华融汇而成的一项新兴治疗技术。
二、穴位埋线的作用与优势穴位埋线疗法只需数分钟时间进行治疗,便可以获得长达10-15天的治疗效果,一般间隔两周治疗一次。
相较于针刺或按摩治疗,穴位埋线疗法更方便和容易接受。
它具有以下优势:1.长期疗效:穴位埋线疗法能够持续地刺激穴位,使治疗效果更为持久。
2.温和刺激:穴位埋线疗法采用可吸收药线,避免了对皮肤的损伤,减轻了患者疼痛感。
3.广谱适应症:穴位埋线疗法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等。
4.易于接受:与传统针灸相比,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时间更短,患者体验更舒适。
三、穴位埋线的适用人群与病症穴位埋线疗法适用于以下人群和病症:1.疼痛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等。
2.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胃炎等。
3.亚健康状态:如疲劳综合征、失眠、便秘等。
4.美容减肥:如肥胖、皮肤暗沉、皱纹等。
四、穴位埋线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1.操作流程: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穴位,使用特制针具将可吸收药线植入穴位,进行刺激。
2.注意事项:(1)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治疗后短期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伤穴位。
(3)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五、项目总结与展望穴位埋线疗法作为一项新兴的中医治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该项目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穴位埋线留意事项
1、埋线当天不要洗澡,更不要泡澡.泅水,以免沾染,不影响正常的
运动.
2、埋线后局部消失酸.麻.胀.痛的感到是正常的,是刺激穴位后针
感得气的反响.体质较荏弱或局部经脉不通者更显著,一般中断时光为2~7天阁下.
3、局部消失微肿.胀痛或青紫现象是个别差别的正常反响,是因为
局部血液轮回较慢,对线体的接收进程相对延伸所致,一般7~10天阁下即能缓解,不影响任何疗效.
4.体型偏瘦者或局部脂肪较薄的部位,因其穴位浅,埋线后可能消失小硬节,不影响疗效,但接收较慢,一般1~3个月阁下可接收完整.
5.女性在月经期.孕娠期等特别心理期时代尽量不埋线;对于月经量少或处于月经后期患者可由大夫视情形‘辨证论治’埋线.
6.皮肤局部有沾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运动期.骨结核.轻微心脏病.疤痕体质及有出血偏向者等均不宜应用此法.
7.埋线后宜避风寒.调情志,以清淡饮食为主,忌烟酒.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8.假如埋线后局部消失红肿热痛者,请与大夫接洽,以做响应抗沾染处理.
疗程:2周1次,4次为一疗程
门诊时光:每周二下昼。
穴位埋线操作方法及要领
穴位埋线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可以有效地调理身体健康。
下面是穴位埋线的操作方法及要领:
1. 穴位选择:根据病症和体质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埋线。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百会等。
2. 工具准备:准备好符合卫生要求的埋线针、线材、绷带等工具和消毒用品。
3. 消毒操作:将埋线针和相关工具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操作的卫生。
4. 定位准确:根据穴位的位置,用清洁纱布或无菌棉球擦拭穴位,使其清洁干净。
5. 长度调节:根据穴位的深浅,调节埋线的长度,通常为穴位长度的2/3。
6. 埋线操作:将埋线针沿着穴位方向平行插入皮肤,插入后不要停留太长时间,适当着力,感觉到轻微的阻力时即可放线。
7. 线材绷紧:将线材缓慢地拉紧,注意尽量使线材达到穴位的深度或浅度。
8. 固定绷带:在埋线的位置上用绷带固定,防止线材滑出。
9. 操作注意:操作时要专注、细致、轻柔,避免受伤或感染。
10. 完善记录:对每次埋线的位置、长度、时间等进行完善记录,以便于跟踪效果。
注意事项:
- 操作前应仔细检查患者是否有禁忌症,如出血倾向、严重感染等情况。
- 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卫生,将需要消毒的物品妥善处理。
- 埋线后,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和注意观察局部的变化及感觉。
请注意,此回答仅针对穴位埋线的操作方法及要领,并不构成医疗建议,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穴位埋线对免疫调节的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穴位埋线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常常被用来治疗各种病痛,如疼痛、失眠、上呼吸道感染等。
近年来,穴位埋线的免疫调节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这种疗法被认为可以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起到治疗作用。
穴位埋线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免疫系统:穴位埋线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促进自身免疫功能的修复和改善。
通过增加血细胞数量和吞噬细胞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2. 促进血液循环:穴位埋线可以改善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清除和新陈代谢产物的运输,消除组织缺氧和局部水肿,提高组织平滑肌张力,从而起到消炎、镇痛等作用。
3. 促进神经元复苏:穴位埋线可以激活机体内的神经反应系统,改善神经元功能,增强免疫系统的神经调节作用,从而对神经异常病理状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1. 镇痛:穴位埋线可以改善局部循环,促进代谢物的清除,消除组织水肿和缺氧,对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尤其适用于慢性疼痛的患者,如颈椎病、腰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2. 促进免疫力:穴位埋线可以激活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对免疫性疾病、感染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尤其适用于免疫失调患者,如过敏性疾病、糖尿病、肝硬化等。
3. 解除精神紧张:穴位埋线可以刺激机体神经系统,改善神经元功能,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尤其适用于神经系统异常患者,如神经痛、失眠症等。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循环、神经调节等作用,对各种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疗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穴位埋线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选择合适的穴位和线材,以及细心观察和控制治疗风险,才能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