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低体温
- 格式:ppt
- 大小:925.00 KB
- 文档页数:10
预防新生儿出生后低体温的最佳证据综合摘要:目的:为预防婴幼儿及早产儿在哺乳时出现低体温现象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电脑检索有关的网页和资料库,审查临床决策,推荐实践,指导方针,专家意见,总结证据,和系统的评价。
三位研究者对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检验,并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
本研究共有14篇,包含2篇临床决定,4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6篇系统评价,1篇文献回顾。
17条实证建议包含了产前护理,产后护理,复苏和转移护理等相关的理论知识。
医院可根据临床条件及新生儿的评价,选用适当的诊断指标,以减少新生儿出生后低体温现象,以期为有效地改善患儿的预后做出贡献。
关键词:新生儿;低体温;最佳证据前言新生儿体温过低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短期并发症,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低温会引起新生儿缺氧,从而提高其对新陈代谢的需要,导致新生儿出现脑出血、低血糖、败血症等并发症,进而导致新生儿死亡。
在36.5℃以下的新生儿,每降低1℃,死亡率就会提高28%。
新生、早产儿机体温度调控机制尚不完善,体表面积、容积相对大、皮肤薄、皮下脂肪含量低,容易出现低体温。
在发达国家,有39%的新生儿患有低体温,在中国,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病症的概率也有31%,维持体温是影响新生儿生存的关键,特别是在早产和出生重量较小的新生儿。
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新生婴幼儿低温护理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1数据和方法1.1确定问题基于PIPOST模型,提出了基于PIPOST的循证问题。
P(Population):临床试验验证对象:新生儿;I(Interventionmethod):低体温预防、温暖护理、低体温治疗等;P (professional)是指使用包括产科医生、新生儿急救工作者和医护人员在内的证据的专业人士;O (outcome):包含了低温和一系列相关的并发症;S (setting)包括出生治疗、新生儿和急诊室等;T (typeofevidence)是一种证据,包括临床决定,证据总结,指南,建议实践,专家共识和系统评估。
32例新生儿体温过低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体温过低形成的原因,探讨有效护理措施,促进新生儿疾病恢复,防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体温过低新生儿产生的原因,总结护理经验。
结果:32例低体温新生儿经过积极的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新生儿体温过低现象,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关键词】新生儿;体温过低;原因分析;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253-02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不稳定,尤其是早产儿更是如此,这主要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有关。
一方面,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
另一方面,新生儿代谢功能低,热量形成不足,保温能力差。
同时,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表面积较大、皮下脂肪较薄,血管较多,易于散热。
肌肉尚未发达,活动力弱,产热能力不足,保暖能力差,体温极易随外界温度而改变引起波动。
当环境温度突然降低,自身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时,很容易因为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产热而发生低体温现象。
新生儿低体温不仅会引起皮肤硬肿,还会使体内各个重要的脏器组织受到损伤,正常功能受到影响,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1]。
因此,对新生儿体温过低现象,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并立即查明原因,及时处理,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1.临床资料我院2009年10月至2013年11月共收治新生儿低体温患者32例,其中男婴20例,女婴12例;足月出生的患儿13例,早产儿19例;患儿体温均低于35℃。
经医护人员对症处理和细心护理,3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和严重并发症发生。
2.新生儿体温过低的原因分析2.1 环境温度过低。
如冬季由于环境温度降低,当保暖不恰当时,如果摄入的热量过少,新生儿常因不能通过自身调节产热而引起体温过低。
本章关注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温管理2.新生儿呼吸暂停的体位护理3.新生儿呼吸困难的判断指征4.喂养方式对新生儿便秘的影响5.新生儿洗胃、灌肠等护理及注意事项第1节体温异常一,新生儿低体温低体温(hypoth erm ia)是指核心(直肠)温度≤35℃。
由于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血管丰富,故易于散热,加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以致调节功能不全。
当环境温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够或热量摄入不足和某些疾病影响时很易发生低体温。
新生儿低体温不仅可以引起皮肤硬肿症还可致心、脑、肝、肾和肺等重要脏器损伤,甚至导致死亡,研究证明,低温是一个危险信号,这可能会导致增加新生儿死亡率。
当体温<32℃时,病死率可达20%~50% ,体温低于30℃时,新生儿病死率高达%。
【病因及发病机制】1.受寒冷的影响新生儿体表面积较大,皮下脂肪少,皮肤薄,血管丰富,散热大于产热,在环境温度降至中性温度以下时,机体产热增加,主要通过氧耗提高新陈代谢来代偿性产热而新生儿这种代偿不充分,当寒冷刺激强时,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导致低体温。
2.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环境温度降低时,擬人的热量过少 ,自身调节能力差而发生低体温。
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寒冷时主要依靠棕色脂肪代谢产热,但其代偿能力有限,早产儿能量储存少,摄人不足,体温调节能力差,寒冷时发生低体温。
胎龄越小,体重越轻,低体温发生率越高。
4,摄食不足新生儿肝脏储存的糖原量很少, 如果摄食不足,内生热不足,在生后18~24小时内可耗尽。
5,某些疾病新生儿患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缺氧、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疾病时,进食量减少, 热量摄人不足,产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正常散热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低体温。
【临床表现】新生儿低体温时,皮肤温度常因末梢血管的收缩而首先下降,患儿全身凉,体温常低于35℃。
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与低温的严重程度及潜在的疾病或并发症有关,患儿常嗜睡、拒乳、少哭、少动,部分患儿可见皮肤硬肿,始于四肢、大腿、臀部, 可遍及全身,严重者可有代谢性酸中毒,血液黏稠, 凝血功能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等多系统脏器损伤:1.呼吸系统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起初呼吸增快,待体温下降,由于呼吸中枢受抑制,呼吸逐渐减慢。
新生儿发热及低体温的原因和护理新生儿发热新生儿的体温一般在37.5度以下,如超过这个温度就说明新生儿在发热。
新生儿宝宝在发热时,通常还伴有面红、烦躁、呼吸急促、吃奶时口鼻出气热、口腔发热发干、手脚发烫等症状。
疾病原因:1、环境温度过高而导致的发热(如室内生火炉而致室温过高)。
新生儿提问调节功能还没有发育健全,不能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从而身体温度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发热一般只需调整环境温度即可,不需要治疗。
2、脱水热新生儿皮下脂肪少,皮肤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易脱水,尤其实在炎热的夏天出生的新生儿,由于大汗、进奶少等因素,很容易发生脱水,随之出现体温升高(达38-40度)。
此时的宝宝一般情况较好,精神反映正常,没有其他异常反映,在喂水或补液后体温会迅速下降,且发热的时间很少超过1天以上。
这种发热只需补充足够的液体即可,不需采取其他特殊处理,严重脱水的宝宝需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3、感染性疾病所导致的发热疾病性感染分为产前感染、产时感染以及产后感染三个阶段。
不洁的阴道检查、羊水早破、第二产程延长及产时感染,一般在宝宝出生后1-2天开始发热。
产后感染一般发生在产后1周左右,宝宝常因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霉菌等所引起的急性感染造成的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败血症、脓肿、皮肤脓疱等疾病而发热。
这种类型的发热应该先找出发热原因,然后在对症治疗。
当发热超过39度以上时,可用物理方法降温(如温水擦浴等)。
退热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不可滥用。
4、无菌阻止被破坏如烧伤、骨折、血肿、腹腔或胸腔内血液的吸收等原因引起的发热。
5、生物制剂或药物引起的发热如血清、菌苗、异体蛋白或某些药物过敏护理新生儿发热后最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物理降温,不要随便使用退烧药物,以免引起毒性反映。
新生儿体温在38度以下时,一般不需要处理,但是要多观察,多喂一些水,几个小时后体温就会恢复到正常。
如在38-39度,可将襁褓打开,将包裹衣物抖一抖,然后给盖上较薄些的衣物,使皮肤散去过多的热,室温要保持在15-25度。
新生儿低体温复温原则1. 引言新生儿低体温是指新生儿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低体温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低血糖、代谢紊乱等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出生后低体温的新生儿,及时复温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低体温复温的原则,包括复温的目标、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正确有效地进行新生儿低体温复温。
2. 复温目标新生儿低体温复温的目标是将新生儿的体温提升至正常范围内,以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运行。
新生儿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5℃,低于36.5℃则被定义为低体温。
复温的目标是将新生儿的体温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并保持稳定。
复温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复温,以免引起其他的并发症。
3. 复温方法3.1 皮肤接触法皮肤接触法是最常用的复温方法之一。
将新生儿与母亲或保暖物品直接接触,以利用母亲或物品的温度将新生儿的体温逐渐提升。
在进行皮肤接触法时,要确保母亲或物品的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
同时,要注意保持新生儿与母亲或物品的接触面积较大,以增加热量传递的效果。
3.2 外源性加热法外源性加热法是通过外部提供热源,将热量传递给新生儿,以提升其体温。
外源性加热法常用的方法包括使用温水袋、电热毯、红外线灯等。
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要确保热源的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情况。
同时,要注意保持新生儿与热源的适当距离,以避免热源对新生儿的直接伤害。
3.3 内源性加热法内源性加热法是通过促进新生儿自身产热来提升其体温。
内源性加热法常用的方法包括喂养、保暖、保持环境温暖等。
喂养是一种有效的内源性加热方法,通过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新生儿的新陈代谢和产热能力。
同时,要确保新生儿的衣物和环境温暖,避免受冷。
4. 注意事项4.1 监测体温在复温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变化。
可以使用体温计等工具进行定期测量,以确保复温的效果和安全性。
4.2 避免过度复温在进行复温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复温。
过度复温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其他的并发症,如代谢紊乱、呼吸困难等。
新生儿低体温复温原则一、引言新生儿低体温是指新生儿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这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健康问题。
在生命的最初几天里,新生儿的身体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尤其是体温的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当新生儿遇到低温环境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复温,以保证其健康和生存。
二、新生儿低体温的原因新生儿低体温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点:1. 环境温度不合适:新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外界环境与母体的温暖环境相比存在巨大的温度差异,容易发生散热过多,导致体温下降。
2. 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各项生理功能没有完全成熟,包括体温调节功能,使得其易受低温的影响。
3. 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往往代表着婴儿的生长不良和营养不足,这也会间接地影响其体温调节能力。
4. 分娩过程中的受寒:在胎儿分娩过程中,如果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胎儿会遭受寒冷刺激,从而使体温下降。
三、新生儿低体温复温原则针对新生儿低体温的处理,需遵循以下复温原则:1. 温暖环境:将新生儿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可采用保温箱、保温毯或温暖的衣物进行保暖。
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6.5°C-37.5°C之间,以确保新生儿的体温不会进一步下降。
2. 皮肤接触:新生儿与母亲的皮肤进行密切接触,促进母亲的体温传递给新生儿。
这种皮肤接触不仅可以提供温暖,还有助于建立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亲子联系。
3. 温暖喂养:及时喂养新生儿,可提供热量和营养,促进新生儿体温的恢复。
母乳或配方奶都可以作为温暖喂养的选择。
4. 睡袋或包裹:使用睡袋或包裹是一种有效的保温方法,可以使新生儿的四肢和躯干都保持温暖,并减少散热。
5. 体温监测:及时监测新生儿的体温,以确保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温度计可以用于测量体温,并且在必要时可以调整保温措施。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位写手,我个人对新生儿低体温这一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新生儿低体温是一个既常见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婴儿的健康和生存。
儿童生命体征的正常值范围表一、体温儿童体温是反映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体温范围因年龄和测量方式而异。
以下是儿童体温的正常值范围:1. 新生儿(0-3个月)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5摄氏度。
2. 婴儿(4-12个月)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4-37.6摄氏度。
3. 幼儿(1-5岁)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1-37.8摄氏度。
4. 学龄前儿童(6-12岁)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1-37.8摄氏度。
5. 青少年(13-18岁)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5.9-37.6摄氏度。
二、脉搏脉搏是血液在心脏收缩时通过动脉血管的推动力。
脉搏的频率和强度可以反映心脏和循环系统的运行情况。
以下是儿童脉搏的正常值范围:1. 新生儿的正常脉搏范围为120-160次/分钟。
2. 婴儿的正常脉搏范围为100-160次/分钟。
3. 幼儿的正常脉搏范围为90-140次/分钟。
4. 学龄前儿童的正常脉搏范围为80-120次/分钟。
5. 青少年的正常脉搏范围为60-100次/分钟。
三、呼吸呼吸是身体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呼吸频率的变化可以反映呼吸系统的状况。
以下是儿童呼吸的正常值范围:1. 新生儿的正常呼吸频率范围为30-60次/分钟。
2. 婴儿的正常呼吸频率范围为25-40次/分钟。
3. 幼儿的正常呼吸频率范围为20-30次/分钟。
4. 学龄前儿童的正常呼吸频率范围为20-25次/分钟。
5. 青少年的正常呼吸频率范围为12-20次/分钟。
四、血压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正常血压范围因年龄和性别而异。
以下是儿童血压的正常值范围:1. 新生儿的正常血压范围为60-90/20-60毫米汞柱(收缩压/舒张压)。
2. 婴儿的正常血压范围为70-100/40-60毫米汞柱。
3. 幼儿的正常血压范围为80-110/50-70毫米汞柱。
4. 学龄前儿童的正常血压范围为90-120/60-80毫米汞柱。
5. 青少年的正常血压范围为100-120/60-80毫米汞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