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空气(1)
- 格式:ppt
- 大小:1.54 MB
- 文档页数:20
化学之旅——感知空气并探究空气的组成(1)班级:姓名:日期:2014年9月17日[前言]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无法呼吸、无法燃烧,空气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探究的重要问题。
[学习目标]1.明确空气的组成并记忆各成分含量;2.能对物质进行简单的分类,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了解利用红磷探究空气成分实验过程,明确原理和注意的问题。
一、看图片,听故事,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过,完成填空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定量研究空气成分时,选取了和作为研究物质。
2.银白色的液态汞(Hg)变成了红色粉末氧化汞(HgO),容器中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1/5,证明减少的气体是氧气(O2)。
可见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反应可用文字表示为:汞+氧气→氧化汞,用符号表示为:3.氧化汞分解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用符号可表示为。
4.拉瓦锡最终得出空气是由和组成的,它们分别占空气总体积的和。
4.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通过汞与氧气反应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
二、利用红磷仿照拉瓦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看图片,说出仪器的名称,了解实验的装置。
2.教师演示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红磷燃烧的现象:打开止水夹时的现象:。
3.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空气体积的。
5.讨论分析:若进入集气瓶中的水量不足空气体积的1/5,原因可能是:①②三、空气的组成通过测定,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四、物质的分类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混合物有。
2.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本节课中涉及到的纯净物有。
五、课堂小测试1.下列现象与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有关?(1)瓜子在空气软;(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大豆根瘤菌可以固氮;(4)燃烧与呼吸。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课时)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上来说:空气是学生化学课上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学生身处空气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空气的神奇,因此以空气作为步入化学这门物质科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并逐步深入。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近年来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污染是三个环境问题之一,空气的保护和防治首当其冲。
用法律武器保护空气以成为当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化学学习之前,学生对空气氧气并不陌生,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零散的、简单的化学知识,因此以空气为主题能较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身处空气中,周围环境的恶化,初中生有着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及环境忧患意识,从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够意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难点熟练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过程交流反思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介绍可燃物──红磷(展示红磷样品暗红色固体)。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玉溪市易门县龙泉中学朱绍仙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空气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但却是学生从化学角度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教材把空气作为初中化学认识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它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
本节课通过空气的研究及氧气的发现史实及实验事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过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受到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思维方式、实验方法、探究方法,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教学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史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初步认识到科学家的实验原理,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互动交流的形式来突出教学重点,通过补充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以突破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一课时教学反思本课题的重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虽然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
但经过序言和第一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有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理论做基础。
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在考虑,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但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不能给学生演示,只能通过观看视频,让他们了解实验过程。
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上,通过设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学生提前预习了拉瓦锡的实验后引导学生改造实验,引导学生将有毒物质汞换成比较安全的红磷来做空气当中氧气成分的验证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当中将科学探究的环节贯穿到其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解释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从实验中自行总结得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论,体会并理解整个实验原理。
但是在三(3)班第一次上课时虽然课是按照自己预想的讲完了,但学生反应不太乐观,也许是因为我掌控课堂的能力较差,还是感觉一堂课只是我在讲,学生讲的很少,课堂效果也不是很好。
在整节课的讲授过程中平铺直叙,讲完后学生不知道整节课要掌握的终点在哪里,脑海中也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条理。
课后我认真分析了原因,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备课时教学设计太注种形式化和知识的灌输,知识点平铺直叙,重难点不突出;2、各部分衔接过渡不自然,有时自己都感觉很牵强,对教材知识体系还把握的不很好;3、本该学生解决问题,自己心想也是让学生解决,我在课堂上也这样做了,可是当他们没有反应的时候,或反应不强烈的时候,我总是自己“先入为主”,说出结果;4、课堂掌控能力欠佳,教学经验极其缺乏:比如:看完实验操作过程,就立即让学生起来回答看到的实验现象;问题一出口,就让学生回答。
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少,或给本就没有留,老感觉自己在“赶课”。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空气的基本概念、组成成分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主要成分的特性和用途,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空气相关的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容:1. 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比例;2.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3. 实验操作流程和观察分析。
难点内容:1. 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2.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准确记录实验数据;3.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作用、相关实验等内容;2. 实验器材:集气瓶、导管、烧杯、酒精灯等;3. 安全防护用品:实验服、护目镜等;4. 相关知识资料: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等资料。
通过安全培训。
该培训将详细介绍这些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知识资料的重要性。
在培训中,将详细解释实验服的设计原理和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穿戴和保养。
同时,也会讲解护目镜的防护原理和在不同实验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镜片。
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的资料,将进行全面的阐述。
将会指出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如呼吸道疾病、生态破坏等。
同时,也会详细介绍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如工业排放控制、绿色出行、植树造林等。
这些知识的普及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行动。
通过这次培训和学习,参与者将更加了解安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空气。
教师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呼吸的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随后通过PPT展示空气的图片或短视频,帮助学生快速聚焦本节课的主题,同时引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
《课题1 空气》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认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诠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化学在珍爱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空气的组成。
2.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和作用,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实验器械:集气瓶、试管、导管、橡皮塞、燃烧匙、木炭、红磷等。
2. 准备化学试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以及相关溶液。
3. 准备教学课件:空气组成、氧气性质、实验操作等图片和视频。
4. 安置学生预习课实情关内容,了解基础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与空气有关的现象。
2. 请学生描述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性质。
3. 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探究1. 进行课本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思考实验中产生现象的原因,并尝试诠释。
3.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三)空气的组成1. 请学生思考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 引导学生了解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
3. 请学生分析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4.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氧气在人体呼吸中的作用及氧气的工业用途。
(四)珍爱空气1. 请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风险,并提出珍爱空气的措施。
2.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如减少应用化石燃料、应用清洁能源等。
3.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为珍爱环境出一份力。
(五)小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氧气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氮气的工业用途。
2.1空气(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3、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难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及区分【知识回顾、检测】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瓷碗破碎B.石蜡融化C.食物腐败D.汽油挥发2.下列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A.镁带在空气中易氧化B.汽油易挥发C.夏天,食物容易腐败D.铜比铁不易锈【自主学习】预习课本26---28页,完成下列习题1。
_________的除了空气有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结论。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______氧气占_______稀有气体占______二氧化碳占_______其它气体和杂质占_______。
3。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
4。
______是有一种物质组成;______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5。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它可以用专门的一个_________来表示。
6。
混合物中各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仍保持其原有的。
合作交流探究一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7。
教师演示教材27页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装置如图课本2-3。
操作顺序为①在集气瓶中现状入少量水,然后把该集气瓶余下空间划分为五等份;②导管处先用止水夹夹住,再在燃烧匙里放入一定量的红磷,点燃后迅速放入集气瓶里,塞进橡皮塞;③待燃着的红磷自行熄灭后,震荡集气瓶,使瓶内温度降至室温;④打开止水夹后a,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流入集气瓶中。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集气瓶中先装入少量水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止水夹后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重点难点空气的主要成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生活离不了。
(打一种我们身边的物质)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二、实验导学探究原理空气如此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是怎样发现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回到二百多年前,一起看看科学家们当年是如何工作的,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人类认识空气的历程[板书]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现在我们能否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呢?【课前提供的信息】【过渡】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提供的内容设计了实验方案,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演示实验】2-1【提问】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三、归纳总结形成概念板书设计课题 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拉瓦锡与空气成分的发现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①实验原理②实验现象③实验结论3.空气成分。
课题1空气〔第1课时〕温馨寄语:只要付出,就有收获。
相信你能行。
【学习目标】1.感知前人科学研究的方法,类比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体积含量而及它们的主要用途;3.初步认识混合物和纯洁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2.认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难点:混合物和纯洁物概念的理解【一、温故探新】1、请说出空气中含有的物质:①动植物、人类的呼吸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 ;②植物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 ;③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这是将空气中的_______转化为植物所需氮肥。
2、举一事例说明空气真实存在:。
【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本P26,答复以下问题:〔一〕、空气组成的探究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他得出空气是由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的。
学生阅读P27实验2-1,答复以下问题:2、“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说出各仪器的名称。
〔2〕本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生成固体物质,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少烧杯中的水会倒流,来推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3〕实验步骤:①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集气瓶内加少量,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等分,并做上记号,用弹簧夹胶皮管。
③点燃内的,伸入瓶中并把塞子。
④待后,翻开弹簧夹,观察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4〕这一反响的文字表达式:(5)实验结论:阅读课本P27,答复以下问题〔二〕、空气的成分1、空气的成分按计算:大约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占_____。
2、物质的分类完成以下表格:【三、自学检测】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2.以下物质中属于纯洁物〔〕A.空气B.自来水C.氧气D.牛奶3.空气中氧气和氮气体积比约为〔〕A.4:1B.1:4C.1:5 D.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