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5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9
《三民主义的形成》说课稿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三民主义的形成》,它是现行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二学年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节的中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引发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巨变的理论,在其指导下开展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共和国。
从向西方学习的角度看,是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从最初的器物到这次的学习制度。
这是对以前的一次继,更是一次升华,起到了一种总结作用。
另外,从三民主义的指导性看,本课是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开篇章,三民主义指导了资产阶级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
同时它又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因此又具有具有引领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书中起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从能力上已初步具备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
另外从知识积累上高一第四单元第13课《辛亥革命》、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些学生们都学过,也为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些基础。
但本课对三民主义思想方面的深层次的挖掘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结合学案,运用适量的,难度适中的材料,进行教学来减少学生学习本课的难度。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掌握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故此我确定了本节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其主要内容,并感受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的探索精神。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老师设计的材料和探究题,培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及乐于探究精神。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程标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二、【自主预习】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1.背景:(1)社会状况:民族危机严重,各种救国方案均失败。
(2)阶级状况:以_______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个人因素:孙中山的不懈探索。
2.提出:1905 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恢复中华,_________,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上将其发展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1)民族主义:用____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即民族革命)。
它是三民主义的。
(2)民权主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___________(即政治革命)。
它是三民主义的。
(3)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即社会革命)。
它是三民主义的。
4.评价:(1)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_________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_____、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_________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5.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革命: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制定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1.背景:(1)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陷入苦闷与彷徨中。
(2)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3)共产国际和___________对孙中山的影响和帮助。
2.提出:1924 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____、____、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内容(1)新民族主义:一是中国民族_________,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_________。
人教版必修三第六单元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与地位:《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属于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三民主义的形成背景、内容、发展及其影响。
作为三民主义的创始人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理论历年都是考察的重点,因此本课地位相当重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孙中山提出新旧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提高学生比较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精选典型历史事件,设计合理的探究题,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先进中国人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但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及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说教法情境创设法确定依据-突破理论教学的枯燥;适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表格比较分析法确定依据-难点知识在系统比较之后清楚明了适合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
谈话引导法确定依据-结合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不高,需要进行适时的谈话引导法说学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逢中国的重大节日和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会摆放孙中山画像,与毛泽东画像遥遥相对据说这是建国之初,毛泽东定下的规矩。
为什么毛泽东要定下这样的规矩,孙中山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二)、讲授新课:1、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从社会背景、阶级基础、思想来源、个人因素方面分析。
3、三民主义的实践,播放《走向共和》视频——《国父的困惑》感受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孙中山的困惑以便于过渡到下一子目的学习。
4、三民主义的发展(二)、课堂小结:一位伟人一个纲领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三)、布置作业:。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基础过关练题组一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内容1.(2020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一期末)“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
”孙中山强调( )A.反清革命还要继续B.国共合作的必要性C.民族革命的长期性D.救亡图存刻不容缓2.(2021广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1906年,孙中山指出:“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这表明孙中山( )A.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B.对民权主义的认识有了发展C.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作了深入反思D.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3.“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外人断不能瓜分我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这一观点属于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理论B.民权主义理论C.民生主义理论D.民本主义理论4.(2021江苏泰州中学高三月考)孙中山在论及民生主义时说:“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
从前本无考试的制度,所以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
”据此可知,孙中山 ( )A.对三民主义有了新的认识B.实现了一生当中最伟大的转变C.关注民生,防止西方社会的弊病D.放弃了走英美式革命道路的主张5.《中华文明史》中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题组二三民主义的实践6.在践行民生主义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实际上是以国家名义与地主阶级平均地权,并引导地主阶级把持有的货币转化为工商资本。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孙中山在哪个时期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主义?A、辛亥革命前B、辛亥革命后C、国民大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2、在中国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完整提出的三民主义是?A、国民主义B、民族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3、题干: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其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这“三民主义”指的是()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B、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C、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D、民生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4、题干: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其主要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B、实现土地公有C、解决农民问题D、维护资产阶级利益5、三民主义是由孙中山提出的政治理念,其核心主张不包括()。
A、民族主义B、民主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6、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直接成果是()。
A、清朝统治的崩溃B、同盟会的成立C、中华民国的建立D、清帝退位7、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思想雏形是在以下哪个时期?A. 辛亥革命前夕B. 辛亥革命初期C. 辛亥革命胜利后D. 中国国民党成立后8、孙中山在《民报》上系统阐述三民主义的时期是:A. 1905年B. 1910年C. 1912年D. 1916年9、孙中山在哪个会议上首次提出“三民主义”的概念?A. 辛亥革命时期B. 中国国民党一大C. 革命党一大D. 国民会议 10、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主张的核心是什么?A. 平均地权B. 平均财富C. 平均消费D. 平均分配11、三民主义理论由哪位历史人物提出?A、孙中山B、毛泽东C、蒋介石D、周恩来12、三民主义中提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是?A、民族主义B、民主主义C、民生主义D、以上都是13、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夕提出了“三民主义”,其中哪项是三民主义的核心?()A. 民权主义B. 民生主义C. 民族主义D. 共和主义14、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和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主张。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9·广东深圳月考)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
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解析:C 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主共和的渊源,未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历史传统,未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故B项错误;根据“先哲之遗业”“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可知,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是政治传统,意在为其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并非继承发展儒家文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
2.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
……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解析:C 材料中“为四万万人效忠”即为国家尽力,强调国家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忠并非古代忠孝、忠君之意,故A、B两项错误;D项并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3.徐中约教授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太平天国也成为……孙中山先生的灵感之源泉……甚至他的革命理论……三民主义……也是受到太平天国理念的影响。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超越了太平天国理念的应该是(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反对帝国主义解析:B 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推翻清政府的目的相似,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太平天国仍未跳出封建政权的范畴,从这一角度讲,民权主义对太平天国理论有所超越,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但仍未废除私有制,从这一方面来看,并未超越太平天国,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中并未提出反帝主张,并未超越太平天国的理念。
第15讲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夯实基础【P143】一、三民主义的提出【基础梳理】背景(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近代诸多救国的改良方案屡屡碰壁。
(3)孙中山广泛学习西方政治理论;考察西方社会。
(4)革命实践:1894年建立兴中会; 1905年组建中国同盟会。
(5)提出: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
基本内容(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满清统治。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手段,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是核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评价(1)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追求民主权利和改善民生的愿望。
(2)局限性: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重难突破】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评价三民主义从理论上讲: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的,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从实践上讲: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但是由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斗争都失败了。
【真题演练】【例1】“我中国已被灭二百六十余年,我华人今日乃亡国遗民,无国家之保护,到处受人苛待。
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实行革命,废灭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一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
故曰革命为吾人今日保身家性命之唯一法门,而最关切于人人一己之事也。
第15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1896年,孙中山在自述中说:“吾党于是抚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然望治之心愈坚,要求之念愈切,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这表明他( )A.决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B.对国家命运失去信心C.坚定了革命救亡的理念D.用三民主义指导革命,孙中山已经从早期改良思想转变为革命思想,“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
A 项与材料不符;B项无法体现;1896年三民主义尚未提出,D项时间错误。
故C项正确。
2.1901年,留日学生在《国民报》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欲立新国乎,则必自亡旧始。
”“亡旧”是指( )A.驱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推翻清王朝的统治C.进行全方位的经济改革D.推行深刻的思想革命,资产阶级革命逐渐在中国兴起。
20世纪初,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已成为历史潮流,故选B项。
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采用代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旗为国旗,体现了三民主义中的( )A.民族主义理念B.民权主义价值C.民生主义思想D.民主主义内涵解析五色旗表明了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这体现在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理念当中。
故选A项。
答案A4.“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但它带有革命性和民主性。
”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反对主权在君、君权神授;实行三权分立,防止专制、保障民主,凸显了其革命性和民主性,故A项正确。
答案A5.孙中山曾说:“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久,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
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
”孙中山思想的转变取决于( )A.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B.本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C.外来侵略的不断加深D.苏俄对华提供大量援助解析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题目提供的四个选项中,仅有B项属于内因。
孙中山本人对中国革命抱有异常坚定的信心,勇于接受教训,不断探求真理,这是其思想转变的根本因素。
故选B项。
答案B6.下图是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应是(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D.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故D项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
是所至嘱。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国事遗嘱》(1)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遗嘱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内容所体现的孙中山的高贵品质。
,同志仍需努力”。
(2)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
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B.光复会C.强学会D.同盟会(同盟会)的机关刊物。
故选D项。
2.“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
”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三民主义,故A项正确。
3.孙中山先生早年考察欧美,发现欧美社会虽然强大,但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劳动人民终年当牛作马,生活朝不保夕。
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主张( )A.建立中华民国B.实业救国C.推翻清政府统治D.平均地权,其中的民生主义主要是吸取欧美社会存在的两极分化严重的教训而提出的,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4.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必须准确理解“防止资本主义”的含义。
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在该制度下,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
为防止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这种状况,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要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故选C项。
5.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
若就政治社会计,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
”这表明他( )A.认为三民主义存在不足B.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反对推翻满族贵族统治D.公开反对进行暴力革命,而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看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祸害远远大于清政府,指出了三民主义的不足。
故A项正确。
6.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的演讲中指出:“有德国麦克司(马克思)者出,苦心孤诣,研究资本问题,垂三十年之久,著为《资本论》一书,发阐真理,不遗余力,而无条理之学说,遂成为有统系之学理。
”孙中山对《资本论》的推崇主要是出于( )A.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B.表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赞赏C.对社会主义的向往D.预防资本主义流弊的主观追求年,中华民国已经建立。
孙中山在演讲中对《资本论》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充分表达了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赞赏。
但是,孙中山是抱着预防资本主义流弊的意图来介绍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并非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社会的指导思想。
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7.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C.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得出孙中山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关键原因是封建皇权思想,为消除封建思想,避免悲剧重演,首先得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为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项为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排除。
8.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中说,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而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B.“创立民国”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天下为公”,故A项正确。
9.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马克思主义B.社会主义C.新三民主义D.毛泽东思想C项。
10.1923年11月,共产国际通过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指出:“民生主义不能解释为国家实行土地国有化……应当把土地直接分给在这块土地上耕种的劳动者。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民生主义之最要原则有二: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这反映出( )A.共产国际已成为国民党的上级组织B.共产国际决定着国民党的发展方向C.共产国际对国民党的决策影响较大D.共产国际与国民党的矛盾不断加深存在着一致性,但又有明显的不同。
这表明共产国际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党的决策。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192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
”这表明孙中山( )A.奋斗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B.与中国共产党在民生问题上认识完全一致C.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D.把民生问题作为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故C 项正确。
12.1924年,孙中山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B.实践美国林肯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明确了人民的权利,从而保证人民权利的实现,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生活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材料二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摘编自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造成材料一中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当时的俄国革命与辛亥革命有何本质区别?(3)为了完成材料二中的“民族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有何重大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
(2)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3)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推动了国共合作下国民革命的进行,中国民主革命进一步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八九年前,少数同志在日本发起同盟会,定三大主义: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摘编自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 材料二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纲领是“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摘编自《中华革命党宣言》材料三1923年1月,孙中山说:“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华革命党将实行民权主义作为宗旨之一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并分析这一认识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的影响。
(1)问,根据当时的政治形势回答,是指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第(2)问,应从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中华民国有名无实角度来回答。